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1060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山市三乡镇初级中学  汤广建 

[2006年03月02日]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认识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

”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提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对于学校而言,更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

因为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即将定型又尚未定型的可塑性很强的阶段,他们开始发展和形成新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有强烈的自尊心,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辨证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

但是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巨变的时期,内外的压力使得一些学生变得懦弱、自卑、冷漠,甚至产生严重的的心理障碍——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因学业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或自杀身亡,甚至杀父弑母的恶性事件,常见报端……铁一样的事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师的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语文课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教书育人,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教文育人。

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铭刻在心。

”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道出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心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那么,语文课应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笔者认为,语文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教材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一方面增长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塑造健康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讲究方式和方法。

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性的课堂环境中,享受美的熏陶,得到艺术的享受,进而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

江泽民同志就曾经倡导我们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

而古文当中,就不乏其中的佳作。

如杜甫脍炙人口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深刻的提炼,让学生懂得作者在饥寒交迫之际,还能推己及人,想到普天之下还有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的贫苦大众,其崇高而真挚的感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能做到这样呢?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这样的例子在古文当中,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中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科学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

  当前,中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容易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

如在教学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古文时,我抓住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中考将至,而产生畏惧、退缩心理的时机,向学生们讲解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逆境才能成材”的道理,并让他们将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伴随他们迎接中考的挑战。

有的学生在课外练笔中写道“……现在每当我默念着那句名言,心中总感觉到有无穷的动力,而不再是充满害怕和畏惧了,我要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意志,成功地踏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可见,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在文学作品的陶冶下,有助于他们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名著,如《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朱彦夫的《极限人生》等,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三)审时度势,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由于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久而久之,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了依赖、霸道、骄横的心理。

这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在困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出到社会则根本无法立足。

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娇生惯养问题的严重性呢?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特意选择了《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

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豢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也会如虎皮鹦鹉一般,落得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后果。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要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去开创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又如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时,可以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教学中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总之,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

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笔者坚信,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课题必然会有远阔的发展前景的。

此文在“中小学德育如何为末来培养人才”研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龙潭中学陈丽芹

[论文摘要]:

重视初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充分挖掘初中语文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

并利用语文课堂教学阵地,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手段,联系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加以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于学语文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同时充分发挥口语交际课的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初中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渗透

当今我国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影响,使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会对学生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产生危害自身或社会的种种问题。

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关注孩子的知识成长、身体成长,却忽视了心理健康成长。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可见,现代社会已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看做健康人的两大并行标准。

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成长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驱动力。

它是自觉学习的稳定而强大的心理动力。

只有端正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例如,让学生每人确定自己的座右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这种“以理想为目标,以动机为动力”的训练方法,最终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

初中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

而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将对人们的思想或行为起导向或制约作用。

但语文书毕竟不是专门的心理教学书,它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如地下的宝藏。

因而教师可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因材施教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敬畏、热爱生命类: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谈生命》、《再塑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

对待生命须有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如爱情、友情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致女儿的信》告诉学生爱情的真谛:

它远高于生理需要,它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责任”,它需要理智、慎重、与机警。

如培养学生宽厚的性格和合作意识:

《伟大的悲剧》等课文则能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自我牺牲精神,宽厚待人、团结合作的整体主义精神。

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范进中举》时,结合社会上不少实例,让学生从他们自我人格的失落、自我价值的毁灭中汲取反面教训,从而潜意识地要求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三、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因为学校是学生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场所。

因而在强调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心理的健康成长也起重要作用。

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1、利用周记、日记、新闻等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巧妙利用周记、日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运用娱乐新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如有位学生在日记中曾讴歌张国荣的跳楼自杀。

针对学生这一心态,可以搜寻有关张国荣的信息,从他的演艺生涯、为人处事、工作敬业等方面,让学生感觉到他的正面、积极、健康。

并用已故影视明星——梅艳芳、傅彪积极抗癌、与死神做搏斗的事实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这样,运用学生喜欢的娱乐新闻进行教育,会比纯粹的说教要有趣得多。

2、立足教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身上有着的种种消极现象,差不多都在身上展示出来,并且可能还更严重些,针对学生的心理缺陷,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对其进行心理渗透,比如《曹刿论战》可让分析鲁庄公的优点,提供对手鲍叔牙的资料,明确此时鲍叔牙所犯的错误,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懂得自爱,更应自信、自尊、自强、自立。

3、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面加以改进。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语文知识,忽视文化知识。

同时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没有兴趣,他们学的积极性就没有调动起来,那么他们的心智、意志、性格等精神世界就被压抑,从而阻碍了人格健康发展。

如果依据初中生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效果会好得多。

如教学可运用多媒体手段,采用“导学式”、“启发式”、“自学讨论式”、“精讲多练式”等方法。

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易吸收课文中优秀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人格,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4、利用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常识  

在语文课中,阅读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地位举足轻重。

作为教师,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心理知识的相关资料,让其亲自阅读,然后自我消化,并吸收资料中的有益知识。

例如,我用《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

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豢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也会如虎皮鹦鹉一般,落得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后果。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要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去开创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学习《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让学生认识柳宗元、范仲淹和欧阳修面对被贬的遭遇,不同的心理态度;又如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时,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教学中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5、重视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口语交际教学是新课程的一株新苗。

对于这株新苗,不少老师还不太重视。

其实,口语交际课不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

而且,由于口语交际课加强了交流、沟通,能让学生不良情感得到解脱,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使自己健康成长。

如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上的口语交际课《成长的烦恼》里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

“说一说自己的烦恼”要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曾经有过或正在有的烦恼,这样才能消除烦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妈妈(爸爸、老师、朋友……)少年时期的烦恼”引导学生了解到烦恼并不是自己独有的,关键是怎样对待烦恼。

并通过成年人对当年烦恼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得到生活上的启示。

“替朋友解脱烦恼”则帮助朋友解脱烦恼。

这三项活动的设计既易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又让学生体味到爱心的重要性。

从而有利于学生安全度过心理上的不舒服,能快乐、健康地成长。

又如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让世界充满爱》,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都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对待人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通过这些口语交际课,学生大都能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能或多或少地有意识地寻求完善自己。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

从而让学生能愉快地面对每一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现代出版社,2001年7月

2、陈永胜《引导人生——心理卫生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认识初中教育》《教育参考》2005年第5期

4、《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5、曾梅静《关于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教育的几个问题》,广东现代教育论丛,1998年5月

6、 高亚兵《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

秀洲区南汇中学 胡代勇

内容提要:

新课程改革注重人的发展,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使语文课堂充分地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必须转变以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认识,重新审视初中语文教学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师生和谐发展观。

转变教师的角色,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设计课堂,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形成群体的心理优势,合作学习。

关键词:

课堂教学心理健康融合引导合作

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处于应试教育模式和新课程改革探索的彷徨中,尽管在形式上反复强调要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中心任务却一直是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应试技能以达到升学的目的。

很多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德育工作者的事,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部分,与一般的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学校教育中的一种点缀品,相关活动的开展常常流于表面,从而严重妨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影响了教学效果,无法使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作为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帮助这些形式外,大量的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课堂教学所占用的时间最多,是对学生发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

如果课堂教学活动不包含积极、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没有对学生心理与个性品质发展的足够关注,那这种教学以及整个学校教育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也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杜威1902年就提出了“教材心理化”。

他认为:

儿童天生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即:

交谈或交流的需要,探究或发现的需要,制作或建造的需要,艺术表现的需要。

这四种本能的欲望,是儿童生长的自然源泉。

违背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儿童接近书本时就没有理智上的渴求”,他们的学习必定是一种枯燥空洞的机械训练和形式演绎,必定成为一件压抑儿童本能兴趣的苦役。

而大量的学习材料就会像无数的废料和碎片一样,堆积在脑海中,成为“妨碍有效思维的障碍物”。

学生在学习中就会缺乏动机和兴趣,并养成漫不经心和因循拖延的习惯。

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记住规定的学科内容,他们的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就不能的大充分发展,并且还会“厌恶智力的运用”。

这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结合心理健康理论的学习,笔者逐渐认识到:

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融入”的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的教学活动顺畅进行的条件,而且是教学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定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泗阳县来安中学王守传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年轻一代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急剧变化。

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提出那么多的期望与要求,他们承受着无比沉重的心理压力。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虽然现在许多中学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笔者认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那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挖掘语文学科教材,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要注重挖掘,就会发现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初中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其中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非常多。

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为例,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确定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点,现择其主要,简述如下:

《七律长征》、《长征组歌》、《老山界》、《草》、《长征》节选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精神和坚强意志。

《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古诗四首》等——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恋家之情。

《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等——可以对学生进行亲情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人的至爱亲情,教育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苏州园林》等——可引导学生体会祖国美丽多娇的江山,教育学生爱我中华,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只要语文教师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教材中处处暗含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语文的这个学科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熏陶,提升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感受到各种美好的道德情感,升华他们的道德价值取向。

教学《孟子二章》、《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课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美好道德情感。

学生在阅读、体会、感悟的过程中,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滋养了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升华了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与渗透。

其次,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人文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弘扬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我针对语文学科特点,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

教育他们遇到争议时,既要据理力争,又要掌握语言分寸;既要各抒己见,又要集思广益。

教会学生目标分享,信任别人和做人的责任感。

在实践中,学生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

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打下坚定基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让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到杜甫当时的艰难处境,与杜甫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有力的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

其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也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活动中,学生很注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

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人格,体验学生处境,谅解学生幼稚,呵护学生童心,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那么学生将会更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师生之间这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捕捉,加以渗透,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

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

”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面对商品经济带来的冲击及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在备课中融入德育教育

  在备课时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变成附加的成分,而应从具体内容实际出发,挖掘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

比如在教《灯》这篇课文时,怎样才能挖掘它本身具有的思想性呢?

巴金的这篇《灯》写于抗战的相持阶段。

国民党的卖国投降主义造成大半个中国的沦亡,无数人惨死在日寇的铁蹄之下,黑暗笼罩着大地。

抗战能不能胜利?

中国有没有前途?

作者通过描写黑暗中的灯光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进一步揭示出这种希望的存在,是由于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帮助。

只要充满信心,重新点燃心中的灯,就一定会不断向前,夺取胜利。

我们如果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也能看到前面希望的灯的话,就能取得好成绩。

全文:

3349字定价:

0.20元阅读全文请先登入/注册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一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