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8995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普宁英才华侨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1卷第ll题~第12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须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中国古代的刑这一概念兼有法与罚两种含义。

秦王朝的“严刑峻法”使秦朝迅速灭亡,也使汉朝面临危机。

此时,董仲舒适应历史需要,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吸收诸家学说,创造了一个新的儒家理论体系。

在法律方面,他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用“软硬两手”代替“专制刑治”。

据此,董仲舒认为,官吏应该“据法听讼”和“依法刑人”,但他更侧重倡导“据义行法”和“春秋决狱”。

“春秋决狱”亦称“经义决狱”,其特点是司法者不是引用正式的法律条文断罪,而是凭借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来判案;被引用的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尤其是孔子所辑的《春秋》最为常用,故名“春秋决狱”。

“春秋决狱”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最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礼法融合”。

其表现为法律适用中的礼法融合和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

“春秋决狱”在法律适用上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一刀切”的司法方式,采取根据不同案件情形区别对待;在审判方法上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审判方法,开始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

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

但春秋决狱也有其弊端,即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

“春秋决狱”之后,更加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

随着“引经注律”的不断发展,唐朝统治者在法律中渗透了大量的礼教的精神内容,即唐代不少的法律是根据礼义制定的。

特别是《唐律疏议》,成为我国古代文献中将法和礼的关系体现得最为完整而又较早的典型之作。

作为古代法典的代表,它集前代立法之大成。

它不仅是以经立法的结晶,也是整个法律儒家化的浓缩和再现。

至此,法律已然完全伦理化。

清末的法律改革,实际上清政府是假借变法之名,而行修律之实。

为此,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把原有的“一准乎礼”的立法原则向“一准于法”的立法原则上改变,修改了很多涉及伦理道德的规则。

他们的主张是,法律是国家的制裁,而道德是内在的制裁,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

但他们并非完全不考虑道德因素,只是将道德与法律分开。

与此相反,礼教派主张,礼是刑法之本,伦理纲常应该是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原则,如果失掉这个根本,刑法则失掉了固有的社会的基础。

清末的“礼法之争”使得清末的修律采用了西方的法典体例和立法技术,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贯彻刑罚人道主义,划清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也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到此发生了突变。

尽管立法的指导思想不能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把伦纪纲常礼教放在首位,但法律已经以独立的身份出现,表现出很强的法律自身独立的价值理念。

(摘编自李玮《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法”考证》)

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礼法结合”思想的一项是(3分)()

A.鉴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事实,董仲舒适应历史的需要,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认为既应该依法断案,更倡导“据义行

法”和“春秋决狱”。

B.董仲舒为了使社会的法制建设适应历史需要,认为官吏断案应“据法听讼”和“依法刑人”,不否认法律条文在断案中的作用。

C.董仲舒认为应该用“软硬两手”代替“专制刑治”,他的凭借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来判案的“春秋决狱”就是出自这一思想。

D.虽然“春秋决狱”更注重于礼的作用,但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礼法融合”,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很大的贡献。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司法者引用《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判案,而《春秋》最为常用,所以有了“春秋决狱”这一称法。

B.“春秋决狱”所表现出的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的审判方

法,开始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

C.“春秋决狱”的弊端是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

D.“春秋决

狱”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唐朝统治者就在法律中渗透了大量礼教的精神内容,不少法律是依礼义而定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处理案件时,“春秋决狱”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一刀切”的司法方式,对不同案件区别对待,体现了法律适用中的“礼法融合”。

B.《唐律疏议》集前代立法之大成,是立法的结晶和我国古代法典的代表,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将法和礼的关系处理得最为合理的典型之作。

C.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主张将道德与法律分开,认为法律是国家的制裁,而道德是内在的制裁,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

D.清末“礼法之争”的结果,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发生了突变,法律已经以独立的身份出现,这种法律自身独立有利于社会的法制建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4—7题。

(19分)

刘行本传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

遇萧脩以梁州北附,遂与叔父璠归周,寓居新丰。

每以疯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

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

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

累迁掌朝下大夫。

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

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

行本抗声曰:

“笔不可得。

”帝惊视问之,行本曰:

“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

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

”帝曰:

“然。

”因令二司各行所职。

    及宣宗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谏忤旨,出为河内太守。

隋文帝践祚,拜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

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

行本进曰:

“此人素清,其过又小。

”上不顾。

行本正当前曰:

“陛下不以臣不肖,令臣在左右。

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

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

臣所言非私!

”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

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

“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二百文,律令杖一百。

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

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

”行本驳之曰:

“律令之行,盖发明诏。

今肇乃敢重其教令,轻忽宪章,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

”上嘉之,赐绢百匹。

    拜太子左庶子,领书侍御史如故。

皇太子虚襟敬惮。

时唐令则为左庶子,太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内人。

行本责之曰:

“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

”令则甚惭而不能改。

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并以文学为太子所亲。

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

“卿等但解读书耳。

”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正,无敢至其门者。

由是请托路绝,吏人怀之。

(节选自《隋书•刘行本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

B.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

C.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

D.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重要事务,也可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笞,指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

D.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先呼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了与帝王面对面的敬称。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行本曾把刻苦读书作为分内的事,全身心投入忘记疲劳,虽然缺衣少食,也安然乐观。

 B.刘行本阐述设立官员要分清责任各司其职,皇帝听从他的建议,命令两位主管官员各行使自己的职责。

C.雍州别驾元肇向皇帝请求加重处罚违背他政令的一州吏,刘行本反对元肇不按律令执法而滥施刑罚。

D.刘行本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他直言谴责不用正道教导太子的左庶子唐令则,而对擅长文学的受太子亲近的刘臻等人加以劝勉。

7.把文言文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

(5分) 

(2)今肇乃敢重其教令,轻忽宪章,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北歌

佚名

北漠清霜雁飞低,狼烟又近起铁衣。

山暗雪凝寒烟冷,沙白风紧孤豺啼。

影孤钟尽音渺渺,灯昏酒浊雾靡靡。

伤心银发遥入梦,家慈门倚乡音稀。

注:

①佚名:

戍卒名不传。

②稀:

依稀。

8.“一首《北歌》,写尽边人苍冷伤怨形色,只欲使人泪下”,请结合全诗,就其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此评述的看法。

(5分)

9.简要赏析后两联的艺术特色。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3)

李商隐《锦瑟》中表现作者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在答題卡上用2B铅笔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題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牛黄

孙方友

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

性凉,味甘苦。

功能清热、解毒、定惊。

牛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碜黄、鸡心黄。

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价值昂贵。

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

“人头黄”为稀世珍宝,一般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

  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

平常买牛,多买瘦牛。

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肥的。

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睹“人头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

“人头黄!

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

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

夏二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

  夏二是个皮货商,往常解三晾晒的牛皮牛鞭,多由他购去再到南阳倒卖。

夏二自然知道“人头黄”的价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许久,决定要盗得解三的人头黄。

  半夜时分,夏二登梯爬上墙头,用系牢的绳索溜到解家院里。

他先静耳听了听动静,然后用尖刀拨门。

不料门没栓,他深感不妙,心想可能解三有防,便急忙藏了尖刀,匆匆顺原路而回,躺在床上,心中还在“扑腾”。

他很是懊悔自己见财眼开干了愚事,为此翻来复去折腾了一夜,直到黎明前才迷糊过去。

不料刚想沉睡,突然听得解三来借梯子。

  夏二一听借梯子,大惊失色,心想这解三大概是故意来试探虚实!

更可悔的是昨夜只顾害怕,竟忘记把梯子从墙边挪开!

为不让解三看出破绽,他急忙披衣穿鞋,想把解三稳在屋里,然后悄悄把梯子挪开,以除解三的疑心。

不料他还未下床,却被解三拦住了,说:

“二哥你睡你睡!

进门时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墙上搭着呢!

  夏二一听此言,如傻了一般,直等解三走了,他还未醒过神来。

这一天,夏二如得了重病,心郁如铅,脑际里全是解三的影子。

那墙上被绳索勒的痕迹他是否看到了…… 一连几天,这等问题在夏二脑子里来回翻腾,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痴呆,偶尔还自言自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

  夏家人很着急,以为夏二患了什么邪症,又求神又烧香,均不济事,最后请来了一名老郎中。

老郎中进门并不急于给夏二看病,而细心观察。

几天过后,他才对夏家人说:

“你们当家的病是心疾所至,一般药物只能顾表而不能治理,眼下只能用人头黄可以根除!

只是这人头黄为稀世珍物,一般药店是买不到的!

  不想在一旁自言自语的夏二一听到“人头黄”三字,突然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接道:

“解三家有人头黄!

解三家有人头黄……”

  夏二的妻子为治夫疾,就以试探的心理去解家求要人头黄。

谁知解三一听脸色惧白,连连地说:

“我没有人头黄!

我没有人头黄……”  

夏妻失望而归,对老郎中说:

“解三说他没有人头黄!

”夏二一听怔然如痴,许久了,突然倒头睡去。

夏二一睡三天三夜,像达到了某种心理平衡,竟奇迹般地好了。

  可是,没过几日,解三竟也疯了,而且比夏二疯得还厉害,到处嚎叫:

“我没有人头黄!

我没有人头黄……”

  解家人急忙请来那老郎中给解三瞧病,老郎中望着解三,让人请来夏二,暗地安排了一番,然后让夏二对懈三说:

“你没有人头黄!

  不料解三一听此言,更是惊恐,“忽”地挣脱了老郎中的手,边跑边喊:

“我不是不给夏二治病,我压根儿就没人头黄呀!

  老郎中望着疯跑的解三,痛苦地摇摇头,对解家人说:

“解师傅的病没救了,没救了!

  夏二觉得很惋惜,想想自己的所为,很是有点儿后怕!

  几年以后,解三被冻死野外。

解三死后,其子承父业,数年后翻盖新房,扒旧屋的时候,扒出了那个人头黄。

解三之子只认得一般牛黄,却不认得人头黄为何物,便求夏二指教。

夏二望着那人头黄,面色冰冷,许久了才说:

“是一块普通的药草,你留它没用,放我这儿吧!

  解三之子把人头黄送给了夏二。

夏二后来用人头黄救了许多人,分文不取,有求必应。

这样过了三十余年,夏二已年近八旬。

临终的时候,他唤过家人,从怀里取出那颗人头黄,安排说:

“这块药物,只可施舍,不可贪利!

  不料夏二死后,其子夏仲不守诺言,将人头黄卖了,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富户。

家中子女都因家中富有而不行正道,夏仲最后也因此悬梁自尽。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构思巧妙,以“牛黄”为线索,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的不同态度,集中呈现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

B.解三比较聪明,知道瘦牛有牛黄,因此,平常买牛时不买肥牛,靠摘取牛黄出售发财,后来也因牛黄而疯。

C.夏二听到解三来借梯子,以

为解三已知道自己到他家行窃,一连数日都心郁如铅。

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发疯。

D.解三不肯拿人头黄治夏二,一是不想泄露自己有宝的秘密,招来灾祸;二是

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

E.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情节,融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于一体,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开头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夏二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以“牛黄“为题,用意很深。

请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选择其一,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

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张之洞与他的时代

冯天瑜何晓明

张之洞的一生,迈越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朝,或耳闻目睹、或亲身参与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

作为“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政治家,他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更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中成为“朝廷柱石”;而作为涉猎广泛、富于锋芒的思想家,张之洞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既承袭其经世、变通、自强等积极意识,力图顺应时势,通过有限度的汲纳西学,革故鼎新;同时又深荷纲常名教的重负,以卫道者自居,投入晋代中国的思想战线,既抨击守旧者的不知通,又讨伐求新者的不知本,然而他本人也未能寻觅到因与革,常与变的合理统一。

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

这一年,张之洞刚满三岁。

这一场战争的时代意义,当然不是一个孩童所能理解,但它所造成的历史震动,渐次深入地作用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各个层面,而这一切,又给予青年、壮年及老年张之洞以深刻影响,并制约了他的一生。

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祸,也曾给青年张之洞的心头罩上阴影,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张之洞感愤时事,诗以纪之。

不过,此时他孜孜以求的,仍然是”明体而达用,化民而成俗”的“帝王之学”。

同治二年(1863年)科考殿试一甲第三(俗称“探花”)的张之洞的精神状况,同当时绝大部分中国士人一样,震怵于民族危机,却又找不到解救出路,仍在传统故道上踯躅徘徊。

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器物文化的先进性,得到逐渐增多的中国人的承认,魏源当年的“师夷”说,此时具体化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的实践。

“师夷”口号一旦落实为行动,立刻招致社会习惯势力的顽强抵制。

“变而从夷,正气为之不申,邪气因而弥炽”的责难蜂起。

张之洞并不是洋务先进,当李鸿章辈亟亟兴办江南制造总局,勤于“夷务”的六、七十年代,张之洞或为外省学政,或为京师清流。

所受教养及个人经历,使他“尚知六经大旨,以维持名教为己任”。

但执著于经世之志的张之洞又有别于“以不谈洋务为高”的一般“清流”同党,对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化事业很少进行实质性的批评,而且认为“塞外番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遣。

由于张之洞素有励精图治的意气和长于权变的机智,当他走出京官清流圈子,踏上封疆大吏之途以后,目睹中外大势,参酌诸洋务先进的前例,迅速从清流党向洋务派转化。

他八十年代初在山西巡抚任上发布的启示宣称:

“盖闻经国

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

这番话可视作他从京师清流一变而为洋务大员的标志。

由晋抚移督两广,经历中法战争的教训,张之洞以更加切实的步骤实施洋务计划。

这一时期,张之洞思想的内在矛盾渐趋激烈和外显。

他进一步感受到国势衰败的危机,继续将洋务事业推向前进,两湖、两江地区的实业建设、学堂创办、新军操练均有发展;作为受儒教熏陶而且又执掌权柄的高级官员,他又忧心忡忡于日益昭彰的“新学”对名教纲常的冲击。

他惊呼:

“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

”“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为此,他修撰出平生最重要的著作《劝学篇》。

《劝学篇》的宗旨是“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张之洞以此表明自己既与康有为等“激进”的“乱党”划清了界限,但又绝非抱残守缺的顽固“冬烘”,从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特定地位。

进入二十世纪,“山雨欲来风满楼”。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及清王朝一并走向生命的尽头。

老迈年高的张之洞,也由“久任疆寄”的地方大吏迈入朝廷中枢,成为“第二次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的主角。

此时张之洞“开新”与“卫道”的二重变奏仍在继续,对于政治制度层面的变革和激烈的社会革命,张之洞又持不共戴天态度,故尔清末革命党人斥其为附鳞攀翼的汉奸,恨不能将其“头置于胯下”。

1909年八月,垂垂老矣的张之洞心力交瘁,在“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①的悲凉感叹中撤手人寰,此时距离武昌城头那划时代的首义枪声打响,已不足八百个昼夜。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展现的是张之洞的全景人生,描写了他忠心耿耿、献身朝廷、图强救国的事迹,再现了一代晚清名臣的风范。

B.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张之洞深受触发,激发了他保家卫国的豪情,孜孜以求“帝王之学”,毕生致力救亡。

C.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是在行动上实践魏源的“师夷”说,招致了社会习惯势力的责难甚至抵制。

D.张之洞既与“激进”乱党划清了界限,又绝非顽固的守旧,反映到行动上就是对两派虚与委蛇进行政治投机。

E.张之洞处于特殊历史时代,既想力求图新,又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故在思想理论上徘徊纠结,难以抉择。

(2)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请简要分析。

(6分)

 

(3)在晚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张之洞是如何实行“开新”“卫道”二重变奏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4)张之洞尽管是“朝廷柱石”,一生殚精竭虑,欲挽大厦之将倾,最终还是未能改写清王朝覆亡的命运。

结合全文内容以及你的认识,谈谈你对个人与历史的辩证关系的看法。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划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5分)

①香港政改酝酿已久,各界对某些敏感事件纷纷发表意见。

表决结果出来之后,大众基本满意,至此,政改这件牵动人心的大事件终于。

②美联储内部关于何时加息的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今日美联储主席邢伦将发表讲话。

公众期待耶伦,结束争吵,尽快出台新政。

③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蜀中无大将。

廖化为先锋”这句俗语,似乎廖化的能力如何已经,但廖化真是这样不堪吗?

A.尘埃落定盖棺论定一锤定音

B.尘埃落定一锤定音盖棺论定

C.一锤定音尘埃落定盖棺论定

D.盖棺论定一锤定音尘埃落定

14.下列句于没有语病的一句是()(5分)

A.调查表明,无论大学生在校成绩多么优秀,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将面临各种挑战,需要凭借勤奋、智慧与坚韧去应对。

B.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乘T168次列车从北京西站进京,随后搭乘中铁快运专车,在首都特警护送下开往首都博物馆。

C.新加坡是易受全球需求波动影响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及全球需求低迷形势的到来,令新加坡1月非石油国内出口量骤降。

D.有人发现,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防止细胞衰变,促进大脑关键部位血管的生长,增加到达这些区域的营养物的供给量。

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5分)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    。

    ,   。

   。

   ,   。

①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②在它们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③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  ④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   ⑤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⑥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

A.④⑥③⑤①②  B.②④⑥⑤③① C.②①③④⑥⑤  D.①②⑤④⑥③

16.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每处不超过十五字。

(15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 ,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莱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

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

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来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

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以便能更快地蒸熟。

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

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酱等。

17.图中的两条曲线均略呈现U型,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仔细观察这幅图,用简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