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31083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docx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5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5

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5

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5

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6

一、个体的智力差异6

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8

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8

一、学习的界定8

二、学习的作用8

三、学习的分类8

四、学习的相关概念9

第二节学习与脑(略)9

、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9

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9

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略)

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9

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9

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9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9

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9

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9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9

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9

二、强化理论9

三、行为的学习9

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9

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

二、观察学习9

三、行为主义新进展9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9

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9

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10

一、认知表征理论10

二、认知结构理论10

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四、发现学习10

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10

一、有意义学习10

二、认知同化过程10

三、接受学习10

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10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10

二、学习的条件10

三、教学事件10

第八章学习动机(重点章)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11

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12

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2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12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12

一、强化论12

二、需要层次说——马斯洛★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12

五、控制点理论——罗特12

六、归因理论——韦纳★P226

七、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

八、自我价值理论12

九、自我决定理论——德西、瑞安12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教学吸引12

二、兴趣激发12

三、反馈与评定12

四、奖励与惩罚12

五、合作与竞争12

六、归因指导★12

第九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

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12

一、知识及其含义12

二、知识的分类12

三、知识的表征12

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13

第二节知识的理解13

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

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13

三、概念的学习13

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13

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13

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13

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

四、为概念转变而教13

第四节知识学习与迁移13

一、迁移及其分类13

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14

三、为迁移而教★14

第十二章学习策略(重点章)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6

一、学习策略的界定16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16

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16

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第二节认知策略16

一、复述策略★P37016

二、精细加工策略★P37616

三、组织策略16

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17

一、元认知的结构17

二、元认知策略17

三、资源管理策略17

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17

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17

二、常见的学习策略17

三、策略促进的方法1

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P30)

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

所有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

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

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其认知结构受到刺激影响而发生改变。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31)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思维萌芽阶段)

通过感觉运动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

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式形象思维阶段)

感觉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初步的逻辑思维阶段)

凭借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体运算。

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能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对命题进行逻辑推演。

思维灵活。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四)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1、不主张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

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附:

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1)贡献:

确认儿童智力成长的内发性和主动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成长速度不一。

(2)教育参考价值:

按照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3)缺陷:

独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性行为;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价值;各年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

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主张把历史研究作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论”: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儿童一切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形式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二)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主要表现: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P39

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四)内化学说

(五)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

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集齐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主要区别:

皮亚杰倾向于将发展看作是儿童本身自然的成长,不太重视社会与教育因素的功能;而维果斯基则是特别强调文化社会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力倡教育促进作用,重视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潜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实际发展水平之内。

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P42)

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1、信任对怀疑(0-1.5岁)

2、自主对羞怯(1.5-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7、繁殖对停滞(30-60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附:

对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的评价:

优点:

a.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作用

b.从整体上,从个体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中考察了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等的形成发展

c.阐释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一生的发展,较符合人的发展实际

不足:

a.过分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

b.把许多社会问题归结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某一特殊阶段的心理任务和危机,是否恰当有待探讨

c.并没有解释个体如何以及为什么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缺乏实证性研究的支持

(二)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学生总是在努力保持积极的自我概念。

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以及课堂组织的方法,影响着儿童的自我概念。

2、适应统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青少年想被看作一个成人,愿意以类似成人的行为作出反应,这意味着:

a.中学生绝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

b.绝不应该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

c.给以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d.注意同伴之间的影响,同伴学习的效果在中小学可能是不一样的

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1、自我意识

两个方面:

主体的我——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客体的我——被觉察到的我

结构:

自我认识(认知成分)、自我体验(情感表现)、自我调节(意志成分)

2、自我概念

3、自尊

先决条件:

a.重要感。

觉得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b.成就感。

能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成就,而且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c.力量感。

感觉到自己有处理事务和适应困境的能力

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斯皮尔曼智力的二因素论:

一般因素、特殊因素。

一般因素是关键。

卡特尔、霍尔恩智力分两类:

流体智力、晶体智力。

人投入流体智力而发展晶体智力。

(二)当代智力的系统理论

1、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

智力应该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现出来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

八种智能:

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肢体—动觉、音乐、人际、内省、自然观察。

智能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其他智能依然有可能存在。

2、智力的三元理论——斯滕伯格★

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应用性能力组成,三种能力相对独立。

一个完美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方面:

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方面分别构成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教学启示:

a.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三个方面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

b.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c.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校中进行合理选择

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一)学习风格的维度

1、奈欣斯的三维理论

把学习风格描述为感觉定向、反应方式和思维模式这三者的结合。

2、雷诺的六维理论

多维度的学习风格分类的概念模式:

知觉偏好、物理环境需要、社会环境偏好、认知方式、最佳学习时间、动机和价值观。

3、科尔勃的两维坐标理论

具体体验—抽象概括维度、反省性观察—主动实验维度

四种学习风格:

顺应者方式。

强调主动探索和具体体验

发散者方式。

关注发散的思想,富有想象力

聚合者方式。

擅长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同化者方式。

喜欢处理抽象的观点和概念,具有理性或逻辑性

(二)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

1、感觉通道

类型:

a.视觉型学习者。

习惯通过视觉接受学习材料,适合自己看书和做笔记

b.听觉型学习者。

对语言、声响和音乐的接受力和理解力较强,喜欢多听多说

c.动觉型学习者。

对自己能够动手参与的认知活动更感兴趣

2、认知风格

主要特征:

持久性、一致性

类型:

a.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b.反思型和冲动型

c.整体性和系列性

d.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一)社会文化背景差异

1、文化及其差异

2、文化刻板印象

3、多元文化教育

(二)性别差异

1、性别与性别角色

2、智力和学业性别差异

3、教育中的性别偏向

4、避免教学中的性别偏向

a.教学材料和语言方面

b.学科和兴趣方面

c.课堂管理和活动方面

d.课堂教学和互动方面

教育含义:

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

一、学习的界定

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二、学习的作用

1、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

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

3、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力,从而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三、学习的分类

1、学习主体分类

a.动物学习

b.人类学习

与动物学习相比,人类学习的特点:

*社会性

*以语言为中介

*积极主动性

与人类学习相比,学生的学习的特点:

*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

*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

*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c.机器学习

2、学习水平分类(加涅)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3、学习结果分类(加涅)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

4、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奥苏贝尔)

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5、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雷伯)

内隐;外显

6、学习内容分类(我国学者)

知识的学习;技能学习;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学习

四、学习的相关概念

1、终身学习

意义:

a.把学习从单纯接受学校教育的学习中扩展开来

b.把少数人的学习扩展到所有的人

c.把阶段性的学习扩展到人的终身

d.从被动地学习到主动地学习

2、远程学习

3、机器学习

4、真实性学习

5、学习科学

第二节学习与脑(略)

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

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

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略)

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

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1、准备律。

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联结实现也会感到烦恼

2、练习律。

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

3、效果律。

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

所有行为都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二、强化理论

1、强化物

*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二级强化(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2、强化程式(又叫强化程序)

强化原则:

a.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

b.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

c.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

三、行为的学习

(一)新行为的塑造

1、连锁塑造

2、逆向连锁塑造

(二)行为的消退与维持

消退:

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

维持:

减弱甚至停止强化后对行为的保持

(三)行为的分化和泛化

分化:

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做出反应

泛化:

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

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

1、交互决定观——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

2、学习与表现

3、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二、观察学习

四个过程:

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三、行为主义新进展

1、自我管理

2、自我言语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他强调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的整体性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关注知觉和认知的过程。

影响:

他们探讨记忆是如何反映知觉组织,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如何在理解学习任务、重建模糊的记忆或把学习原理迁移到新情境等过程中产生的。

但是,他们把知觉经验组织的作用归因于脑的先验本能,带有严重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

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

他认为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在外部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存在中介变量(机体内部的变化)。

意义:

他反对和部分抵制某些较严格的行为主义先驱及与他同时代的行为主义者所接受的限制性前提。

他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

一、认知表征理论

1、动作性表征

2、影响性表征

3、符号性表征

二、认知结构理论

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评价三个过程

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1、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a.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b.利于记忆的保持

c.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d.对教材结构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

2、学习的准备性

3、直觉思维的价值

4、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四、发现学习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的意义:

克服了以往学习理论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而推延到人的学习的种种缺陷,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下学习各种知识的活动提出自己的学习与教学理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以促进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的形成,注重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内在动机、独立性与积极性在学习中的作用。

不足:

1、他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完全放弃知识的系统讲授,而以发现教学法来代替,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再生产过程与知识的生产过程的差异

2、布鲁纳认为“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这是无法实现的

3、发现学习在当时虽然有其积极作用,但其发现法运用范围有限

4、发现法耗时过多,不宜用于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的集体教学活动

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

一、有意义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标准

实质:

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标准:

a.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

b.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二、认知同化过程

三种同化方式: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

1、下位学习

2、上位学习

3、组合学习

三、接受学习

(一)讲授教学的特点和性质

特点:

1、要求师生之间有大量的相互作用

2、大量利用例证

3、它是演绎的,最一般的蕴涵的概念最初呈现,然后从中引出特殊的概念

4、它是有序列的,材料的呈现有一定步子。

(二)讲授教学的原则和技术

1、逐渐分化原则

2、整合协调原则

3、先行组织者策略★P171

陈述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

形式:

一个概念的定义;新材料与已知例子的类;一个概括

作用:

把注意引向即将来临的材料中最重要的内容;集中了将呈现的概念中间的关系;提醒已有知识和即将遇到的新材料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

八阶段:

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

对教学的启示:

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应突出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复述这些内容。

二、学习的条件

1、内部条件——加涅的学习层级说

需要的技能:

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每一级智力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力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力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的技能组合起来而形成。

2、外部条件

三、教学事件

第八章学习动机(重点章)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

1、动机与兴趣

兴趣的三个层次:

a.对学习知识、技能和能力呈现出来的新现象产生的兴趣——有趣

b.在有趣定向发展基础上对学习产生一种特殊兴趣——乐趣

c.对学习与崇高理想、远大目标相联系的兴趣——志趣

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3、动机与态度

4、动机与期待及抱负水平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1、引发作用

2、定向作用

3、维持作用

4、调节作用

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214

1、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

2、学习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等因素而异。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

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

外部动机:

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论

二、需要层次说——马斯洛★P219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

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形成因素:

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的唤起

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

观点:

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教育意义:

对力求成功者给予新颖且有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情绪、严格评定分数等来激发学习动机;对避免失败者,安排少竞争或竞争不强的环境,成功时要表扬,评分宽松些,避免公开指责

五、控制点理论——罗特

观点:

人的想法调节人的成就行为。

六、归因理论——韦纳★P226

观点: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使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结论:

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