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2481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国贸.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贸.docx

《国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贸.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贸.docx

国贸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2.对外贸易(ForeignTrade)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劳务交换活动,是构成一国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都是越过国界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

在这一点上两者是一致的,但它们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

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换活动,就是该国的对外贸易。

因此,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

1.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阶段以来的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

2.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3.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

4.国际贸易的重大现实问题

5.国际贸易理论和学说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分类

一、按商品形式划分:

①有形贸易(货物贸易):

10大类。

显示在海关的统计表上。

②无形贸易(服务贸易):

12个部门。

不显示在海关统计表上(不计入各国海关统计),只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得到部分反映。

二、按货物移动方向划分:

①出口贸易②进口贸易③过境贸易

三、按贸易参加国数量划分:

①双边贸易②多边贸易

四、按是否有第三国参加划分:

①直接贸易②间接贸易(有第三国参与,对进口国和出口国而言)③转口贸易(有第三国参

与,对第三国而言)

五、按照贸易方式划分:

①协定贸易

②易货贸易:

指两国间不使用货币的商品交换,是由一国(地区)以一种或多种货物,按一定计价方法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交换货物。

③补偿贸易④租赁贸易⑤寄售贸易

六、按对外贸易政策不同划分:

①自由贸易②保护贸易

七、按贸易过程中是否使用单证等商业文件划分:

①有证贸易:

通过单证等商业文件的交换,进行结算支付的一种贸易方式。

②无证贸易:

无证贸易又叫无纸贸易,即电子数据交换。

八、按运输方式划分:

①海运贸易②陆运贸易③空运贸易④多式联运贸易⑤邮购贸易(通过邮政系统进行的贸易)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特点

一、贸易范围的区别:

国内贸易是在国内进行商品交换的,而国际贸易则是超越了国境的范围,在世界范围交换。

二、贸易环境和制度的区别:

国内贸易面对的是相对稳定的比较熟悉的国内经济环境,包括本国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市场规模、消费水平和基础设施等,相对于本国单一的经济环境,国际贸易所面对的则是立体的经济环境,比国内贸易要复杂得多。

三、贸易过程的区别:

国内贸易面对的是相对稳定的比较熟悉的国内经济环境,包括本国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市场规模、消费水平和基础设施等,相对于本国单一的经济环境,国际贸易所面对的则是立体的经济环境,比国内贸易要复杂得多。

四、贸易风险的区别

①信用风险②汇率风险③运输风险④价格风险⑤政治风险

第四节国际贸易的作用

一、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对外贸易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2.对外贸易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3.对外贸易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4.对外贸易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为国家积累资金。

5.对外贸易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二、对外贸易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作用

1.对外贸易促进了国际分工,加速了经济一体化进程。

2.对外贸易是国际经济中“传递”的重要渠道。

3.对外贸易是国际政治经济斗争中的重要手段。

第五节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

一、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1.对外贸易值: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一国对外贸易金额的大小,又称对外贸易额。

把世界上一定时期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到国际贸易额——世界进口(贸易)总额或世界出口(贸易)总额。

2.对外贸易值量:

剔除价格变动对对外贸易额的影响,用一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或出口额,就叫对外贸易量。

例题:

年份

2000

2010

出口额

2800亿美元

11736亿美元

出口价格指数

100

265

按贸易额计算,2010年比2000年的贸易额增长了3.2倍

按贸易量计算,2010年的贸易量为(11736/265)×100=4429亿美元

从而2010年国际贸易实际规模变化的物量指数为

(4429/2800〕×100=158即增长了58%

注:

相当期价格

价格指数=—————×100%

基期价格

二、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1.总贸易:

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

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

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2.专门贸易:

专门贸易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

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

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

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3.总结:

国境就是一国的国界线,而关境是执行同一关税政策的一个相同区域。

一般来说关境等于国境,也有特殊情况,比如保税区就不属于关境内,如果一个国家设置了一些保税区,那么它的国境就大于它的关境。

又比如,欧盟的国家都是位于同一关境内,但是不同国境,他们的关境大于国境。

◇两者的主要区别有:

  l.计量口径不同:

第一,关境和国境往往不一致,比如各类经济特区的广泛存在。

第二,某些特殊形式的贸易,两者的处理不同,例如过境(转口)贸易会计入总贸易额但不会计入专门贸易额。

 

  2.反映的问题不同:

前者包括所有进出入该国的商品,主要反映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后者只包括那些进口用于该国消费的商品,出口的是由该国生产和制造的商品,主要反映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用。

三、贸易差额与国际收支

1.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2.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对外国的全部经济交易所引起的收支总额对比。

四、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贸易之比,以份额表示。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

即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之比。

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它表明世界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六、对外贸易系数:

指一国货物与服务进出口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例题:

2004年对外贸易额11547亿美元,2004年GDP13.6515万亿元人民币。

要求:

计算我国2004年对外贸易系数。

七、贸易条件:

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

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

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例题:

假定某国商品贸易条件以1950年为基期是100,198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那么这个国家1980年的商品贸易条件为:

N=(95÷110)×100=86.36表明贸易条件恶化了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前提

1.第一次分工:

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

2.第二次分工:

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3.第三次分工:

商业与农业的分工

二、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1.剩余产品的交换(有剩余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

2.国家的出现(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

第二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国际贸易

一、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奴隶社会国际贸易的发展是与暴力掠夺、海上抢劫、贩卖奴隶联系在一起的——赤裸裸的交易需求。

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处于次要地位,因而商品的流通很不发达,国际贸易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贸易的范围和商品品种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贸易活动也不经常。

因此,严格地说,资本主义以前的国际贸易没有获得广泛的发展,也不具有世界性。

第三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加速了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由于大机器工业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得到高度的发展,国际贸易急剧扩大,贸易活动遍及全球,国际贸易真正具有了世界性质。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条件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在经济上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大量的失去任何生产资料但有人身自由的劳动力;二是要有能组织资本主义生产并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大量资本。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一)工业革命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外贸易,并赋予对外贸易真正的国际贸易的含义,使国际贸易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

(一)第二次工业(科技)革命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第一阶段:

1870年-1914年)

特征:

垄断殖民地对外贸易、垄断国际市场价格、垄断组织开始分割世界市场

(二)第二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4年-1938年)

事件:

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三次危机,各国开始实施贸易保护,国际贸易停滞不前。

四、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事件:

战后发生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新材料、空间技术和遗传工程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革命。

它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科技革命,带动了一系列新型工业部门的建立。

第四节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二、中国近代的对外贸易

三、当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对外贸易—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过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各国的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在生产上的联系,是国际贸易和经济联系的基础。

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主要表现,全称国际劳动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按参与国际分工方式来划分)

1.垂直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的国际分工(纵向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工业制成品,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农矿业初级产品。

发达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其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发展中国家利用初级产品的自然优势同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可以扩大收入和进口本国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2.水平型国际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横向分工)是指有关国家在相近的生产技术水平上,对某些产品(一般是工业制成品)生产的不同环节或工艺过程进行专业化协作。

参加分工的各个国家都有类似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由于生产的专业化,既可以节省生产费用,使生产成本降低,又因使用专业设备生产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3.混合型国际分工:

混合型分工是指一个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时即包括垂直型分工也包括水平型分工。

德国是“混合型”的典型代表。

它对第三世界是“垂直型”的,向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而对发达国家则是“水平型”的。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末)

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工业革命)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形成基本是:

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由于英国较早完成了工业革命,其生产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竞争力大大提高。

英国处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重要的经济特征之一,世界生产力巨大发展,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

各种交通工具有了空前飞跃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扩大提高了条件。

四、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特点

1.伴随国际分工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已经占据主导形式。

2.发达国家日益成为世界主要农产品的出口国。

3.产业结构国际重组成为国际分工演进的重要途径。

4.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在日益强化。

5.政府间协议分工成为推动国际分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节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

1.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国际分工形成发展主要的决定性因素。

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3.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分性质。

4.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5.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6.国家干预可以促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2.国际分工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

3.国际分工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4.国际分工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5.国际分工使各国对外贸易系数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四节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一、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随生产力发展改变)

(一)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变化

1.1949年以前:

被剥削的地位。

2.解放以后:

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独立自主的地位。

3.改革开放后:

党中央开始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对外开放策。

(二)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

1.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生产水平低。

出口的主要是农副产品。

从1973年开始我国大幅度出口石油,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

2.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

建国初期:

对外贸易上采取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后:

对外贸易上:

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型战略。

(我国除了继续支持进口替代外,更多地采取了促进出口,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政策)

二、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发展趋势

1.现状:

我国虽然现在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

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4.1603万亿美元,同比增加7.6%。

这也是中国首次突破贸易总额4万亿美元这一历史大关。

中国2013年贸易总额超过美国排在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基本已成定局。

需要从“世界加工厂”到“世界工厂”的转变。

2.被誉为“世界工厂”的特定国家或区位因此具有主导世界范围众多制造领域的创新产品、生产潮流和生产标准的领袖地位。

例如,在日本作为“世界工厂”的年代,汽车业的丰田、日产和本田;家用电器业的松下、东芝、三菱和日立;钟表业的精工舍、西铁城和东方表等等厂商和品牌在世界市场上都是耳熟能详的。

对比而言,毫无疑问,当今我国的制造业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的目标仍非常遥远。

尽管我国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但其附加值相对较低,绝大多数制造产品都出至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中国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微乎其微。

3.“微笑曲线”:

第五节国际分工的基础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

1.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在经济思想史上,被称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

《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2.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1)交换是人类天然的倾向;交换产生分工;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

(2)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绝对劣势。

因此,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的绝对优势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

例题:

现设:

英国和葡萄牙均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但生产技术不同。

交换比例为1:

1。

3.绝对优势理论的优缺点:

(1)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部分指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倡导了自由贸易的思想。

(3)理论的适用范围十分有限。

即如果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上都处于劣势是否还可以参与国际分工?

二、比较优势理论

1.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

1817年,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

2.基本观点:

 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应本着“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

即各国只有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3.比较优势理论的定量分析:

(1)前提假设:

除了强调两国之间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之外,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仍沿用绝对优势理论中“两个国家、两个商品、一种要素”的假设。

假设英国和葡萄牙两个国家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

分工前两国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劳动投入量

葡英两国间葡萄酒和毛呢的成本比率分别:

80/120=0.6790/100=0.9

可见:

葡萄牙生产酒的成本最低,优势较大,应分工生产酒,以酒换英的毛呢;英国生产这两种产品成本都较高,都处于劣势,但两种产品比较,毛呢的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应分工生产毛呢,以毛呢换葡的酒更有利。

4.重要结论:

(1)决定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2)所谓比较优势的商品,其实就是同另一国相比相对价格便宜的商品。

因此,每个国家都应该生产相对价格便宜的商品并出口,然后以此去换取或进口自己生产相对价格高的商品。

(3)只要生产的相对成本存在着国际差异,贸易就会产生,而且是有利的。

5.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1)比较优势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

(2)比较优势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

时至今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依然是围绕着比较利益论展开的。

(3)缺陷:

没有说明国际商品交换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从而也就不能说明贸易利益是如何在两国之间进行分配的。

三、要素禀赋论

1.该理论先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1879-1952)提出,后由其弟子俄林(B.Ohlin,1899-1979)最终完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从古典向新古典发展的标志。

2.相关概念:

(1)要素禀赋:

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2)要素丰裕度:

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要素稀缺(FactorScarce)则相反。

(3)要素密集度:

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4)要素密集型产品:

一般而言,如果某种要素的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度高。

并根据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比例最高的要素种类不同,将产品分为若干种类型。

3.基本内容:

(1)各国资源禀赋不同所引起的要素比率、产品价格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2)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4.重要结论:

(1)每个国家利用相对丰富的要素从事生产,会处于有利地位;而利用相对稀缺的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则会处于不利地位。

(2)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异。

(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4)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四、里昂惕夫之谜

1.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里昂惕夫根据H-O理论的推断,认为美国应体现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特点。

当他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美国的外贸结构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一检验结果与普通认为正确的H-O理论之间的矛盾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反论”。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v要素密集度逆转:

同一种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又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情况。

v自然资源说:

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也是资本密集型的。

v人力资本说:

若将人力资本部分加入有形资本中,也得出美国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技术差距理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技术创新期——新产品成长期——新产品成熟期——产品销售下降期——产品衰落期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

1.产业内贸易:

发生在同一产业内差异性产品的贸易,即一国在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样类型的产品。

2.产业间贸易:

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完全不同的产品。

3.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v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v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v企业的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

第四章世界市场

第一节世界市场的发展与构成

1.世界市场的定义: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领域,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间市场和各国国内市场的总和。

2.世界市场随着地理大发现而萌芽,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而发展,伴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后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而最终形成。

3.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

(1)多边贸易和多边支付体系的形成

(2)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与世界货币的形成

(3)世界市场上商品的多样化和大宗贸易增长

(4)统一的世界价格的形成

(5)出现比较固定的销售渠道

4.世界市场的构成:

(1)参与国:

将参加世界市场活动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常用的两种分类法

☆UNCTA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分类法分: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东南欧和独联体国家。

☆WTO分类法: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东欧国家。

(2)订约人:

世界市场的订约人依照活动的目的和性质可划分为以下三类:

☆企业:

以个体商业盈利为目的

☆企业主联合会:

代表企业利益,服务于企业。

通常以联盟、协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