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2725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docx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①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

②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③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所以,123与4是分——总)

5、物质含义及其理解:

(1)物质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不等于物质具体形态:

①区别:

物质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②联系:

物质是从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的物质具体形态抽象出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3)物质的唯一(本质)特性——客观实在性

①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客观存在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②唯一特性中“唯一”的意思——只有物质有,意识没有;

③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

(4)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坚持了可知论;

【例题1】[2014·福建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

材料一 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发展历程

重要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时期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答:

①物质决定意识。

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正确总结。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化了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及形式:

①含义:

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②形式:

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思维;

注:

以上运动方式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

哲学上的“运动”与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③反对两种倾向:

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

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属于离开物质谈运动,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刻舟求剑。

这属于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的观点。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这属于承认人的运动变化,辩证法的观点。

(3)静止的定义及与运动的关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包括两方面:

第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第二,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区别)。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联系)。

坚持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反对相对主义、诡辩论。

【例题2】看教材32页,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答: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欧布里德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定了相对静止,导致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①是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强加的联系;是本质的而不是现象的联系;是必然的、稳定的而不是偶然的不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的客观的。

表现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是普遍的。

表现在:

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强调尊重规律)

(3)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

(4)规律与定律、规则的关系:

①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主观的;好的规则是遵循规律制定的。

②定律是主观的,是人们在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

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就是物理学家对引力规律的概括和表述。

【例题3】下列属于规律的有:

①红灯停,绿灯行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③喜鹊叫喜,乌鸦叫丧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⑤万有引力⑥月亮绕着地球转

⑦生物的新陈代谢⑧苹果落地

⑨兔子撞树⑩富贵在天,生死由命

【例题4】下列现象体现的规律分别是:

①天有冬去春来,昼夜更替的现象——天体运行规律;万有引力规律(不是万有引力定律)

②人会有生老病死,不可万寿无疆——新陈代谢规律

③商人有的亏损破产,有的赚钱营利——价值规律

④社会的新制度最终一定会代替旧制度——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⑤人的认识也总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肤浅到深刻——认识发展有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例题5】[2014·重庆卷]李克强总理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

这表明(  )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例题6】材料:

由于人类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人们就可以治理水患,兴修水库,建造水渠,引水上山,变水害为水利,为人类造福。

如:

三峡工程。

问: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普遍的。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材料中建造水渠,引水上山就是利用了万有引力规律,通过改变万有引力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引水上山,造福了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②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人脑的产生,促进了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①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多种多样,是主观的;

(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正确的和错误的意识,具体的抽象的,对过去、现在、将来的反映,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例题7】下列各项中属于意识的是:

①思维②头脑③唯心主义④精神文明建设

⑤虚数⑥生产关系⑦鬼神⑧梦中的黄山

A.①③⑤⑦⑧B.①②④⑤⑥⑧

C.①②④⑥⑧D.①③④⑤⑥⑦

【例题8】[2014·海南卷]《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

这是因为(  )

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 

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具有同一性 

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例题9】[2014·北京卷]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

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

这表明(  )

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 

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二、意识的作用: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表现:

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表现:

①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②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期、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问:

什么是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

答:

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①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②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例题10】[2014·海南卷]“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

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可见(  )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例题11】[2014·天津卷]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

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

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D.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有哪些?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②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不等于“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例题12】[2014·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公民行使权利的意愿和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公民不当行使权利的案例却时有发生,例如,刘某就政府工作人员陈某的疑似腐败行为进行了实名举报,纪检部门经查证举报不属实并反馈了处理结果,但刘某继续利用网络散布陈某腐败的谣言,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

结合材料,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指出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并进一步阐述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

答:

(1)方法论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具体要求:

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真务实,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积极探求民主法制建设规律,用正确的公民权利观指导监督权的行使。

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公民应积极并合理合法地行使监督权。

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倾向,切忌凭空猜测,盲目妄动;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消极无为,放弃权利。

【例题13】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上沁出汗珠。

突然,听到一声“啪”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湖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

秦少游冲口说道:

“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可以决定物质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规律具有客观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例题14】[2014·浙江卷]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

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

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

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

答:

①美食的创造,从食材的获取、辅材佐料的搭配到烹制方法的选择,无不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②美食的创造是意识指导下利用、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肴的活动,体现劳动者意志和追求,发挥了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③在这一过程中,就地取材、应时而获、因材烹制,符合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从而正确地发挥了意识能动作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包括两层意思: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三个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为什么?

答:

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

为什么?

答: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实践有社会历史性。

为什么?

答: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例题15】阅读课本43页的“专家点评”,找一找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三种形式中哪一种是最基本的?

答:

①基本形式有: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②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

答:

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

答:

①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③实践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例题16】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来源于实践的认识比来源于书本的知识更正确;

②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③认识的来源是实践,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是多样的;

④实践随着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⑤认识有时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决定作用;

⑥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推动作用;

【例题17】[2014·全国卷]农谚说:

“蚯蚓叫,大雨到。

”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

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

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为什么?

答: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和真理的检验标准都是客观的。

③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2)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我们要随着过程的推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现和完善真理。

反对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中。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②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例题18】[2014·山东卷]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例题19】[2014·安徽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工作。

材料:

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

该地村民外出旅游时,发现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

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

答: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当地政府立足实践,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出台政策,引导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规律是客观的。

政府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政府组织考察,发展经济,体现了实践的决定作用。

综合探究:

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辩证统一的。

1、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意义——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