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3770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4.尝试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的

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

2.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3.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

教学难点:

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教学材料】

教师材料:

纱巾、羽毛、食盐、面粉

学生材料:

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初步认识固体,并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

1.谈话:

这里有两个瓶子(不透明),瓶子里分别装着什么呢?

不可以打开看,可以摇晃瓶子,你能猜出来吗?

(学生通过摇晃发现了区别,能猜出部分特征。

2.问:

打开盖子,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是什么感觉,能抓起来吗?

它们有什么区别?

请你描述一下。

(学生体验,发现一个瓶子里的像是水,湿湿的,抓不起来;而另一个瓶子里的是球形的东西,硬硬的能抓起来。

3.谈话:

把它们分别倒出来,倒在准备好的透明的容器里。

(师生共同揭开真相:

一个是流下来的水,一个是滚出来的玻璃球。

4.小结:

关于水,我们很熟悉,像水这一类物体,我们称之为液体;像玻璃球这一类物体,我们则称之为固体。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一起认识固体。

(出示课题)

5.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

那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固体呢?

(PPT出示图片)(学生一一列举,说明理由,有疑义的暂时保留)

二、通过判断纱巾,羽毛,面粉,食盐是否是固体,揭示固体的共同特征。

1.谈话:

看来大家已经大致了解了什么是固体,下面老师就要考一考大家,这些物体是不是固体?

(PPT出示出示纱巾的图片,教师拿起纱巾展示)纱巾是不是固体?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引出探究问题:

刚才很多同学在说明理由这一部分遇到了困难,那到底怎样的物体是固体呢?

3.揭示固体的特征(教师出示玻璃杯、足球、银杏叶、石狮子图片)它们是固体吗?

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点?

生1:

他们的形状不同,分别是圆柱、球体、扇形,狮子形状的。

师:

那他们的形状容易改变吗?

生1:

不容易。

师:

我们称之为有确定的形状(板书:

有确定的形状);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哪些不同?

生2:

大小不同。

师:

科学上我们把物体的大小称为体积(板书:

体积)。

生3:

他们有轻有重。

师:

轻重不同说的是质量。

(注意重量与质量的区分)(板书:

质量)

(如果学生提到了颜色这个特征,举反例:

玻璃杯无色透明)

师:

所以,固体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生4:

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师:

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

纱巾是固体吗?

理由呢?

生5:

纱巾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师:

(PPT出示羽毛的图片,教师拿起羽毛展示)羽毛是固体吗?

(学生回答)

师:

看来呀,像纱巾、羽毛这样很轻很薄的物体,也是固体。

(PPT出示食盐的图片,教师拿起装有食盐的烧杯)食盐是固体吗?

(学生回答)

师:

这位同学说食盐有确定的形状,如果我将烧杯中的食盐倒入培养皿,它们的形状会不会改变?

其实呀,食盐的形状是指一个食盐小颗粒的形状,(PPT出示食盐颗粒的图片)这就是放大后的食盐颗粒,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

正方体。

师:

所以食盐也是有确定形状的固体。

师:

那面粉是不是固体?

生:

面粉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有质量,有体积。

师:

食盐、面粉虽然细小,但它们也是固体。

三、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体积的大小

1.过渡:

既然固体物质都是有体积的,那你们会不会比较体积的大小?

2.研究问题

(1):

(出示图片)这三组积木哪个体积大?

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他们相差多少?

3.小组活动(数积木的个数),记录,汇报结论。

(教师小结:

1号3号积木虽然看起来不同,但是体积是相同的)

4.研究问题

(2):

师:

(出示图片和对应的实物:

黑芝麻和白芝麻)有办法比较这两堆芝麻体积的大小吗?

用眼睛能看的出来吗?

生:

看不出来,可以用量筒。

师:

(PPT出示图片)但是老师能提供的工具只有这些,怎么测量呢?

生:

将芝麻倒入杯子中,用直尺测量高度,高的说明体积大,低的说明体积小。

师:

说的真好。

那我们来试一试。

(教师边演示实验,边引导学生说出注意事项)

生1:

不要把芝麻撒出来,要缓慢倾倒

生2:

倒完要抖一抖容器,确保所有的芝麻都倒入杯中

生3:

晃一晃杯子,使芝麻上端齐平

生4:

直尺测量时应该竖直,眼睛水平看刻度……

师:

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请各小组组长拿出桌洞中的实验材料,完成实验记录单。

5.小组活动,记录,汇报结论。

6.研究问题(3):

师:

那有没有办法比较小鸭和小熊体积的大小?

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1:

将小熊小鸭放到水中,看哪个水面上升的多

师:

水的量要怎么样?

生1:

相同

生2:

向小熊小鸭里面加入固体,看加多少能装满

生3:

……

师:

那我们能不能借助芝麻进行比较呢?

生:

将小熊小鸭放到两个塑料杯中,再将芝麻倒进去,测量他们的高度。

师:

这两份芝麻的体积是怎么样的?

生:

相同

师:

两个玩偶要放在杯子的什么位置呢?

生:

底部

师:

确保玩偶完全被覆盖住,这样测量的才准确。

谁想来前面试一试?

(学生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说出注意事项)

(1)将两个玩偶放到杯中(强调放置杯底)

(2)倒入芝麻(强调缓慢,不要撒出来)

(3)摇一摇,使顶端齐平

(4)测量高度(强调直尺应该竖直,视线水平)

7.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表。

8.小组汇报实验结论。

9.小结(……)

四、总结与延申

1.大家来看看这些物体(出示图片:

被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它们的形状被改变了,那还是固体吗?

2.其实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播放视频):

岩石经过风吹日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它们还是固体吗?

3.小结:

由此可见,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4.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固体是有确定形状、有体积、有质量的物质,那液体有哪些特征呢?

请大家课后思考。

【板书设计】

认识固体

有确定的形状

共同特征体积

质量

 

实验记录表

组别:

一、把积木的数量填写在括号中。

积木数:

()()()

二、哪一堆芝麻的体积大?

名称

黑芝麻

白芝麻

高度/毫米

实验结论:

 

三、哪一个玩偶的体积大?

名称

小鸭

小熊

高度/毫米

实验结论:

 

表1:

哪一堆芝麻的体积大?

名称

黑芝麻

白芝麻

高度/毫米

实验结论:

 

表2:

哪一个玩偶的体积大?

名称

小鸭

小熊

高度/毫米

实验结论: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能联系生活,举出不同固体混合和分离的例子。

2.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3.举出生活中需要分离混合物的例子,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把一些混合物分离出来。

教学重点

认识并学会分离生活中的混合物,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分离生活中的各种混合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黄豆、玉米粉、绿豆、木屑和铁屑、红糖和沙子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周围的生活,看看在生活中有哪些固体是混合在一起的。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性质,下面谁来说一说液体和固体的基本性质分别是什么?

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的时候需要吧多种固体混合在一起,有的时候需要把混合在一起的多种固体分离开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论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二、固体的混合

出示课本插图:

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

学生仔细观察,分别说一说,这3种混合固体是由哪些固体混合在一起的?

八宝米是白米、豆子、红枣、百合、玉米粒、绿豆、红豆等等混合在一起的。

中药材是各种中药混合在一起的。

混凝土是沙子、水泥、石子等等混合在一起的。

除了这些,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的混合现象?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的固体混合物,并说一说这些混合物是由哪些固体混合在一起的?

窗户就是铝合金和玻璃的混合;房子是混凝土、钢筋等固体的混合物;

泥土是土壤、沙子、小石子、各种昆虫、腐殖质的混合物。

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教师引导: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由多种固体混合在一起的。

那么这些固体在混合前后,它们的质量和占据的空间会发生变化吗?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操作来研究这个问题。

探究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

出示实验的材料:

实验室天平、黄豆、玉米粉、绿豆、盆子等等。

讲解实验的方法及步骤:

先分别称出黄豆、玉米粉和绿豆的质量,然后将三种固体混合起来称一称,看看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

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小结:

固体混合前后,质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探究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大小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实验方法。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点:

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黄豆、玉米粉和绿豆所取的数量不能太多;在三种固体混合在一起放入量筒之后,要摇一摇晃一晃;注意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实验结果,小结:

把黄豆、玉米粉和绿豆三种固体混合在一起之后,占据的空间明显变小。

引导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根据实验过程进行解释。

教师小结:

固体混合前后,一般来讲质量不会发生变化,但是体积会变小。

体积会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一般来讲,固体颗粒有大小之分,混合之后,小颗粒田占据了大颗粒之间空白的位置,从而造成固体混合之后体积变小。

三、固体的分离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仅会把多种固体混合在一起,有的时候我们还要把混合在一起的多种固体分离开来。

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两幅图上是把什么固体和什么固体分离开来。

图一:

建筑垃圾是混合固体,分离时需要把建筑垃圾中的铁分离出来

图二:

是把大米和稻壳分离出来

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分离的现象。

沙里淘金、垃圾分类回收、晒稻子、收豆子、洗菜等等。

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混合在一起的固体,我们该怎样把他们分离开来呢?

下面请大家先来看一看书中的三种情况。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木屑、铁屑的混合物,以及红糖和沙子的混合物。

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如何把这三种固体混合物分离出来。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交流分离三种混合物的方法,并且填写下列表格。

写出把下面的混合物分离开来的方法:

混合物

黄豆、绿豆和玉米粉

木屑和铁屑

红糖和沙子

分离方法

学生分小组交流问题,并填写好表格。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交流的方法,其他同学评价方法好不好。

教师相机把学生认为好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采用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对以上三种固体混合物进行分离,每个小组可以选用1-2种固体进行分离。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分离的固体是什么?

采用什么方法?

效果怎样?

进一步完善好上述表格。

混合物

黄豆、绿豆和玉米粉

木屑和

铁屑

红糖和

沙子

分离方法

可以用孔比较小的网塞,先分离出玉米粉,再用孔比较大的网塞,分离出绿豆。

可以用磁铁吸出木屑中的铁屑。

可以把混合物放入水中,红糖溶解,分离出沙子,再蒸发得到红糖。

教师小结:

同学们,每一种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分离固体的时候,一定要多动脑筋想一想,采用什么办法是最合理、最有效的。

 

板书

设计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娈,占据的空间会发生变化

混合物分离有方法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课课练课时练习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基础达标练练全基础知识轻松实现达标

1、填空题。

(1)固体与固体混合后,_________不变,_________有可能发生变化。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混合物进行分离,如下图中的甲是根据物质的_________不同将物质进行分离;乙是根据物质的_________大小不同将物质进行分离;丙是根据物质的_________不同将物质进行分离。

[填“状态”“颗粒”“轻重”]

(3)100毫升的黄豆与100毫升的沙子混合后,体积_________200毫升。

[填“大于”或“小于”]

2、判断题。

(1)固体与固体可以混合在一起,也可以再分离开。

()

(2)两种不同的固体混合后,体积一定没有任何变化。

()

(3)红糖和沙子混合后无法分离。

()

(4)几种固体混合后,总质量变小。

()

3、选择题。

(1)下列属于混合现象的是()。

A.剥花生B.将石子从大米中挑出C.制作八宝粥

(2)要把沙子和黄豆分离,较简单的方法是()。

A.沉淀B.用筛子筛C.过滤

(3)将一定体积的花生和一定体积的沙子用筷子搅拌混合均匀,混合后的体积与原来的体积相比,()。

A.混合后的体积小于混合前两者体积之和

B.混合后的体积大于混合前两者体积之和

C.混合后的体积等于混合前两者体积之和

4、简答题。

要想将铁屑和木屑分离,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能力提升练练会综合能力快速提升成绩

5、实验分析。

(能力指数★★★)

伊伊从市场上买回1千克黄豆、1.5千克绿豆和1千克玉米粉,由于只有一个袋子,伊伊便把它们装到了一起。

(1)回到家后,她称了三种食物的总质量,请在下图中填上相应的数据和符号。

()千克+()千克+()千克○()千克

(2)伊伊想把这三种食物分离开,应该怎样做?

 

(3)伊伊用量筒量取了60毫升混合物,并把它们分离开,分别装入三个量筒,她会发现食物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6、综合应用。

(能力指数★★★★)

分离混合物。

(1)金属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而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节约使用。

金属材料一般都是可以回收重复使用的。

在建筑垃圾中,有很多铁制品,那么我们怎样将铁制品与其他建筑垃圾分离呢?

 

(2)一般情况下,两种固体混合后,由于大小、轻重等方面存在差异,比较容易分离。

但是如果是沙子和红糖这样的较小固体颗粒混合到一起,该怎样使它们分离呢?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

(1)质量体积解析:

固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是大的固体颗粒之间存在着空隙,与小的固体颗粒混合后,小的固体颗粒填充这些空隙后,会造成总体积变小。

(2)轻重颗粒状态(3)小于

2.

(1)√

(2)×(3)×(4)×

3.

(1)C

(2)B(3)A解析:

由于花生之间存在空隙,将沙子和花生混合后,沙子会进入空隙中,所以二者混合后的体积小于混合前两者体积之和。

4.(答案不唯一)方法一:

把它们都放入水中,木屑漂起,铁屑沉底。

方法二:

用磁铁将铁屑吸出。

方法三:

用适当大小的风将木屑吹走。

5.

(1)11.51=3.5

(2)先用网眼较小的筛子把玉米粉筛出,再用网眼较大的筛子将黄豆和绿豆分离开。

(3)食物混合后比混合前占据的空间变小了。

6.

(1)人们一般采用电磁起重机来收集建筑垃圾中的铁制品。

(2)把红糖和沙子的混合物放入水中,红糖溶解在水中,再用过滤的方法将沙子与红糖水分离,然后用加热蒸发的方法,得到红糖。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领域的相关内容标准建构的。

本课通过研究固体的混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比较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解释固体混合前后体积变化的原因。

同时对探究技能“测量”进行了培养和训练,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然后通过研究固体的分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根据物体特征或材料性能将物体进行分离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固体与液体》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固体物质——石头,具有代表性的液体物质——水,学习了如何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以及如何用科学语言做出描述,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类比、描述、归纳事物性质的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思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

2.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离固体的例子。

科学探究:

1.能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混合前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

2.能用科学的方式记录测量出的固体的质量和所占空间,并用科学语言描述测量结果。

3.能通过观察、比较,对测量中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进行分析,做出解释。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测量并探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所占空间的变化。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举例说明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活动,认识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并使用不同方法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活动,认识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固体混合物分离开。

【教学准备】

工具:

天平、量筒(干燥)、称量杯、混合桶、塑料勺、纸漏斗、筛网

材料:

黄豆50克、绿豆50克、玉米粉50克

其它:

记录单、课件、视频资料

备注:

演示用材料用玻璃杯装,学生用材料用塑料杯装

【教学时间】

1课时

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一、导入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固体,知道了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固体的形状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

那么,怎样知道固体的体积和质量呢?

通过观察能够确定吗?

2.提问:

怎么知道固体的质量?

(板书:

质量)

交流:

用天平测量固体质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放称量纸、左物右码

(学生操作的间隙,板书:

黄豆、绿豆、玉米粉,学生汇报后,板书:

50克)

3.提问:

怎么知道固体的体积?

交流:

用量筒测量固体占据空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板书:

占据空间)

1.回忆之前的学习内容,发言

 

2.调动之前使用天平的经验,学习用天平测量颗粒状固体时需要在托盘里铺称量纸的操作

练习:

称量黄豆的质量

3.调动前课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经验,迁移学习测固体占据空间的方法

练习:

测量黄豆的占据空间

 

根据《认识固体》一课的内容,从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入手,转而研究如何通过用工具测量来确知固体的占据空间和质量,初步学习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为后续研究固体的混合现象做好准备。

二、研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体积的变化

(一)提出问题

1.师:

除了黄豆,老师还准备了另外两种不一样的固体(依次出示玻璃杯装的50克玉米粉、绿豆)。

这些固体的质量我都提前称过了,都是50克(PPT出示三种固体的图片及其质量)。

仔细观察这三种固体,对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你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2.根据学生的发言做相应的回应和引导

(1)你怎么知道它们占据的空间不一样?

(2)你认为它们混合以后的质量就是它们混合之前质量的和。

对吗?

那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怎么研究?

(3)混合以后的占据空间有没有变化,该怎么研究?

仔细观察三种固体,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三种固体,思考后发言

 

(1)生:

这三种固体的质量是一样的,可是它们的体积看起来却不一样。

(2)生:

如果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它们的总质量是不是150克呢?

(3)生:

混合以后占据的空间还会发生变化吗?

(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关于混合后占据空间变化的问题,则由老师提出)

 

 

观察三种固体,并针对固体的质量和占据空间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将三种固体的质量设计为一致,一是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等质量固体所占空间是有差别的,二是为了简化学生接下来实验的操作和计算的过程。

此处的讨论,要尽量给学生留足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固体混合之后质量和所占空间的变化情况。

(二)设计方案

1.师:

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你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

2.交流:

明确需要测量的数据

 

3.明确操作细节

师:

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介绍纸漏斗,提醒学生在将固体转移到量筒的过程中使用,演示使用方法。

PPT出示操作注意事项

 

汇报交流

 

通过思考和师生对话,认识到要测量的数据有:

固体各自的占据空间,固体混合以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思考发言

学生发言(安全、不能撒落固体、操作规范……)

 

学生第一次使用托盘天平和量筒称量颗粒状和粉末状固体,因此在教学中先引入要借助于工具测量,接着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教学生使用这两种测量工具的方法,帮助学生后续顺利开展测量和分析数据的活动。

在数据之后得出结论的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

(三)测量并得出结论

1.组织学生小组活动

2.组织学生小组汇报

3.讨论:

为什么混合以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了?

(适时提醒学生回忆固体混合时观察到的现象)

1..学生小组活动,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2.汇报数据,分析结论

3.思考、讨论、汇报

三、应用和拓展

1.师: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其他固体的混合现象呢?

相机出示图片:

粽子、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材料

2.师: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固体的混合。

老师下节课还要用这些材料给下一个班上这节课,你们能不能帮老师的忙,把这些混在一起的黄豆、绿豆和面粉分开呀。

请你们想一想,下次课我们再来讨论固体的分离。

发言

 

课后继续思考固体分离的方法

 

通过请学生帮忙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分离固体的欲望。

【板书设计】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黄豆

绿豆

面粉

混合后

质量(克)

**

**

**

**

不变

占据空间(毫升)

**

**

**

**

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