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00411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城市规划原理四版外补充

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1、城市规划纲要

1、城市规划纲要的任务

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1、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2)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3)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4)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5)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7)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8)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9)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

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比例一般1/25000~1/50000

2、城市、镇总体规划

1、主要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1、主要内容

1.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2.确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5.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7.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8.确定城市环境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9.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10.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11.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12.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13.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14.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建制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可以根据其规模和实际需要适当简化。

2、文件及主要图纸

1.总体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

2.总体规划图纸包括:

市(县)域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

3.图纸比例:

大、中城市1/10000~1/25000,小城市1/5000~1/10000,其中建制镇为1/5000。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的比例由编制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4.年限:

总体规划一般为20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做出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一般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3~5年。

3、城镇体系规划

1.介绍

1)城镇体系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2)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是对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合理的进行城镇布局,优化区域环境,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并明确不同层次城镇的地位、性质和作用,综合协调相互的关系,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3)层次:

全国、省域、市(县)域及跨行政区域等。

2、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条件:

历史背景、区域基础、经济基础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4)确定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5)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7)确定保护区域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8)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9)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3、成果的要求

1)文件:

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

附件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2)图纸:

现状图;规划图;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等专项规划图;图纸比例:

1:

50万~1:

10万;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1:

5万~1:

1万。

4、分区规划

1、主要任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的衔接。

2、主要内容

1.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

2.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

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

4.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5.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3、文件及主要图纸

1.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2.规划图纸包括:

规划分区位置图、分区现状图、分区土地利用及建筑容量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

3.图纸比例1/5000

5、详细规划

1、主要任务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详细规划的分类

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根据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一般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详细规划的编制对于当前要进行建设的地区,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3、控制性详细规划

3.1主要内容

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防卫、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4.确定各级之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3.2文件和图纸

1.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规划文本中应当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2.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

3.图纸比例1/1000~1/2000

4、修建性详细规划

4.1主要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做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

3.道路交通、绿地、工程管线、竖向规划设计

4.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4.2文件和图纸

1.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2.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

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

3.图纸比例:

1/500~1/2000

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改

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是指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照实际需要对已经批准的总体规划作局部性变更。

局部调整的决定由城市人民政府作出,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总体规划的修改,是指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发现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作出更大变更。

修改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城市规划的编制主体

 

城市规划的审批

城市用地的分类

2012年新版

8大类。

35中类、44小类

R居住用地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

W物流仓储用地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U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与广场用地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分四级(㎡)(60.1-7575.1-9090.1-105105.1-120);

类别

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

建设用地结构(%)

居住

18—28

20—32

工业

10—25

15—25

道路广场

7—15

8—15

绿化

≥9

8—15

居住用地

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称为居住用地居住活动是维持城市规模和城市机能运转的基本城市活动内容。

居住生活过程是一个文化过程,居住生活方式反映了一个地方或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形态。

住房的私有化与市场化供应,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居住观念,扩大了住房的社会需求和对住宅及住地环境选择的余地,由此推进了住宅产业化的进程。

城市居住的概念,当提升到人类居住的概念层面上,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与深化。

为此,城市居住用地规划,要在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研究确定居住生活质量及其地域配置的目标,结合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用地,处理好居住用地与城市其他用地的功能关系,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布局,并配置完善的市政与公共设施,尤其要加强绿化规划,注重环境保护,使之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与环境质量。

1.居住用地的组成

1)住宅用地:

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3)道路用地:

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

4)绿地:

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居住用地是指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

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绿地。

2.居住用地的分类

按照具有的住宅质量、用地标准、各相关联设施的设置水平和完善程度,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分为四类

3.居住用地的指标

两方面来表达:

一是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用地的比重,二是居住用地的分级以及各组成内容的用地分配与标准

1.居住用地的比重:

一般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0%~32%

2.居住用地人均指标:

人均18~28平米,大中城市不得少于16平米/人

4.居住用地影响因素

1.城市规模

2.城市性质

3.自然条件

4.城市用地标准

5.居住用地的选择

关系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建设经济与开发效益等多个方面: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

2.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域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以减少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出行距离和时间

3.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4.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配以合理的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

合宜的用地形状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建设工程经济

5.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

6.要结合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

7.要注意留有余地,在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相配合一体安排时,要考虑相互发展的趋向与需要

6.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

1.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个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环境的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

2.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3.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的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

4.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

5.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6.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要有利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

7.居住用地的分布

1.集中布置:

当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用地且在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人为的障碍,而可以成片紧凑的组织用地时,常采用这种布置方式。

用地的集中布置可以节约城市市政建设投资,密切城市各部分在空间上的联系,在便利交通,减少能耗,时耗等方面可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但城市规模较大,居住用地过于大片密集布置,可能会造成各种问题。

2.分散布置:

城市用地受地形等自然条件限制,或因城市的产业分布和道路交通设施的走向与网络的影响时,居住用地可分散布置。

前者如丘陵地区城市用地沿山谷展开,后者如矿区城市,居住用地与采矿点相伴而分散布置。

一些城市出于对居住用地与自然的关系考虑,而将居住用地内绿化地带划分为若干块体,形成多个单元的分散布局形态。

3.轴向布置:

当城市用地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居住用地或将产业用地相配伍的居住用地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交通干线布置时,居住用地依托交通干线,在适宜的出行距离范围内,赋以一定的组合形态,并逐步延展。

(如华沙远景规划)

 

工业用地

1.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1.用地的形状和规模

2.地形要求

3.水源要求:

注意工业与农业用水的协调平衡

4.能源要求:

必须有可靠的能源供应

5.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要求:

不应选在7级及以上的地震区,土壤耐压强度一般不应小于1.5kg/平方厘米。

山地城市的工业用地:

不要选址于滑坡、断段、岩溶或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段。

黄土地区:

尽量选在湿陷量小的地段,以减少基建工程费用。

工业用地的地下水位最好低于厂房的基础,并能满足地下工程的要求;地下水的水质要求不致对混凝土产生腐蚀作用。

工业用地应避开洪水淹没地段,一般应高出当地最高洪水水位0.5m以上。

最大洪水频率,大、中型企业为百年一遇,小型企业为50年一遇。

厂址不应布置在水库坝址下游,必须布置在下游,应考虑安置在水坝发生意外事故时,建筑不致被水冲毁的地段。

6.工业的特殊要求:

比如:

气压、湿度、空气含尘量、电磁,辐射,防暴,防火等

7.其他要求:

应避开以下地区:

军事用地、水利枢纽、大桥等战略目标;有用的矿物蕴藏地区和采空区;文物古迹埋藏地区以及生态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埋有地下设备的地区。

2.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空间关系

一般工业区域居住区的距离以步行不超过30分钟为宜

在规划中,主要还是着眼于均衡分布工业区,减少单项高峰交通量

3.工业用地在规划建设用地中的比重

一般占建设用地的15%~25%但拥有大型工业企业的中小工矿城市,比例可大于25%规划人均工业用地面积指标一般在10~25平米之间,但拥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中小工矿城市,可适当提高,但不宜大于30%特大城市,由于城市总用地紧凑,工业用地面积大致在18平米/人以下

4.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1)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有足够的用地面积

2)用地基本上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

3)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4)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尽量靠近工业区

5)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工业区和城市个部分

6)工业间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

7)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

5.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根据生产的卫生类别、货运量和用地规模,分为三种情况:

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和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

6.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的关系

6.1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

布置形式

优点

缺点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平行布置

工业区和居住区相应呈带形发展,互不干扰,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较好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垂直布置

工人上下班不为工业区内的铁路线所隔断,热电站,热加工车间及排出有害物质的车间里居住区远一些,不排出有害物质的车间可离居住区尽一些,减少防护带宽度,节省建设费用

对占地面积较小的工业区较为合适,但对占地面极大的工业区,这种方式增加工人上下班时间。

混合布置

比较常用(以上两种形式的优点都有)

62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布置方式

描述

优点

缺点

工业区包围城市

分散在城市四周,按工业性质和污染程度均匀合理的布置在四周。

城内有若干工业小区和分散的工业点

可以避免工业的大量运输对城市的干扰

但工业将城市包围,城市用地没有留出缺口,城市没有发展余地,或城市发展后又形成新的工业包围区

工业区与其他用地呈交叉布置

结合地形,与其他用地呈间隔式交叉布置。

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形,并根据工业企业不同的情况,分别考虑风向和河流上下游关系

但要注意组织好交通,否则相互穿越,形成相互干扰

组团式布置

根据规划布置意图将城市组成几个规划分区,每分区组团中,即有工业企业,又有居住区

生产与生活有机结合

污染、交通

群体组合式布置

在工业用地布置中,将工业用地分为市区工业用地、近郊工业区、远郊工业区等,而使城市形成群体组合的城市形态有的中小城市以一城多镇组合形式来布置工业用地

6.3工业用地布局对城市用地形态的影响

布局形态

工业地带

随现代化大工业和工业联合化趋势,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某些地区,工业大量集中,城市之间几乎连成一片,形成新的城市形态,即工业地带或城市集聚区如: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东起纽约、西至芝加哥

由于资源匮乏,工业原料来自国外,因此大型工业企业沿海布置。

如:

东京与南面的横滨,形成京滨工业带与东面的千叶县发展,形成京叶工业带东北向茨城发展,形成鹿岛工业带

依靠煤炭资源、水用充足、水陆交通方便,附近还有洛林铁矿,发展条件优越德国鲁尔工业区

组合城市

我国在50年代开始注意控制大城市问题,有计划地,由近及远的发展市郊工业区、卫星城镇,形成以母城为中心的

城市绿地

1.城市绿地的定义

用以栽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城市绿地是构成城市自然环境基本的物质要素,同时城市绿地的质量也反映城市生态质量、生活质量、城市文明。

2.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1.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

2.有利于环境保护

a)防治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b)改善城市气候环境

c)减弱噪声强度

3.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试环境心理

4.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

5.增加城市经济效益

6.有利于城市防灾

3.城市绿地的分类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种绿化用地和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绿化地域。

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

4.城市绿地的指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该三项指标,能以较全面的反映城市绿化的水平,同时也便于城市规划用地的计算与平衡。

5.城市绿地规划布置的原则

1.城市的园林绿地是城市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城市绿地系统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本地系统。

通过绿地的系统规划与布置,促进人、城市和自然的融合与共存,以优化城市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提高城市营运的机能,保护地域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维护和保障城市生态机制的良性运作,增强城市的自然性能和可持续发展性能。

2.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要构筑城乡一体,并联结区域的关联环境,进行各种功能绿地的合理分布,为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提供场所。

同时通过绿地与城市其他功能地域的组织,发挥整合化的功能与环境效应。

3.城市绿地规划与布置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绿地的功用要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

同时,绿地的分布要兼顾共享、均衡和就近等原则。

4.城市绿地的规划形态,要结合城市用地自然条件的分析,因地制宜的使各项功能绿地的分布各得其所,同时城市绿地指标的确定要结合城市的用地条件,合理而有效的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5.城市绿地规划与布置要作为城市景观环境构筑的基本素材、构建和手段,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林木等的自然基础,通过绿化、建筑和自然地理特征的有机组合,塑造具有美学简直的城市景观,强化城市空间环境的个性。

同时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实和体现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6.城市绿地系统的构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城市地域内分布的不同功能、规模、形态和位置的绿化场地的系统化组构。

绿地系统规划要因地制宜、城乡融合、近便使用、方便管理、发挥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综合效益。

城市绿地系统的构成包含有功能构成、分级构成和形态构成等

1.功能构成:

城市绿地系统可以由多样的功能绿地进行系统的组合,也可以由不同的功能绿地子系统合成总体的功能系统。

2.分级构成:

按照城市的用地结构所形成不同规模的服务范围,城市某些功能绿地可以对应的进行分级配置。

3.形态构成:

结合城市布局结构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呈现多样的形态构成特征:

点状绿地、带状绿地、楔形绿地、环状绿地

几个小补充

1.城市性质定义

指各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2.城市性质确定方法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影响劳动构成的因素

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人口自然增长率;社会闲散劳动力就业情况;城市建设的阶段

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

劳动平衡法:

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基本原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相互平衡的原则基础上,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基本人口数和劳动构成比例的平衡关系来确定的。

职工带眷系数法

根据新增就业岗位数及带眷情况计算职工带眷比:

带有家属的职工与总人数的比例带眷系数:

每个带眷职工所带眷属的平均人数

递推法:

人口预测动态模型(统计学里面的内容)

不能单纯从预测方法上追求预测的精度,而应在规划的模式上增强规划的适应性。

递推法核心是将城市发展分成若干阶段,根据城市发展不同阶段,影响人口因素的变化,分别确定有关的参数,逐段向前递推预测。

城市环境容量:

城市环境容量是在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