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0428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docx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

教育科学院学前教育160406017陈雪凝

指导老师陈秀丽

【摘要】现代社会离婚率不断爬升,随之而来的是许许多多的单亲家庭的出现,而幼儿是许多离异单亲家庭的牺牲品。

本文综述了离异单亲家庭的不良影响因素,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从家庭、幼儿以及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措施。

【关键词】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影响因素;心理问题;教育措施

一、单亲家庭及离异单亲家庭的概念

现代社会离婚率不断爬升,根据中国凤凰网中学术中国的数据(2017年)表明:

2002年开始,中国离婚率逐年递增。

在2002年的时候,中国的离婚率0.9%到2010年的2%。

一共十年的时间内,增加了1.1%。

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粗离婚率为2.8%,是2002年的3倍多。

2016年上半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家庭共有168.3万,比上年增长11%。

最新数据由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2022年中国人口与经济调研和预测报告》提供:

2017上半年全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558万对,比去年减少7.5%;但是依法办理离婚登记手续的有185.6万对,比去年上升10.3%,离异单亲家庭急剧增加。

单亲家庭是指有一方可能因为变故或者其他原因死亡或者是离异等原因,放弃对幼儿的抚养义务,幼儿只能跟随着父母的其中一员生活的家庭。

【1】

离异单亲家庭的不断出现,对于离婚夫妻双方或一方而言,是自由的开始,但是对幼儿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一件事情,因为这剥夺了她们拥有完整家庭的权利。

在离异单亲家庭中,一些父母由于各种压力没有时间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常常忽视孩子;有些父母只满足了幼儿生理上的需求,却忽略了幼儿精神上的需求。

【1】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成员分离,幼儿因为这种种环境的变化,容易出现暴力倾向,或者性格内向,孤僻,敏感,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与完整家庭相比,离异单亲家庭因为父母性别角色缺失、父母的不良情绪、不良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异常、社会舆论处境不良等因素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健康。

[2]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正在处于萌芽发展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以及内部因素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在幼儿园实习期间,我发现离异家庭的幼儿父母往往对孩子特别溺爱或者过分控制,不懂得如何与幼儿沟通,有些家长常常认为在幼儿园就是老师的事情,与家长无关,缺乏与学校沟通,没有去深入了解幼儿在学校的生活,导致有些家长如果听到幼儿在学校犯错误,家长马上就进行批评,并没有去了解幼儿为什么犯错误,有没有什么原因。

例如:

嘉嘉是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平时在家里的时候母亲忙着工作,常常忽视他。

嘉嘉在吃东西的时候,常常会与妈妈一起分享,因此妈妈会经常因为这个表扬嘉嘉,于是嘉嘉就认为只要这样,就可以得到妈妈的表扬。

他为了得到妈妈的表扬,在幼儿园将自己的点心吃完后,偷偷拿了小朋友的点心,想拿回去给妈妈吃。

被老师发现后,告状妈妈,妈妈二话不说就骂了嘉嘉。

因此嘉嘉觉得很委屈。

这个例子中,妈妈就是还没有问清楚原因,只是认为嘉嘉有了偷窃行为,觉得嘉嘉不懂事,给自己添麻烦,所以马上进行了批评。

离异家庭父母的这些不良行为都可能会引发孩子的不良情绪,加重孩子在面临问题情境时的应对的困难,从而让孩子变得只能无理取闹,甚至为所欲为。

二、离异单亲家庭的不良影响因素

古有“孟母三迁”,孟母为了给孟子良好的环境而不断的搬迁,这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

离异单亲家庭的父母自身出现了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在如何教育幼儿以及如何处理与幼儿的关系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都可能会严重损害儿童的情绪和情感状态,甚至导致他们身心的不健康发展,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一)父母的不良情绪

一个家庭本应该是两个人承担责任,现在却需要一个人来承担重担,难免会有些有力不从心、精疲力尽之感,久而久之负面情绪不断,因而容易崩溃。

父母往往是幼儿学习的首要对象,是幼儿的榜样。

离异单亲家庭的父母往往通过面部、动作、言语等行为来表达他们的负面消极情绪,使家庭氛围看起来紧张,侧面给幼儿增加了许多心理压力。

如果监护者不及时调整,负面氛围将会持续蔓延,给幼儿的心理蒙上阴影,导致幼儿情绪紧张,出现许多消极异常的情绪。

【2】

绝大部分经历离异的成人也会经常出现一些不适应情况,表现出很消极的状态。

而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往往很难会注意到幼儿的情绪,更是忽略幼儿的需求。

根据2016年向碧华等人的《离异家庭监护父母情绪智力与儿童情绪行为适应的关系:

儿童希望感的中介作用》中对儿童希望感量表的数据显示:

离异家庭父母情绪智力对儿童困难总分为-0.29,中介效应为-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5.70%;监护父母情绪智力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直接效应为0.28。

因此该研究结果说明,离异家庭父母情绪智力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儿童的适应困难呈显著负相关,并通过影响儿童的希望感,而影响到儿童的适应困难。

父母离异会显著影响幼儿的适应性。

如果离异父母无法做好情绪管理,经常表现出生气、暴躁、苦闷等消极情绪,也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发展和生活适应。

【3】如大部分离异家庭父母在离异前脾气暴躁,常常为一点小事争吵、甚至动手打架,家庭氛围紧张。

而离异后父母又陷入了痛苦、愤怒。

一旦他们的情绪失控时,往往通过打骂幼儿来寻得发泄口。

幼儿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情,有的甚至没有理由的被打骂。

因而幼儿渐渐开始内向,胆小,不爱说话,自卑敏感,不愿意与老师、同伴交流,敏感多疑。

(二)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

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容易造成幼儿心理问题。

如前苏联、捷克等国家的一些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后,指出: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直接重要的关系,错误的教养方式容易引起许多的问题。

不仅仅是社会以及教育的问题,还可能引发一些生理问题。

幼儿的个性还处于发展阶段,如果因为家庭教养方式的不正确容易在个性品质(如易激动、情绪不稳定、内倾性格等)上导致病态的个性和神经官能症,而这正是引起许多其它神经—心理障碍的基本原因。

【4】

离异家庭父母在生活、心理、经济等多重压力的影响下,自身教养方式往往有失偏颇。

这种教养方式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孩子要求很高,控制欲强。

往往离异家庭的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婚姻生活一塌糊涂,所以总是将自己所有的愿望与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身上,从幼儿身上来找自己存在的价值。

对幼儿提出超出幼儿能力范围的要求,总是希望自己的幼儿可以成为“神童”,将来能够成龙成凤,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许多离异家庭的家长与幼儿互相依靠,对幼儿的期待值往往比完整家庭的幼儿期待值高出许多,全身心的辅导幼儿,把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想法全部强加在幼儿身上,从来没有了解幼儿的内心想法,只会不断的将压力往幼儿身上背。

2.过度溺爱

离异单亲家庭的父母作为幼儿的监护者,有时候往往认为是因为自己才导致幼儿缺少了父爱或者母爱,因此总希望在别的地方上不断的来补偿自己的幼儿。

没有任何原则的补偿。

在心理学上称这种教养类型行为的父母称为放纵型父母,父母总是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孩子,满足幼儿的一切需求。

例如,无条件满足幼儿的一切需求,幼儿可以肆无忌惮的玩手机,看电脑。

父母几乎不对幼儿提要求,如:

不纠正他们的不良生活习惯,让幼儿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幼儿错误的行为从来不给予改正,并且往往忽视幼儿的不良行为,从不批评幼儿。

【5】

3.出现责骂等不良教育行为。

离异家庭父(母)亲长期感到孤立无助,无人分担。

幼儿一旦有些行为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能力,他们往往开始急躁或者打骂幼儿。

在这种紧张的精神压迫下的教育容易剥夺了儿童的尊严,幼儿开始自我否定,常常觉得自己是一无是处的,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6】

4.忽视幼儿

离异后的单亲父母还没有从打击走出来,因此对幼儿也缺少了关爱照顾。

更有一些一开始并没有亲自去照顾幼儿的,一下子也不知道要如何照顾幼儿,干脆选择逃避,因此亲子间的互动很少。

他们不愿意面对幼儿,缺少对其关注,并且容易出现不耐烦,忽视的态度。

如果幼儿希望得到物质方面的要求,家长可能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满足幼儿要求;但是对于幼儿希望家长陪同游戏,睡觉等方面,需要时间和精力上的要求,家长往往不愿意陪同甚至敷衍了事。

【5】

(三)亲子关系异常

亲子关系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亲子关系是指在儿童与父母亲之间进行的、并伴随着亲密的交往与互动。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指出:

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

【6】

离异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异常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首先,家庭的破裂意味着幼儿要失去一名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一起的重要一员。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明白这种家庭的变故是父母之间的问题,他们只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才导致被抛弃。

更有许多离异家庭父母不愿意前配偶接触孩子,并且容易给幼儿灌输是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他不喜欢你了等错误观念,对孩子隐瞒事实真相,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其次,家庭的破裂容易导致离异家庭父母沉浸在伤心难过或者愤怒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以致忽视与孩子的交流,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冷淡;而作为孩子,当他们看到父(母)情绪不好时,幼儿往往会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什么,所以自己的妈妈或者爸爸不喜欢自己了,所以开始变得乖僻,安静,想要通过表现好来挽回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

他们害怕与父母交流,从而大大的降低了亲子之间的互动次数,因而亲子之间也逐渐疏远。

更加极端的是,有的离异家庭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绊脚石”“包袱”等,他们并不想要抚养孩子,认为这是一种累赘。

【7】

(四)社会舆论处境不良

离异单亲家庭的幼儿,在社会环境中,总是被其他人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

比如:

总有一些家长对离异家庭的幼儿都有多多少少的“另眼相看”。

甚至有些幼儿园老师也有着一些“情不自禁”的区别对待。

更有一些家长当着许多人的面,慈悲地说:

“你们要好好照顾她,不要欺负她,他已经很可怜了。

”就是这些看似友善实则同情的语气,让离异单亲家庭的幼儿显得更加自卑或者叛逆,他们可以敏感的察觉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

“哎,父母离婚,你看可怜的都是这些孩子,他们何其无罪。

”幼儿总是得到周围人们的同情、怜悯,仿佛只要是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从此就没有办法很快乐健康的生活下去,只有同情和帮助才能让幼儿的心理好受一些。

三、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

(一)外显行为

1、脾气暴躁与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经常性地指向他人或物体或语言的攻击表现。

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问题行为,它往往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这种行为出发者本人会得到外界的否定态度,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2】

单亲家庭的幼儿往往因为父母关系的破裂而深受影响,幼儿往往会有攻击性行为。

尤其是当一件事情没有按照他所想的那样进行,幼儿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开始发脾气,感到暴躁。

当这种行为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就会采用暴力的方法来解决事情。

当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暴躁脾气,就开始而已的攻击其他小朋友甚至是老师,严重的时候还会无缘无故来攻击他人。

例如:

小班的豆豆在玩区域活动的时候,不懂得如何按照图片拼出完整的拼图,因此他总是很愤怒,开始喜欢将玩具全部扔在地板上并且也不让其他幼儿玩拼图,如果谁试图去阻止他。

他就会开始不停攻击他人。

2、过激行为反应

单亲家庭的幼儿在幼儿园是往往喜欢运用比较极端的行为来获得其他同伴或者老师的关注,如:

破坏小朋友搭建好的积木,上课调皮引起老师注意离异单亲家庭的幼儿在幼儿园的时候往往喜欢通过大吵大闹来获得小朋友及老师的关注,这种行为让他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父母离异后令幼儿很没有安全感,所以对外界环境信息过度敏感,有时小朋友或者老师许多无意的动作,都会产生过激的行为。

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特别的保护自己的方式。

这有通过这样的“强势行为”才可以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幼儿园上下学时,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是爸爸妈妈一起接送或者轮流接受父母共同接送或者轮流接送,自己却只能一直漫长等待妈妈(爸爸接送)甚至是爷爷、奶奶的接送没有,时间一长,形成了不平衡的心理,于是就经常抢玩具、打其他小朋友,破坏上课秩序等不良的行为。

【8】

有些离异单亲家庭的父母往往会因为工作忙,或者其他因素而忽略了幼儿。

这些幼儿的表现并没有那么异常,他们与完整家庭的表现无差别,性格外向,也热爱与其他小朋友们游戏或者与老师互动。

但是一旦你不小心的忽视他,他就是开始哭闹或者惹是生非。

以这种特殊的手段来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

以求所有的人都可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

但是这样无疑是给老师带来了不好的印象,往往有时候会成为坏榜样,小朋友也大多不愿意与这样的幼儿游戏。

于是幼儿因为不知道要如何才能得到关注,因此变本加厉。

正是因为父母的忽略,所以幼儿的内心希望可以得到关注,但是他们还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所以才会采取这样极端的方式来博取关注。

举个例子:

在我见习期间一个大班的小朋友,因为父母离异,父亲平时工作忙,所以常常忽视他。

根据我的了解和观察,这位小朋友非常的开朗并且懂礼貌。

但是一旦你的注意力不在他的身上,他就开始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吸引你的注意力,先是同你说话,如果这个时候你没有理睬他,他就开始有一些小动作,比如:

扯扯你的衣服,拍拍你。

一定要得你的关注,一旦你再次不理睬他,他就开始上课打断你,与其他小朋友游戏时,打你或者打其他小朋友,这样极端的方法。

班上的老师说:

他很渴望别人的关注,无论是好的或者是坏的,但是一旦你关注了他。

他就会认为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他认为自己是被需要,不被忽视,因而得到满足。

总之,关注幼儿其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因为离异家庭中父或母因为工作忙或者其他因素情况下,关注幼儿就显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二)内隐行为

1.孤僻冷漠,逆反仇视

离异的结果让有的孩子往往无法适应一个完整的家庭突然缺少父亲或者母亲。

幼儿因为家庭变故,导致幼儿心情苦闷,情绪易怒。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幼儿开始显得漠不关心、冷漠和敌对。

这些孩子大多不善于在幼儿园里交谈,不接触老师和小朋友,与其他幼儿争吵,同时遇到困难等也不愿意找老师帮忙。

有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离异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上课不专心,缺少主动性,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不专心听讲,游戏爱搞破坏,我行我素,以此用这种行动来反抗父母离异的行为。

【9】

2.内向自卑,敏感多疑

学前儿童的孩子面对父母离婚,如果没有处理好他们的感受,忽视了他们的情绪。

时间一长,他们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沉默寡言,胆小谨慎,不愿意同伙伴交流,经常内心敏感,常常觉得自己与别人不一样,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由于自卑,所以封闭自己不与别的小朋友相处。

其他幼儿的无心玩笑,也容易当真并感到委屈或者愤怒,但是往往又不愿意表现出来。

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

有的孩子会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完完全全的断掉与外界的交流。

这种幼儿往往容易形成抑郁症。

另外,父母离异还会影响儿童的人际信任,由于父母离异,让幼儿开始不相信自己的父母,而从而慢慢的让幼儿开始对外界同样抱有许多怀疑,他们不愿意相信任何人和物,包括自己。

他们的敏感程度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孩子更为突出一些。

他们对很多事情也很都很敏感,总是怀疑别人在讨论自己,怀疑别人是否在评判自己的不对之处,怀疑别人是否讨厌自己,给人际交往带来了许多困难。

【9】

(三)社会化行为

1、性别仇视

离异家庭中常常是闹的不欢而散,有些父亲或者是母亲总是给幼儿灌输:

男人或者女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因此幼儿从小也有了这样的观念,我的爸爸或者妈妈抛弃我了,男人或者女人没有一个是靠得住的。

所以这样的幼儿往往在幼儿园的时候也不愿意同异性游戏,有些时候甚至会欺负异性小朋友。

当老师问及原因时,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因为对他们来说,爸爸或者妈妈给他们灌输的观念就是女的或者男的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所以幼儿无法辨别怎样算好算坏,因此他们仇视所有的异性。

而另外一种性别仇视则是,离异后,父母往往喜欢情感转移。

这里引用一个武志红老师的著作《为何家会伤人》里面的一个案例:

芭芭拉是一个单亲家庭,她爸爸的童年也不幸,所以他对女性有着强烈的恨。

他恨妈妈,妻子,等芭芭拉出生后,他同样恨芭芭拉。

因此芭芭拉的童年也同样的凄惨。

所以当芭芭拉恋爱的时候,她将自己之前在父亲那边所缺失的爱转移到了男友身上。

因为幼小的她渴望父亲的爱,她认为爸爸还是爱她的。

因此她希望在男友这边得到父亲的爱,希望能够纠正童年的“错误”。

但同时,她也渴望找到一个人,可以去恨他,折磨他,这就等于报复坏爸爸。

【10】这就是因为幼儿时候父亲的虐待,而导致了,芭芭拉内心恨爸爸,所以恨所有男人。

2.性别模糊

在离异家庭中,因为缺少父亲或者母亲的形象,在性别认知方面出现了偏差。

男女孩出生后,都会通过父母亲的模仿而逐渐逐渐有了自己的性别意识。

在单亲家庭中,如父亲-女儿,母亲-儿子这样的单亲家庭中,孩子们往往缺少同行模仿对象,之后,孩子可能会形成不正确的性别行为。

往往男孩子过于女性化,认不清自己的性别,喜欢同女孩子一起玩过家家,洋娃娃等游戏,女孩则反之。

这样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3、人际关系不良

(1)同伴关系不良

亲子关系不和谐也会导致幼儿形成自卑、紧张、敏感,易怒等心理状态,而这些不良情绪会扩展到同伴关系中去,导致人际关系不良且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根据1990年心理教育与发展的期刊中的调查研究显示:

儿童自我评定的同伴关系得分,完全家庭儿童(21.80)略高于离异家庭儿童(20.97),差异达显著水平。

而根据教师对两类儿童同伴关系的等级评定,离异单亲家庭的儿童同伴关系比完整家庭的儿童同伴关系有着显著的差异。

完整家庭儿童的在接纳程度中高与较高占其中的64.6%,离异家庭儿童只占有26.4%,由此可见完整家庭儿童受特别接纳的程度比离异家庭儿童高出许多。

根据心理教育与发展的期刊中教师对同伴关系属于好和较好两类儿童的原因研究调查报告分析显示,完全家庭儿童比离异家庭儿童更多地是由于学习优秀、开朗活泼、乐于助人等良好行为好和善于交际,待人热情,乐于助人而博得同伴好评。

后者则只有“被同学们同情”这一项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前者。

【11】

根据其上述数据,又针对其儿童同伴关系差的原因进行了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显示:

离异家庭儿童在“孤僻、冷漠”和“有怪毛病或不良行为”中所占比例一共为53.4.0%,而完整家庭儿童所占比例有46.2%,两者在这这两项调查中离异家庭儿童与完整家庭儿童有着显著的差异。

【11】

(2)师幼关系不良

离异的幼儿往往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面对老师时,幼儿往往会呈现出主要的两种情况:

(1)自卑胆小,不愿意与教师沟通,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甚至逃避与老师沟通。

因此,也经常受到老师的忽视,导致幼儿越来越胆小沉默。

(2)通过老师,来寻求关注,所以经常通过调皮捣蛋,引起来获得老师注意。

因而,教师对于这类总是偏头疼,或者置之不理,而幼儿则会变本加厉,导致越来越多的不良行为或者情绪的发展。

(四)身体症状问题

应激是包含多种负面情绪的紧张状态,往往情绪极不稳定且强烈。

父母的离异所引起的应激状态往往容易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

长期的应激状态能破坏人体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尤其是幼儿还处于生长发育的期间,往往更容易因为心理问题引起不良生理反应。

【12】心理问题往往通过生理表现出来,心理烦闷不健康、过度焦虑的人,可能会表现出头疼、心跳加快、易出汗、知觉异常等不良症状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出虚汗、头晕、知觉异常等症状。

在实习的期间,我发现离异单亲家庭的儿童,常常表现出身体不适,例如:

肚子疼、头疼、发烧、想吐、食欲不振等情况。

这些身体症状实际上是幼儿心理问题的一种外部表现。

四、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家庭方面

对于儿童而言,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都是从父母的关爱以及完整的家庭环境所获得。

离异家庭只有一方的关爱,幼儿在面对突然失去了一位重要家庭成员的情况下很难适应。

无论是缺失父爱还是母爱都给孩子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从而缺失安全感,性格会逐渐偏向于孤僻内向。

在这样的情况下,抚养者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可以适应的过程。

在面对孩子的哭闹等异样情绪的时候,一定要给予比往常更多的耐心,一步步慢慢的来改变幼儿的生活,并且尽量要维持幼儿原来的生活环境,让幼儿可以充满安全感。

父母如果因为工作等其他因素而无法兼顾幼儿时,要与幼儿说明情况,一定要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变化。

经常利用空余时间与幼儿进行互动,让幼儿感受到关怀,并不断赞美和鼓励幼儿,会使孩子产生自信,增加勇气。

因为单亲离异家庭给幼儿造成了巨大的和不可避免的伤害,父母应该给予给孩子更多的爱、关心、关爱,温暖和愉快的心情、欢快的笑声,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造温馨轻松的家庭氛围,营造正确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独立性,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给予合理的期望。

对于敏感型的孩子,离异家庭父母应该适当要求孩子参与日常的家务活动并学会独立生活,可以在父母不在的时候很好的照顾自己;对有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孩子要长时间耐心、坚持不懈地做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尤其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良好的榜样。

周围的成人特别是父母要更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情绪给予正确的疏导,做孩子的朋友,遇到困难时要引导帮助幼儿共同解决,做到尊重孩子,促使孩子身体和心理都能够健康地成长。

因此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更应该被重视。

1.单亲家长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育水平较低的父母,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够,并且有的父母还因为受到祖辈的影响,容易受到封建传统的影响,不容易做到尊重幼儿或者明白幼儿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往往认为幼儿没有那么多想法,总觉得‘小孩子懂什么,听大人的话’就可以了。

因此,导致处理事情也是过于简单化,‘成人化’,多选择专制型、溺爱型的教养方式。

而知识水平高的父母,相对看问题更全面,有时候可以理解幼儿的内心感受,能注意到幼儿的自尊以及情绪,但往往对幼儿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期望更加高,容易让幼儿产生压迫感。

此外,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与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都有直接关系,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低的幼儿,更容易因为歧视、漠视等社会态度的存在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不良的情绪障碍。

【13】

齐琳等人(2008)在《离异家庭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的调查结果发现:

父母是否离异对儿童幸福感的主效应显著。

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的生活满意度低,积极情绪较少,消极情绪比积极情绪多。

这说明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另外,家庭亲密度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离异家庭的儿童家庭破裂,家庭关系失调,由三名成员转变成两名成员,并且离异家庭父母可能由于忙于生计而疏于亲子之间的交流,原本失调的家庭关系的联结可能变得更加脆弱。

再有父母离异可能导致儿童产生失落感、不安全感,从而使其出现抑郁情绪、行为退缩、社交困难等现象。

【14】因此家长应该多关注幼儿的行为,并尝试了解幼儿,多看有关方面的书籍,学着与幼儿平等相处。

在平时的行为中多给幼儿树立起榜样的作用,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

面对幼儿犯错误时,也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随意乱发脾气。

给幼儿起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

父母应该丰富自己的生活,寻找兴趣,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精神素养,才能更好的影响幼儿,更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经济状况也可以显著提升离异家庭幼儿的生活质量。

根据Bradbuvn等人的研究结果【15】,他发现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被试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不好”的被试对于幸福感有着明显不一样的差异。

与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应,家庭经济良好的家庭,幼儿的物质要求与精神需要更容易得到满足,而家庭经济情况相对不好的,则与之相反。

因此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幼儿创造更加良好的家庭生活质量。

【14】

2.单亲家庭父母亲应该对子女教育保有一致性

离异家庭幼儿一般同母亲一起生活,与父亲的联系就会减少,因而家庭教育以母亲的经验为主,父亲的教育作用相对地被忽视了。

离异家庭的父母亲共同承担着对孩子的抚养责任,彼此间应该对于幼儿的教育多家交流。

共同抚养既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