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1688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docx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

基础试题

12-122046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修《论语》复习(共6课时)

第1——2课时

高考频点整体感知

一、考向分析

考点统计

高考年份

题号顺序

考查章节

考点及题型

分值

2011年

23

《为政以德》

客观填空(填写观点)

1分

24

评价分析

4分

2010年

24

《周而不比》

主观分析(交友观)

4分

2009年

24

(1)

《诲人不倦》

客观填空(填写成语)

1分

24

(2)

主观评析(教学原则)

3分

二、命题分析

1.考查范围比较大,涉及到《〈论语〉选读》十个章节的内容,但考题主要涉及客观填空、主观评价分析两种形式。

2.形式上往往命制两道题:

或一大题两小题,或两大题(内容上有联系)。

3.分值有所加大,由4分增加到5分。

(一般是前一客观题1分,后主观评价分析题3分或4分)

三、高考频点整体感知

《论语》阅读作为浙江省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从语言上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备考:

文字、文章和文化。

具体就题型来说:

可能涉及以下两种题型:

题型一:

名句、成语、观点填空题(基础理解题)

《论语》文字的理解重点不在于疏通,不一定深究特殊用法,但得理解《论语》章句的含意。

这是由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评析孔子思想的前提,否则任何“评析”均无法有效展开和具体落实。

常见设问方式: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一句话)。

(2)以上材料(课外材料、补充材料)体现的观点与《论语》中孔子的观点基本相同,请写出体现文中观点的句子。

(3)上述材料是如何形象地表述××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等等)的?

(4)上面文字中的××(比如“忠”“友”“信”)的内涵是什么?

题型二:

主观评价分析题

本考点的命题基于《考试说明》的“批判继承” ——《论语》的现实性运用,选料可以是来自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相关的材料,或者是课内课外横向比较的材料。

但答案更多的是阐述儒家思想,观点可在课内找;考查的实质还是评述的深刻性、辩证性。

做题注意观点提示性的话语。

常见设问方式:

(1)以上材料对儒家“××思想(观)”的理解是否正确?

请简要说明。

(2)对孔子(儒家)的“××”(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

谈谈你的理解。

(3)上述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观)”?

请简要说明理由。

(4)上面材料体现了不同的“××思想(观)”,你赞成哪种观点?

为什么?

(5)以上××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观)”?

请简要分析。

三、高频考点例析

(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5分)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 ①为吾善:

自我完善。

②用:

使。

③不什数:

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对应题型一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

    孔子:

______________ 韩非子:

______________

[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

概括 孔子和韩非子 为政观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正确解读。

经典文化名著阅读,应读懂原文,并结合的生平作答。

第一段文字选自《以德治国》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显然孔子提倡以德、礼治国。

第二段文字从最后一句“故不务德而务法”看,韩非子强调治国必须“务法”,即“以法治国”。

[答题要规范]

    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以法治国

2.对应题型二 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2个关键点:

两种为政观 评析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批判继承。

要评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两种为政观,首先要陈述文段中孔子与韩非子各自的观点,然后指出他们观点的优劣。

解答本题,一要注意对内容的理解,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见解。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他却忽视了刑罚在治理国家时的作用。

这也体现孔子思想的局限性。

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十个中不能有一个,就认为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忽视了圣人在治国中的表率模范作用,他的为政观也有偏颇。

[答题要规范]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

解答《论语》基础理解性填空题的解题策略

(1)解答分析

《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中对《〈论语〉选读》复习提出的建议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要顺利完成基础理解性填空题的解答,关键在于理解《论语》章句的含意——读懂材料,熟悉材料。

 

(2)备考策略

该背的章节及名句必须背出,消灭书写中的错别字;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将十个章节必学课内容烂熟于心,掌握吃透《论语》十篇必读课文涉及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

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

四、主观评价分析类题目的解题策略

批判与继承《论语》中的思想观点是《论语》阅读考查的重点,其目的在于“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此类题目都以主观探究题的形式出现,检验考生对儒家文化内涵的把握。

试题一般围绕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

尤其值得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题答题具有辩论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

(一)解题分析

1.话语类评析题

以《论语》原文语录为评析对象,要求学生进行评析。

分单篇材料评析和多篇材料组合式评析。

(1)单篇材料评析

例: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

子曰: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

子曰: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

题目:

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2)多篇材料组合式评析

    包括非重点课文和非《论语》语录,这类题目强调比较、综合,要求学生从题目指定的角度进行评析。

    例: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

“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题目:

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又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2.话题式评析题

引用《论语》中的一些语录,提出一个话题,要求学生进行评析。

它已经不是简单地概括语录所包含的原始儒学的理念,而是在整合理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理念就某个话题进行评析。

例:

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说: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里仁》)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

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

题目:

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

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不超过100字)

3.文学欣赏式评析题

从欣赏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评析,分析人物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观念。

既要求认识理解语录所包含的原始儒学理念,又要求认识叙述者表达的方式,或表达时的情态、心理。

例: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题目:

你是如何看待文中孔子的这种“苦乐观”的?

谈谈你的理解。

(2分)

(二)答题模板

1.点出主旨:

读懂所给材料的含意。

通过筛选信息,点出孔子观点或儒家观点。

2.阐释含意:

理解文本,探究儒家文化内涵。

可以通过摘抄题中相关材料或《论语》课文中的语句,具体阐释观点的含意。

3.辩证分析:

对材料所反映的孔子的思想,结合时代和现状(可以是社会的现状,也可以是考生个人的实际情况)辩证地思考其价值和意义。

 

五、课后练习

详见“点对点”训练1——4题p101

 

第3——4课时

高频考点例析

一、真题讲解

(2010·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

[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

引用 意思相仿 然后 分析思想

[思路要清晰]

作为全国高考独一无二的对《论语》的考查,本题另辟蹊径,一改2009年命题方式,不是机械地选几则《〈论语〉选读》中的章节,考查成语概括与孔子的思想,而是着重考查学生对《论语》思想精髓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在充分理解欧阳修名言的基础上,写出“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巧妙地融合了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名句熟练程度、品评分析的角度等多种能力的考查,达到知识迁移,巩固与应用的目的,可谓[答题要规范]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求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题多赢”。

该题难度虽然不大,但因为两问前后的关联性,容易一错全错。

二、总结答题不规范的重要原因。

    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1.简单翻译,没有分析

示例一:

君子与君子之间是因为有共同的道义而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之间因为有共同的利益而成为朋友,这是自然规律。

示例二:

君子与君子交往团结而不勾结,小人与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所以我们要与君子做朋友。

2.重点不突出

第一问回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考生中,有部分考生在回答第二问的时候将重点放在了“周”“比”“和”“同”上,分析时围绕“团结”“勾结”或“和谐”“混同”,没有考虑到材料中重点关注的是君子与小人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而事实上“周”指以义合,“比”指以利合,“和”是指君子在坚持义的原则下与人和谐相处,“同”指的是小人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无原则地与人混同,因而“周”与“比”、“和”与“同”同样揭示的是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的不同。

答题时应仔细分析题目要求,按要求有重点地回答,切不可无的放矢,事倍功半。

3.语言罗嗦,表达不清

2010年《论语》题第二问出题意图很明显,答题要点也很明确,但能清楚地说明白的考生并不多。

有考生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仔细一看就是一个意思反复出现,如“君子以义合,小人以利合,君子看重的是义,小人看重的是利,君子与朋友相处是以义为原则的,小人与小人相处是以利为原则的,君子是重道义的,不会因为利而出卖朋友,小人是重利益的,一旦无利可图就会出卖朋友”。

这一回答将君子与小人两者的区别分析得很清楚,但语意重复累赘并且缺少概括性揭示两者的本质区别的语言。

另外分析过程中对关键词语解释时出现严重的书写错误以致概念不清,如“利益”写成“利义”,这样的表达自然会使得分大打折扣。

三、课后练习

详见“点对点”训练5——8题p102

 

第5——6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十八)及讲评

《论语》阅读

(时间:

40分钟 满分:

3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①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②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③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④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根据前两章文字,各总结一条交友原则。

(1分)

(2)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应当“矜而不争”,对此有人认为,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竞争的要求,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

你同意这样的理解吗?

为什么?

(4分)

答案:

(1)严己宽人;与朋友保持合适的距离(任选一条,意思对即可)

(2)不同意。

(1分)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并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

(2分)他认为君子在集体生活中,应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团结一致,而不是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1分)这些观点与有进取心并不矛盾。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上文有成语如“发愤忘食”,请从上文中再概括出一条成语____________。

(1分)

(2)结合“浮云”的比喻义,就节选的文段说一说孔子的人生观。

(4分)

答案:

(1)箪食瓢饮(箪食陋巷)、乐在其中、乐以忘忧(答出任一个即给1分)

(2)从对颜回的称赞和自我表白中看出其安贫乐道,重义轻利。

(1分)把富贵比作浮云,因为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1分)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1分)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1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人认为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昭夏,五性发而为辞章,五味和而成佳肴。

推及施政,则必须综合考量,若“声无一听,物无一文,味无一果,物一不讲”,“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你认为材料乙中的观点正确吗?

结合有子的话,作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正确。

(1分)有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中庸之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1分)色彩调和就艳丽,韵律调和就悦耳,真情倾诉就动人,咸辣适中味就佳。

(1分)要想社会和谐发展,必须遵循中庸之道,既要宽容包纳,又要和而不同。

(1分)不会知权通变(若同一声音、同一花色、同一味道、同一标准)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1分)

4.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5分)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①。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棘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夫水性②虚而沦漪③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④丹漆,质待文也。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注] ①史:

虚浮。

②性:

性质,特征。

③沦漪(lún yī):

水的波纹。

④资:

凭借。

(1)关于“文”“质”的关系,二三两段都采用了比喻说理,请写出比喻的喻体。

(2分,每个本体对应的喻体至少写出三个)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这三段文字,比较孔子和刘勰在“文”“质”关系上观点的异同。

(3分)

答案:

(1)文:

兽皮上的毛色花纹、沦漪、花萼、丹漆。

质:

兽皮、水、木体。

(2)同:

都认为“文”与“质”应该是统一的。

(1分)

异:

孔子侧重在文化教养和道德品质层面。

文质兼备,才能成为君子。

而刘勰从文艺美学角度论述了文质关系问题,把这个问题提高到纯粹审美的高度。

(2分,即为人与为文的区别,意对即可)

5.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

(5分)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法治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标志,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有健全的法律制度;而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前总书记江泽民也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1)这三则材料贯穿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1分)

(2)你认为若要改变我国官场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现象,扭社会不良风气,“法治”与“德治”哪个更有效?

(4分)

答案:

(1)中庸之道。

(2)①法治更有效。

其一,俗话说: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以规范行为,让官员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其二,严厉的法律惩处可以让贪官们心生畏惧,从而减少贪腐。

②德治更有效。

其一,提升官员的道德修养,从根本上树立“廉洁从政,执政为民”的思想。

其二,法治只能规范人的外在行为,而德治却能规范人的内在行为;法治是让人被动服从,德治是主动修养。

(可引用孔子的这些原话“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③两者结合,内外兼治。

(能自圆其说亦可)

6.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5分)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11.22)

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

紧接着上海的教育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

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

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

(节选自报载文章《虎妈妈PK猫爸爸》)

(1)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这种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2分) 

(2)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答“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

(3分)

答案:

(1)①因材施教;②中庸之道。

(各1分)

(2)没有更好,只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1分)。

如果说“虎妈”和“猫爸”互换方法,他们还能成功吗?

我们更应提倡在教育方法中贯穿“中庸之道”的思想,就如孔子对待冉求和子路一样,因人而异,刚柔相济,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2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5分)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

子曰: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1)文中“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中的“若人”指的是________。

(1分)

(2)“夫子不答”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上面的文字,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并加以评析。

(4分)

答案:

(1)南宫适(1分)

(2)①因为孔子已经知道南宫适的见解非常高明,所以不需要答复。

(1分)

②政治主张:

崇尚以德服人(答“为政为德”“德治”等亦可),反对以武力得天下(答“以力服人”“武力侵暴”等亦可)。

(1分)

评析略(要求言之有理)。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