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5680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七年级班姓名:

【教师寄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题;言而有信,言而无信,何以为言;诚信为人,人若无信,何以为人。

【预习目标】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3.初步了解叶圣陶这一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的感悟

【预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叶圣陶这一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的感悟

【预习任务】

一、资料助读:

1.相关人物背景介绍2.作者简介3.故事背景

1、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

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

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经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

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2、作者介绍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3.故事背景

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二、基础积累:

根据要求掌握下列词语

1.我能读准加横线的字,然后流利、准确地读课文 

修润( ) 生疏()商酌( )() 朦胧()()譬如() 累赘()拖沓()妥帖()别扭()恳切()感慨() 颠沛流离()()诲人不倦()

2.我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下列句子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读课文数遍,能够做到正确、流利。

(必须读,必须读,必须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文章划分层次,并简要地概括出各层次的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2.概括文章主题

四、细读课文,探究文本。

(请读课文,读课文,读课文,不读课文不会回答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3.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4.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5、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

6.两个“悲伤”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7.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8.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

请举例阐述。

9.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品味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1.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刻罩上了双层的悲哀。

“繁碎”和“送”写出了什么?

3.“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5.这时我想到了《论语》上的话,一处是: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怎样理解“偏偏”?

(二)揣摩语言,体会深刻含义

“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六、再读课文,探究写法

1.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

“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

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

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语言风格

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

一方面,行文平易质朴,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

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答案

【教师寄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题;言而有信,言而无信,何以为言;诚信为人,人若无信,何以为人。

【预习目标】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3.初步了解叶圣陶这一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的感悟

【预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叶圣陶这一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的感悟

【预习任务】

一、资料助读:

1.相关人物背景介绍2.作者简介3.故事背景

1.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

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

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经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

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2、作者介绍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3.故事背景

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二、基础积累:

根据要求掌握下列词语

1.我能读准加横线的字,然后流利、准确地读课文 

修润( ) 生疏()商酌( )() 朦胧()()譬如() 累赘()拖沓()妥帖()别扭()恳切()感慨() 颠沛流离()()诲人不倦()

2.我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下列句子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读课文数遍,能够做到正确、流利。

(必须读,必须读,必须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文章划分层次,并简要地概括出各层次的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第1段):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

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3.概括文章主题

答案: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老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老严于律己、待人宽厚的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四、细读课文,探究文本。

(请读课文,读课文,读课文,不读课文不会回答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3.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4.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5.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

8.两个“悲伤”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9.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8.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

请举例阐述。

9.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叶圣陶先生逝世,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2.3段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较为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4段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6段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4.待人厚:

(1)修改文章 严谨认真谦逊诚恳

(2)送客守礼敬人彬彬

(3)复信  真诚善良  关心朋友

律己严:

(1)重写话风

(2)文风重简洁

(3)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4.“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5.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叶老走了,鞭炮声所代表的乐景反衬出“我”的悲哀之情,这就是“双层的悲哀”。

6.前一个“悲伤”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活处境感到伤感,后一个“悲伤”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7.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8.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然后分别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记叙。

在分述叶圣陶先生这两方面的品德过人之处时,作者并非通过空乏的议论,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鲜活的事例来再现人物,使人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9.内容上,点明了作者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结构上,总结全文。

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对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之情。

五、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品味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1.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刻罩上了双层的悲哀。

“繁碎”和“送”写出了什么?

3.“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5.“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5.这时我想到了《论语》上的话,一处是: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怎样理解“偏偏”?

答案:

1.“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这句中“繁碎”一词,既写出鞭炮声连续不断,节奏快的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心情,听到叶圣陶逝世的消息是在除夕夜,于是传达喜气的声音,也成了惊扰,感到纷乱,直至“双层的悲哀”。

“送”字用得即使妥帖,这里既有对叶圣陶先生永远离去的依依不舍,又有希望叶圣陶先生一路走好的美好祝愿。

爆竹声也好像有了人的情感,向叶圣陶西去的路上当不会寂寞。

3.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4.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别时的真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特点。

5.“偏偏”一次用得恰到好处。

用叶圣陶和孔子进行对比,突出了叶圣陶能做到这两点,实属难能可贵。

(二)揣摩语言,体会深刻含义

“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答案:

我觉得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不应该是晦涩难懂,而应该是如话家常。

这句话体现了叶圣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表现了张中行的文字“如话”的风格,句子短促,语气感强。

六、再读课文,探究写法

1.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

“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

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

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语言风格

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

一方面,行文平易质朴,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

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