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3770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

语文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安塞腰鼓_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出来,力量又带生命奔腾升华,文章赞美了安塞腰鼓,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韧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

  二、结构内容

  本文在结构上较为鲜明,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四个自然段,主要写敲鼓前的预备阶段。

这一部分首先概括描写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的外貌、神态,并以静衬动,蓄势待发,为下文安塞腰鼓的响起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从“但是”到“成了茫茫的一片……”,写安塞腰鼓演奏的阶段。

这一部分可以再分为几层,这里运用了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好一个安塞腰鼓”,文中出现了四次,可以自然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场面和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气势的壮阔和豪放;第二层,写鼓声,并且写与观者产生共鸣,突出这力量给人的震撼和鼓舞;第三层,写后生们的动作,突出这力最体现了生命力的奇伟磅礴;第四层,写舞姿,极赞安塞腰鼓所显示的力量之美;最后,写节奏,它是生命的渲泄、升华的体现,更使人产生一种崇高、向上的精神境界。

  第三部分即最后三个自然段,写鼓声的戛然而止。

这一部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以静衬动,写人们被深深吸引,并沉醉其中,进入到安塞腰鼓所带进的心境、意境之中,突出了它的感染力之强。

  三、激昂的排比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江河一泄千里不可遏止。

许多排比,对仗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四、铿锵的节奏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

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

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

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五、关于抓住中心进行教学的建议

  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抓住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一中心点,让学生深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要围绕生命的勃发来理解作者对黄土高原和江南的议论,不要作无谓的争执。

  六、指导学生诵读的教学建议

  根据文章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读,以一组的学生为一单位,分角色读或分段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觉得读乐无穷。

《安塞腰鼓》是篇铿锵激越的散文诗,可让小组先讨论,揣摩该如何表现文章激越、疾猛的节奏,然后要求每小组朗读一节,另让四组男生读四段构成排比的反复句。

这样在无形中又形成了一种比较和竞争气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

这篇散文有真情、有灵性,语句铿锵激越.是训练朗读能力的好材料。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朗读训练,分析讨沦达到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

(投影素质教育目标内容)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

《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三、重难点解决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

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

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

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

—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四、.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

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

正如作者所说:

“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

”“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 (李若冰《刘成章的散文风格》)。

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的.写作,人生的思考有所裨益。

(可投影李若冰的评论)

  五、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语文教案-安塞腰鼓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两小儿辩日》:

  1.掌握下列加粗的字的读音:

  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孰 汝 嗟来之食 机杼 稽废时日 懿德

  2.掌握下列古今词义的词语:

  汤  古义:

热水 及其日中如探汤

     今义:

菜汤

  3.掌握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

  去 离开  一狼径去

    距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故 特意  桓侯故使人问之

    原因  问其故

    旧的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知 了解  人不知而愠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

  4.掌握下列虚词:

  以 介词,把  可以为师矣

    介词 因  是以谓之“文”也

    介词 用  以刀劈狼首

    连词 来  以思

    连词 用来  盖以诱敌

    动词 认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掌握下列省略句的翻译:

  ①省略主语。

例:

问其故。

应补充主语;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②省略量词。

例:

一儿以日初远。

应补充量词: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

  ③省略状语。

例:

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应补充状语:

而太阳正午时离太远。

  《乐羊子妻》:

  1.1.掌握下列一词多义:

  行 行走  羊子尝行路

    品行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外出  久行怀思

  2.2.掌握下列虚词的用法:

  其:

代词,指代人、事。

    其指自己  日知其所亡

    指回来的  妻跪问其故

    指她的  羊子感其言

  3.掌握判断句……者,……也: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是谁家的女儿。

  4.掌握下列被动句:

  羊子感其言。

  羊子被她的话所感动。

 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情感目标

  能够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启发:

  第一则故事——学习两小儿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

  第二则故事——学习乐羊子妻反对拾遗求利和鼓励乐羊子坚持不懈地学习的品德。

教学建议

  主题思想

  《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

通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乐羊子妻》是一篇人物传记。

它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乐羊子妻的高洁品德和过人才识。

  《乐羊子妻》思路结构

  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人物的身份。

  第二部分(第2、3段)通过规劝丈夫改过从善的两件事,赞扬乐羊子妻品德高尚、才识过人。

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乐羊子妻用古人的事例劝规丈夫改正行路拾遗的污行。

  第二层(第3段)乐羊子妻用巧妙的譬喻规劝丈夫积学求知。

  《乐羊子妻》.写作特点

  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一个从品德,一个从学业方面,规劝丈夫要做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廉者与志士。

从而很好地表现了乐羊子妻的高尚品德和过人的才识。

全文仅一百多字,描写了两个人物,主次分明,有详有略,贴切有力,又能表现人物的聪明才智。

文章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第2、3段本是写的两件事,由于第一件事写了乐羊子“远寻师学”,第二件事开头就叙述“一年来归”,使两件事自然衔接起来,没有“远学师学”,“一年来归”“久行怀思”也就失去了依托。

这些写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两小儿辩日》思路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是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5段)写双方争论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各自的依据。

这是故事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6、7段)孔子不能决断谁是谁非。

这是故事的结局。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这个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仅用一百多字构成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

两个小儿及孔子的形象生动,又表达了引人深思的道理,手法简练而传神。

两小儿的争辩,论述过程简明、清楚,人物语言又切合其身份特点。

论据又巧用比喻,以车盖、盘盂唤起视觉现象,以探汤唤起触觉,这些形象和感受是人们都能体会到的,易于把抽象的自然现象讲得生动而具体,增强了感染力。

  教法建议

  加强诵读,可让学生分角色诵读《两小儿辩日》,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力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乐羊子妻》特别要注意通过诵读刻画乐羊子妻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示例1

  课题:

短文两篇

  重点:

体会思想意义。

  难点:

  1.《两小儿辩日》中,怎样看待两小儿争辩的问题。

  2.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古今词义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两小儿辩日》

  一、导入

  1、作品简介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于·汤问》,旧说是周朝列御寇作的。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花人忧天等,它们的含义深刻,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今人杨伯峻《列子集释》是目前较完备的注本。

  2、导语

  这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

通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二、正课

  1、朗读课文。

(注意正音和句子停顿)

  2、请学生看课文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提问:

两个小孩根据什么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

  4、提问:

“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5、提问: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你认为两小儿的“笑”是什么奖?

  6、提问:

孔子不能决的问题,你能否判断谁是谁非?

  三、小结文中各种文言现象。

  《乐羊子妻》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乐羊子妻》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后汉书》为东汉纪传体历史著作,共120卷。

其中本纪10卷,列传80卷,为南朝宋范晔所撰。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人。

后汉书)是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东汉历史著作,进行归纳.总结,加以剪裁提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成一家,沿袭《史记民汉书》的体例写成。

从内容到形式都超过了当时同类著作,人们将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成为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导语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它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乐羊子妻的高洁品德和过人才识。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和句子停顿)

  2、请学生看课文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这篇短文写了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归纳这两件事的内容。

  4、提问:

乐羊子委如何规劝丈夫改正行路拾遗的错误?

  5、提问:

乐羊子委如何规劝丈夫改正中途废学的错误?

  6、提问: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乐羊子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提问:

这两个故事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启示?

  四、小结文中各种文言现象。

  设计思想

  通过翻译可对短文的内容有深入地了解,并能积累一定的文言语汇。

通过讨论则能够对文章的寓意和.写作方法作进一步的探究。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嗟来之食 机杼 稽废时日  懿德

  2.了解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

  2.启发学生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美育渗透点

  1.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2.《乐羊子妻》中所体现的乐羊子妻的廉洁正其与才识过人的质朴美、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这两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学中,可以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学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

青岛展茂春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

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

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

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

“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

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②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③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a.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结构上有何特点?

b.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

结构上首尾呼应。

c.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重点研讨

①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

(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②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③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

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①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②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

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16化石吟(方案B)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重要的日子

  你能够想象一艘船在大海上遇到浓雾,只能凭借锚索和指南针航向港口,可是在一片渺茫中,又不知将要遭遇什么的那种焦虑心情吗?

  海伦·凯勒在接受教育前,就像一艘迷雾中的船。

只是她连指南针和锚索都没有,更无法知道港口还有多远!

  长久以来,无法和别人沟通的痛苦与挫折,不断地折磨着她。

因此海伦内心感到无比的苦闷。

  “光明!

我需要光明!

”她心灵深处常常无助地呐喊着。

  一个春天的午后,海伦独自站在走廊上,沉默地用她那双无神的眼睛漫无目的地观望着。

从妈妈在屋子里来去匆匆的动作,她隐约猜测到有些不寻常的事要发生了。

她摸索着走向门口,站在石阶上等待。

  阳光穿透廊檐的忍冬花叶,洒在海伦仰起的小脸上。

她的手指不经意地抚弄着那些花叶,流露出紧张而期待的神情。

  因为眼睛和耳朵失去了功能,海伦其他的感觉就比一般人敏锐得多!

忽然她感到有人走过来,心想:

“一定是妈妈来了!

”于是,很自然地跑上前,伸出双手想抱住来的人。

  出乎意料的,海伦发现是一双陌生的手臂圈住了自己。

因为她从小生活在孤独黑暗的世界里,本来就不习惯和陌生人接触,更不要说让陌生人抱在怀里了。

海伦立刻粗暴地一把推开陌生人。

  就在这一瞬间,海伦的指端触摸到陌生人身旁的皮箱。

她的小脑袋迅速闪过一个念头:

“皮箱里是不是装了好多糖果和礼物?

”于是一把抢过皮箱,马上打开它,把皮箱里的东西撒了一地。

  陌生人立刻过来阻止。

像头小蛮牛似的海伦也不甘示弱地向陌生人冲过去,动作猛得几乎把对方撞倒。

  听到推撞的声音,凯蒂女士从屋里跑出来,急忙拉住海伦,同时把散落在地上的东西收进皮箱里。

然后她红着脸,满怀歉意地说道:

“她就是海伦!

  原来,这个陌生人不是别人,正是改变海伦·凯勒一生的安妮·莎利文小姐。

  这一天是1887年3月3日,海伦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海伦还差三个月才满七岁,而莎利文小姐是二十一岁。

莎利文小姐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海伦封闭的心灵,带领她踏出探索世界的第一步。

  开始学习

  人所以“会”做很多事,是借着“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五种感觉,把外界的讯息传给大脑;经过大脑整理、归纳,再作出适当的反应。

这种把外界的刺激转变成储存在脑子里的经验,就是“学习”的过程。

  然而,海伦遭到病魔侵袭后,早已丧失了“视”与“听”的能力,所以莎利文小姐要教导她时,只能充分运用她的其他感官了。

  莎利文小姐曾给海伦一个陶娃娃,那是柏京斯学院的盲童送她的。

  海伦把娃娃拿在手上把玩一会儿后,莎利文小姐慢慢地握起海伦的小手,在她的手心比出d-o-l-l(玩偶)这几个字母的手势。

  海伦对这种新奇的手指游戏很感兴趣。

她努力地模仿一次、两次、三次……当她最后准确地比画出来时,高兴得小脸都涨红了。

怀着满腔的欣喜,海伦冲下楼去找妈妈,拉起妈妈的手,在妈妈的手心比画出这个刚学会的手势。

  其实,海伦只学会老师教给她的这个手势,她并不知道那代表的是一个“字”,也没有把老师给她的娃娃和老师在她手心比画出的doll联想在一起。

她快乐是因为她依样画葫芦地完成了这个动作。

  就在这种不甚了解的情形下,海伦陆陆续续又学会了拼写很多字,例如针(pin)、帽子(hat)、茶杯(cup);还有一些动词,像坐(sit)、站(stand)、走(walk)等等。

  海伦对这种“手指游戏”一直有浓厚的兴趣。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她学会比出许多不同的手势,却始终不明白这些手势组合起来都是代表某种意义的“字”。

  莎利文小姐为此心急得不得了!

她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使海伦了解: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名字,得要先学会这些名词,再把字词串联成句子,才能够和别人沟通,才有进一步学习一切知识的可能。

  莎利文小姐曾经端一杯水来,先教海伦摸摸杯子,然后在海伦手心“写”下water(水)这个字,她希望海伦能明白。

“杯子”是硬硬的容器,“水”是杯子里的东西。

 

  然而海伦每次都把它们弄混了。

  失望之余,莎利文小姐只好把这个问题暂时搁下,自己则苦苦思索该怎样突破教育海伦的困境。

  有一天早上,莎利文小姐尝试了另一种方式。

  当海伦在把玩老师送的陶娃娃时,莎利文小姐把“南丝”也放在海伦的膝上,然后拉起她的手,轻轻写下doll(玩偶)这个字;莎利文小姐多么希望海伦能明白,这两种东西都叫做“玩偶”呀!

  可是海伦不但没有领会出这一点,反而对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尝试感到不耐烦。

她一把将陶娃娃高高举起,又重重摔下。

  当海伦踩到脚边的陶娃娃碎片,竟然有一丝得意;尤其在老师清扫碎片的时候,她刚才因为反复学习而引起的焦躁不安,也一扫而空了。

  也许是对海伦活在黑暗而孤独的世界里有无尽的同情吧,莎利文小姐并没有生气,她平静地把地板收拾干净,返身拿起自己和海伦的帽子,准备带海伦到外面走走。

  海伦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因为在和煦的阳光下散步,是她最喜欢的事了。

  突破瓶颈

  她们沿着小径慢慢地走,不知不觉来到了井边。

  井栏上的忍冬花散发出阵阵的香气,海伦被花香吸引,忍不住轻轻地靠上前去。

  这时,有人正在汲水。

  莎利文小姐把海伦的右手放在龙头的出水口;当清凉的水流过海伦的小手时,她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