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7862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0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docx

《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docx

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

单片机光耦继电器驱动电路

大部分电路转载于网络

用PNP管驱动继电器电路分析与验证:

元件参数三极管:

9012继电器:

DC12V,66.7mA,180Ω。

电路一:

不好

有不少的设计采用这样的电路来驱动继电器,虽然同样能工作,但实际上这样做是不

合理的,经过细致分析后会发现Q1根本就不能完全饱合的。

估且我们不算R1的阻值为多大,假设我们现在使Q1基极电流最大,取R1=0;当控制信号电

压为0时,Q1eb极的电压为0.7V,同样ec极电压也为0.7V,而9012的管子在完全饱合的情况下

ec极电压应为0.2V。

很显然该管工作在非完全饱合状态;继电器上最大限度也只能获得

11.3V的电压。

要想管子完全饱合,基极电流要足够大,那么基极需要电压为-0.7V以下。

1

电路二:

再来看看该电路

当控制端电压为0时,Q1基极电压为(12-0.7=11.3V),改变R1的大小便可改变基极电流,

当基极电流足够大时,三极管饱合。

为了验证以上的分析,我们搭了一个电路,R1取

4.7K,此时基极电流为2.4ma,测得Q1ec电压为0.2V,继电器两端电压为11.8V。

注意:

R1

的取值不能太小,要保证基极电流在安全范围,也不能太大,要保证三极管能完全饱

合,这个可以通过电压和电阻算出来。

第一种电路能工作,那是因为继电器有较宽的电

压范围,有时它欠电压也能勉强工作,但状况是不稳定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不建议采

用这种方式。

正确的电路应该是电路二,正确的连接方式,大小合适的基极电阻才能保

证设计的合理和稳定性。

最后注明一下,本次实验采用的12V继电器,因此该电路的控

制极不能直接用单片机IO口驱动,否则会关不断。

若选用5V继电器则可以,原理同上一

样。

2

24V继电器的驱动电路

说明:

VCC是5V。

继电器串联RC电路:

这种形式主要应用于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低于电源电压的电路中。

当电路闭合

时,继电器线圈由于自感现象会产生电动势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增大,从而延长了吸合时

间,串联上RC电路后则可以缩短吸合时间。

原理是电路闭合的瞬间,电容C两端电压不

能突变可视为短路,这样就将比继电器线圈额定工作电压高的电源电压加到线圈上,从

而加快了线圈中电流增大的速度,使继电器迅速吸合。

电源稳定之后电容C不起作用,

电阻R起限流作用。

基极和发射极的电阻的作用是:

在没有正向偏置电压的情况下,保证基极的电压为

零,防止三极管的受外部的干扰而误导通,其实就是为了保证可靠性。

具体的阻值的

大小倒不绝对,10K、100K都可以的,只是起到下拉的作用,电流非常很小的。

此继电

器驱动电路已经验证通过,开和关状态良好,实际应用中最好把5V、24V两组直流电源

的地分开,再配合光藕实现真正的隔离效果。

但由于项目要求,继电器的切换速度跟

不上,已经取消次此切换方案。

此驱动大家可以参考下用在实际的设计中。

继电器的正确使用

1、继电器额定工作电压的选择

继电器额定工作电压是继电器最主要的一项技术参数。

在使用继电器时,应该首先考

虑所在电路(即继电器线圈所在的电路)的工作电压,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应等于所

在电路的工作电压。

一般所在电路的工作电压是继电器额定工作电压的0.86。

注意所在

电路的工件电压千万不能超过继电器额定工作电压,否则继电器线圈容易烧毁。

外,有些集成电路,例如NE555电路是可以直接驱动继电器工作的,而有些集成电

路,例如COMS电路输出电流小,需要加一级晶体管放大电路方可驱动继电器,这就

应考虑晶体管输出电流应大于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流。

2、触点负载的选择触点负载是指触点的承受能力。

继电器的触点在转换时可承受一定的电压和电流。

所以在使用继电器时,应考虑加在

触点上的电压和通过触点的电流不能超过该继电器的触点负载能

力。

例如,有一继电器的触点负载为28V(DC)×10A,表明该继电器触点只能工作在直

流电压为28V的电路上,触点电流为10A,超过28V或10A,会影响继电器正常使用,甚

至烧毁触点。

3、继电器线圈电源的选择

这是指继电器线圈使用的是直流电(DC)还是交流电(AC)。

通常,初学者在进行电子制

作活动中,都是采用电子线路,而电子线路往往采用直流电源供电,所以必须是采用

线圈是直流电压的继电器。

4.晶体管驱动电路

当晶体管用来驱动继电器时,必须将晶体管的发射极接地。

具体电路如下:

4.1工作原理简介

NPN晶体管驱动时:

当晶体管T1基极被输入高电平时,晶体管饱和导通,集电极变

为低电平,因此继电器线圈通电,触点RL1吸合。

当晶体管T1基极被输入低电平时,

晶体管截止,继电器线圈断电,触点RL1断开。

4.1电路中各元器件的作用:

晶体管T1可视为控制开关,一般选取VCBO≈VCEO≥24V,放大倍数β一般选择在

120~240之间。

电阻R1主要起限流作用,降低晶体管T1功耗,阻值为2KΩ。

电阻R2

使晶体管T1可靠截止,阻值为5.1KΩ。

二极管D1反向续流,抑制浪涌,一般选

1N4148即可

5.继电器驱动

5.1晶体管驱动:

5.2集成电路ULN2003驱动:

5.3光耦驱动:

实验1:

进行晶体管驱动,T1选择三极管9013或8050,如下图连接:

VCC根据继电器供电电压定,

比如5V继电器,就用5V供电。

把图中的频率20hz改为1hz,可以防止继电器动作太频繁。

现象:

可以听到继电器动作声音。

实验2:

利用PNP管9012按如下两图连接,看是否能驱动得了继电器?

实验3

用光耦驱动继电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