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3411762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PPT 页数:590 大小:13.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0页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0页
亲,该文档总共5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5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590.ppt

高电压技术全套课件,绪论第一篇电介质的电气强度第二篇电气设备绝缘试验第三篇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防护与绝缘配合,高电压技术,第一篇电介质的电气强度,1.什么是电介质?

2.什么是电介质的电气强度?

电介质作为绝缘材料,分为:

气体介质、固体介质和液体介质,常进行组合。

电介质的耐击穿性能(绝缘性能)。

第一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第二章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第三章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第一篇电介质的电气强度,本章要求,掌握带电粒子产生和消失的途径;掌握气体放电的汤森理论和流注理论;理解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掌握沿面放电形成机理和预防措施。

第一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5,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与消失第二节电子崩第三节自持放电条件第四节起始电压与气压的关系第五节气体放电的流注理论第六节不均匀电场的放电过程第七节放电时间和冲击电压下的气隙击穿第八节沿面放电与闪络,第一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气体放电,一、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描述

(一)自由行程长度,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当气体中存在电场时,带电粒子具有复杂的运动轨迹:

(1)与中性的气体粒子(原子或分子)一样,进行着杂乱无章的热运动;

(2)沿着电场作定向漂移。

平均自由行程长度各种粒子在空气中运动时都会不断碰撞。

单位行程(1cm)中的碰撞次数Z的倒数即为该粒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

实际的自由行程长度是随机量,粒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等于或大于某一距离x的概率为,可见实际的自由行程长度x等于或大于平均自由行程长度的概率为36.8%.,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

由于电子的半径或体积比离子或气体分子小得多,所以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要比离子或气体分子大得多。

由气体动力学可知,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式中r-气体分子的半径;N-气体分子的密度;由于,代入上式即得,式中p-气压,Pa;T-气温,K;k-波尔茨曼常数,,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结论:

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与气体种类、气压及温度有关。

(二)带电粒子的迁移率迁移率:

带电粒子在电场力的驱动下,将沿着电场方向漂移,其速度v与场强E成正比,其比例系数k=v/E,称为迁移率,它表示该带电粒子在单位场强(1V/m)下沿电场方向的漂移速度。

电子更易被加速:

由于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比离子大得多,而电子的质量比离子小得多,更易加速,所以电子的迁移率远大于离子。

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三)扩散扩散:

在热运动的过程中,粒子会从浓度较大的区域运动到浓度较小的区域,从而使每种粒子的浓度分布均匀化,这种物理过程叫扩散。

影响扩散的因素:

气压越低,温度越高(密度小),则扩散进行的越快。

电子扩散速度快:

电子的热运动速度大,自由行程长度也大,所以其扩散速度也要比离子快得多。

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二、带电粒子的产生,电离:

产生带电粒子的过程称为电离(或游离),它是气体放电的首要前提。

激励:

气体原子中的电子沿着原子核周围的圆形或椭圆形轨道围绕着带正电的原子核旋转。

当原子获得外加能量时,一个或若干个电子可能转移到离核较远的轨道上去。

这种现象叫激励。

产生激励所需的能量(激励能)等于该轨道和常态轨道的能级差。

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电离:

如果原子获得的外加能量足够大,电子摆脱原子核的约束而成为自由电子,这时原来中性的原子发生了电离,分解成两种带电粒子电子和正离子。

电离能:

使基态原子或分子中结合最松弛的那个电子电离出来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能。

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表1-1某些气体的激励能和电离能,能量来源:

引起电离所需的能量可通过不同的形式传递给气体分子,例如:

光能、热能、机械能(动)能,对应的电离过程称为光电离、热电离、碰撞电离。

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1)光电离频率为的光子能量为h普郎克常数=发生空间光电离的条件为或者式中光的波长,m;c光速;Wi气体的电离能,eV。

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通过的计算可知,各种可见光(波长大于290nm)都不可能使气体直接发生光电离,紫外线也只能使少数几种电离能特别小的金属蒸汽发生光电离,只有那些波长更短的高能辐射线(例如X射线、射线等)才能使气体发生光电离。

在气体放电中,能导致气体光电离的光源不仅有外界的高能辐射线,而且还可能是气体放电本身,例如带电粒子复合的过程中,就会放出辐射能而引起新的光电离。

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在高温下,气体分子和原子热运动加快,它们互相碰撞,在温度足够高时会撞击产生离子和自由电子,这种现象称为热游离。

(2)热电离,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2)热电离电离度:

气体中已发生电离的分子数与总分子的比值m称为该气体的电离度。

下图是空气的电离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可知:

只有在温度超过10000K时(例如电弧放电的情况),才需考虑热电离;而在温度达到20000K左右时,几乎全部空气分子都已处于热电离状态。

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3)碰撞电离,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当有一定强动能的电子撞击到某种气体的中性质点时,可使其间电子被释放出来,游离成正离子和新的自由电子。

被撞击的电子和原来的电子又会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作加速运动,获得足够动能后,又将撞击其它中性质点,产生更多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使带电质点浓度迅速增加。

这一游离过程即称为碰撞电离。

(3)碰撞电离电子在电场强度为E的电场中移过x距离时所获得的动能为,式中m电子的质量;qe电子的电荷量。

如果W等于或大于气体分子的电离能Wi,该电子就有足够的能量去完成碰撞电离,由此可得出电子引起碰撞电离的条件为,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碰撞电离的最小距离:

电子为造成碰撞电离而必须飞越的最小距离,xi的大小取决于场强E,增大气体中的场强将使xi值减小,可见提高外加电场(电压)将使碰撞电离的概率和强度增大。

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碰撞电离是气体中产生带电粒子的最重要的方式。

强调:

碰撞电离主要由电子完成,离子碰撞中性分子并使之电离的概率要比电子小得多,所以在分析气体放电发展过程时,往往只考虑电子所引起的碰撞电离。

(4)电极表面电离逸出功:

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需要一定的能量,称为逸出功,比较表1-2与表1-1,可知金属的逸出功比气体分子的电离能小得多,表明金属表面电离比气体空间电离更易发生。

阴极表面电离(电子发射)在气体放电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随着外加能量形式的不同,阴极表面电离可在下列情况下发生:

1)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

通常正离子动能不大,可忽略,其势能等于电离能;只有在它的势能等于或大于阴极材料逸出功两倍时,才能引起阴极表面电离,这个条件可满足(比较表11和12)。

2)光电子发射:

高能辐射线照射阴极时,会引起光电子发射,其条件是光子的能量应大于金属的逸出功。

(4)电极表面电离,3)热电子发射:

金属中的电子在高温下能获得足够的动能而从金属表面逸出,称为热电子发射。

在许多电子器件中常利用加热阴极来实现电子发射。

4)强场发射(冷发射):

当阴极表面附近空间存在很强的电场时(106V/cm数量级),能使阴极发射电子。

常态下作用气隙击穿完全不受影响;在高气压、压缩的高强度气体的击穿过程中会起一定的作用;真空中更起着决定性作用。

(4)电极表面电离,三、负离子的形成,当电子与气体与分子碰撞时,可能会发生电子与中性分子相结合而形成负离子的情况,这种过程成为附着(附着效应)。

易于产生负离子的气体称为电负性气体。

例:

氧气、水汽分子、SF6,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2)扩散:

带电粒子因扩散现象而逸出气体放电空间。

(3)复合:

气体中带异号电荷的粒子相遇时,可能发生电荷的传递与中和,这种现象称为复合,是与电离相反的一种过程。

四、带电粒子的消失,

(1)中和:

带电粒子在电场的驱动下作定向运动,在到达电极时,消失于电极上而形成外电路中的电流;,第一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一、汤逊试验试验条件:

两个平行平板电极;外部光源(天然辐射或人工光源);可调直流电源;测量表计(电压表、电流表);,第二节电子崩,试验结果及解释0a段:

电流随电压升高而增大;随着场强的增大,气体中的带电粒子运动速度加快。

ab段:

电压升高,电流基本不变;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带电粒子全部运动到极板。

第二节电子崩,bc段:

电流随电压增大;出现了新的电离因素(碰撞电离),产生了新的带电粒子。

c点后:

电流急剧增大;自身的电离因素占主导作用,绝缘被击穿。

第二节电子崩,非自持放电:

S点前,电流较小,而且电流需要外界电离因素才能维持。

自持放电:

电压达到一定值U0后,电流剧增,且电离过程仅靠外加电压已能维持,不需要外界电离因素。

U0称为起始放电电压。

第二节电子崩,外界电离因素在阴极附近产生一个初始电子,如果空间的电场强度足够大,该电子在向阳极运动时就会引起碰撞电离,产生出一个新电子,初始电子和新电子,继续向阳极运动,又会引起新的碰撞电离,产生出更多的电子。

依次类推,电子数将按几何级数不断增多,象雪崩似的发展,这种急剧增大的空间电子流被称为电子崩。

第二节电子崩,电子碰撞电离系数:

表示一个电子沿电场方向运动1cm的行程所完成的碰撞电离次数平均值,根据碰撞电离系数的定义,可得,分离变量并积分,可得,均匀电场,不随x变化,第二节电子崩,抵达阳极的电子数,新增加的电子数或离子数,等号两侧乘以电子电荷qe即成为电流关系式,表示:

电子崩电流按指数规律随极间距离d而增大,但这时的放电还不能自持,因为一旦除去外界电离因子(令I0=0),I即变为零,即为非自持放电。

第二节电子崩,关于碰撞电离系数的讨论,

(1)A、B与气体种类有关;

(2)p气压;(3)E电场强度。

第二节电子崩,第三节自持放电条件,二次电子:

在电场作用下,正离子向阴极运动,撞击阴极有可能引起表面电离而拉出电子,部分电子和正离子复合,其余部分则向着阳极运动和产生新的电子崩。

如果电压(电场强度)足够高,初始电子崩中的正离子在阴极上产生出的新电子数等于或大于初始电子n0,那么即使除去外界电离因子的作用,放电也不会停止,即放电仅仅依靠已经产生出来的电子和正离子(它们的数目取决于电场强度)就能维持下去,这就变成了自持放电。

令表示一个正离子撞击到阴极表面时产生出来的二次电子数,单位时间内发射的电子数为nc,到达阳极时将增加为,外界电离因素引起,正离子撞击阴极引起,第三节自持放电条件,如果,那么即使除去外电离因子(I0=0),I亦不等于零,即放电能维持下去。

可推出:

可见自持放电条件应为,汤逊放电条件,第三节自持放电条件,物理意义为:

一个电子从阴极到阳极途中因电子崩而造成的正离子数为ead-1,这批正离子在阴极上造成的二次自由电子数应为(ead-1),如果它等于1,就意味着那个初始电子有了一个后继电子,从而使放电得以自持。

第三节自持放电条件,起始场强与起始电压放电由非自持转为自持时的电场强度称为起始场强,相应的电压为起始电压;在比较均匀的电场中,起始场强和起始电压就是气隙的击穿场强和击穿电压;在不均匀电场中电离过程仅仅存在于气隙中电场强度等于或大于起始场强的区域,即使放电已能自持,但整个气隙仍未击穿。

因此,在不均匀电场中,起始电压低于击穿电压,电场越不均匀,二者的差值越大。

第三节自持放电条件,在不均匀电场中,各点的电场强度E不同,所以各处的值也不同,在这中条件下,上面的自持条件应改写成,把电子崩和阴极上的过程作为气体自持放电的决定性因素是汤逊理论的基础,它只能使用于低气压、短气隙的情况pd26.66kPacm(200mmHgcm),因为这种条件下不会出现以后要介绍的流注现象。

上述过程可以用图1-6中的图解加以概括,当自持放电条件得到满足时,就会形成图解闭环部分循环不息的状态,放电就能自己维持下去,而不再依赖外界电离因子的作用了。

第三节自持放电条件,外界电离因子,碰撞电离,电子崩()过程,气体中的自由电子,图1-6低气压、短气隙情况下气体的放电过程,第三节自持放电条件,第四节起始电压与气压的关系,利用汤逊理论的自持放电条件,以及碰撞电离系数与气压p、电场强度E的关系式,并考虑均匀电场中自持放电起始场强,可得到下面的关系式,由于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电压Ub等于它的自持放电起始电压U0,所以上式表明:

U0或Ub是气压和极间距离的乘积(pd)的函数,即,Ub=U0=f(pd),巴申定律,击穿电压Ub具有极小值,提高气压或降低气压到真空都能提高气隙的击穿电压。

Ub=f(pd)曲线称为巴申曲线。

它表明:

如果改变极间距离d的同时,也相应的改变气压p,而使pd的乘积不变,则极间距离不等的气隙的击穿电压却彼此相等。

上述巴申定律是在温度T不变的条件下得出的。

在气温T并非恒定的情况下,应改写成,Ub=F(d),式中气体的相对密度。

第四节起始电压与气压的关系,第四节起始电压与气压的关系,击穿电压有最小值的定性解释形成自持放电需要一定的电离数,这决定于碰撞次数与电离概率的乘积;若d一定,则p增大时,碰撞次数增加,但电离概率减小,因此在某个p值下,碰撞次数与电离概率的乘积有最大值;若p一定,d增大时,碰撞次数增加,但电离概率减小(场强减小),因此在某个d值下,碰撞次数与电离概率的乘积有最大值;,第四节起始电压与气压的关系,第四节起始电压与气压的关系,第五节气体放电的流注理论,汤逊理论的实用性能较好的解释低气压短气隙中的放电现象。

不能解释高气压长气隙中的放电现象。

(1)时间短:

实际测的大气击穿时间比按汤逊理论推测的时间小得多;

(2)放电通道出现不均匀。

(1)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原有均匀场强在电子崩前方和尾部处都增强了,在这两个强场区中间出现了一个电场强度很小但电子和正离子浓度却最大的区域,使此处产生强烈的复合并发射出许多光子,成为引发新的空间光电离的辐射源。

第五节气体放电的流注理论,辐射源向气隙空间各处发射光子而引起光电离。

如果光子位于强场区,二次电子崩将以更大得多的电离强度向阳极发展,或汇入崩尾。

(2)空间光电离的作用,第五节气体放电的流注理论,流注理论:

在初始阶段,气体放电以碰撞电离和电子崩的形式出现,但当电子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某一初始电子崩的头部积聚到足够数量的空间电荷,就会引起新的强烈电离和二次电子崩,这种强烈的电离和二次电子崩是由于空间电荷使局部电场大大增强以及发生空间光电离的结果,这时放电即转入新的流注阶段。

(2)空间光电离的作用,第五节气体放电的流注理论,流注:

电离强度和发展速度远大于初始电子崩的新放电区(二次电子崩)以及它们不断汇入初崩通道的过程被称为流注。

(2)空间光电离的作用,第五节气体放电的流注理论,

(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第五节气体放电的流注理论,流注的特点:

电离强度很大,传播速度很快(超过初崩发展速度10倍以上)。

出现流注后放电便获得独立继续发展的能力,而不在依赖外界电离因素的作用,可见出现流注的条件也就是自持放电条件。

出现流注的条件:

初崩头部空间电荷数必须达到某一临界值,对于均匀电场,自持放电条件为:

ead=常数,或ad=常数,第五节气体放电的流注理论,可见初崩头部的电子数要达到108时,放电才能转为自持(出现流注)。

如果电极间所加电压正好等于自持放电起始电压U0,那就意味着初崩要跑完整个气隙,头部才能积聚到足够的电子数而引起流注。

如果所加电压超过自持放电电压U0,流注将提前出现和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第五节气体放电的流注理论,流注理论能够解释汤逊理论无法解释的一系列高气压、长气隙下出现的放电现象,例如:

时间问题,放电不均匀性。

注意:

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一定条件下的放电过程,不能用一种理论来代替另一种理论。

第五节气体放电的流注理论,第六节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一、稍不均匀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的放电特征,稍不均匀电场:

放电特性与均匀电场相似,一旦出现自持放电,一定立即导致整个气隙击穿。

例如:

高压实验中用来测高电压的球隙、全封闭组合电器中的分相母线筒。

主变压器侧面,一、稍不均匀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的放电特征,第六节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一、稍不均匀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的放电特征,极不均匀电场:

电场强度沿气隙分布极不均匀,当所加电压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曲率半径小的电极附近空间电场强度首先达到起始场强值E0,在此区域出现放电,但气隙的大部分并未出现放电现象,即出现电晕现象。

电晕:

仅发生在强场区(小曲率半径电极附近空间)的局部放电称为电晕放电。

外观特征:

环绕电极表面的蓝紫色光晕。

电晕起始电压:

开始出现电晕放电时的电压为电晕起始电压。

随着外加电压的增大,电晕区也增大,但气隙仍保持绝缘状态,并未击穿。

电场不均匀系数,式中Emax最大电场强度Eav平均电场强度。

U电极间的电压d极间距离,一般:

f=1时,均匀电场;f4时,极不均匀电场。

第六节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二、架空线路的电晕放电,电晕放电:

可以是极不均匀电场气隙击穿过程的第一阶段,也可以是长期存在的稳定放电形式。

这种放电对超高压和特高压输电线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以输电线路为例,半径为r的单根导线,离地高度为h,导线表面电场强度E与对地电压U的关系:

第六节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两根线间距离为D、半径为r的平行导线,线间电压为U,则:

皮克公式,线路电晕起始场强Ec近似计算式如下,式中m导线表面粗糙系数,光滑导线的m1,绞线的m0.80.9;空气相对密度;r导线半径,cm。

第六节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电晕受天气的影响:

在雨、雪、雾等坏天气时,导线表面的水滴使导线表面电场发生变化,降低了电晕起始电压和起始场强,更容易发生电晕。

电晕的危害:

(1)电晕放电所产生的光、声、热等效应使空气发生化学反应,会消耗一些能量,电晕损耗是超高压输电线路设计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坏天气电晕功率损耗会比好天气时大得多。

(2)电晕会对无线电和电视广播产生干扰,还可能产生超过环保标准的噪声(3)累积效应损坏设备。

第六节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防止和减轻电晕的方法:

根本的途径:

限制和降低导线的表面电场强度。

可采用扩径空心导线,更加合适的措施是采用分裂导线。

第六节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分裂导线:

每相都用若干根直径较小的平行分导线来替换大直径导线。

分裂数超过两根时,这些分导线通常被布置在一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重心上。

第六节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典型架空输电线路的照片,第六节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电晕的积极意义衰减雷电过电压幅值和降低其陡度;抑制操作过电压的幅值;广泛应用于工业设施(静电除尘器、静电喷涂装置、臭氧发生器)。

第六节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三、极不均匀电场的放电过程,极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存在明显的极性效应。

在两个电极几何形状不同的场合,极性取决于曲率半径较小的那个电极的电位符号;几何形状相同,则取决于不接地的那个电极上的电位。

第六节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

(一)正极性棒极带正电位时,棒极附近强场区域的电晕放电将在棒极附近空间留下许多正离子,这些空间电荷削弱了棒极附近的电场强度,加强了正离子群外部空间的电场。

因此随着电压提高,电晕的扩展,强场区也将逐渐向板极方向推进,因而放电的发展是顺利的,直至气隙被击穿。

第六节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

(二)负极性棒极带负电位时,电子崩将由棒极表面出发向外发展,留在棒极附近的也是大批正离子,它们将加强棒极表面附近的电场而削弱外围空间电场,电晕区不易向外扩展,整个气隙的击穿是不顺利的,气隙的击穿电压要比正极性时高很多,完成击穿所需时间也比正极性时间长得多。

第六节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在进行外绝缘的冲击高压试验时往往加正极性冲击电压,因为这时电气强度较低。

在工频高压作用下,击穿均发生在外加电压为正极性的半周内。

应用,第六节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第七节放电时间和冲击电压下的气隙击穿,一、放电时间,完成气隙击穿的三个必备条件:

(1)足够大的电场强度或足够高的电压;

(2)在气隙中存在能引起电子崩并导致流注(或过程)和主放电的有效电子;(3)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让放电得以逐步发展并完成击穿。

放电的总时间tb由三部分组成,即,t1-到达静态击穿电压所需时间。

ts统计时延,指从tl到气隙中出现第一个有效电子。

tf放电形成时延,从出现有效电子到最终击穿。

tb=tl+ts+tf,tlag=ts+tftlag放电时延Us静态击穿电压,气隙持续作用电压下的击穿电压。

Us,第七节放电时间和冲击电压下的气隙击穿,二、冲击电压波形的标准化,由于气隙在冲击电压下的击穿电压和放电时间都与冲击电压的波形有关,所以在求取冲击击穿特性时,必须首先将冲击电压的波形标准化,这样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及实用性。

我国规定的标准冲击电压波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标准雷电冲击电压波

(2)标准雷电截波(3)标准操作冲击电压波,第七节放电时间和冲击电压下的气隙击穿,

(1)标准雷电冲击电压波用来模拟电力系统中的雷电过电压波,采用非周期性双指数波。

T1视在波前时间;T2视在半峰值时间;Um冲击电压峰值,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我国国家标准规定为:

T1=1.2s,容许偏差30%;T2=40s,容许偏差20%通常写成1.2/40s,并可在前面加上正、负号表示极性。

第七节放电时间和冲击电压下的气隙击穿,

(2)标准雷电截波用来模拟雷电过电压引起气隙击穿或外绝缘闪络后出现的截尾冲击波。

IEC标准和我国国家标准规定为T1=1.2s,容许偏差30%;Tc=25s。

可写成1.2/25s.,第七节放电时间和冲击电压下的气隙击穿,(3)标准操作冲击电压波用来等效模拟电力系统中操作过电压波,一般也用非周期性双指数波。

IEC标准和我国标准规定为见下左图:

波前时间Tcr=250s,容许偏差20%;半峰值时间T2=2500s,容许偏差60%。

可写成250/2500s冲击波。

当在试验中上述波形不能满足要求时,推荐采用100/2500s和500/2500s冲击波。

此外还建议采用一种衰减震荡波下右图,第一个半波的持续时间在20003000s之间,极性相反的第二个半波的峰值约为第一个半波峰值的80%,第七节放电时间和冲击电压下的气隙击穿,

(一)50%冲击击穿电压(U50%),由于放电时延和放电时间均具有统计分散性,多次重复施加电压时可能有几次击穿,而另几次没击穿。

随着电压的提高,发生击穿的百分比将越来越大,直到每次施加电压都击穿。

工程实际中广泛采用击穿百分比为50%时的电压U50%来表征气隙的冲击击穿特性。

在实际中施加10次电压有46次击穿,就可认为这一电压为气隙的U50%冲击击穿电压,三、冲击电压下的气隙击穿特性,第七节放电时间和冲击电压下的气隙击穿,

(一)50%冲击击穿电压(U50%),冲击系数:

U50%与Us之比称为冲击系数。

均匀和稍不均匀电场下冲击击穿电压的分散性很小,冲击系数1。

极不均匀电场中由于放电时延较长,冲击系数均大于1,冲击击穿电压的分散性也较大。

三、冲击电压下的气隙击穿特性,第七节放电时间和冲击电压下的气隙击穿,伏秒特性由于气隙的击穿存在时延现象,所以其冲击击穿特性最好用电压和时间两个参量来表示,这种在“电压时间”平面上形成的曲线,通常称为伏秒特性,它表示该气隙的冲击击穿电压与放电时间的关系。

(二)伏秒特性,第七节放电时间和冲击电压下的气隙击穿,伏秒特性的制作:

保持冲击电压波形不变,逐渐提高冲击电压的峰值。

电压不高时击穿一般发生在波尾,电压很高时击穿百分比达到100%,放电时间大大缩短,击穿可发生在波头部分。

在波头时,取击穿瞬间的电压为该气隙的击穿电压;在波尾击穿时取该冲击电压的峰值作为击穿电压图中点1和点2。

第七节放电时间和冲击电压下的气隙击穿,实际上伏秒特性具有统计分散性,是一个以上下包线为界的带状区域,为了方便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