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4691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

1944年链霉素,1952年红霉素,60-70年代以来, β-内酰胺及喹诺酮类。

灭活酶(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钝化酶,MLS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一林可霉素类一链阳霉素类抗生素钝化酶,氯霉素乙酰化酶CAT:

酰基转移酶,能够酰化氯霉素外,对具有羟基的不同结构的化合物都具有酰化作用),

诺氟沙星(氟哌酸)--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二重感染:

敏感菌株受抑,不敏感菌株大量繁殖。

真菌感染,假膜性肠炎。

抗菌谱: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广谱:

四环素、氯霉素;窄谱:

异烟肼。

抑菌药:

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

如:

四环素、红霉素等

杀菌药:

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如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等。

抗微生物药:

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分为抗菌药、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抗菌药:

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和喹诺酮类)。

抗生素:

指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前者由微生物产生,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的半合成品。

固有性耐药:

来源于该细菌本身染色体上的耐药基因,代代相传,具有典型的种属特异性。

灰婴综合征:

新生儿、早产儿其肝代谢及肾排泄功能不完善氯霉素蓄积呼吸、循环衰竭,血压下降,皮肤苍白。

出现症状后约40%患者在2-3天内死亡。

新生儿、早产儿禁用。

获得性耐药:

由于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其DNA发生改变而使其形成或获得了耐药性表型。

化学治疗:

对所有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bacterialresistance),获得耐药性----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药物对耐药菌疗效降低或无效。

主要由质粒介导,改变自身代谢途径。

可消失,可转

赫氏反应(Herxheimerreaction)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炭疽病等时,出现症状加剧,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一般发生于开始治疗6~8h,12~24h内消失。

机制:

病原体被杀死后释放物质所致

金鸡纳反应(30-60μM):

表现为恶心、呕吐、耳鸣、头痛、听力和视力减弱,甚至发生暂时性耳聋。

因为奎宁得自金鸡纳树皮,金鸡纳树的其他生物碱也有此反应,故称金鸡纳反应;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CI):

化疗药物的半数动物致死量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LD50/ED50或LD5/ED95表示。

双硫仑(disulfiram)样反应:

应用某些含硫甲基四氮唑基团的头孢菌素(头孢孟多,头孢甲肟)或头霉素类(头孢美唑)期间饮酒(即使量很少),因该基团可抑制乙醛(乙醇)脱氢酶,使体内乙醛蓄积而产生难受的“宿醉样”现象,与应用于戒酒的药物“戒酒硫”产生的反应相似,又名戒酒硫样反应。

首次接触效应(firstexposeeffect):

抗菌药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药效,再度接触时不再出现该强大效应,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后抗菌效应不再明显增强,需要间隔相当时间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

病人血中胰岛素含量正常或高于正常,但其生物效应明显降低,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发病机制.

(intrinsicresistance)获得耐药性:

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药物对耐药菌疗效降低或无效。

主要由质粒介导,改变自身代谢途径。

最低杀菌浓度(MBC)是衡量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

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

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耐药。

最低抑菌浓度(MIC)是衡量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

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

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plasmid)质粒:

染色体外的基因成分,可独立复制。

接合方式主要由其介导。

可在不同种、属间传递耐药性。

最重要。

拓扑异构酶(topoisomease)Ⅳ,含parC和parE的四聚体蛋白酶,为解链酶,可在DNA复制时将环连的子代DNA解环连和松弛超螺旋,使得染色体分配到子代细菌。

(transposons)转座子:

为DNA序列的一部分。

可随质粒或染色体复制。

少数接合由其介导。

生长比率growthfraction:

GF,处于按指数进行分裂增殖的细胞,占肿瘤全部细胞群中的比率。

GF值越大,对药物的反应越敏感。

一般早期肿瘤GF值大。

增殖细胞群:

能够按指数进行分裂增殖的细胞群。

招募作用:

增长缓慢的实体瘤,其G0期细胞较多,一般先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增殖期及部分G0期细胞,使瘤体缩小而驱动G0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

继而用周期特异性药物杀死之。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ACE的活性部位:

2个结合点,其中一个含Zn2+的是ACE抑制药有效基团的必须结合部位。

一旦结合,ACE的活性消失。

(1)含巯基(-SH):

如卡托普利。

(2)含羧基(一COOH):

如依那普利、雷米普利、贝那普利等。

(3)含磷酸基(POO-):

如福辛普利。

含羧基的ACEI比其他两类与Zn2+结合牢固,故作用也较强、较久。

ACEI类药理作用:

降压;保护靶器官;改善心功能。

机制:

①抑制ACE;②减少缓激肽降解;③缓解或逆转心血管重构;④减少醛固酮分泌;⑤抑制交感神经递质释放。

药理作用-1、阻止AngⅡ的生成:

ACEI阻止AngⅡ的生成→取消AngⅡ的收缩血管、刺激醛固酮释放、增加血容量、升高血压与促心血管肥大增生等作用。

2、保存缓激肽的活性:

ACEI保存缓激肽→激活激肽B2受体→产生NO和PGI2。

NO与PGI2都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抗血小板聚集与抗心血管细胞肥大增生重构作用。

3、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ACEI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恢复内皮细胞依赖性的血管舒张作用。

4、抗心肌缺血与心肌保护作用5、增强对胰岛素敏感性:

卡托普利及其他多种ACEI能增加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临床应用-1、治疗高血压:

ACEI治疗高血压疗效好。

适于各型高血压,不伴有反射性心率加快。

可使血管形态发生变化,提高血管顺应性。

长期应用不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和代谢障碍。

2、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心肌梗死:

能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延长寿命,其效果比其他血管舒张药和强心药好,为近代心衰治疗的一大进步。

3、治疗糖尿病性肾病和其他肾病:

对1型和2型糖尿病,均能改善或阻止肾功能的恶化。

对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功能障碍如高血压、肾小球肾病、间质性肾炎等也有一定疗效,且能减轻蛋白尿。

肾脏保护作用与降压作用无关,而是它舒张肾出球小动脉的结果。

也有缓激肽的参与。

不良反应:

轻微。

AngⅡ减少(⒈首剂低血压:

PO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的药物宜小量开始。

⒉肾功能损伤:

对肾动脉阻塞/肾动脉硬化造成的双侧肾病,用后会加重肾功能损伤。

(由于AngⅡ对出球小动脉收缩的作用,维持肾灌注压。

))缓激肽增多(⒊咳嗽(5-20%):

无痰干咳,是被迫停药的主要原因,可能与肺内缓激肽和PG积聚有关,吸入色甘酸二钠(炎症细胞膜稳定剂)可缓解。

⒋血管神经性水肿:

用药1月内出现,多发生在面、口腔、鼻部与缓激肽增多有关。

5.低血糖:

如卡托普利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醛固酮减少(⒍高血钾:

AngII减少,引起醛固酮减少,有个体差异,在肾功能障碍及同时服保钾利尿剂者更多见。

)⒎妊娠与哺乳:

妊娠中后期可致畸。

亲脂性ACEI可经乳汁分泌。

⒏含巯基的卡托普利导致味觉障碍、瘙痒性丘疹、白细胞缺乏等

卡托普利(captopril)-是第一个口服有效的含巯基ACEI。

药理作用(降压作用起效快,口服后30min开始降压,1h达高峰。

降压效果与患者的RAS活动状态有关。

含有一SH基团,有自由基清除作用,对与自由基造成的心血管损伤如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防治作用。

宜在进餐前服用。

临床应用(1.高血压2.充血性心力衰竭 3.心肌梗死4.糖尿病性肾病,是FDA唯一批准的用于该疾病治疗的ACEI。

)不良反应(首剂低血压,咳嗽,高血钾

,低血糖,肾功能损伤,妊娠与哺乳,血管神经性水肿,含有一SH基团的卡托普利可产生味觉障碍、皮疹与白细胞缺乏等)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受体)拮抗药-AT1受体拮抗药,在受体水平阻断RAS,对AT1受体有高度选择性,亲和力强,作用持久。

氯沙坦(losartan)药理作用:

选择拮抗AT1受体。

其活性代谢产物EXP3147拮抗AT1受体作用比氯沙坦强10-40倍。

Losartan有促尿酸排泄作用;长期应用能抑制左心室心肌肥厚和血管壁增厚。

临床应用:

可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眩晕;禁用于孕妇及肾动脉狭窄者。

避免与补钾或留钾利尿药合用。

尿液生成的过程:

1、肾小球滤过2、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3、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

利尿药diuretics-是作用于肾脏,增加电解质和水的排出,使尿量增多的药物。

利尿药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各种水肿及其他一些疾病,如高血压、肾结石、尿崩症、高钙血症,加速毒物的排泄等。

利尿药分类作用机制1高效能利尿药:

髓袢利尿药(loopdiuretics)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的髓质和皮质部,干扰Na+—K+—2Cl—同向转运,如呋噻米(速尿),依他尼酸(利尿酸),布美他尼(丁苯氧酸),托拉塞米等2中效能利尿药:

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干扰Na+-Cl—同向转运——噻嗪类、氯噻酮、吲哒帕胺、美托拉宗3低效能利尿药1)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Na+通道阻滞药——氨苯喋啶醛固酮受体拮抗药——螺内酯(抑制Na+-K+交换)2)作用于近曲小管乙酰唑胺——碳酸酐酶抑制药

呋塞米:

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强大,抑制Na+-K+-2Cl-共转运子)2扩血管作用(促进肾脏前列腺素合成,非甾体类抗炎药干扰利尿作用)。

临床应用-1.严重水肿2.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3.急慢性肾功衰竭4.高钙血症,高血压危象的辅助治疗5.加速毒物排泄。

不良反应-1.水和电解质紊乱2.耳毒性耳鸣、听力下降或暂时性耳聋。

3.高尿酸血症4.其他消化道症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

氢氯噻嗪:

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增加NaCl和水的排出,温和持久。

作用机制:

抑制远曲小管近端Na+-Cl-共转运子,抑制NaCl再吸收。

2.抗利尿作用明显减少尿崩症患者的尿量和烦渴3.降压作用轻度高血压患者有效。

临床应用-1.水肿轻、中度心脏性水肿,轻度肾功能损害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合用螺内酯;2.高血压病基础降压药;3.尿崩症;4.特发性高尿钙伴有肾结石者。

不良反应-1.电解质紊乱2.高尿酸血症3.高血糖4.过敏反应

螺内酯(安体舒通):

药理作用-是醛固酮的竞争性拮抗药,竞争远曲小管与集合管细胞浆内的醛固酮受体,干扰醛固酮调节的K+-Na+交换过程,使Na+、Cl-排出增多,K+的排出减少-留钾利尿药。

临床应用-1.治疗与醛固酮升高有关的顽固性水肿,肝硬化和肾病综合征水肿;2充血性心力衰竭。

不良反应-轻,少数有头痛、困倦、精神紊乱;久用可致高血钾,尤其在肾功不良时;性激素样副作用,如男子乳腺发育,妇女多毛症等。

氨苯喋啶(三氨蝶啶)阿米洛利(氨氯吡咪):

药理作用-作用于远曲小管末端和集合管,阻滞钠通道而减少对Na+的再吸收,又因Na+的减少使管腔的负电位降低,使K+分泌的驱动力↓,产生了排钠保钾的利尿作用-留钾利尿药。

乙酰唑胺(醋唑磺胺):

作用及机制-抑制碳酸酐酶→H+和H+-Na+交换↓,Na+、水和重碳酸盐排出↑→利尿,很弱。

抑制眼睫状体上皮细胞和中枢神经细胞中的碳酸酐酶,减少房水和脑脊液的生成,降低眼内压。

临床应用-1、治疗青光眼2、急性高山病3、碱化尿液4、纠正代谢性碱中毒。

脱水药-渗透性利尿药(甘露醇,葡萄糖,山梨醇):

共同特点:

①静注后不易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②易经肾小球滤过;③不被或少被肾小管重吸收;④在肾小管几乎不代谢。

甘露醇mannitol(20%高渗液):

药理作用-1.脱水作用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组织间的水分向血浆转移。

2.利尿作用①组织脱水→血容量及肾小球滤过率↑②在肾小管中几乎不吸收→原尿渗透压↑→使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细段对水的重吸收↓③抑制髓袢升支再吸收Na+→髓质高渗区的渗透压↓→抑制集合管对水的再吸收。

临床应用-1.脑水肿、青光眼降低颅内压的首选药;2.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脱水可减轻肾间质水肿;阻滞水分在肾小管的再吸收,维持足够的尿量,稀释有害物质,保护肾小管免于坏死。

不良反应-少,注射过快有一过性头痛,旋晕,视力模糊,CHF患者可增加心脏负荷,禁用。

动脉血压的形成:

动脉血压的形成是心室射血对血流的推动作用和外周阻力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抗高血压药:

1利尿药:

如氢氯噻嗪等。

2交感神经抑制药:

1)中枢性降压:

可乐定,利美尼定等;2)神经节阻断药:

如美加明,咪噻芬3)去甲肾上腺素:

如利舍平,胍乙啶。

4)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

哌唑嗪α1,特拉唑嗪α1;普萘洛尔β;拉贝洛尔α、β。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药:

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等。

2)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

如氯沙坦等。

3)肾素抑制药:

如雷米克林等。

4钙拮抗药:

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

5血管扩张药:

如肼屈嗪、米诺地尔、二氮嗪、硝普钠

其他经典抗高血压药物:

一、中枢性降压药二、血管平滑肌扩张药三、神经节阻断药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五、钾通道开放药六、其他

利尿药(氢氯噻嗪):

降压机制-1.早期:

排钠利尿减少细胞外液和血容量2.长期应用排Na+→Na+↓→Na+—Ca2+↓→Ca2+↓→血管平滑肌舒张。

临床应用-1.单用作为轻度高血压首选药2.与其他药物和用联合治疗各期高血压3.伴氮质血症或尿毒症肾功不全--高效利尿药降压作用温和、持久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单独使用噻嗪类降压时——剂量应尽量小<25mg2~4W达效;同时限制钠盐摄入。

伴有高脂血症的患者可用吲哒帕胺代替噻嗪类利尿药。

钙拮抗药(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心痛定):

机制:

阻滞钙通道,使进入细胞内的钙总量减少,导致小动脉平滑肌松弛,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药理作用-1作用L型Ca2+通道→抑制Ca2+内流→细胞内Ca2+↓→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BP↓2血管舒张→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心率↑。

临床应用-1、对轻、中、重度高血压均有降压2、与β受体阻断药或利尿药合用可增强降压。

3、适于合并有心绞痛或肾脏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

钙拮抗药兼有排钠利尿作用,保护肾脏

β受体阻断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

吲哚洛尔、阿替洛尔,α、β-R阻断药:

拉贝洛尔):

普萘洛尔:

可作为抗高血压的首选药单独使用。

降压机制:

(-)心脏β1--心率↓心力↓输出量↓(-)肾脏β1--肾素分泌↓RAS↓(-)中枢β受体--外周交感张力↓(-)交感突触前膜β2受体--正反馈-NE分泌↓→↑PGI2合成。

适用于:

各种不同严重程度高血压,尤其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老年人高血压疗效相对较差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ACEI-卡托普利=甲巯丙脯酸,AT1阻断药(ARB)-氯沙坦,肾素抑制药-雷米克林)ACEI降压机制:

1、循环血液和组织部位AngII生成↓2、缓激肽降解↓3、减弱AngⅡ对交感突触前膜AT1受体作用4、防止血管平滑肌增生和血管重构5、肾脏AngⅡ-醛固酮↓。

临床应用:

饭前1h服用,各型高血压伴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左室肥厚,左心功能障碍、急性心梗高血压者---首选,青霉胺样反应顽固性咳嗽-停药原因

氯沙坦(losartan):

作用特点-1.选择性强,不影响缓激肽系统2.对AngⅡ拮抗更完全,对ACE途径及糜蛋白酶途径产生的AngⅡ均有作用3.反馈性引起AngII生成(+)AT2受体拮抗AT1受体4.不良反应少:

无咳嗽,无血管神经性水肿。

临床应用-1.对AT1受体选择性阻断作用2.用于高血压治疗3.增加肾血流量,促进尿酸排泄4.逆转左室肥厚和血管增厚5.不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中枢性降压药:

可乐定:

机制:

A、(+)RVLM---Ⅰ1咪唑啉-R--Bp↓B、(+)中枢α2-R→镇静、口干C、大量(+)血管α-RD、↑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

作用特点:

A降压中等偏强B抑制胃肠分泌和运动C.CNS↓:

嗜睡、幻觉D.突然停药反应E.不影响肾血量和小球。

临床应用-中度高血压(尤其伴溃疡者),可用于长期治疗,合用利尿药治疗重度高血压戒毒治疗,可消除戒断症状,开角型青光眼

血管平滑肌扩张药:

扩张小A(artery):

肼屈嗪,扩张小A、小V(vein):

硝普钠降压作用特点:

降压迅速、强大、短暂。

机制:

+血管内皮c→释放NO→(+)GC→cGMP↑---舒张平滑肌。

应用-高血压危象(首选)、急性心衰、急性心梗、麻醉时控制血压。

现用现配,避光!

监测血压,控制滴速。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药物的分类: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1)血管紧张素Ⅰ-卡托普利转化酶抑制药(20世纪80年代)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药-氯沙坦3)醛固酮受体拮抗药-螺内酯2利尿药-氢氯噻嗪、呋塞米(20世纪50年代)3β受体阻断药-卡维地洛、美托洛尔4正性肌力药1)强心苷类-地高辛(20世纪20年代)2)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米力农5扩血管药-硝普钠6钙增敏药及钙通道阻滞药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治疗CHF的作用机制:

一、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CHF一线治疗药(作用机制-1降低外周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2减少醛固酮生成3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4对血流动力学影响,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5抑制交感神经活性)。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药-1直接阻断AngⅡ与其受体的结合拮抗其促生长作用,预防及逆转血管重构。

2ACE抑制药不耐受者的替代品。

三、抗醛固酮药(螺内酯):

醛固酮作用(CHF醛固酮含量增加20倍)-1保钠排钾2促进生长作用

利尿剂对心衰的药理作用:

①促进钠、水排泄;②降低心脏后负荷;③防治心肌重构。

βR阻断药(卡维地洛):

作用机制-1拮抗交感活性2抗心律失常与抗心肌缺血作用。

临床应用-用于扩张型心肌病

正性肌力药(强心苷):

作用机制-抑制Na+-K+-ATP酶,强心苷选择性与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使细胞内的Na+增多,K+减少,激活Na+-Ca2+交换机制,Ca2+内流增加,同时肌浆网中的Ca2+释放增多,心肌细胞内可利用的Ca2+增多,使心肌收缩力加强。

药理作用-一、对心脏(1正性肌力,使CHF患者心输出量增加2负性频率3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增加浦肯野纤维自律性)二、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作用(1中毒剂量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2强心苷抑制心功不全时过度激活的RAAS)三、利尿作用(1心功能改善,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过滤作用2直接抑制Na+-K+-ATP酶,肾小管重吸收钠减少,钠和水排出)四、对血管作用(1正常人直接收缩血管平滑肌,外周阻力增加。

2CHF患者交感神经活性减低作用超过缩血管作用,外周阻力减低,心输出量增加,局部血流量增加)/临床应用-1治疗心力衰竭,收缩功能障碍为主2某些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不良反应及防治-1胃肠道反应(早期中毒)2CNS反应(视觉异常是强心苷中毒先兆)3心脏反应(最严重的毒性反应1快速型心律失常2房室传导阻滞3窦性心动过缓-及时补K+-严重心律失常用苯妥英钠)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调血脂药物的分类和作用:

①主要降低TC和LDL的药物——

(一)他汀类(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作用机制】A:

抑制HMG-CoA还原酶,Ch合成受阻,血浆Ch降低他汀类与HMG-CoA化学结构相似,对HMG-CoA还原酶亲和力高。

B:

代偿性增加肝细胞表面LDLR,使血浆LDL降低,VLDL代谢加快,肝合成和释放VLDL降低。

C:

VLDL降低间接导致HDL↑

(二)胆汁酸结合树脂--影响胆固醇吸收药(考来烯胺=消胆胺):

【作用机制】-1在肠道通过Cl-换取胆汁酸,与胆汁酸生成不被吸收的络合物,阻滞胆汁酸在肠道重吸收,也抑制外源性胆固醇的摄取。

2由于胆汁酸↓,肝内Ch经7-α羟化酶作用转化为胆汁酸。

3肝细胞中Ch↓,致肝细胞表面LDL受体增加或活性增强,使LDL-C经受体进入肝细胞,血浆LDL↓4继发性增加HMG-CoA还原酶活性,与他汀类合用--协同(三)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抑制药-甲亚油酰胺【作用机制】-1、抑制ACAT,阻滞细胞内Ch向胆固醇酯(CE)的转化,减少外源性Ch的吸收,肝VLDL形成↓2、阻滞外周组织CE的蓄积和泡沫细胞的形成,有利于Ch的逆化转运。

3、抑制ACAT,发挥调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应②主要降低TG及VLDL的药物——

(一)贝特类(吉非贝齐,苯扎贝特和非诺贝特)【作用机制】1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α),调节脂蛋白酯酶(LPL)活性、APOCⅢ等基因表达,增加LPL和APOAⅠ生成;促进肝脏摄取脂肪酸,抑制TG合成。

2PPAR-α活化后增加诱导型iNOS活性,促进NO生成,从而抑制巨噬细胞表达MMP-9。

3PPAR-α降低AS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等4降低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减少纤溶酶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产生。

(二)烟酸【作用机制】1降低细胞cAMP,使脂肪酶活性↓,脂肪组织TG不易分解出FFA(游离脂肪酸),则肝脏合成TG的原料↓,血TG↓,VLDL的合成和释放↓,也使LDL↓来源减少2TG↓导致HDL分解代谢减少→HDL↑→利Ch逆行转运3抑制TXA2生成,PGI2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

抗心绞痛药物作用机制

(一)降低心肌耗氧量1、扩张血管:

静脉扩张,则回心血量下降,降低前负荷;动脉扩张,降低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2、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

(二)提高心肌供氧,增加冠脉血流量1、舒张冠状动脉,解除动脉痉挛2、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

药物分类:

1、硝酸酯类及亚硝酸酯类:

疗效最好2、β受体阻断药3、钙拮抗药4、其他如卡维地洛,尼可地尔

硝酸酯类(硝酸甘油(首选药)):

-O-NO2是关键结构,[药理作用]1、降低心肌耗氧量2、扩张冠状动脉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3、降低左室充盈压,增加心内膜供血,改善左室顺应性4、保护缺血的心肌细胞,减轻缺血损伤。

[作用机制]1、作为NO的供体,在平滑肌细胞内经谷胱甘肽转移酶的催化释放出NO,NO激活GC,细胞内cGMP含量↑,激活蛋白激酶,减少细胞内Ca2+释放和外Ca2+内流,胞浆中Ca2+↓,促使肌球蛋白轻链(MLCK)去磷酸化而松弛血管平滑肌。

2、PGI2--扩血管3、硝酸甘油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合成及释放--后者激活ATP敏感型钾通道,细胞膜超级化,扩血管。

4、NO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有利冠心病的治疗。

[临床应用]1对各型心绞痛均有效。

2急性心肌梗塞⑴前负荷↓→肺充血↓→耗氧↓→缩小梗塞范围⑵抗血小板聚集和粘附3也可用于CHF的治疗

凝血酶间接抑制药(肝素):

药理作用-1、强大抗凝作用-特点:

快,强,体内、体外均有抗凝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