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6563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01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起源

(一)边缘效应:

在两个或多个生态系统交界处,往往结构复杂,出现不同圣经的种类共生,种群密度变化较大,某些物种特别活跃,生产力也相应较。

生态学家比切尔称该现象为边缘效应。

(二)城市职能:

1.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

2.商品交易场所

3.宗教、艺术及文化的活动场所

4.非农业人口的居住场所

5.保卫居民工作、生活的防御工具

(三)城市选址:

防御需要;交通便利;环境容量;良好的生存环境。

(四)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1.农业发展,出现产品剩余——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2.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促进城市出现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都具有这样的共性:

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发达。

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城镇化:

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传统型城镇化认为,城镇化是指产业经济向城镇集中而发生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而现代型城镇化则强调人口转移、职业转移、产业集中的同时,更加突出城市生活方式及都市文明的扩散过程。

城镇化的发展动力:

1.工业化引起的社会大变革

2.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城镇化的关键。

3.现代化的技术和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发展

城镇化的含义:

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镇化的三种模式:

1.初期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

2.过城镇化现象:

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城市,超过其环境容量,形成贫民窟。

3.逆城镇化现象:

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

02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西方的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奴隶制社会

古希腊:

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这一模式在希波丹姆规划的米列都城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古罗马:

营寨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道路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2.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1)中世纪的欧洲有众多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频繁,出现了大量城堡。

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教堂的庞大体量和高耸的尖塔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摆脱封建领主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手工业、商业不断繁荣,不少城市突破城堡向外发展。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1)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

修建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道路,如:

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2)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建立,建立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巴黎因此开始了城市改建:

轴线放射街道——爱丽舍田园大道;

宏伟宫殿花园——凡尔赛宫;

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协和广场

(2)中国的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规划思想最早形成:

周代——《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市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

2)规划思想多元化:

东周——《管子》、《孙子兵法》

3)儒家讲究礼制,故而规划思想多体现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合规矩的规划思想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

4)管子、老子坚信自然至上,讲究因地制宜,重变通,不强求合规矩。

(如“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年代

事件及现象

实例

规划思想

夏代

居民点聚居

商代

城市雏形

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安阳殷墟

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直接影响城镇空间布局

周代

出现城市规划

丰、镐

依周礼

春秋战国之际

《周礼·考工记》

周代王城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进入都城建设规划

战国

《孙子兵法》

《管子》

《商君书》

吴、越国都

规划思想多元化;开始讨论区域城镇关系;形成了大成套小城的都城布局模式

秦咸阳

“相天法地”的理念;神秘主义色彩;复道、甬道多重城市交通系统

汉代

汉长安

无穿城轴线,宫殿与居民区相互穿插

三国

曹魏邺城

城市功能分区,结构严谨;道路分级明确;以宫城为中心

南北朝

突破儒教礼制一统天下的格局

1.城市布局中出现大量的宗庙、道观,城市外围出现石窟2.城市空间布局强调整体环境观念、形胜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城市信仰和文化功能

隋唐

宇文恺主持制定规划

长安城、东都洛阳

先测量、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里坊。

五代后

周世宗柴荣发布关于改建、扩建东京的诏书

汴梁改扩建

城市发展出现的矛盾,改扩建面临的问题

宋代

汴梁

废里坊,出现开放的街巷制

元朝

元大都

中轴对称,几何中心建中心阁,依周礼

5)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3)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

1)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50个城市,相互距离最远一天到达,每户人家一半住城市,一半住乡村,两年轮换;门不必上锁,以废除财产私有;生产的东西放在公共仓库,按需领取。

2)康帕内拉:

太阳城——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财产公有

3)罗伯特·欧文:

新协和新村——居住人口500~2000人,村内设公共设施,周围是住宅,附近设工厂,村外有耕地,牧场和果园,产品统一分配,财产公有。

4)傅立叶:

法郎基——1500~2000人组成公社,废除家庭小生产,减少家务劳动,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建造大型公共居住建筑即法郎基。

2.田园城市

1)田园城市理论产生的背景:

A.工业革命带动城市化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疯狂扩张

B.城市人口剧增,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与自然严重隔离

2)田园城市理论的主要概念

A.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B.城乡结合的模式可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卫生等问题,建立一种“城乡磁体”,“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

C.田园城市的主要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D.单个田园城市的外围布置有环城铁路和永久绿地,严格控制了城市规模。

E.土地增值归集体所有

3)田园城市空间模式

城市人口3万,占地400公顷,城市外围有2000公顷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产业用。

城市部分有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出去。

用地布局从中心向外依次为:

中央公园——沿公园建公共建筑(如:

医院、图书馆、音乐厅、博物馆、剧场、市政厅等)——占地58公顷的公园——商店、商品展览馆(商业用地)——住宅区——林荫道(宽128m,其中可布置学校、儿童游乐场及教堂等)——住宅区——外围建设工厂、仓库——永久性的绿地(农牧产业用地)

如城市发展超过规定人口,可在其不远处另建新城,以快速交通联系。

4)莱彻沃斯——第一座田园城市

5)田园城市的社会意义

A.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对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

B.田园城市规划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起了重要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3.卫星城

20世纪初,昂温和美国规划建筑师惠依顿提出大城市疏散人口问题,在周围用绿地围起来,限制其发展,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

第一代卫星城——“卧城”,仅有居住建筑,无任何生产生活设施。

第二代卫星城——半独立卫星城,除居住建筑外,已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得一部分居民就地就业。

至此人们意识到大城市人口疏散应与地区的工业及人口分布规划结合起来,建立卫星城镇的思想开始和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在一起。

第三代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镇,具有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

4.带型城市——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

1)“带型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即城市的生产生活用地平行的沿着交通干线布置。

2)优点:

A.居民同乡村自然界非常接近

B.利于市政设施的建设

C.易于防止由于城市规划扩大而过分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化。

5.邻里单位

(1)邻里单位产生的背景

1)道路密集,街坊地块小

2)机动车交通量和车速都增大,车祸经常发生

3)沿街居住环境受到很大干扰

(2)邻里单位的内容

改变住宅区的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方格的形式,转变为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居住区的“细胞”。

内外部交通具有相对独立性。

主要有以下三点内容:

1)小学、幼托不需穿越交通道路,并以此控制邻里单位规模

2)内置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建筑和服务设施

3)安排不同阶层的人居住在一起

(3)二战后,小区规划代替邻里单位规划,实质是邻里单位规划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社区规划又逐渐替代小区规划。

6.城市美化运动

城市美化运动的前奏:

公园运动,始于纽约中央公园的建造——罗宾逊呼吁城市美化与形象改进——丹尼尔·伯拉姆提倡以林荫大道、广场、公共建筑为核心的宏伟壮丽的城市整体设计

城市美化运动两大共同特征:

1)专注于纪念性和表面文章,几乎不考虑社会目标

2)为了展示而规划,将其作为表演舞台,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参观者激动和惊叹。

7.柯布西埃的理论——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

城市问题

解决方法

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

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

交通量增大,速度提高,但现有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之不相符

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

城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

改变沿街建造的密集式街道空间形态,增加街道宽度及建筑间距。

增加空地、绿地,改善居住建筑形式,增加居民与绿地的直接联系。

8.有机疏散理论

9.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与北京宪章

核心思想

主要内容

雅典宪章

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城市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1.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2.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正常进行

3.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

4.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马丘比丘宪章

将人的需要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视为城市规划基本任务的出发点

1.重视公共交通,重视交通与能源之间的平衡

2.过于追求功能分区会牺牲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的联系,应建立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3.如何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

4.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5.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10.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1)单项的封闭的思想向发散型的思想变革

2)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变革

3)刚性规划向弹性规划发展

4)指令性思想方法向引导性思想方法发展

03城市规划原理

1、城市规划的概念

1.不同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定义。

英国:

不仅仅在于安排好具体城市基础设施,更重要的在于实现社会经济目标。

美国:

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和经济需要。

苏联: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城市规划就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与分布生产力工作的继续和进一步具体化。

日本:

强调是一种技术手段,旨在合理空间布局,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

中国:

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2.城市规划的实质和工作特点

实质:

达成社会公共利益和协调各种利益集团矛盾的手段。

工作特点:

政策性;综合性;长期性;地方性;可操作性。

2、城市规划的任务

1.城市领导人的职责(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其编制与审批管理是政府行为)

2.城市规划的任务:

1)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状态;

2)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3)合理有效配置空间资源,提高城市运作效率,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4)确保经济和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5)建立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6)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3.城市规划的作用

1)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2)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3)城市未来空间架构;

4.城市规划编制的依据

1)各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

2)城市现状、发展目标及发展条件;

3)城市规划的技术规范、标准;

4)各部门的意见和要求。

3、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相和谐

4、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1.研究调查一般有三个方面

1)现场踏勘

2)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分析研究

2.城市规划应具有的基础资料

1)城市勘察资料(地质资料);2)城市测量资料(城市现状);3)气象资料;4)水文资料;5)城市历史资料;6)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等等

3.规划调查使用的主要方法

1)现场勘察;2)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4)文献资料的运用

五、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一)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1.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与任务

概念:

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区域规划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内容上复杂多样)、战略性(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政策性(必须符合政策要求)的规划工作。

2.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1)区域规划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

2)区域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

(2)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

包括短期的年度计划,中期的5-10年规划和10年以上的长期规划,一般包含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等两部分内容。

2.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依据

2)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落实

(3)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概念与主要任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的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进行总体战略部署。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1)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这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相一致。

2)城市总体规划除了土地使用规划内容外,还包括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等内容,应成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区域土地利用提供宏观依据。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以促进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4)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应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合理利用和珍惜土地。

(四)与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1.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城市生态规划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城市规划原则,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能动的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及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

2.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城市环境规划两个层次:

城市环境宏观规划和环境专项规划

环境宏观规划的内容:

城市总体发展趋势分析、城市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分析、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分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纳污能力的分析、污染物宏观问题控制综合分析、确定总体环境目标、确定城市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战略。

环境专项规划的内容:

大气环境综合整理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等等

3.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城市专项规划

2)将生态学思想渗透到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是城市规划“生态化”

6、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内容

1.社会经济目标与城市规划

物质空间规划与非物质空间规划——非物质空间规划是关于各种城市活动的规划(如: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物质空间规划是以上活动场所和设施的规划(如:

国土规划、城市规划)——财政计划是物质空间规划的实施保证

2.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

调查分析——规划目标——比较方案的预测与模拟——方案评价——方案选择——实施——监控与评估——调查分析……(形成封闭的环)

3.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4.城市规划系列

上一级国土规划 本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分区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5.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提出城市人口和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空间布局

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和城市道路广场系统

5)综合协调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7)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8)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9)提出城市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10)确定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控制范围和保护措施,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1)确定旧区改建规划

12)郊区规划

13)进行综合经济技术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措施

14)编制近期规划

04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

1、城市性质

1.城市性质的含义

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的主要分工和职能。

(能体现城市的特色)

2.城市性质的特点

1)是主要职能的反映

2)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3)体现城市个性

4)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地理、自然等因素综合影响

5)不断变化,但在一定时间内又是稳定的

3.城市性质的意义

不同城市性质决定着城市规划的不同特点,对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用地组织布局结构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水平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2.城市类型

同济大学方案分五类:

1)工业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工业及对外交通用地占有较大比重)——多种工业城市;单一工业城市

2)交通港口城市(往往由交通运输发展起来,交通用地占有较大比重)——铁路枢纽城市;海港城市;内河港埠城市

3)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既有政治、文教、科研等非经济机构的主要职能,也有经济方面的职能)

4)县城(联系广大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工农业物资的集散地,工业以支农工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

5)特殊职能城市(革命纪念地、风景旅游城市)

宋家泰、崔功豪方案三大类若干小类:

1)各级行政中心城市:

包括首都、省会、市、县城及集镇,多具有政治、经济中心的特点

2)以某种经济职能为主的城市:

包括工业、交通、风景旅游及其他单一性的和综合性的经济职能城市、经济特区城市

3)其他特殊职能的城市:

包括革命纪念地、休养、疗养地和边防重镇

3.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1)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2)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如:

自然资源、地形地貌、对外交通、国家政策等外在因素以及历史文化、工业经济、风景旅游、社会因素等内在因素)

4.如何确定城市性质?

1)从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两方面考虑,认识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2)综合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及其特点,明确它的主要职能,指出发展方向。

从城市现有优势,潜在分工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来考虑,避免共性和不分主次。

2、城市规模

1.城市规模的概念

城市规模是指城市人口、用地、建筑、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规模的综合。

城市规模通常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界定(但实际上所有设施、用地规模都由人口规模决定,故常城市规模用人口规模来表示)

城市人口规模:

是指城市人口总数,亦即在城市中工作、生活并使用城市各项设施的人口总数。

人口规模分为现状人口规模和规划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按常住人口统计(常住人口是指户籍人口数量与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数量之和)

2.城市规模划分的人口依据

人口数量

特大城市

100万人以上

大城市

50-100万人

中等城市

20-50万人

小城市

20万人以下,最低限6-8万人

城镇

2000人以上

3、城市人口构成

1.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是指与城市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构成了该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城市的服务对象。

现一般将建制城镇地区的常年居住人口作为城镇人口。

城市一般分为市区,近郊区,市辖县(远郊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人口是指市区与近郊区人口,市辖县人口不计入城市人口,单独计算。

2.城市人口的构成

1)年龄构成——城市人口各年龄组(六组:

托儿组、幼儿组、小学组、中学组、成年组和老年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人口百岁图

了解年龄构成的意义:

比较成年组人口数和就业人数,可看出就业情况和劳动潜力;

掌握劳动后备军的数量,对研究经济有重要作用;

掌握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数量和发展趋势,是制定托儿、幼儿及中小学等公共设施规划的重要指标;

掌握老年组人口数量及比重,分析城市老龄化水平及发展趋势,是城市社会福利服务设施规划指标的主要依据;

分析年龄结构,可判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变化趋势;分析育龄妇女人口数量,是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依据。

影响年龄构成的因素:

计划生育的累积影响;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1)性别构成

2)家庭构成(反映城市人口的家庭人数、性别、辈分等组合情况,它对城市住宅类型的选择、城市生活和文化设施的配置、城市生活居住区的组织等有密切关系)

3)劳动构成——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

影响劳动构成的因素:

城市性质与规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社会闲散劳动力就业情况;城市建设的阶段。

4)职业构成(城市人口中的社会劳动者按其从事劳动行业的性质划分,各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

4、城市人口发展预测方法

预测方法

说明

计算公式

综合增长率法

人口年均增长率可分解成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主要适用于人口增长相对稳定的城市,对新建或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大的城镇则不适用。

n

Pt=P(1+r)

劳动平衡法

国民经济计划难以获得,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曾常采用,现实际很少采用该方法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经济增长,确立新增基本人口数量,然后按基本人口占城市人口比例,推算城市总人口

职工带眷系数法

对于新建的工矿城镇,根据企业规模推算建成后的城镇人口是可行的,其他则难以应用

规划总人口数=带眷职工人数X(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

递推法

将城市发展分成不同的阶段,分析各阶段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别确定各段的综合增长率,逐段向前预测

公式同综合增长率法

5、城市建设用地用地分类

1.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8大类,35中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