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3080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docx

《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docx

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

关于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

促进湖州社会和谐发展的调研报告

湖州市民政局

湖州师范学院联合课题组

湖州市委农办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突出强调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着力构筑和谐湖州,对于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大力推进湖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实现湖州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和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泛,本文仅从民政部门所履行的职能对此做一探讨。

一、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的意义

(一)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60.8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03美元。

经济社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并存阶段。

从我市来看,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居民收入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已经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致力于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

2004年市委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1号文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湖州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纲要》,提出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六大工程,涉及城乡结构、阶层结构、贫富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智力结构、保障结构等内容,涵盖了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因此,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保持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是强化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愈趋多样化,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社会管理的缺位现象亟待解决。

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单位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企事业单位转制、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中介机构、非政府组织不断涌现,造成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游离于单位体制之外,成为社会人,单位的社会控制功能逐步弱化。

另一方面,随着城乡壁垒逐步打破,用工制度不断改革,自由择业的推进,劳动力和人口流动加快,这些人没有固定的单位归属,或者单位管理松散,这个问题不解决,会成为影响社会和政治稳定的隐患,甚至会导致社会管理的危机,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是社会问题复杂化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们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与解决日益加重的城市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的矛盾;面临着有限财力与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的矛盾;面临着人口流动增速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平安社会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存在,给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是利益关系多样化导致社会矛盾增多。

我市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明显。

2006年,湖州全市享受低保救助的共有22759户,43450人。

农村享受低保救助的户数和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6.87%和77.50%。

这种利益差距导致各类社会矛盾逐步暴露,影响社会公众安全和社会稳定。

四是价值取向多样化助长了不良社会现象滋生。

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推进,使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一些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背离的价值观念乘虚而入,导致一些陈规陋习死灰复燃,一些丑恶社会现象沉渣泛起,一些道德沦丧和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社会秩序的根基。

总之,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加强社会管理的崭新课题,加强社会管理只能通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来实现。

(三)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社会服务的社会化程度的现实需要

政府的职责和功能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而政府财力的有限与公共服务所需投资巨大性的矛盾,构成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

这几年我市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很大,但总量还很小,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49.79亿元,同年财政支出55.93亿元。

有限的财力,导致了公共需求进入政府供给程序转化为公共服务的有限性,政府只能逐步满足最基本的社会公共需求。

因此,必须改变政府大包大揽造成的公共服务的单一性和有限性,建立社会化的公共服务管理机制,鼓励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参与提供公共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消除市场准入障碍,为多元投资主体提供国民待遇,同时,加强对私人部门提供服务的质量、成本和数量监控。

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亲民政府、体现我们党的宗旨。

二、我市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的现状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核心是要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建立完善供给秩序,协调解决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近几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尽可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亲民政府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探索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为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建设和谐社会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主要特点

1、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社会公共需要最大限度满足的基础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这几年,我们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3.9%。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2005年,全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6.3%,高于全省10.3个百分点。

大力建设文化大市,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切实提高湖州综合竞争软实力。

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市“四城联创”,着力改善发展环境。

积极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新提高。

2、尽其所能,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近年来,我市社会救助方式不断创新发展,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整体功能不断增强,起到了社会“安全网”、“减震器”的作用。

一是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低保制度和延伸至乡镇、街道的救助工作网络。

2007年7月1日起市区城镇低保标准由245元提高到268元,农村由147元提高到161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基层救助机构,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高出35个百分点。

保证了低保的申请、公示、审核、资金发放等工作有序开展,实现了动态管理,应保尽保。

二是建立了常规救济与特殊救济并举,市县区协调,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出台了医疗、教育、司法、住房等救助办法。

建立了困难群众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实现了社会救助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制度层面上的关联。

建立了农村大病救助资金;实施了低保户危房改造工程;出台了《湖州市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区相应建立和规范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响应程序和灾情会商机制;构建了以市救助站为龙头、两个市区流动站为补充、五个县区救助分站为支点的“125”救助体系,完善了以市救助站牵头、公安110、城管、卫生、交通等部门协调的联动机制。

三是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

创建了“爱心慈善超市”等新的救助模式。

慈善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全市现有慈善机构6家。

截止2007年6月30日,全市累计筹集慈善款1.078亿元,救助金额达3033.68万元。

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日益增强,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学、助医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向支持文化艺术、环境保护和消除社会公害等领域延伸。

3、创新办法,社会福利事业迅速发展。

为保障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等特殊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权益,为他们提供生活救助和照料服务。

一是把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纳入县区综合考核,促进了集中供养工作的全面推进。

各县区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2006年全市改扩建农村敬老院、城镇福利院23所,投入资金5596万元。

目前全市各类福利机构和农村敬老院已达到141所。

全市每万人拥有福利床位25.5张,超过全省的平均床位数15.8张的要求。

全市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96.8%。

二是以老龄工作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为抓手,推进老龄事业的大发展。

以温馨“暖巢”活动为载体,建设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安老体系。

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生活照料、文化教育、权益维护等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

截止2006年,全市有115个社区经省级考评,达到了省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占城市社区总数的91.3%。

推进城乡老年设施建设一体化,老年活动室建设步伐加快。

有城乡老年活动室926个,城乡“星光老年之家”70个。

市老年活动中心面积达4165平方米。

2004年安吉县、长兴县被评为省老龄工作先进县。

三是创新管理办法。

全市建立了福利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对福利企业的动态监控。

目前全市有194家福利企业,2006年完成销售收入94.18亿元,完成收缴回报资金2012万元。

残疾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100%;福利彩票发行稳步发展。

2007年截止6月25日,全市福利彩票销售额已达1.09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450万元,增幅142%,共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840万元;福利院管理体现亲情。

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开展“爱心妈妈”、“爱心结对”、“关爱社会、奉献爱心”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积极探索和开展家庭寄养的新路子,使孤儿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家庭的亲情。

4、注重培育,民间组织逐步发展壮大。

依法管理民间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手段。

一是积极引导和扶持民间组织发展。

认真贯彻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积极探索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新路子。

市政府出台了《湖州市促进工业行业协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全市已有140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进行了登记和备案。

2006年培育发展行业协会18家,新登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5家,登记备案4家。

截止2006年,全市已有民间组织876家,其中社会团体593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83家。

二是加强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2006年度全市724家民间组织参加年检,合格675家,注销(撤消)21家,整改26家,合格率93.2%。

加强党对民间组织的领导。

根据省委《关于加强新社团党建工作的意见》精神,已建立党组织的民间组织67家。

5、联手创建,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以社区居委会牵手“四城联创”活动为载体,促进社区居委会建设。

全市有77个社区居委会参加了这项活动,全市涌现了省级文明社区18个,省级示范社区39个,省级绿色社区1个,市级文明社区59个。

其中,吴兴区红丰西村社区被列入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中心城市市级以上文明社区达62%。

全市投入资金200万元,完成了中心城区的“数字社区”建设,开发了湖州市街道、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进一步改进社区管理方式,扩大公众参与,提高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水平构筑了信息平台。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二是深化村务公开,推进农民基层民主建设。

通过几年努力,村务公开制度不断健全,公开内容全面,公开形式多样,公开程序规范,公开时间统一。

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财务帐目管理进一步规范,财务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财务代理范围不断拓展。

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村务决策更加民主化、公开化、规范化。

党务公开由点向面有序推进,形成了党务、村务和财务“三务”公开同步推进的工作格局。

南浔区积极创建村务公开形式,在全区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到户,全区有62个村实行了“三入户”制度,使村务公开与村民“零距离”接触,得到民政部的肯定。

(二)存在问题

我市社会建设和管理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中提高,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与社会公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物质基础制约,政府所能提供的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还十分有限,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我们发展速度不慢。

横向比,我们与周边地市的差距在拉大。

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我市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均位居第15位。

因此,做大经济总量与尽可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总体上看,我们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有限的、低水平的。

如,我们虽然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低保制度,但以2006年9月的数据来看,我市农村低保标准仍比宁波低33元,低保对象年收入不到2000元。

在医疗救助方面,湖州市2006年出台了新的《湖州市区城乡医疗救助实施细则(试行)》,不仅取消了5万元的上限,而且救助对象也从原来的4类,新增加了重度残疾人、重点优扶对象2类。

但是,农村因病因残致贫的情况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除了享受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服务之外,以政府负责,社会与企业提供或政府与企业合作提供的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2、受部门设置影响,有限资源不能有效整合,服务对象的动态管理以及提供服务的公正公平及时有效难以实现。

经济体制的变革推进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但政府机构改革中人权、事权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整个社会从单位管理体制向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变,如目前38个救助项目,有19个部门承担。

应该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条块分割明确,主管部门对单位有极强的控制力,有完备的工作网络,保证了救助对象确认的公正公平和救助的及时快捷。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游离于单位体制之外,而原来的主管部门则主要依据行政许可进行行业管理,没有了原来的控制力和工作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延袭单位管理体制下由主管部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做法,就社会救助而言,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组织中的救助对象难以及时发现,不能得到及时救助,单位体制内已确认的救助对象难以实现动态管理。

同时,也会导致越位和错位的情况,即同一对象受到来自不同主管部门的救助,一些更需要救助的对象却得不到有效救助。

总之,有限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的背后,意味着救助的公平公正及时有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3、受发展过程限制,社会组织发育不全,实现“社会人”向“社区人”转变难度还很大。

我市民间组织的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其特点,一是数量少,且大多集中在农业和教育、文化等领域。

截止目前,全市农村有各类专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180个。

但是,在环保、公益、慈善等关系到民生利益方面民间组织还很少。

在已经登记注册的876家民间组织中,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仅占25.2%。

二是规模小,功能比较单一。

从全市140家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会员近0.5万人,联系农户3.3万户。

这些组织主要功能是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辅导,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还不能有效地承担起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如何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使“社会人”通过各类民间组织而成为“社区人”,充分发挥各类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是目前我市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中的薄弱环节。

4、受公众参与度制约,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自治亟待加强。

我市城市化水平比较低截止2006年,城市化水平仅为50.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尽管这几年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的影响,导致公众的民主法制意识、社会参与意识不强。

从思想根源上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对前途未卜或遭遇不幸时,听天命,信鬼神,用天命不可违安慰自己,在求神拜佛中寄托希望。

二是“亲帮亲、邻帮邻”,信奉地缘基础上的血缘关系。

困难时投亲访友,矛盾时家族协调。

在现实中表现为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国虽然已经具备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基层选举与自治工作也按照法规、遵循程序进行,但是民众的参与度不高,成为困扰基层自治工作的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救助工作保障面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还不高,慈善基金来源还不够广。

三、加快我市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增强走在前列意识,研究社会建设和管理规律,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加强对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社会生活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的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重点是逐步建立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湖州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负责、实现社会协同

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确立政府在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调动社会组织的参与力量,实现公共资源、公共信息整合共享,增加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形成统一指挥、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2、坚持依法管理、依靠群众参与

坚持依法治市方略,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尊重人民群众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力,尊重和维护公众的社会知情权、社会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及民主监督权,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发挥城乡各类自治组织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自我管理和服务以及排忧解难中的作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迸发社会活力

强化人本理念,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各类社会矛盾,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的公平、机会的公平以及整个社会规则和机制的公平,营造激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使社会活力竞相迸发。

(三)当前着力要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

1、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夯实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

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政府掌握着公共治理资源,政府的公共政策、政策安排、制度安排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要正确定位,解决好“越位”与“缺位”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手的作用,发挥新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凡是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之外,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行政干预。

同时,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

要积极打造“和谐政府”,加强社会协同,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一切创造和谐力量充分涌动的政府。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完善工作方法,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公益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能,不断满足社会需求。

2、以构建和谐社区为切入点,巩固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社区是各种群体的聚集点和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也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最前沿。

创建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要把构建和谐社区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社区文化生活为载体,努力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创新社区选举模式,推进社区自治建设。

可以在全市选择条件成熟的社区,进行社区居委会直选试点工作,提高群众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和认同感,主动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促进社区管理服务上水平、上台阶。

二是整合社区资源,不断扩展社区服务内容。

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机关、社会团体、学校、企业),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的内容,重点发展面向广大居民的各项便民、利民服务,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和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积极开展自愿者服务。

三是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

通过树立和谐社区、和谐街道、和谐学校典型,来形成全民参与创建和谐社会的氛围和机制。

在社区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接待日制度,设立社区民情走访责任区,在社区党组织与居民群众之间架起一条知民心、体民情、解民忧的绿色通道。

鼓励街道、社区创办“社区学院”、“社区讲坛”。

四是引进社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社区管理科学化,实现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形成社会建设和管理合力。

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根植于基层的民间组织在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协调、化解社会矛盾、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要尽快建立政府资助机制。

通过财政手段扶持新型民间组织的发展是一条有效途径。

应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制定民间组织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新型民间组织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要加强分类指导。

积极研究探索不同类型民间组织的特点、规律,在条件、标准、作用发挥等方面提出不同要求,不搞“一刀切”。

对运作规范、有发展前景、作用发挥好的新型民间组织,可用典型引路的方法,以点带面,及时推广。

要形成工作合力。

培育新型民间组织不能靠登记管理机关一家跳“独角戏”,应与业务主管单位多沟通、多联系,注重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与他们同心合力做好新型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民间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民间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逐步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民间组织发展体系;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民间组织管理体系。

要加强对现有行业协会改革、调整的指导,积极推进政会分开,推动民间组织依法独立开展活动。

要利用民间组织植根于民间的优势,发挥它们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

要激活公民及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动力和责任感,鼓励和扶持企业、个人创办各类公益性、慈善性民间组织。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证。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的“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

着眼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不断完善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以解决民生为核心,完善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

按照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要求,加强完善预案体系、物资储备、装备配置、信息评估、紧急救援和综合协调工作,规范救灾款物发放,努力提高救灾工作水平。

要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托底线”,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类救助办法。

要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以城市低保、农村五保、特困户救助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