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62189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分析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参考

1.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2.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3.自然观如何与当时科技水平密切相关?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总是与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

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

但科学技术最终总是能突破层层阻碍向前发展并形成新的自然观,这种新的正确的自然观又会极大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补充***********************************

1)古代朴素自然观:

原始社会主要是认为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迷信思想,其中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验自然科学除天文学、力学之外,其他门类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靠观察和思辨,从直觉出发对自然界做整体的考察和说明。

古代朴素自然观和方法论形成达到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理解与结合,这是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最大特点。

但是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的历史局限性。

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和验证,使得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和为宗教神学服务的经院哲学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是科学的黑暗时期。

3)近代前期形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论)自然观:

15世纪——18世纪:

在经济和生产发展的推动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伴随着文艺复兴(主题:

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西传,科学重新兴起,并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走上了独立的发展进程。

但是当时自然科学只有天文学和力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已知认识主要是对机械运动的认识,自然界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还没有通过自然科学本身的认识被揭示出来,使得这个时代的自然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只是孤立静止地看待世界。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技术革命,使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德国康德、黑格尔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但没有克服它。

黑格尔提出了唯心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有绝对理念外化出来的,自然界的一切应该用精神的内在活动解释,而不应用物质的外在运动解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内容。

费尔巴哈会为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却全面否定了黑格尔合理的辩证法。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背景: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开始)——向机械化大工业生产过渡。

(1)提出大量新的事实材料、新问题;

(2)提供了新的工具。

2、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入到综合化、理论化阶段。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1)联系的观点

(2)发展的观点相互关系:

(1)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是阻碍的反作用;

(2)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3)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4.什么是系统及系统特征是什么?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系统是自然物质的存在方式。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

系统的本质特征:

开放性:

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

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整体性:

系统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简单地机械加和。

层次性:

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5.分析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等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系统:

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要素:

指组成系统的各个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单元。

(3)系统的结构: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组织方式的综合。

(4)系统的功能:

指有特定结构的物质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

(5)系统的环境:

指与系统的组成元素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相互关系:

(1)系统与要素是整体与部分关系,但其有着本质属性区别,是一种耦合关系;

(2)结构决定功能,功能的改变又引起结构改变;(3)系统的功能不仅依赖其要素和结构,还依赖于环境;(4)单有关于要素、结构、环境中某一方面的认识都不足以逻辑地推出系统的功能;(5)要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必须要有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这四个方面。

6.结合度是什么?

泛指相互作用的强度,可以用势能、结合能、键合力、信息量加以计量。

一般随着层次由低向高推进,结合的紧密程度由大到小递减。

7.结合度递减的存在论的意义?

进化意义?

1)存在论意义a:

层次结构存在的必要条件:

只有结合度递减,下层子系统才会以单体稳定的方式发生相干效应,从而造成上层系统的出现b:

上层系统稳定存在的范围较下层系统狭小c:

低层系统在宇宙中的分布远远超过高层系统:

多样化、小丰度。

2)进化意义a:

复杂物质形式大多是在稳定低层系统的基础上经过聚合方式产生的。

b:

选择聚合方向,提供聚合“原料”,加快聚合速度,高层系统解体,底层子系统的稳定性依然存在,进化速度快,成功几率高(组合式家具,拆分拼装)c:

层次结构普遍存在(自然选择机制)d:

多层次的层次结构罕见。

8.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1)低层系统作为原因可以在高层系统中引起一定结果,这可以称为上向因果链;

2)高层系统作为原因又会在低层系统中引起某些结果,这可以称为下向因果链。

3)双向因果链既造成了层次之间的差别,也沟通了层次之间的联系。

9.递进性解释和扩展性解释

上向因果链与递进性解释:

递进性解释:

从低层系统的规律出发,考虑低层系统过渡到高层系统的相干条件以及环境因素,对高层系统的行为特征作出递进性解释。

下向因果链与扩展性解释:

扩展性解释:

加入高层,单体依旧稳定,但是:

自由度减少,活动范围受限、活动方式受选择,新特点。

10.什么是可逆?

可逆指的是一个物质系统从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个过程而达到另一个状态,这时,如果存在另一个过程,即它能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则原来的过程成可逆。

反之,如果用任何方法都不能使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则原来的过程称为不可逆。

11.进化和退化的关系是什么?

区别:

进化使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过程,在系统进化的过程中,系统的特点、属性增多,适应环境能力增强、系统结构优化。

退化是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过程。

在系统退化的过程中,系统的特点、属性减少,适应环境能力减少,系统结构恶化。

联系:

进化和退化是系统演化过程的两个相反的方向,它们相互包含(即进化中包含有退化,退化中包含有进化)、同时并生(即一个系统进化以另一个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消耗为基础)、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进化和退化和相互转化)

12.进化的根据和条件是什么?

(1)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前提。

在开放的条件下,获得足够大的物质、能力和信息,通过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和自组织,才有可能进化。

“开放、远离平衡态”是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

(2)非线性下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根据。

有非线性导致的相互作用,分支和临界的突变,是系统出现新质的内在原因。

(3)涨落是系统演化的诱因。

涨落既是对处在稳态系统的破坏,又是维持系统在新的稳态的动力,没有涨落就没有系统自身的烟花和新事物、新结构层次的产生。

13.如何看待人与自然?

*************************参考吧,没找到所谓的标准********************

人与自然和谐

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

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其中:

“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的三个层面:

a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

“合真”的增益作用;“向善”的消费功能;“达美”的直观效应b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和谐:

形式协调;作用互利;意蕴融洽c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

要素比例协调性;物能循环的低耗性;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

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a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

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维护任何自然系统的平衡。

b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人的生存发展受到自身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制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态自然观,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调整社会关系,优化社会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a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b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c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d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

14.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目的和任务不同:

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从而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技术的任务是要有所发明从而增加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更多选择和可能性,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活动过程不同:

科学主要的是从实践到认识,要扬弃经验跃升到理性,其研究过程探索性强,研究目标相对不确定;技术则主要是从认识到实践,经验因素常是不可或缺的,其研究过程计划性强,目标相对明确,可以又较明确的方向、步骤和经费预算等;

(3)结果和评价不同:

科学的研究成果常表现为概念、原理、假说多理论等知识形态的东西,其结果在世界各国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它的评价标准为是非判断,强带真理性标准,要淘汰错误,追求新知;技术的成果常表现为可操作的知识或知识的物化形态,其结果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多样性,其评价标准也较复杂;

(4)研究方法不同:

在科学研究中,经验的估计是不会让人满意的。

对于技术来说,经验乃是其组成部分;

(5)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同:

自然科学有长远的、根本性的价值,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往往会导致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但并非所有的科学探索都有现实的经济效益,科学还有更广泛的社会作用,还有认识的、文化的、教育的、哲学的价值。

技术对科学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更直接的则是它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军事价值。

(6)发展进程不同:

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科学史表明:

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与技术水平之间并不都是成比例关系的。

近代科学的发展表明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并非同时同地同步发生。

联系:

1)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

2)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15.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区别?

(答案不一定对,请自己完善,没找到标准)

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

对科学进行真理性评价,对技术进行价值性评价。

科学的任务是研究解决某个事物“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要求有所发现,从而提高人类的知识水平,评价标准主要是判断真假问题。

技术的任务是研究解决人们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要求有所发明或有所创新。

它的成功与否往往要受到多种相关因素的制约,除受资源、环境、地域、社会、经济、法律等制约因素以外,还要接受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评价。

16.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

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

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

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

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17.默顿科学家行为规范的四条准则

默顿提出了科学家应该遵循的四项规范:

-普遍性:

科学的评判标准是事先确定的,不受非科学的人为因素的干扰;

-共有性:

科学发现归科学共同体所有;

-无私利性:

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推动科学发展,而不是获取个人私利;

-有理性的怀疑性:

科学家要敢于对科学发现提出质疑。

18.结合以上四条准则,谈谈科学家行为方式的新变化

创新性

创新性规范越来越重要,公有性和无私利性的规范的约束作用部分淡化。

科学家不仅可以通过生产“公共知识”,获得科学共同体的承认而得到社会报赏,而且可以通过生产“非公共知识”或“局域公共知识”以在竞争的环境中服务于特定集团利益来获得社会报赏。

知识资本化

知识资本化正在取代“无私利性”。

知识资本化不断提高的可能性改变了科学组织和科学家考虑其研究成果的方式。

90年代中OECD关于美国创新系统结构和知识流新动向的研究表明,美国大学明显愿意严格限制向外公布由工业资助而取得的研究成果。

科研中的追求创新、实事求是、批判怀疑的精神气质并没有改变。

19.大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大科学就是指规模大,研究目标明确,拥有先进的实验技术装备,占有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并对社会生产、生活、政治起着主导作用的现代科学。

特点:

研究的问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往往与许多科学技术问题交织在一起,研究规模一般比较大,需要大量的科学家,技术专家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因而有效地科技管理异常重要,研究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

20.副科学的定义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为了避免伪科学一词较强的贬义,可以使用比伪科学稍弱的用词"副科学",也叫超科学,它泛指不被主流科学界认可的所谓科学或者比科学更有价值的理论。

也有使用"病态科学"叫法的。

21.什么是技术创新?

“创新”是一种新的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包括:

①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④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⑤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技术创新是一个典型的融科技和经济为一体的概念。

是一个把新设想转变成能在市场上销售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和工艺的过程。

或者更通俗地说,是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搞活经济,促使经济增长的过程。

也定义为:

一项新产品或新工艺由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品化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

22.技术创新类型(老师提示的是模型,我只在PPT上找到类型,忘自己完善)

1、从生产要素与条件组合角度可分为:

(1)产品创新。

包括全新(如微处理器\激光器)或改进型(双杠洗衣机\无氟冰箱)的品种与产品结构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

(2)工艺创新。

(过程创新)指设计并采用某种新加工方法,创造新工艺过程、配方、参数,也包括改进或变革原有工艺条件。

(3)新资源开发。

即开辟新供应源、开发利用廉价材料、改造材质,以及新材料或半成品取而代之。

(4)新市场开拓(通过企业活动创造需求和引导消费)。

(5)生产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的时空组合)创新

2、依其规模、深度及对经济影响分

SPRU分类法:

根据创新的重要性,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技术系统的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

(1)渐进式技术创新(对现有技术改进组合);

(2)根本性技术创新(在观念和技术上有根本突破,进而导致产品\工艺\市场和组织创新,主导产业形成,决定创新模式与竞争格局.如尼龙\半导体晶体管技术等);

(3)导致技术系统变革的技术创新(由众多相关联技术创新组成的创新群,如合成材料\石化\全球通讯网络等领域的创新群具有普遍意义);

(4)导致技术经济模式变革的技术创新(对整个经济有渗透效应:

产品\服务\系统和产业创新,以及渗透到经济的每个角落)。

3、按创新来源分

(1)模仿改进创新;

(2)自主技术创新;

(3)技术购买与引进消化(二次)技术创新。

23.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那么什么是创新型企业?

(没找到标准,XX百科的解释)

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文化,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先进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

 

24.什么是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赢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

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

25.创新型国家的定义、特征及意义

定义:

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特征:

1.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

2.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较高;

3.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

4.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26.科学发展模式的定义

从动态上描述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内在机理。

应包括两个方面:

宏观上描述科学整体运动的规律;

微观上阐述科学理论生长的过程。

27.科学发展模式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模型和型式化

不可能详细表征科学发展的一切方面

意义:

加深科学及其规律的认识

推动科学进步和发展

28.科学发展模式包括的三个模式:

1)证实原则与科学积累发展模式

可证实性原则:

认识和理论既来自经验,又由经验验证。

一个陈述是科学还是非科学,应以其是否被证实为判别标准。

科学随经验的不断积累而向前发展。

累积增长模式:

科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知识从少到多,日渐积累,越积越多。

2)证伪原则与不断革命模式

科学不可能是向着最终目标稳步前进的系统,它永远得不到真理,甚至像几率那样的真理的替代物。

3)库恩的范式变化模式

又叫科学革命模式。

强调科学的发展是“新理论抛弃并取代与之不相容的旧理论的革命过程,革命的重要标志是范式变换.”

范式:

指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念和方法。

29.科学发展模式三原则的优缺点

科学发展的模式有三种:

(1)“平滑--积累型”。

优点:

正确解释科学进化,反映了人们认识发展的趋势。

缺陷:

未解决科学革命问题。

(2)“猜想---反驳型”。

优点:

A,提出科学理论提出的多元径。

B,在科学认识中表现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态度。

C,突出科学认识中科学革命的作用。

缺陷:

A否认通过逻辑方法提出科学理论。

B否认科学进化。

C否认客观真理存在,在认识上陷入了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

(3)“范式转换型”。

优点:

A完整反映了科学进化和科学革命的统一。

B注重了科学认识中的社会因素缺陷:

A把范式看成非理性因素,忽视了理性,逻辑因素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B割断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30.什么是证实?

什么是证伪?

(未找到自然辩证法的答案,这是XX的答案)

证伪:

任何科学理论都有一定局限性,超出某个范围就必须建立新的理论,原有的理论就被“证伪”了,但原有的理论还是真理,只不过是在原来的条件范围内有效,而不是“伪科学”。

证实:

通常是指通过一项或是多项客观存在来证明一件事情的真实性即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

31.什么是收敛思维?

什么是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

思维始终集中于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收敛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收敛思维志在取得结果;

发散思维:

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路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

又称“放射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

32.什么是科学实验及科学实验的特性?

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特性:

可以简化和纯化观察对象;强化对象及其条件;具有可重复性;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可以较为经济可靠地认识和变革被带入实验室的“自然对象”。

33.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34.技术预测的方法

技术预测指对未来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包括利用已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根据要预测的技术的过去和现在状况,推测和判断该技术发展的趋势或未知状况,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选择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较大贡献的技术群。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问题,意义,途径,条件)

答:

(一)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问题: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类认识掌握自然规律,不断取的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另一方面,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破坏了自然内部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平衡,没有协调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因此而常常受到来自自然界的报复。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对自然界均衡状态的破坏已经达到了严重的地步。

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问题严重。

如森林遭受破坏面积减少,物种加速灭绝,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

(1)人类自身失衡引发的问题(2)自然界自身失衡引发的问题。

(二)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文明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们基于全球性生态危机而提出来的。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急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

(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定性: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生产发展的核心是循环经济的发展,生活富裕的核心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它不仅要求拥有丰富的物质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