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论德八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2856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docx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论德八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docx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包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课文所选的八则,都是诸子在道德情操方面的论断。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姓墨名翟,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说:

“孔墨祖愚,丘翟圣贤。

”(《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

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

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

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

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

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

美国《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字

   1.给下列标红色的字注音:

   忿思难       不处也       人之所恶也       恻隐之心       弘毅

   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区分形似字                                       

   

二、词

   1.比较下列加红字词的含义。

   

   2.积累并背诵课文 

   三、课文分析

   

(1)则的“九思”,是关于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论述。

   “视思明,听思聪”,是从获取信息的角度讲的。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是待人接物的言行态度。

可以看作是君子的行为规范。

“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三点都是人的内在修养。

   

(2)(3)两则都是强调道义的重要性,在人的品德中,恪守道义是最重要的,立身行事,首先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

   “舍生取义”是孟子提出的关于道德选择的要求,与孔子提出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他们都把维护正义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在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维护正义,这是对君子道德修养的最高要求。

用鱼和熊掌的价值取向作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古人称仁、义、礼、智、信为“五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五项基本道德。

   (4)则对仁、义、礼、智的内涵进行了阐述。

“仁”是仁爱,是同情心。

“义”是正义,是憎恶一切可耻的行径与邪恶的事物。

“礼”是恭敬,是对他人的尊重。

“智”是能够明辨是非。

   (5)(6)两则讲的是诚信。

墨子的话包含两层意思:

前一句讲意志是使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的条件,后一句讲诚信是保证行为获得成功的条件。

   一个人要想事业获得成功,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意志坚强是成功者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

   (7)则是曾子(孔子的弟子曾参)的语录,讲“士”必须具有心胸宽广、意志坚强的美德,因为他们任重道远。

曾子这里指的“士”应该是那些有济世之才和远大抱负的人。

   (8)则是老子关于“柔弱”的辩证分析。

这里老子用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

   深入探求:

   理解并背诵下列语句。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乎!

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中考解析

让阳光永驻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题记

乌 云

   我出生后才四十天,就被亲生父母送给了别人,原因很简单,亲生父母想要生儿子,养父母想要个女儿。

就这样成交了,我像一件物品,来到了现在的家。

自从我知道这件事后,它就成为我心里的阴影,想抹也抹不掉。

有了这片阴影,“笑”就好像跟我无缘,我变得冷漠了。

风 雨

   原以为上天不会再捉弄我,我可以这样平平淡淡地走过自己的路。

可是,我错了。

对我最好的人——我哥,出车祸了。

从小到大,哥都对我很好,有好吃的总要先给我吃。

后来,我上了初三,他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每逢放假回家,他总忘不了给我买礼物,或者是书,或者是其他。

那天,他放假回到家,我还在学校上课,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哥骑上自行车,拿上雨具就朝我的学校跑。

路上,一辆大卡车把他撞倒在地,他的一条腿再也不能动了。

我面对着哥,失声痛哭起来,哥对我说:

“小妹,别哭,来,笑一个。

你一定要振作起来,也给我信心啊。

”我努力点了点头,只觉得命运对我太不公平。

阳 光

   到现在,我才发现我错了,总装着那片阴影不忘记,把自己都给蒙上了一层纱。

现在,看看周围的人,老师、同学个个都那么友好。

同学的笑容总是那么灿烂,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声轻声的“HI”不时在我面前出现,我笑了。

还记得同学写的一张纸条“生活有许多无奈,勇敢地走过昨天,潇洒地走向明天,才是真正的自我。

”从此,我变得开朗、活泼了……

   乌云、风雨、阳光,一样都不能缺少,有了它们,世界才是完整的,但我们的心中只能让阳光永驻,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点评】

   这是今年中考一篇满分作文。

考生很好地利用了话题作文的“宽泛性”特点,结合自己的身世,写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情感真实、感人肺腑。

文章行文巧妙,用“乌云”、“风雨”、“阳光”这三种自然现象来比喻自己心路历程的三个阶段,从而写出了自己由“苦”到“笑”的过程。

另外,本文的形式也非常的活泼,用了题记,各部分又有小标题,做到了形式的创新,使人耳目一新。

总之,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这都是一篇考场难得的佳作。

 

   课外拓展

山村传圣火

   

(1)莺飞草长的阳春三月,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天气还相当冷。

质朴的山民,还穿着一冬未经洗涤的老布棉衣,晒着太阳聊着重复了几代人的老掉牙的话题,惟一的变化就是脑后的辫子成了稀有品种。

当晚霞在西山架上一消失,村庄使由沉沉的黑夜主宰了一切,死寂得只听见偶尔的狗吠。

   

(2)伏龙山脚下的分水塘村,村边有一口大水塘,它能把泛滥的洪水分成两股向山外泄泻,一股向西北流入浦江县,另一股向东南汇入义乌江,哺育义乌儿女。

这一自然地理环境,仿佛早就预示着:

时代的潮流,将在这里孕育成一份雄健的动力。

   (3)在这个群山也围着的小村庄中,陈家五开间宅子西侧那一间多年未修的操柴屋里,每天晚上都漏出丝丝缕缕的灯光,直到黎明。

伴着灯光的是陈家老大陈参一,也就是陈望道。

晕黄的一圈桕油灯光,照着这个二十九岁的年轻人,照着他面前这张用铺板搁成的“书桌”以及桌上一叠中外文书籍。

灯光,自然更集中于狼毫小楷笔锋所至的那一页稿纸,稿纸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在他手下一行行慢慢地延伸,延伸……随着夜的深沉,气温越来越低,他拎起脚跟边的火笼,拿一枝竹片,拨了拨越来越黯淡的炭火,然后将手搁在上面烘着。

这也是他休息的时刻,趁着这机会,他总是像检查有无疏漏似的,翻阅堆在一边的那一叠厚厚的稿纸;第一页,赫然出现了这样五个方方正正的楷书,映得微弱的灯光倏地一亮:

   (4)共产党宣言

   (5)这是一部一问世便震颤了旧世界的巨著。

他知道这项使命实在太重大太神圣:

同样是纸上的文章,传播的却是照亮中华民族心灵的一把圣火,呼唤的是春暖华夏的一声惊雷;使用的同是一支狼毫笔,但一钩一划都是撕破整个旧世界黑幕的一道道闪电,于无声处聆听的却是埋葬旧世界的丧钟!

   (6)陈望道谨慎地选择了自己的故乡作为完成这项使命的地点。

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他呕心沥血翻译着。

1920年8月,中文全译本终于面世:

白报纸,32开,共58页;印数一千册;首版封面的五分之四是马克思肖像;译者署名为陈望道;定价为“大洋一角”。

   (7)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

   (8)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次在印刷品上出现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的肖像。

   (9)这是在华夏土地上,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一种革命的武器,交到了中国人民大众的手里。

   (10)这也是第一次,以最通俗易懂最精练有力的中国语言文字,号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渴望着光明与解放的劳苦大众——

   (11)“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2)《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受到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几天内便销售一空。

9月,加印了一千册。

几年来,一印再印,仅平民书社1926年1月到5月就重印了10次。

《共产党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科学阐述,如燎原之火,熊熊燃遍中华大地。

   (13)星火一旦燎原,就势不可挡。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翻越千山万水到达了陕北。

一个仲夏的夜晚,在陕北延安的一孔窑洞里,在昏黄的油灯下,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面对坐在一张方凳上的美国记者斯诺,谈起他革命理想的形成过程和艰难困苦的革命生涯,感慨地说:

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第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1.第

(1)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中“这项使命”是指_______________。

划线句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3.第(6)段介绍了首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只有薄薄的的58页,而第(5)段却说它是一部“巨著”,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7)(8)(9)(10)段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文中反复强调的“第一”,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标题《山村传圣火》中的“圣火”是指《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____________(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6.联系全文,简述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出版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和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①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②表现了当时农民的蒙昧(农村的落后、闭塞)。

   2、翻译《共产党宣言》;这项使命的重大和神圣(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3、第⑸段中所说的“巨著”是强调它的深远影响。

   

   4、排比;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出版)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5、马克思主义学说(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6、社会反响: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受到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几天之内销售一空。

深远影响:

①《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科学阐述,如燎原之火,熊熊燃遍中华大地;②《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革命信仰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