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7979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闽侯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

这个排列有点难。

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

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

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

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

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

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

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

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

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

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

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

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

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

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

真假的区分在何处?

生死的界线在哪里?

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

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完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

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要的“傻”问题。

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

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

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

1.下列关于先秦“文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和孔子在文章风格上不同,在思想上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他们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特殊贡献。

B.纵观中国文脉,虽然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自孔子开始,它所形成的那种朴实的正气的基调却颠扑不灭。

C.孟子让中国语文,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其文辞,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给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D.在文脉上,先秦诸子谁应领先,虽然排列有点难,但作者认为“老庄”超过了“孔孟”,而文学冠军当属庄子。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他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成为永久的楷模。

B.在文学上,孔子有太多的理由站在老子之前,但老子言少义深,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从而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C.在人生格调上,孔子保持着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与此不同的是,孟子在这方面有缺点,他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

D.庄子在文学上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他以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生底部窥探,嘲讽人生,问出一串串幼稚的问题。

B.老子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而庄子完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他是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C.孔子虽然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但是也是他使中国语文陷入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

D.庄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庄子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

但是庄子对孟子的浩荡语气投之以怀疑,甚至对孟子的人生都很怀疑。

【答案】1.D2.C3.B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与“文脉”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论述与选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

D项,表述不正确,“‘老庄’超过了‘孔孟’”的说法太笼统,作者没有这样的观点。

所以选D。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

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取舍。

C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注意第三段“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一句中的“好像”一词。

所以选C。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

可根据文章中作者论述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是否符合。

A.“幼稚的问题”不等同于“‘傻’问题”。

曲解文意。

C.“他使中国语文陷入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推断无据。

D.注意最后一句对应的原文“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婆

原非

(1)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

三个男人婚后都不到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死。

三次寡遇,无须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

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2)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

(3)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

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常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

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

也许是开始的不习惯反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她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

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

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

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

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

(4)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

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

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这便想到了花婆,这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

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

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

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

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去。

(5)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

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

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

(6)花婆向张秀讨款子。

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

“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7)花婆说:

“你是土匪头子,洛河没有人不知道。

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

我是讨饭的。

(8)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100块银元:

“你是叫花子,哪来这么多钱?

还是硬货?

(9)花婆说:

“我替人家送的。

(10)张秀说:

“那就不是你的。

(11)花婆说:

“可在我身上带着呢。

(12)张秀一挥手:

“别跟我啰嗦了,走吧。

(13)“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

(14)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

“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

(15)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

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朝山崖走去。

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头上,只撞破了头。

(16)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

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

“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

把那钱扔给她吧。

(17)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

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状,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

(18)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

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

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

(19)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

那男子身下一片淤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

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200块银元。

(20)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

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至知道了便深感羞愧,这就送还了劫物,自裁以谢罪。

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

(21)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

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

人们这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

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

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200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

(22)案子终究没破。

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迫于生计的无奈,花婆做起了叫花子,因为她的内心仍然觉得这很丢脸,所以她“讨饭不做穷相,不喊叫,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

B.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了花婆乞讨方式,用语言、动作等描写展示了花婆向张秀讨款子过程,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

”这说明当地的土匪出于对花婆的敬与怕,敬他重义,怕她又拼死讨钱,就不再打扰花婆了。

D.人们对男子死因的猜测,以及到最后“案子终究没破。

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说明人们对“义”的坚信。

5.花婆子身上有哪些闪光点?

请简要分析。

6.小说两次写到县警察局,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4.A5.①安分自爱。

三次寡遇,就断了富贵的奢望,老老实实做叫花子;做叫花子保持干净清爽,保持自尊。

②忠于人事。

无论为人传递口信,还是捎带小东小西,乃至银钱,从不失落。

③胆大刚烈。

银钱被劫,尾随匪徒找到匪徒巢穴,索要不成,跳崖殉义,最终要回被劫银两。

6.①从小说环境看,两次写到县警察局,构成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官府不作为、唯利是图。

②从人物塑造看,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背景,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花婆的安分自爱、重信守义,连土匪也讲道义,就有了现实根据。

③从主题表现看,丰富作品主题,借此表达对社会的批判,讴歌普通小人物身上的可贵品格。

【解析】

4.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A项,“因为她的内心仍然觉得这很丢脸,所以她‘讨饭不做穷相,不喊叫,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有误,无中生有,强加因果。

文章第一段说“三次寡遇,无须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

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第三段说“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也许是开始的不习惯反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她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花婆子“讨饭”的表现说明花婆子自尊自爱;她讨饭“不喊叫”也许是因为开始的不习惯让她逐渐养成的习惯。

5.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花婆子身上有哪些闪光点”,这是考查人物形象。

考生应先到文中圈出花婆子的言行举止,然后再进行概括,要注意题干中的“闪光点”,这就要求考生应从花婆子的优点入手答题。

如花婆子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

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这表现出人物的自尊自爱,安守本分;如花婆子帮人带东西,“,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这便想到了花婆,这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

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

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

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这表现出人物的诚实守信、忠于人事;如花婆子向匪徒讨钱,讨要不到便跳崖,这表现出人物的胆大刚烈。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先明确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直接描写,即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描写,如文中对于花婆子讨饭的描写,帮人传递信物或钱财的表现,向土匪讨要钱财的表现,根据这些表现来概括人物特点;二是间接衬托,即借助他人或环境进行衬托,如文中土匪的表现,“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

把那钱扔给她吧”“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至知道了便深感羞愧,这就送还了劫物,自裁以谢罪”。

考生还可以圈出文中作者的概述,“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有现成的词语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6.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小说两次写到县警察局,有什么作用”,这是作用题。

考生可以先找出文中写县警察局的内容,如“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200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第一处提到“县警察局”是因为花婆子被人杀死,人们报了官,而警察局没有来人,第二处提到“县警察局”是因为银元的失主没有来认领银元,这两处内容写出了官府不作为又唯利是图的提到,这是本篇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从形象上来看,文中的花婆子作为“乞丐”自尊自爱、重信守义,土匪讲道义,县警察局的表现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的作用,凸显了文中的人物形象;从主题表达来看,花婆子、土匪这些小人物无疑是歌颂的对象,而县警察局代表的是那个时代政府的腐败,是文本批判的对象。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

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12版,有删改)

材料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

教师队伍建设。

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

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

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

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年1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

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

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

据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

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

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

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

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

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

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年03月06日7版,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B..材料二和材料三显示,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最突出的问题。

C.“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作用,材料三更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

D.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D.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E.材料的语言风格因读者群体而有所不同。

材料二主要面向教育界,简洁严谨;材料一和材料三主要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

【答案】7.D8.AE

9.①加强师资培训。

加强师范生书写技能训练,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

②提高书法教师地位。

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书法专职教师“入职名额编制”。

③提高书法地位。

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加大奖励力度。

④寻求社会支持。

与书法团体合作,聘请并培训有专长的人员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解析】

7.试题分析:

A项,“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无中生有。

B项,材料二显示目前学校幵展书法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都缺乏;C项,材料二未提到“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材料三不仅“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也提出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8.试题分析:

B项,没有调查数据,不能证明“客观性略为欠缺”;C项,“迫在眉睫”于文无据;D项,没有显示“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

点睛:

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盛孝章书①

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公为始满,融又过二。

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

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

“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

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民所共称叹。

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

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

正之之术,实须得贤。

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

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

因表不悉。

(据中华书局影印四部丛刊本《六臣注文选》)

【注】①这是孔融写给曹操请求援救其友盛孝章的一封信。

盛孝章汉末为吴郡太守。

为人器量高雅宏伟,而又爱重士人。

孙策平吴会后,因为妒忌盛孝章的名望,把他囚禁起来。

孔融和盛孝章交谊深厚,写了这封论盛孝章的信给曹操,希望曹操驰书于吴,以救盛孝章。

但是曹操的信还没有寄出,盛孝章已为孙权所杀。

10.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禁/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B.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禁/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C.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禁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D.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禁/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古地名,绍兴的别称,故吴越地。

《滕王阁序》“目吴会于云间”一说“会”读kuài,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

B.传,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另一类是替经书作注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

文中指的是第一类。

C.筑台,即建造游观之台。

文中燕昭王筑台是招贤之意。

D.表,指给皇帝上的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

不悉,旧时书信结尾处的套语,犹言不尽。

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感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接着描述了盛孝章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艰难处境。

B.第二段开头作者援引齐桓公的典故,是想以曹操比齐桓公,勉励曹操招纳贤才,匡复汉室。

C.第三段列举了许多历史典故,目的是想让曹操知道,营救盛孝章可以让天下人才归依曹操。

D.本文叙述紧凑,文字凝练,从交友之道和得贤之重来打动对方,措辞得体,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2)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