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3297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5.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5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第一章

一、我国居民点体系:

小村(自然村)--村庄(中心村)--集镇--建制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城市--特大城市

集镇和比集镇小的居民点是乡村型居民点,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

建制镇和比建制镇大的居民点是城镇型居民点,居民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为主。

二、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第二、三产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三、各国对现代城镇的定义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

产业结构、人口数量、职能。

四、古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1)城市与防御的要求

(2)社会形态与城市布局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五、近现代城市发展特征:

1、城市发展加快,变化日趋剧烈

2、城市结构复杂,规模日趋增大

郊区化倾向

单中心多中心

单一城市城市群、城市带

3、人口急剧向城市聚集,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

20世纪末期世界城市化水平达47%,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达75%,中国城市化水平为30%

6、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1.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2.城市随产业结构高级化而发展进步

3.城乡不分------城乡对立------城乡融合

7、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3、城市具有系统性

4、城市是要素集聚为基本特征的

8、城镇化:

农业人口及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9、城市化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即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十、城市化水平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11、

“S”型曲线

A、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B、加速阶段一——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该时期一般均为工业化集中、加速发展阶段;

C、稳定阶段一一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其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平衡发展阶段,主要为城市化内涵质量的提高。

12、城市化基本规律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关规律

2、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

城市化进程空间周期理论,将城市化进程概括为四个基本阶段

(1)集聚城市化阶段。

(2)郊区化阶段。

(3)逆城市化阶段。

(4)再城市化阶段。

3、城市化发展的非均衡规律

4、城乡协同互动规律

13、中国城镇化主要问题

1、过度依赖投资与土地的发展模式,导致供需失衡难以为继

2、资源过度向大城市集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受限

3、大量流动人口就业地与家庭长期分离,降低了城镇化质量

4、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平衡,制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5、城镇化发展模式租放,致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环境倒逼发展模式转变)

6、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7、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方式出现偏差,引发社会矛盾

14、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2、西方古代的思想

1、古希腊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反映了市民民主文化;寻求的是几何图象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的美)

2、罗马营寨城

3、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霍华德针对当时的大都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

霍华德明确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有限制即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GardenCity)

1、思想内核——社会改革的主张

2、空间模式——城乡交融、群体组合的“社会城市”

3、理论提出——1898年《明日:

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To-morrow:

APeacefulPathtoRealReform)

4、适度规模、城乡交融、社会管理

5、田园城市的定义:

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6、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以母城为核心,围绕母城以发展子城的卫星城。

7、田园城市布局——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可分为中心区、居住区、工业仓库地带。

实践:

英国莱彻沃斯(第一座田园城市,恩温、帕克设计完成)、韦林

8、主要贡献:

(第一次将观察城市的目光投射到了城市之外的周边区域。

(1)、 在指导思想上,摆脱了传统规划主要用来显示统治者权威或张扬规划师个人审美情趣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根本立足点的转移。

(2)、  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和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3)、 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卫星城镇规划

5、盖迪斯的综合规划思想

1915出版《进化中的城市》

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Urbanology)的概念。

将城市和乡村规划纳入到统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

经美国芒福德等发扬,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1、城市研究的综合观

盖迪斯强调城市规划不仅要注意研究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研究城市社会学以及更为广义的城市学,因此,盖迪斯事实上是使西方城市科学由分散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城市学”

2、区域协同的综合观

(西方近代建立系统区域规划思想的第一人)

1915《进化中的城市:

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

(CitiesinEvolution:

AnIntroductiontothePlanningMovementandtheStudyofCivics)

城市——外部环境(自然环境,其他城市)

城市——区域研究

城镇集聚区(Conurbation)

3、勤奋务实的实践观

工作模式:

先诊断后治疗

“调查-分析-规划”的标准程序

4、深切的人文关怀观,公众参与

6、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及《雅典宪章》

代表人物:

勒·柯布西埃

思想:

将工业化思想带入城市规划,面对大城市发展的现实,承认现代化的技术力量,注意发挥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的性能特点,强调建筑的空间

规划的思想:

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城市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全新的现代城市概念.

7、霍华德、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

1、共同点:

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解决现代城市问题。

两种模式标志了当代城市规划思想中两种基本的指向:

分散发展与集中发展;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理念与方法体系。

2、不同点:

(1)霍华德希望通过分散手段来解决城市的空间与效率问题。

-源于对社会改革的理想,更多体现其“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关注。

认为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是:

通过建设一组规模适度的城市(城镇群)来解决大城市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遏制大(特大)城市的出现。

(2)柯布西埃希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借助新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

——从一个纯粹的建筑师角度出发,关心工程技术的手段,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实现改善整个社会的目标。

认为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是:

通过对既有大城市内部空间的集聚方式与功能改造,使这些大(特大)城市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8、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1、目的:

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情况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2、邻里单位定义:

在一个较大范围内统一布置居住区,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

还提出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设置一定的公共建筑。

优点是适应了现代城市里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3、邻里单位的思想包括六大原则:

(1)规模

(2)边界(3)开放空间(4)机构用地(5)地方商业(6)内部道路系统

 

 

第3章城乡规划体制

一、城乡规划从内容上包括: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二、规划的核心内容:

1、土地使用的配置;2、城市空间的组合;3、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4、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三、城乡规划体制

城乡规划体制是通过规划法规系统、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以及规划运作系统来共同构建的。

一个国家的城乡规划体制界定了城乡规划活动运转的空间、城乡规划活动所应遵循的规则与逻辑。

四、法规规划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领域的主干法。

二元划分:

战略性规划和实施性城乡规划

战略性规划

各种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制定区域、城镇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

规划依据;.

(1)上位规划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3).城乡规划相关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规范)(4)国家政策(5)城市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

5、城乡规划运作体制

我国城乡规划运作体制的核心是程序合法、依据合法

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4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1、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2、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抑制发展的消极影响,并增进积极的影响

3、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般目标(J.M.levy):

(1)健康;

(2)公共安全;(3)交通;(4)公共设施的提供;(5)财政健康;(6)经济目标;(7)环境保护。

5、对于城市规划而言,其实质就是依据价值观对城市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预设。

第5章生态与环境

1、城市化与资源和环境这三大系统之间则是通过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相互联系的。

2、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3、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复合而成。

4、城市生态系统的各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础,是系统运行结构的基本功能单元,称为生态元。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元之间的连接,构成了一种链状的运行结构,链与链之间又耦合成为网状结构,最后由链与网、网与网之间相互作用耦合成为具有一定时间性的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

因此,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结构是由“元-链-网”耦合而成的复杂运行体系。

5、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6、城市环境效应:

指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综合效果,包括污染效应、生物效应、地学效应、资源效应,美学效应等。

7、城市环境容量:

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影响因素包括:

城市自然条件、城市要素条件、经济技术条件。

城市环境容量主要包括:

城市人口容量、城市大气容量、城市水环境容量。

8、城市环境质量:

是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它包括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和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

如: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文化环境质量等。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一、城市规划、城市空间、城市发展与经济产业发展

(1)城市规划是以空间资源分配为核心任务的公共政策

(2)城市发展是各种发展要素的空间化,尤其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及产业规模的提升与升级。

(3)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主动干预机制

(4)经济产业发展遵循市经济学规律,对不同层次空间作用机制不同。

(5)增长主义语境下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逻辑。

2、城乡发展的经济产业运行规律

1、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因子2、城市与区域产业运行规律3、城市空间经济运行的规律

4、产业类型(园区)布置的基本空间特征5、市土地、城市交通、城市住宅运行的经济规律6、城市规划中经济与产业分析方法

3、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因子

1、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选择及其组合、空间过程。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4、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4、

产业分类

1、计学上的分类: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从要素角度分:

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

3、城市产业功能分类

⑴主导产业:

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不同阶段有不同主导产业

⑵配套产业:

围绕主导产业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⑶一般服务性产业:

所有城市拥有的产业:

交通邮电、饮食服务等

5、基础与非基础产业

衡量标准:

能否为全社会提供公用的产品和服务,这是衡量基础产业的根本标志。

基础产业:

为区外的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可以换取资金和就业岗位,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可以带来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增长。

非基础产业:

为本地的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区位商分析、最小需求法(交通的依赖性和可达性)

6、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

1、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位序演进将经历一、二、三次产业到二、三、一次产业,再到三、二、一次产业的转变过程。

2、工业内部的结构逐渐由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转变

3、逐渐由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中心向高精工业为中心转化

4、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化

5、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演进

七、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8、产业周期

四个阶段:

早期创新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及被替代阶段

9、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模式

1、增长极模式

增长极模式:

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增长极体系有三个层面:

先导产业增长;产业综合体与增长;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

2、点轴开发模式

经济中心(点)→交通(轴)

例:

以上海为龙头的沿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带

3、梯度模式和反梯度模式

初级产业→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本土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4、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模式

10、外部性与纠正

概念:

由于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不一致,其差额就是外部成本(收益)。

包括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分类:

外部的经济、外部的不经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外部性的内部化:

资源配置中需要政策及城市规划的公共干预

11、产业集群:

指特定领域中,一群地理上邻近、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链接的一种创新协作网络

由原来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相对立的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的水平结构改变为紧密联系且相互依赖的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的垂直结构,城市与城市之间构成了垂直性的地域分工体系。

四种典型的产业集群:

⑴马歇尔式产业区⑵轴轮式产业区⑶卫星平台式产业区⑷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

12、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讨论

1、产业园区不同阶段:

第一个阶段生产要素聚集、第二个阶段产业主导特征、第三个阶段创新突破阶段、第四个阶段现代科技都市

2、产业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趋势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

趋势二、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

趋势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

趋势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

趋势五、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

3、新的产业园区规划,首先要倡导以核心资源聚集为主要目标,空间规划是围绕核心资源的服务需求而进行的;

示例:

高新园区的产业构建模式

4、产业园区的规划方法

第一、  园区的规划首先是以产业平台构建为核心导向,而不是以用地性质和规模设定为主要目标;

第2、  要围绕构筑高端要素聚集能力为主要目标,包括城市服务功能的配给以及宜居环境的营造:

第3、不仅仅需要考虑园区自身的利益,也更多的需要考虑园区内企业的成长性和二次成长培育。

第4、按照企业成长路线,提升创新创业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1、城市人口的界定:

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

二、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

城市人口指居住在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

户籍常住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

第八章历史与文化

一、城市史研究的核心组成:

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和城市史学。

进一步划分:

城市规划史、城市社会史、城市建筑史、城市人口史等。

2、基于城市历史的规划分析内容

基本方法包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等。

城市历史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以规划师和决策者建立起对城市结构和功能发展演变的认识为基本内容的。

主要包括以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历史沿革的认识和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的发展、演进以及城市发展的脉络。

2)分析城市格局的演变,包括城市的整体形态、功能布局、空间要素——凯文·林奇的空间五要素“区域、边界、路径、节点、标志物”。

3)分析城市历史发展中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包括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

具体可采用的方法:

历史与文献资料研究、历史资源调查、自然资源调查和面向市民的社会调查等。

3、城市文化的类型

1、文化结构: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2、城市文化结构:

物质环境、制度环境、精神环境

4、当代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城市而文化通过塑造城市规划决策者的意识形态来影响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

2、通过制约城市规划决策制度的法理基础,直接干预规划方案的选择

城市文化依托于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的城市空间而存在

5、基于城市文化的规划设计方法

城市文化不是孤立的、抽象的概念,它必须依托城市的各项建设,通过空间的变化来培育和实现。

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1)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通过城市定位诠释城市文化现象

城市总规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定城市的性质,即城市定位;城市性质的确定实际上也给城市文化描绘了基本形象。

如苏州的城市定位是“历史文化名城”

2)根据城市文化特征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

例如:

福州城市集街巷、厝祠、塔寺、桥坊、船政于一体,历史风貌与现代风貌并存。

3)根据城市文化选择城市产业发展

4)城市设计阶段通过对城市肌理的分析诠释城市文化历史。

例如:

苏州的“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就是水乡文化的鲜活反映;而北方的“方格网”交通网络布局则反映的是平原文化。

5)根据城市文化指导城市景观设计

6)通过城市环境要素诠释城市文化基调。

城市环境要素由软硬质景观要素构成

第九章技术与信息

一、城市规划编制所包含的技术

1、发现和描述2、预测3、分析与评估4、展示与沟通

二、收集资料方法

1、现场调查法:

准备、实施、整理(全面调查、专题调查)

2、访谈法(访问、座谈)3、问卷法(封闭式、开放式)

三、城市规划预测分析方法

1、因果推断法:

从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预测;

2、趋势外推法:

以对象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走势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3、情景分析法:

在推测的基础上对可能的未来情景进行描述和推测;

4、交叉影响分析:

以未来事件的相互影响来预测未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评价与决策方法

1、层次分析法2、城市感知评价法3、Hedonic法4、假想市场法5、线性规划法

第十章城乡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一、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布局、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二、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的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三、城市规划的实质和作用

1、实质:

是达成社会公共利益和协调各种利益集团矛盾的手段。

代表公共利益和体现政策行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有驾驭市场的能力

2、两大基本作用:

控制、引导

首先是控制:

控制一切必须控制的地区或地段(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地段、重要交通及市政设施用地等);要严格实施“三区”开发原则;严格实施“五线”的控制。

(道路为红线、河湖为蓝线、绿地为绿线、历史保护区为紫线、重要交通及市政设施用地为黄线。

“三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

在优先进行控制、保护的基础上,引导用地开发的方向。

4、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

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

5、城市规划共的两个层面:

城市发展战略、建设控制引导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6、城市、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总体规划的内容:

(一)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二)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