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97121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16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8页
亲,该文档总共1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docx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全

养生主

【题解】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

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

边际,极限。

②知(zhì):

知识,才智。

③随:

追随,索求。

④殆:

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

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

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

顺着,遵循。

督:

中,正道。

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

经:

常。

⑧生:

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

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

姑备参考。

⑩尽年:

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

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

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触②,肩之所倚③,足之所履④,膝之所踦⑤,砉然向然⑥,奏刀然⑦,莫不中音⑧,合于桑林之舞⑨,乃中经首之会⑩。

文惠君日:

“(11),善哉!

技盖至此乎(12)?

”庖丁释刀对曰(13):

“臣之所好者道也(14),进乎技矣(15)。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

依乎天理(18),批大郄(19),导大窾(20),因其固然(21);技经肯綮之未尝(22),而况大軱乎(23)!

良庖岁更刀(24),割也;族庖月更刀(25),折也(26)。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7)。

彼节者有闲(28),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9),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30),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31),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己解(32),如土委地(33)。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4),善刀而藏之(35)。

文惠君曰:

“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6)。

【注释】

①庖(páo):

厨房。

“庖丁”即厨师。

一说“庖”指厨师,“丁”是他的名字。

为(wèi):

替,给。

文惠君:

旧说指梁惠王。

解:

剖开、分解。

②触:

接触。

③依:

靠。

④履:

踏、踩。

⑤踦(yǐ):

用膝抵住。

⑥砉(huà)然:

皮肉分离的声音。

向(向):

通作“响(响)”,声响。

“向(响)然”,多种声音相互响应的样子。

⑦奏:

进。

(huò)然:

以刀快速割牛的声音。

⑧中(zhòng):

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乐的节奏。

⑨桑林:

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

“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

⑩经首:

传说中帝尧时代的乐曲名。

会:

乐律,节奏。

(11)(xī):

“嘻”字的异体。

(12)盖:

通作“盍”,讲作何,怎么的意思。

一说为句中语气词,读如“盖”。

(13)释:

放下。

(14)好(hào):

喜好。

道:

事物的规律。

(15)进:

进了一层,含有超过、胜过的意思。

乎:

于,比。

(16)神:

精神,心思。

(17)官:

器官,这里指眼。

知:

知觉,这里指视觉。

(18)天理:

自然的纹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19)批:

击:

郄(xì):

通作“隙”,这里指牛体筋腱骨骼间的空隙。

(20)导。

引导,导向。

窾(kuǎn):

空,这里指牛体骨节间较大的空处。

(21)因:

依,顺着。

固然:

本然,原本的样子。

(22)技(zhī):

通作“枝”,指支脉。

经:

经脉。

“技经”指经络结聚的地方。

肯:

附在骨上的肉。

綮(qǐ):

骨肉连接很紧的地方。

未:

不曾。

尝:

尝试。

(23)軱(gū):

大骨。

(24)岁:

每年。

更(gēng):

更换。

(25)族:

众;“族庖”指一般的厨师。

(26)折:

断;这里指用刀砍断骨头。

(27)发:

出,这里指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硎(xíng):

磨刀石。

(28)闲(jiàn):

缝,间隙;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间”。

(29)恢恢:

宽广。

游刃:

运转的刀刃。

(30)族:

指骨节、筋腱聚结交错的部位。

(31)怵(chù)然:

小心谨慎的样子。

(32)謋(huò):

牛体分解的声音。

(33)委:

堆积。

(34)踌躇:

悠然自得的样子。

满志:

满足了心意。

(35)善:

这里讲作摆弄、擦拭的意思。

(36)养生:

其后省中心语,意思是“养生之道”。

【译文】

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君说:

“嘻,妙呀!

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

“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

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

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

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

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

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

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

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

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

“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原文】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①:

“是何人也?

恶乎介也②?

天与,其人与?

”曰:

“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③,人之貌有与也④。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⑤,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⑥。

神虽王⑦,不善也。

老聃死⑧,秦失吊之⑨,三号而出⑩。

弟子曰:

“非夫子之友邪?

”曰:

“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曰:

“然。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11),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12),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13),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14),忘其所受(15),古者谓之遁天之刑(16)。

适来(17),夫子时也(18);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19)。

指穷于为蕲(20),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注释】

①公文轩:

相传为宋国人,复姓公文,名轩。

右师:

官名,古人常有借某人之官名称谓其人的习惯。

②介:

独,只有一只脚。

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

③是:

此,指代形体上只有一只脚的情况。

独:

只有一只脚。

④与:

旧注解释为“共”,所谓“有与”即两足共行。

一说“与”当讲作赋与,意思是人的外形当是自然的赋与。

⑤雉(zhì):

雉鸟,俗称野鸡。

⑥蕲(qí):

祈求,希望。

畜:

养。

樊:

笼。

⑦王(wàng):

旺盛,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旺”。

⑧老聃(dān):

相传即老子,楚人,姓李名耳。

⑨秦失(yì):

亦写作“秦佚”,老聃的朋友。

⑩号:

这里指大声地哭。

(11)其人:

指与秦失对话的哭泣者。

老聃和秦失都把生死看得很轻,在秦失的眼里老聃的弟子也应都是能够超脱物外的人,但如此伤心地长久哭泣,显然哀痛过甚,有失老聃的遗风。

(12)向:

刚才。

(13)彼其:

指哭泣者,即前四句中的“老者”和“少者”。

所以:

讲作“……的原因”。

会:

聚,碰在一块儿。

(14)遁:

逃避,违反。

倍:

通作“背”,背弃的意思。

一说“倍”讲作“加”,是增益的意思。

(15)忘其所受:

大意是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

庄子认为人体禀承于自然,方才有生有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

(16)刑:

过失。

“遁天之刑”是说感伤过度,势必违反自然之道而招来过失。

一说“刑”即刑辱之意。

(17)适:

偶然。

来:

来到世上,与下一句的“去”讲作离开人世相对立;这里的“来”、“去”实指人的生和死。

(18)夫子:

指老聃。

(19)帝:

天,万物的主宰。

县(xuán):

同“悬”。

“帝之县解”犹言“自然解脱”。

在庄子看来,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缚,犹如解脱了倒悬之苦。

(20)本句旨意历来解释纷纭,不得要领。

根据前文所述可这样理解:

“指”、“薪”即脂薪,又称烛薪,用以取光照物,“穷”是尽的意思,油脂燃尽于浸裹的柴薪,但火种却不会熄灭,传之于无穷。

【译文】

公文轩见到右师大吃一惊,说:

“这是什么人?

怎么只有一只脚呢?

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呢?

”右师说:

“天生成的,不是人为的。

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付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与的。

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沼泽边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

生活在樊笼里虽然不必费力寻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

老聃的弟子问道:

“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

”秦失说:

“是的。

”弟子们又问:

“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

”秦失说:

“行。

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

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

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

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

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

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谏逐客书

原文】

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抉提〖“抉提”二字俱应为“马”旁〗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①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②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翻译】

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

“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

”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

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如今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之类宝物,悬挂夜光珠,佩带太阿剑,驾乘纤离马,建置翠凤旗,树立灵鼍鼓。

这么多的宝贝,秦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倘若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使用,那么就是夜光玉壁不能装饰宫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具不能作为玩物,郑、魏之地的美女不能进入后宫,而駃騠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圈,江南的金锡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不能绘画。

倘若用来装饰后宫、充任堂下、赏心快意、怡目悦耳的一切,必须是出产于秦国的才可以用的话,那么用宛珠装饰的簪子、缀有珠玑的耳饰、细缯素绢的衣裳、织锦刺绣的服饰就不能进呈到大王面前,而时髦优雅、艳丽多姿的赵国女子就不能侍立在身旁。

那击瓮敲缶,弹筝拍腿,同时歌唱呼喊发出呜呜之声来快活耳朵听觉的,才是真正地道秦国的声乐,而郑卫之地的民间俗乐、《昭》、《虞》、《武》、《象》之类,则是异国它邦的音乐。

现在舍弃击瓮敲缶而追求郑国卫国的音乐,撤下敲击瓦器的音乐而采取《昭》、《虞》之乐,像这样做为什么呢?

只不过是图眼前称心如意,适合观赏罢了。

现在用人却不这样。

不问青红皂白,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人就得离去,是客卿就得驱逐。

这样做,所重的是女色、声乐、珍珠、美玉,而所轻的是人啊。

这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

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为那样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变得那样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现在却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生长于秦,愿意效忠的却不少。

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

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

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

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

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

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一样。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

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

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

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

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

(顾伟列)

分析: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

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作家介绍:

魏征(580-643)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

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

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

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

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

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

「何谓明君、暗君?

」魏征回答说: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

」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

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

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

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

「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

」魏征当即面奏说:

「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

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

」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

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

「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

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

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

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

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

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

「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

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

」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

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

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

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

魏征直截了当地说:

「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

其中缘故十分清楚。

不足为怪。

」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

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

「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

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