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6151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选读.docx

《先秦诸子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选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先秦诸子选读.docx

先秦诸子选读

先秦诸子选读》——《庄子》

一,无端崖之辞原文+译文

1.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郢人垩墁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

‘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

‘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

无与言之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

“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

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

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

‘你为我也这么试试’。

匠石说:

“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

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

”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

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2.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

当是时,犹象人也。

伯昏无人曰:

“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

”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列御寇而进之。

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无人曰:

“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的本领,他拉满弓弦,又放置一杯水在手肘上,发出第一支箭,箭还未至靶的紧接着又搭上了一支箭,刚射出第二支箭而另一支又搭上了弓弦。

在这个时候,列御寇的神情真像是一动也不动的木偶人似的。

伯昏无人看后说:

“这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还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法。

我想跟你登上高山,脚踏危石,面对百丈的深渊,那时你还能射箭吗?

”于是伯昏无人便登上高山,脚踏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再背转身来慢慢往悬崖退步,直到部分脚掌悬空这才拱手恭请列御寇跟上来射箭。

列御寇伏在地上,吓得汗水直流到脚后跟。

伯昏无人说:

“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上能窥测青天,下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终不会改变。

如今你胆战心惊有了眼花恐惧的念头,你要射中靶的不就很困难了吗?

3.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饨。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

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

“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的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

”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4.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任公了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

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

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世亦远矣。

任国公子做了个大鱼钩系上粗大的黑绳,用五十头牛牲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东海,每天都这样钓鱼,整整一年一条鱼也没钓到。

不久大鱼食吞鱼饵,牵着巨大的钓钩,急速沉没海底,又迅急地扬起脊背腾身而起,掀起如山的白浪,海水剧烈震荡,吼声犹如鬼神,震惊千里之外。

任公子钓得这样一条大鱼,将它剖开制成鱼干,从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没有谁不饱饱地吃上这条鱼的。

这以后那些浅薄之人和喜好品评议论之士,都大为吃惊奔走相告。

他们举着钓竿丝绳,奔跑在山沟小渠旁,守候小鱼上钩,至于想得到大鱼那就很难很难了。

修饰浅薄的言辞以求得高高的美名,对于达到通晓大道的境界来说距离也就很远很远了,因此说不曾了解过任公子有所大成的志趣,恐怕也不可以说是善于治理天下,而且其间的差距也是很远很远了。

5.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

反于宋,见庄子曰:

“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

“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

子行矣!

宋国有个叫做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

他前往秦国的时候,得到宋王赠与的数辆车子;秦王十分高兴,又加赐车辆一百乘。

曹商回到宋国,见了庄子说:

“身居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到自己的编织麻鞋,脖颈干瘪面色饥黄,这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一旦有机会使大国的国君省悟而随从的车辆达到百乘之多,这又是我超过他人之处。

”庄子说:

“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属下的医生,破出脓疮溃散疖子的人可获得车辆一乘,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凡是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辆就越多。

你难道给秦王舔过痔疮吗,怎么获奖的车辆如此之多呢?

你走开吧!

6.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

‘鲋鱼来,子何为者耶?

’对曰:

‘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

‘诺!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

‘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

庄周家里很穷,去向监河侯借粮食。

监河侯说:

“好!

我就要收租税了,等我收到以后,借给您三百斤,好吗?

”庄周气得脸色都变了,说:

“我昨天来这里,半路上听到有人喊救命,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辙里有一条鲫鱼。

我问它说:

‘鲫鱼啊!

您为什么这样喊呢?

’它答道:

‘我是东海神的臣子,今天不幸陷落在这干车辙里,您可有一斗半升的水救救我吗?

’我说:

‘好,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上来营救你,好吗?

’鲫鱼气愤地变了脸色说:

‘我失掉了赖以生活的水,已经没法生存,我只求你给我一斗半升的水就能活命,你却说这么多废话。

如果等你把西江水引来,我早就没命了,你还不如到干鱼摊上找我呢?

7.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

‘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

有人对惠子说:

“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

“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

鹓鶵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

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鶵,发出一声怒气:

‘嚇’!

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

二、东海之大乐

庄子《东海之大乐》第一则(秋水)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

“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

“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

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

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

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

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

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选文第1则。

2.用选文的思想启发学生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

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选文解读

《庄子》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局限,跳脱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永远不应该自满。

选文第1则: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

“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

“涘”指水边。

“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

水生于春,壮于秋。

秋天多有霖雨。

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北海”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

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

“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

“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

“若”,为海神。

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所显示之大,更远远超过“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庄子》写河、海之大,都十分简洁到位,毫不费力,足见其叙事写物的功夫。

古人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河伯的视野局限于入海口之内的时候,他既没有认清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

进入大海意味着其视野的原有局限被打破了,他对自己、对世界都有了新的更准确的认识。

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表明他对海之大心悦诚服。

他还说: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野语”就是俗语。

“闻道百”,形容所听到的道理很多。

“莫己若者”,意思就是莫若己者。

“少”是看不起、轻视的意思。

“轻伯夷之义”即轻视伯夷的高义。

伯夷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儿子。

国君生前有意把位子传给伯夷的弟弟叔齐。

可他死后,叔齐让伯夷。

伯夷不接受而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

周武王讨伐殷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试图用“仁”“孝”之类的观念来劝阻他。

武王灭商,两人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南)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在那里。

《史记·伯夷列传》称他为“义不食周粟”。

《太史公自序》还称赞他们说:

“末世争利,维彼奔义。

”“大方之家”指懂得大道理的人。

河伯看到渤海浩瀚无边难以穷尽,意识到自己如果不是到了海神若这里就危险了,就会永远摆脱不了那种夜郎自大的心态,成为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的笑柄。

且看海神若对他说了什么:

“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中之鱼不可以谈论大海,原因是它受地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原因是它固执于时间(即受时间的限制);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原因是他被所受教育束缚。

这三句话写世人常遭受的闭塞或人自身所具有的局限,生动而且透彻。

人如果被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束缚,境界、气象、格局便始终不大。

只有不断地超脱在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方面的束缚,其境界、气象、格局才能不断得到提升。

但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海神肯定河伯的地方,正在于他从崖岸中出来,游览于大海之中,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鄙陋;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一起来谈论大道理。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这可以说是海神的自我认识。

在天下所有的水中,海呈现出最宏大的景象:

所有的河流最终归向它,没有停止的时候,但海水却没有变满;尾闾是向外排泄海水的地方,海水永无休止地从这里向外排泄,却丝毫没有减少;少雨的春季也好多雨的秋季也好海水不为之改变,涝也好旱也好大海不曾知晓。

所以,这海水超过江河之水,不能够以数量来算计。

“不盈”“不虚”“不变”“不知”,寥寥数语,写尽了大海之大。

然而尽管海如此之大,海神却没有自满和自得,因为他从一个更宏大的视野中来认识自己。

他说:

“……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自多”即自我赞许、自以为贤。

“比形于天地”,指形体被天地包容。

“方存乎见少”,意思是正存有相比显得少(的自我认识)。

自己跟天地相比,犹如山中的一小块石头或木头,凭什么自我赞许呢?

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自省意识。

不仅北海不足以自多,“四海”(天下)也不足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算一算天下在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小土堆在大泽当中吗?

而跟四海相比,四海之内的“中国”不足以自多(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中国在四海之内,就好像一粒米在大仓里面。

而跟万物相比,人类只是万物之一种,不足以自多;跟人类相比,个人只是人类之一员,也不足以自多: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卒”借为“萃”,意思是聚集。

“豪”通“毫”,指动物长而细的毛。

这句话意思是说:

我们称天下事物的数量为万物,人类只占万物当中的一种;人类聚居在九州粮食生成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而个人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员。

个人跟万物比起来,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

“五帝之所禅,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五帝”乃是古史传说中的五位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

“任士”这里指有能力的士。

整句话意思是说,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有能力的士所辛劳的,全都在这里了……全都不足以自多。

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体现了一种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值得借鉴。

世间所有人,只有不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

四、尊生

【题解】

“让王”,意思是禅让王位。

篇文的主旨在于阐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

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

“轻物重生”的观点历来多有指斥,认为与庄子思想不合,但其间亦有相通之处;且先秦诸子思想也常互相渗透与影响,尽可看作庄子后学所撰。

全文写了十六七个小故事,大体可以划分为十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终身不反也”,写许由、子州支父、善卷和石户之农不愿接受禅让的故事,明确阐述了重视生命的思想,天下固然“至重”,但却不能以此害生。

本部分在阐明题旨上处于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至“此固越人之所欲得为君也”,写周文王的祖父大王亶父迁邠和王子搜不愿为君的故事,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重视生命的思想。

第三部分至“岂特随侯之重哉”,通过华子与昭僖侯的对话和鲁君礼聘颜阖而颜阖不愿接受的故事,进一步指出要分清事物的轻与重,生命是重要的,利禄、土地等身外之物是不值得看重的,用宝贵的生命去追逐无用的外物,就好像用随侯之珠弹打高飞的麻雀。

第四部分至“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写列子贫穷却不愿接受官府的赠予。

第五部分至“遂不受也”,写屠羊说有功也不受禄,表达了轻视利禄、追求高义的思想。

第六部分至“是丘之得也”,写原宪、曾子、颜回身处卑微、生活贫困,却不愿为官,不愿追求利禄,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七部分至“可谓有其意矣”,通过魏牟和瞻子的对话,提出“重生”、轻利的观点。

第八部分至“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写孔子身处厄境也随遇而安,说明得道之人方能“穷亦乐”、“通亦乐”。

第九部分至“乃负石而自沈于庐水”,写北人无择、卞随和瞀光诸隐士鄙薄禄位不愿为君的故事,内容跟第一部分相似。

余下为第十部分,写伯夷、叔齐对周王朝夺取天下的评价,斥之为“推乱以易暴”,宁可饿死于首阳山,也不愿“并乎周”而玷污自身。

【原文】

尧以天下让许由

(1),许由不受。

又让于子州支父

(2),子州支父曰:

“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

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3),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4),又况他物乎!

唯无以天下为者(5),可以托天下也。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6)。

子州支伯曰:

“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故天下大器也(7),而不以易生(8),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舜以天下让善卷(9),善卷曰:

“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10),夏日衣葛(11);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吾何以天下为哉(12)!

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遂不受。

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13)。

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14),石户之农曰:

“捲捲乎后之为人(15),葆力之士也(16)!

”以舜之德为未至也,于是夫负妻戴(17),携子以入于海,终身不反也。

【译文】

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

又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

“让我来做天子,那还是可以的。

不过,我正患有很深、很顽固的病症,正打算认真治一治,没有空闲时间来治天下。

”统治天下是地位最高、权力最重的了,却不能因此而妨碍自己的生命,更何况是其他的一般事物呢?

只有忘却天下而无所作为的人,方才可以把统治天下的重任托付给他。

舜让天下给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说:

“我正患有很深很顽固的病症,正打算认真治一治,没有多余时间来治理天下。

”由此可见,天下应当是最为贵重的东西了,可是却不能用它来替换生命,这就是怀道的人对待天下跟世俗大不一样的原因。

舜又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说:

“我处在宇宙之中,冬天披柔软的皮毛,夏天穿细细的葛布;春天耕地下种,形躯能够承受这样的劳作;秋天收割贮藏,自身完全能够满足给养;太阳升起时就下地干活儿,太阳下山了就返家安息,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而心中的快意只有我自身能够领受。

我又哪里用得着去统治天下呢!

可悲啊,你不了解我!

”也就没有接受。

于是善卷离开了家而隐入深山,再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住处。

舜再把天下让给他的朋友石户地方的一位农夫,这位石户的农夫说:

“君后的为人实在是尽心尽力了,真是个勤苦劳累的人!

”他认为舜的德行还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于是夫妻二人背的背、扛的扛,带着子女逃到海上的荒岛,终身不再返回。

【原文】

大王亶父居邠

(1),狄人攻之

(2);事之以皮帛而不受(3),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

大王亶父曰:

“与人之兄居而却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

子皆勉居矣(4)!

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

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5)。

”因杖而去之(6)。

民相连而从之(7),遂成国于岐山之下(8)。

夫大王亶父,可望能尊生矣(9)。

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10)。

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11),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

越人三世弑其君,王子搜患之(12),逃乎丹穴(13)。

而越国无君,求王之搜不得,从之丹穴(14)。

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15)。

乘以王舆(16)。

王子搜援绥登车(17),仰天而呼曰:

“君乎君乎!

独不可以舍我乎!

”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

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为君也。

【译文】

大王亶父居住在邠地,狄人常来侵扰,敬献兽皮和布帛狄人不愿意接受,敬献猎犬和宝马狄人也不愿意接受,敬献珠宝和玉器狄人仍不愿意接受,狄人所希望得到的是占有邠地的土地。

大王亶父说:

“跟别人的兄长住在一起却杀死他的弟弟,跟别人的父亲住在一起却杀死他的子女,我不忍心这样做。

你们都去和狄人勉力居住在一块儿吧!

做我的臣民跟做狄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

而且我还听说,不要为争夺用以养生的土地而伤害养育的人民。

”于是拄着拐杖离开了邠地。

邠地的百姓人连着人、车连着车跟随他,于是在岐山之下建立起一个新的都城。

大王亶父,可以说是最能看重生命的了。

能够珍视生命的人,即使富贵也不会贪恋俸养而伤害身体,即使贫贱同样也不会追逐私利而拘累形躯。

当今世上的人们居于高官显位的,都时时担忧失去它们,见到利禄就轻率地为之贴上了自己的性命,这难道不很迷惑吗?

越人先后三代杀掉自己的国君,王子搜对此十分忧患,逃到荒山野洞里去。

越国没有了君主,到处找寻王子搜都没能找到,便追踪来到洞穴。

王子搜不肯出洞,越人便点燃艾草用烟薰洞,还为他准备了国王的乘舆。

王子搜拉过登车的绳索,仰天大呼说:

“国君之位啊,国君之位啊,就是不能够放过我啊!

”王子搜并不是讨厌做国君,而是憎恶做了国君难免会招来杀身的祸患。

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说是不因为国君之位而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必定就是越人一心想要让他做国君的缘故。

【原文】

韩魏相与争侵地。

子华子见昭僖侯

(1),昭僖侯有忧色。

子华子曰:

“今使天下书铭于君之前

(2),书之言曰:

‘左手攫之则右手废(3),右手攫之则左手废,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

’君能攫之乎(4)?

”昭僖侯曰:

“寡人不攫也。

”子华子曰:

“甚善!

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两臂。

韩之轻于天下亦远矣,今之所争者,其轻于韩又远。

君固愁身伤生以忧戚不得也(5)!

”僖侯曰:

“善哉!

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也。

子华子可谓知轻重矣。

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6),使人以币先焉(7)。

颜阖守陋闾(8),苴布之衣而自饭牛(9)。

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10)。

使者曰:

“此颜阖之家与?

”颜阖对曰:

“此阖之家也。

”使者致币,颜阖对曰:

“恐听者谬而遗使者罪(11),不若审之(12)。

”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13)。

故若颜阖者,真恶富贵也。

故曰,道之真以治身(14),其绪余以为国家(15),其土苴以治天下(16)。

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17)。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18),岂不悲哉!

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19)。

今且有人于此(20),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21),世必笑之,是何也?

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22)。

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23)!

【译文】

韩国和魏国相互争夺边界上的土地。

华子拜见昭僖侯,昭僖侯正面带忧色。

华子说:

“如今让天下所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