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9461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docx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义doc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注意:

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论就是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就是辩证法,就是矛盾,联系,发展等等.其实比较好记,只要记后面三个字就是了。

(如果题目说请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回答问题只要回答唯物论的观点就行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要求: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看: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其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立足客观物质世界,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物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要明确“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2)“能为人的意识反映”指物质具有可知性。

(3)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具体物质形态有生有灭,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①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

③如果离开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可见物质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4)把握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多样性是指世界上存在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物质具体形态和现象。

但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是物质而不是精神,这就是世界的统一性。

(5)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有区别又有联系

客观实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

含义: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离不开运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

(2)运动离不开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方法论:

坚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归纳: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方法论:

坚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三、规律

1.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

(1)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

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4.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2)人可以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能动性是统一的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尊重客观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的形成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2.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1)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2)不管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物质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二、意识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2.方法论要求:

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理论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

3.重要性(为什么):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4.如何做:

①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我们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1.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客观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理解:

①主体看:

是人的活动,其他动物没有实践

②是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③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客观性是相对于人的主观认识而言

(2)主观能动性;实践的能动性是相对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言的

(3)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认识从无到有)

【特别提醒】认识来源与认识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强调的是认识由浅到深)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在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误区: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评析:

认识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但实践则是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认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认识工具的变革、科技的进步、知识的创新都能推动认识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认识不能作为标准

B、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言其明,不能验证自身是否正确。

C、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是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认识没有意义。

认识的最终目的:

指导实践活动;

认识的根本任务: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特别提醒】正确区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点:

①真理的客观性: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客观性,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B、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③真理的具体性

A、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如果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一定历史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方法论要求: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拌而行的。

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真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特别提醒】真理是客观的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谬误的内容也是客观的,只不过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的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因为: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③从认识的进程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因为: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不是圆圈式的循环)

方法论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1年潍坊模拟)地壳的剧烈运动会带来巨大破坏,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再次引起人们对地震的高度关注。

据此回答1~2题。

1.地壳的变化“出人意料”,体现出(  )

①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③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④意识对物质的存在和变化不会产生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一方面物质具有客观性,同时,意识具有能动性,指导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改造,故④观点错误。

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选出A项。

答案:

A

2.(2011年皖南八校联考)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度,东经96.7度)发生里氏7.1级地震。

从地质构造上看,玉树地震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是其所处青藏高原板块地质活动的结果。

这表明(  )

A.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B.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违背客观规律,人们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D.部分人可以摆脱规律的制约

解析:

由“玉树地震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是其所处青藏高原板块地质活动的结果”可以看出,地震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选B项。

答案:

B

3.从神舟号飞船多次成功发射,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成功对接,凝聚了无数航天工作者心血。

这些航天成就是无数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辛勤工作的结晶。

这说明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C.人的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解析】航天成就的取得,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结果,故选D。

A、C错误,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D

4.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句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

A.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解析:

题干中的诗句揭示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项符合题意。

A项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D两项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答案:

B

5.(2011年南通模拟)2010年是“哈勃”望远镜发射20周年。

据卫星图像资料显示,月球表面高低起伏,分布有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各不相同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角度看,图像资料佐证了(  )

A.有关月宫的神话是缺乏客观依据的

B.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C.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D.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解析:

通过题干中的“月球表面高低起伏,分布有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各不相同的撞击坑”可以证明世界起源于物质。

A项说法是错误的,B项说法欠妥当,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存在不足,D项不是从唯物论角度分析。

答案:

C

6、(2011.海南单科T17)“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无人成功种植蔬菜。

我国某农学专家坚信,粮食作物能生长的地方一定能种蔬菜。

他在总结前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收集雨水、提高土壤墒情、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等措施,在埃塞俄比亚成功种植了大白菜、茄子、辣椒等蔬菜,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

他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A.①②B.①③c.

③D.②④

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注意全面理解意识的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我国某农学专家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①符合题意;②项错在“可靠保证”上;该农学专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选种、种植,遵循了植物生长的规律,③符合题意;④错在“总是”上。

【答案】选B。

7、(2011·江苏单科T25)国库也叫做国家金库,一般以为只是放钱的库房。

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国库还可以看成是一个簿记系统,用来记录所有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人们对国库的片面认识是()

A.唯意志主义的B.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C.人脑主观自生的D.脱离客观存在的结果

7.选B。

【解析】本题以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为背景考查哲学知识,角度新,体现了高考立足生活实际的理念;而题肢的哲学知识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所以B项正确;C、D两项不符合意识的内涵;A项的错误是夸大意识的能动作

用,这与题干不符。

8、(2011·天津文综T6)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

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

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

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8.选D。

【解析】本题以青少年的大脑效应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意识的本质。

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

A项观点错误,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B项观点也是错误的,意识产生的源泉是客观存在;C项本身正确但不合题意;D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9、(2011·新课标文综T22)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

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挡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

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9.选D。

【解析】本题通过科技发现考查意识的含义,印证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意识的内容、形式、生理基础。

①观点错误,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是客观世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人脑的加工改造,但其本质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③由于大脑相关部位的问题,导致意识的不同,充分说明了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基础。

10.(2010·山东卷高考24)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

这表明()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题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10.【解析】C本题以漫画形式考查考生对意识的理解,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本题中,首先要弄清楚这是对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反映了意识能动的认识作用,故选C项,排除A、D项;意识、认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故B项说法错误。

11.[2012·杭州模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下列与这首诗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

①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A.①②B.②④C.②D.①②③④

11.C [解析]操千曲、观千剑属于实践活动,晓声、识器意指认识的形成。

材料表明实践决定认识,只有②与之蕴涵哲理相同。

①反映的是生产实践,③④体现了事物的运动发展。

12..[2012·吉安模拟]2011年5月1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突然召开记者会,正式宣布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已经死亡,并称,“正义终于得到伸张”。

美国民众在白宫外欢呼庆祝。

但巴勒斯坦哈马斯却谴责美国击毙本·拉登,并向这名“阿拉伯圣战战士”表示哀悼。

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态度,主要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

A.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B.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等条件的限制

C.是个渐进的过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和规律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D.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2.B [解析]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态度,是因为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故选B。

A、C、D均不符合题意。

13.[2011·浙江卷]考古学好比望远镜,可以让我们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考古遗物则如同显微镜,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

这意味着(  )

①没有对个体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

②没有对整体的理解,个体就无法认识

③没有实践,认识就没有来源

④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不能深入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3.C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考古属于实践活动,通过考古可以认识人类的起点和历史,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当选。

借助考古遗物,通过透视历史事件把握历史,这是透过对个体的透视把握整体的体现,①当选,答案为C。

②④与材料中心不符。

14.[2012·嘉兴模拟]在人类征服疾病的努力中,青蒿素的发现只是一小步。

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在研发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予她灵感和启示,提醒生命科学工作者不要忘记中医药这座传统宝库。

这说明(  )

A.对青蒿素的科学认识来源于中医文献的灵感和启示

B.中医古代文献是现代生命科学工作者进行研发的基础

C.离开中医古代文献的指导,青蒿素的发现将难以实现

D.中医古代文献在青蒿素的发现工作中具有直接现实性

14.C [解析]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的获奖感言表明,中医古代文献对于青蒿素的发现有重大指导作用,C符合题意。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B说法错误。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中医古代文献作为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D错误。

15.[2011·课标全国卷]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15.D [解析]本题考查对认识的反复性的理解。

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正是因为受认识主体(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与认识客体(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达成对复杂历史问题的真理性认识必须经过多次反复。

故③④符合题意。

①绝对化,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是可以形成共识的。

②是讲认识的无限性,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D。

2、主观题

1.(2010·福建高考)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