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3666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docx

六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

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是苏教版六年级第五单元中第一篇课文,本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 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本文共9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写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

第二自然段话锋一转,这是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神奇的柳树。

第三四五自然段,给我们展示了一株巍巍然挺立于高原之上的柳树,以其独特的形象,给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带来了一方独立的风景,给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与感召。

第六七自然段,通过作者的猜测和想象,演绎了这株柳树如何在高原严寒与雷轰电击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坚贞力量与不屈的生命力,第八九自然段通过与名贯古今的灞河柳树相比较,赞扬了高原之柳没有抱怨与畏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全部身心之力生存下来,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

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其一,1.学生已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经过培养,学生能够结合平时的训练,从整体到局部,从粗读到细读,多次对文章品味,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进行精神世界的互通。

这不是一日之功,与任教教师平时长期的培养与熏陶密不可分。

其二.学生已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并能做出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抓住重点,语言文字,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其三,.学生已拥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由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留下了灵动、充分的空间,因此学生能够在高质量的对话实践中,思维的深刻性、广泛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设计思想

一、突出一条主线

“神奇”“奇迹”是两个关键词,是全文的文眼。

抓住这两个词,就可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两个词就能十分顺利地带着学生去感受“眼中之柳”的神奇,感受“心中之柳”的顽强。

整堂课中的回忆主要内容、想象抗争的情景、感悟文章的中心等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这两个中心词。

二、凸显一个形象

只有不断地呈现,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形象。

因此,第5小节8成为课堂上反复出现的内容。

前后一共出现三次:

在苍茫的青海高原的背景中,柳树第一次出现;在持续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中,柳树再次出现;在经历了许多的自然灾害后,柳树第三次出现。

为的就是使柳树的形象在具体的环境中呈现,环境越是恶劣,柳树的形象就越是高大,学生的脑海中也就能够产生柳树高大的形象了。

三、感悟一种精神

首先,感悟柳树的精神需要扣住中心句反复读悟。

第9节中,作者直抒胸臆,赞叹柳树顽强的精神。

课堂上分两次呈现,一是课始阶段,请学生试着有感情朗读,跟作者的感悟进行对话,提出问题。

二是在课末阶段,通过有感情地,反复地,有层次地朗读,加上自我感悟的畅谈,使柳树的精神牢牢地植入孩子的心中。

其次,感悟柳树的精神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证明。

学生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课文内容的引领下想象青海柳与恶劣的环境抗争的一个个画面,才能真正感受到柳树精神的顽强。

为了使学生的想象更加合理,把画面、声响、文字等资料引进课堂,成为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最好的中介。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

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4、学会本课8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想象青藏高原一株柳的形象,感悟青海高原的环境恶劣,进而品味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1.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在全文的蕴涵之义。

2.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五)教学过程设计(版书设计)

一、揭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展示贺知章的《咏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3、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强化双基训练

1检查生字读法

2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 青石嶙峋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粗实   坚硬   苍郁   深沉   巍巍然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顽强   毅力   韧劲

3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

 

三、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思考一下这词串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组写了青海高原的气候、环境。

——恶劣

第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

——独特

第三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

——顽强的毅力与韧劲

2、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环境恶劣(3-4)外形独特(5)精神顽强(6-9)

3、指名分小节朗读

谁带我们进入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

(读3-4)

谁给我们描述这独特的高原之柳?

(读第5小节)

谁让我们感悟这高原之柳的生命伟力?

(读6-9小节)

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

(读1-2小节)

四、初见柳树,走进青海高原。

1、咱们来看看这株柳树是什么样的?

(出示:

第五节)

2、谁来读?

(指名读)

3、就是这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引读: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因为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那就让咱们走进青海高原吧!

请同学们默读第3、4自然段,细细地读,将文字读成画面。

4、你眼前的青海高原是什么样的?

给你什么感觉?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出示: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青海高原古时候就是边塞战场,诗人们经常将青海高原的荒凉写于诗中。

羌笛的哀婉,长云的凝重,无不让青海高原笼罩在苍凉的氛围中,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

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

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你看见了什么?

给你什么感觉?

从哪里读出来的?

在这异常苍茫的青海高原,作者却惊见了一株柳树。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株柳树。

出示:

第五节

你们再读读,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感觉?

难怪作者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惊讶,(引读------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5、小练笔:

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想写什么?

“哦!

---_______”

五、总结谈话,提升学生能力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高原之柳所经历的磨砺,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为什么会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平凡神奇 环境恶劣 

外形独特 精神顽强

(六)设计创新处

1.本着“以人为本,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动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清文本内容,感受文本内涵,使读与思紧密结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在自主阅读基础上,挖掘语言文字“撑立”、“伫立”的内涵,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读懂一棵树,读懂一种精神,感知这珠柳树在高原严寒与雷轰电击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坚贞力量与不屈的生命力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对于课文中的语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才能感受更深。

在学习第5自然段的柳树的外形特点时,出示了江南柳树的柔弱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高原柳的外形描写去想象其高大、苍郁和茁壮。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高原时,我拓展了一些古典边塞诗词,出示了边塞画面,配上古典的音乐,为他们的理解营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树生存环境的艰难。

重点理解6、7自然段时,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的想象去描绘高原柳在生存之时遇到的各种困难。

我在处理时给学生一些情境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使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体悟文本传递的情感。

16、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

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

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

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

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

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

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

(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

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

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

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

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

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

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

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

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17、麋鹿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

板书课题:

17麋鹿

3、请大家围绕课题猜猜,课文可能会介绍哪些有关麋鹿的知识。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在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课题直接写麋鹿的,写了哪些方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关于麋鹿的经历的,写了哪些事。

(2)讨论分段。

第一段

(1):

写大丰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

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第三段(5—7):

记叙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三、书写指导

1、分析字形。

2、描红、临写。

四、作业

1、抄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可以分几段,各写什么?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观察第二幅插图,默读课文,想一想:

这段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各写了什么内容?

(2)理解第一层内容。

①指名读。

②为什么说麋鹿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③“更”字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④齐读。

注意重读“更”。

(3)理解第二层内容。

过渡思考:

第一层已经为我们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为什么作者还要接下去写第二层呢?

①指名读。

②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

读读、想想、画画。

(角型、尾巴、蹄子、毛色)

③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角——站着的时侯,个枝尖都指向后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④除了介绍麋鹿的外形,还介绍了什么?

(生活习性)

⑤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关系吗?

为什么?

⑥讨论:

有了第一层的介绍,我们懂得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第二层写实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

⑦引读练习

(4)理解第三层内容

①默读第三层,思考。

课文是从那几点来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的?

②交流。

2、学习第三段

过渡:

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传奇”,齐读。

说说“传奇”的意思。

(3)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

再读课文。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麋鹿在我国出现最早,但后来竟销声匿迹了。

第二、1865年后。

特别是1900年,麋鹿惨遭侵略者的偷盗、杀戮。

第三、1986年,麋鹿重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5)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

(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

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是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三、配乐朗读第二、三段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简单说说麋鹿的外形和传奇的经历。

二、精读训练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

2、画出描写麋鹿在黄河滩涂自由活动的句子,结合第一幅插图说说对在晨雾中活动的麋鹿有什么印象。

3、为什么说大风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

4、通过课文的第二、三两段的描写,我们对麋鹿已经有了比较全面充分的了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段,可以去掉吗?

5、有感情的朗读的一段。

三、课堂练习

1、出示课文后第5题:

默读课文要点,再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交流复述方法。

(1)结合插图,抓住麋鹿的角、蹄、尾、毛色等几个部分的特点,介绍它的体型及生活习性。

(2)参照“麋鹿的传奇经历”表介绍它的经历。

3、练习复述。

(1)同桌互相复述。

(2)举行“大风麋鹿自然保护区讲解员”选拔赛。

(3)师生评选。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3、3。

板书:

                鹿科动物

繁殖能力低

17、麋鹿  外形奇特   (“四不象”)

                回归故土

习作5

 

教材分析:

这次作文训练的教材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习作指导和例文,先介绍了沈平平是如何根据金老师的要求写好《银杏》一文的;接着,总结了解事物、获取作文材料的方法。

第二部分是习作要求,主要有三点:

1要介绍的是家乡的一种产品,即写什么;2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来介绍这种产品,即怎么写;3要自己去获取这次习作的材料。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读懂例文《银杏》,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初步感知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银杏的。

让学生懂得要全面了解 某一事物,光靠看还不行,还要学会问、学会查找资料。

2、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一种产品,进行仔细观察,并询问有关的人,查阅有关资料,对这种产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3、借助习作要点的提示,学习例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与查阅到的资料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成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例文获取作文材料的方法。

2、训练学生如何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

课前准备:

1、课本插图。

2、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引导学生像沈平平那样自己去观察、搜集作文材料。

 

教学过程:

一、指导观察,激发兴趣 

1、出示挂图,让学生说出图上画了什么。

2、谈话。

二、初读例文,感知内容

1、由轻声读例文,思考:

这篇例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用“      ”画出来。

2、讨论交流。

3、小结:

这篇例文先写了银杏的枝干、叶、花、果的特点,再写银杏的价值,最后写人们为什么称银杏为“活化石”。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学生自读,思考:

沈平平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按照金老师的要求完成《银杏》这篇习作的。

2、讨论交流。

小结:

a、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沈平平同学介绍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还写了形状、颜色等。

b、在观察的基础上,沈平平询问自然老师,查阅有关资料,知道了银杏的价值和为什么称银杏树为“活化石”。

3、读“习作要点提示”,对照例文,明确写作要求。

习作内容:

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可以是农副产品,也可以是工业产品。

习作题目:

自定。

习作重点:

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

四、读写迁移,运用写法 

1、确定习作内容及要点。

a、你准备介绍家乡的那一种产品?

b、在观察的基础上,介绍产品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等。

c、在询问和查阅资料,介绍该产品的营养价值或用途、食用方法和使用方法。

d、通过询问和查阅资料,介绍该产品在食用或使用时注意的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指点:

介绍产品的三个方面内容时不要平均用力,要注意有详有略,侧重注意一两个方面的内容,注意说法要有根据。

4、学生起草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六、佳作欣赏

练习5

 

教学要求:

1、学会认识不同的风及不同等级的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云游能力。

2、通过诵读,学习欣赏,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学习口语交际,锻炼听话能力、复述能力、讲述能力等。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受到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2、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和交际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爸爸带小芳到云南去旅游,看到“风成偏形树”——

(2)学生读这段文字。

思考:

为什么都向一个方向倾斜?

(3)学生帮小芳回答这个问题。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由于风的原因。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这些词语,思考它们的区别。

(“风”的等级、冷热及感情色彩的理解)

(2)学生读句子,试着填上适当的风。

(3)师生给出恰当的答案,让学生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诵读“风速歌”。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直观的认识、了解风速。

(3)拓展: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里用这种方法来推测分速,并跟气象台报告的风速比较,凡是否和接近。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讨论:

同学们,现在已是秋天了,你们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秋天吗?

(2)学生回答。

(师鼓励,不评价优劣)

(3)出示《秋》,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读,要求读出韵味

(6)学生练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欣赏。

(1)指名说出小诗写的是什么。

(2)欣赏“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

(3)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段话,指名这次所写内容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

(2)引导学生读帖。

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还要细心观察每个字结构的匀称、合理。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