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基专题讲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2567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两基专题讲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基专题讲座.docx

《两基专题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基专题讲座.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两基专题讲座.docx

两基专题讲座

两基专题讲座-我国实现两基的报告

(一)

  世纪之交,2001年1月1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向世界宣布:

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从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到我国政府正式宣布实现“两基”,经过多年的奋斗,在13亿人口的国家,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树起了一座历史丰碑!

  “两基”是一项全民运动和世纪工程,实现“两基”,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标志性的成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壮举,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历史篇:

历史的呼唤

  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一直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清朝末年,许多有识之士就曾发出“教育救国”的呼喊。

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然而,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旧中国无法把有志者的呼唤和人民的愿望变成现实。

历史的回忆

 世界银行的统计表明:

一个国家的绝对贫困发生率与这个国家的教育和国民素质紧密相关。

教育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要在一个教育普及程度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共同富裕奔小康,根本是不可能的。

建国初期,人民受教育的程度很低。

1949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达80%以上。

 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

逐步扫除文盲,逐步扩大小学教育,在十二年内分期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正当开始普及义务教育时,十年“文革”使教育成为重灾区。

大学停办,中小学“停课闹革命”,17年教育成果被抹杀。

  “文革”以后,邓小平刚一复出就抓教育,他说,“要把经济搞上去,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使说中国大地掀起了学习科学、重视教育的热潮。

为尽快扭转十年“文革”对基础教育的危害,80年中央84号文件《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在八十年代,全国应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普及初中教育”。

82年,“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写进了《宪法》。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贫困地区多,人口居住分散,办学条件极差。

  穷国办大教育,困难重重。

难,就难在国家财力有限,教育经费短缺,投入不足。

国家财政用于基础教育的支出,虽然年年有所增加,但面对的是2.17亿在校学生,1000多万教职工。

义务教育面对的是最大的受教育群体,城市、农村、山区,正常儿童、残疾儿童…情况千差万别!

中国基础教育规模之大,受教育人数之多,是世界之最。

实现“两基”,非常不容易!

80年代初,全国中小学危房占校舍总面积的16%。

校舍多是土房、破房和旧民房。

宏伟的目标

实施义务教育我们提出了多少年。

  82年,十二大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著名讲话,指出: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

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

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就在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

在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逐步形成了育人兴国、重教安邦的思想,逐步使科教兴国的思想,由国家意识发展成为全民意识,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全民一致的行动。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刚结束,国务院就立即组建国家教委,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兼任国家教委主任。

国家教委立即组建义务教育法起草小组,迅速组织人员起草义务教育法。

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为了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85年,国务院决定设立教师节,使人民教师有了自己的光荣节日。

在中央的倡导下,尊师重教的思想很快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育事业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深入人心。

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并规定于当年7月1日开始实施。

88年,国务院颁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

《义务教育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普及义务教育的法律,它的颁布和实施开创了中国教育的新时代。

结束了中国教育长期以来没有法规的历史,使普及义务教育有了法律的保障,而且使教育事业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20世纪末实现“两基”,是我国的重大决策。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历史选择,是现实的必然。

  实现“两基”是一项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奠基工程。

党和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两基”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给予高度的重视。

  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要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92年十四大,江泽民总书记号召:

“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

”确定了“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重要目标。

  93年,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把“两基”作为我国20世纪的奋斗目标。

94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两基”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96年,八届全国人大把“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列入“九五”规划。

97年,党的十五大把实施“两基”作为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提出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

从而使实施“两基”的目标写进党的文件,写进国家法律,成为全党全国的大事。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义务教育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明确提出到200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是:

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即以县统计占全国总人口85%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85%左右;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5%以上。

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为国家确定的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成为全党全社会一项艰巨任务。

精心施工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工程,也是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

  国家教委提出了“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指导思想,以县为单位提出“三步走”步骤,即1996年在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地区实现“普九”;1998年在经济发展中等的地区实现“普九”;2000年在经济发展中等地区和少部分贫困地区实现“普九”。

以省为单位,把全国划分成“三片”:

北京、天津、上海等9省市为一片地区;河北、山西、黑龙江等13省市为二片地区;内蒙古、广西、贵州、新疆等9省区为三片地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制定了发展计划,将“两基”任务落实到旗县。

在实施“两基”过程中,坚持“普九”和“扫盲”并重、“两基”和“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并重,在重视义务教育实施的同时,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

1993年,国家建立了“两基”督导评估验收制度。

  为了确保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努力加大经费投入。

“九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这项工程总投入超过100亿元。

国家还争取世行贷款,四期共3.8亿美元,加上地方政府配套共投入60亿元人民币。

教育部、财政部还设立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开展了“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程”;95年又设立了“国家扶贫教育工程”专项投资,集中支持贫困农村小学校舍建设。

同时,税务部门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

这些对推动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支持义务教育的发展,资助特困家庭和儿童。

团中央实施了“希望工程”、全国妇联实施了“春蕾计划”。

许多单位和个人纷纷捐资助学,支持教育事业。

来之不易的“第一”

最早实现“两基”目标的是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

走在“两基”攻坚最前列的县

——在素有“华夏第一县”之称的锡山(原无锡县)市委、市政府大楼东侧,矗立着一座由不锈钢和黑色大理石建造的纪念碑,是江苏省教委为表彰该市1991年11月率先在全国按标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而立的。

纪念碑的9块黑色大理石代表着九年基础教育,万年青整体造型,象征科技领先,教育为本。

这是江苏省乃至全国按标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块金牌”。

(二)

攻坚篇:

艰难的跨越

实施“两基”是我国20世纪最宏伟的计划、最伟大的创举、最艰巨的工程。

“两基”的发动是空前的,其参与的范围几乎涉及各级政府和部门,涉及每个县和乡。

群策群力:

各级党委、政府“两基”攻坚速写

  实施“两基”首先是政府行为。

“两基”目标应当变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具体行动,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应当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社会风气。

要坚持“一保吃饭、二保运转、三保教育”的原则。

在实施“两基”过程中,有人提出“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

事实说明,不重视教育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后劲。

为实现“两基”目标有的党政领导提出“困难不要讲,办法自己想,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激流勇进:

各级教育部门奋战“两基”素描

  “两基”大业,是中华民族振兴和腾飞的奠基工程。

在狠抓入学率、巩固率的同时,教育部门的干部职工对“普九”一丝不苟,决不含糊;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要求。

  在实施“两基”过程中,重视发挥督导评估作用,完善国家和自治区的两级检查验收制度,建立起了复查、抽查、年检制度,逐步形成督政、督学相结合的教育执法监督体系。

  为使经费政策落实到位,95年广西有人提出“联合审计部门,先审计教育经费,再进行验收‘两基’”。

当年就以红头文件下发了。

  

(三)

探索篇:

迈向新世纪

  2001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实现了“两基”目标,教育事业迈入一个新阶段。

教育的发展,必将为社会经济建设注入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年了,这也是党委政府群策群力夯实教育基础的20年,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20年。

千秋基业

  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基础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普九”工作首先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入手,实现了“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实现了校舍、桌凳、大门、围墙、操场、厕所“六配套”;在实现校舍改造的基础上,进行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建设,进行基础教育的改革,狠抓义务教育的普及;在普及初等教育基础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两基”目标。

据统计,从81年至91年的10年间,我国多渠道筹措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经费达1071亿元,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的历史任务。

有人说:

“‘一无两有’‘六配套’,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到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实现“两基”,基础教育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变化。

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从80年代初期的不到5年,提高到目前的8年以上;93年,中国向世界承诺,中国将在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国的承诺现在变成了现实。

“两基”是为实现现代化而铸造的基石,“两基”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社会经济发展后劲和造就21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千秋基业。

从现在起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为高中和高校培养了高素质的生源,为专门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和劳动力储备。

但,实现“两基”目标,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巩固“两基”依然任重而道远。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应该看到,“两基”目标的实现并不等于“普九”任务的完结。

面对21世纪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挑战,基础教育的发展还面临许多急迫需要改革和加强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扎扎实实推进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和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仍然很艰巨。

90年代,我们仅实现了“双八五”(即85%人口地区实现“普九”,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的规划目标,其余15%的“两基”未达标的人口地区,大多都处在老、少、边、贫地区,这些地方经济薄弱,有许多人还没有彻底解决温饱,“两基”攻坚的难度更加艰巨。

即使已通过“两基”验收的一些地方,也仅仅达到了现阶段“两基”的基本要求,依然存在着低水平、基础弱、不全面、不稳固的现象。

目前,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缺乏强有力的保证,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新世纪,我们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依然很严峻。

(四)

走向素质教育

  面对新世纪,我们在思考着一个问题:

“基础教育该怎么办,基础教育该向何处去?

”基础教育为我们创造了坚实的根基,但它又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全部需求,要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优势,基础教育只有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实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两全”目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顺应时代发展、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在神州大地广泛展开,以面向21世纪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命题。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一次深刻的教育革命,是一次育人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一场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内容,到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

为此,原国家教委先后两次召开了实施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在全国推广了湖南汨罗、山东烟台实行素质教育的经验。

实施义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实行素质教育。

实施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

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为要义,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

因此,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适时地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实施义务教育宗旨的重要体现。

义务教育既有普及程度的要求,也有教育质量的要求,二者是统一的。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两基”的同时,必须狠抓“两全”,使“两基”与“两全”兼顾,并举并重。

迈向新世纪的脚步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21世纪初叶,“两基”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

1999年,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满足基本的学习要求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要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努力提高绝大多数人的教育水准。

”这次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

“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仍然要将“两基”作为教育工作“重中之重”。

因此,“十一五”期间和21世纪上半叶,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把“两基”放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努力提高“两基”的水平和质量。

在占全国人口15%左右的尚未实现“两基”的欠发达地区,要继续打好“两基”攻坚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对占全国人口50%左右的中等发达地区,要切实抓好巩固提高工作;对占全国人口35%的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制定高水平的“普九”目标,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适度超前发展”,“要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教育,这个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再一次引起了党和人民的高度重视。

而且,要继续把“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

(五)

关于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原该免费

全世界目前有170多个国家都在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只有中国将义务教育划分为“收费”和“免费”两种。

国家正决心将收费的义务教育模式彻底抛弃。

早在1986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法》中就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不向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收取学费”。

但由于国家对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义务教育”成了一句只停留在字面上的口号。

实际上义务教育就应该是免费的,但过去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做到。

所以,为了和过去收费的“义务教育”相区别,就产生了一个新名词——免费义务教育。

  目前,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都在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但只有中国将义务教育划分为“收费”和“免费”两种。

让人欣慰的是,国家正决心将收费的义务教育模式彻底抛弃。

最近,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提出,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曾经免费的义务教育

  到到今天,距我国政府提出普及义务教育已经有40年了。

1956年,教育部提出,“7年内在全国基本上普及义务教育”。

当年的八大,又将这一目标提高到“普及义务教育”,时间延长为12年。

  那时候,基础教育对于农村基本上就是“免费的”。

在政策扶持下,1965年,我国的小学入学率由建国前不足20%上升至89%。

 “文革”期间,将医疗、教育一包到底的人民公社,大大提高了这一数字,到1976年,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比例已经达到95%。

  1979年以后,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的义务教育再次陷入困境,小学升学率由1978年的87.7%,下降为1985年的68.4%——这也是1978年以后的历史最低点。

  这种情况立即引起了当时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86年,《义务教育法》应运而生。

  从收费到乱收费

  可是,从1990开始,全国自上而下都投入到经济发展的高潮中,对义务教育投入的比例反而持续下滑。

  当时,中央已经把基础教育下放到地方负责,县、乡基层政府成为义务教育经费负担的主体。

经济薄弱的县乡财力,要承担全国义务教育学生人数2/3以上的农村义务教育,财力不堪重负。

  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以收取杂费”。

这道口子一开,地方政府好象看到了救命稻草,越来越多的收费项目被进入“杂费”,学杂费一路攀升。

至此,义务教育终于演变成为“收费的义务教育”。

1995年前后的“教育产业化”思想,更推动“收费义务教育”升级为教育乱收费。

2004年,在对45个县教育经费的审计中发现,涉及教育乱收费4.5亿元,县均1000万元。

义务教育,收费泛滥成灾

翻开世界的义务教育历史,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是强迫入学但不免费的阶段,在德国开始于1617年,在北美殖民地开始于1642年,日本开始于1872年。

但,结果,通过不免费而实现普及的,没有一个国家。

第二才是真正普及性的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阶段,它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贺拉斯等人倡导的“免费公立学校运动”,这样才使义务教育得到了真正的普及。

可以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

如果说,各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那么第二个阶段恰恰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为此,德国花费了270年时间,才从失败中清醒,日本走了28年的弯路后痛改前非,急起直追;许多后起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跨越了第一个阶段,在推行义务教育之初就宣布免费。

而我们开始于1986的义务教育,由于一开始就只能步入义务教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也许就注定了义务教育的艰难。

而教育经费3.19%的投入,无法同发达国家相比,就连发展中国家4.1%(1998年的统计)的教育投入也达不到,再加上巨大的经费缺口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等原因,因而名目繁多的乱收费,也就成了中国教育的“一大景观”。

2005年,中纪委二次全会提出,治理教育乱收费主要有两大重点:

一是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中小学校,坚决落实“一费制”;二是在大中城市公办高中严格执行招收择校生“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政策。

教育部也提出,要做好包括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听证制、校务公开制和收费公示制在内的10项工作,从严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歪风。

但目前的择校费,仍然居高不下,许多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们,在无可奈何中默认了这样的不合理收费。

教育要真正改变收费泛滥成灾的现状,路也只有一条,那就是让义务教育真正实行免费教育,但它的实现需要时间,因为中国的人太多了,中国的钱太少了……

  回归正位

  2005年,“教育产业化”终于走上穷途末路,其标志性事件是,国家叫停了北京大学等9所高校的研究生收费试点。

  多年坐看“教育产业化”的教育部,终于公开表明态度,“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会毁掉中国教育”。

  而政府也已经意识到在义务教育上的不到位。

2006年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其中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就是,“义务教育人民办”转变为“义务教育政府办”。

义务教育体制由“地方负责、以县为主”改为“经费由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以县为主”。

收费义务教育也将逐步向免费义务教育转变。

首先从农村做起、从中西部地区做起,在原来免学费的基础上,现在再免杂费,使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免费义务教育。

对贫困家庭的学生,还给予住宿津贴、困难补贴并形成制度。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农村教育作出“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承诺。

《义务教育法》修订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不够充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难;教科书过多、过厚、过于豪华。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说:

择校费将取消,农村义务教育将全部免费。

免费义务教育反映出民众呼声。

农村义务教育将回归义务本色

  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这一极具含金量的承诺,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标志着“义务教育人民办”将一步步地退出历史舞台,转向“义务教育国家办”。

义务教育国家办

  200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郑重宣布,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这一政策将惠及中国农村地区约1.6亿适龄儿童,他们占到全国近两亿中小学生的80%。

  还有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是,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规定,对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得收取学费,并逐步免收杂费。

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经费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

并规定,政府关于教育经费的预决算,以及学校收支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布。

  而实际上,上述立法和行政举措,仅仅是“义务教育国家办”的一个标志,更细更具操作意义的办法已经出台。

  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宣布自2006年始,中国政府在未来五年将至少投资2182亿元,支撑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确保“农村孩子上得起学”。

  为了落实这个文件的精神,财政部和教育部陆续下发了8个配套文件。

  2006年春季,首批实施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的是,西部12个省区和中部地区。

按中央确定的步骤,2006年春季开学前,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要全面试编经费预算;2007年预算编制范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农村中小学;2008年,全国农村40万所中小学将正式编制经费预算;2010年,全国农村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拨款要达到中央出台的基准定额。

  实行全民免费义务教育,是教育界梦寐以求的目标,但由于制度、国力、财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始终难以完全实现。

  而这一次,国家法律的修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