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7385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8、认识固体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基本性质,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知道不同的固体,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3.辨认固体的形状、大小变化后的情况,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教学重点

认识固体的性质,知道固体的形状或大小,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改变,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固体的性质,不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面粉、盐、沙子、玩偶、玉米粉、积木、粉笔、蜡烛、纸张等各种各样的固体,水、牛奶、食用油等液体。

预习要求

观察我们周围的物体,看看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初步认识固体和液体。

教学过程

旁注

课前准备:

教师在每小组实验桌上摆放好实验器材,在教室的窗台等部位摆放矿泉水、食用油、牛奶等液体。

一、导入新课

出示单元小诗:

固体大小有形状,或圆或方有质量。

外力作用会变样,质量不变莫慌张。

液体可就不一样,日常都要容器装。

摇一摇,晃一晃,想变啥样就啥样。

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小诗的内容。

全班交流:

这首小诗写了哪些东西?

(固体和液体)

固体和液体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再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固体和液体的特点。

教师引导:

固体和液体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固体和液体。

板书课题: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固体。

板书课题:

8、认识固体

二、辨别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

教师引导:

大家先来看一看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固体?

哪些是液体?

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并把这些物体分为固体和液体。

固体:

黑板、墙壁、玻璃、窗户、课桌、凳子、讲台、电脑、实验桌上的玻璃器皿等等都是固体。

液体:

矿泉水瓶中装的矿泉水、牛奶、食用油等等。

教师引导:

刚刚大家分的都很准确,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这些也是固体吗?

投影出示纱巾、面粉、食盐等等物体,引导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不是固体?

为什么?

教师相机出示显微镜下的食盐晶体,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盐颗粒虽然比较细小,但是它仍然有一定的形状,因此属于固体。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归纳出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因此,无论是纱巾、面粉,还是食盐,他们都属于固体。

要想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固体,不能只从大小,形状上判断。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是固体,进一步加深对固体的认识。

引导学生填写好活动记录单。

三、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教师引导:

固体都具有固定的形状,不过,每一样物体的形状都不一样,那么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大小呢?

接下来,请大家试着比较下面三组固体的体积大小。

第一组:

三组积木

出示积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哪一组积木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怎样才能比较这三组积木的体积大小?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本小组使用的方法,如果方法合理,我们可以当场验证一下,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三组积木的体积大小。

教师小结:

比较这三组积木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积木进行拆分,如果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一样的话,就可以采用数积木的方法进行比较。

第二组:

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

出示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引导学生看一看,预测一下这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谁的体积大?

学生进行预测,有的预测玉米粉的体积大,有的预测面粉的体积大。

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先分小组交流自己的办法,再进行全班交流,看谁想的办法更加合理,教师将比较好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选用自己认可的办法来进行实验,看看玉米粉和面粉谁的体积更大?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使用的方法以及实验的结果。

设计说明:

此处建议使用透明的玻璃杯测量的办法,把面粉或和玉米粉分别装入玻璃杯中,然后用尺子量一量面粉和玉米粉的高度,谁的高一些,谁的体积大,反之,谁的体积小。

第三组:

两个玩偶

出示两个玩偶,引导学生预测,哪个玩偶体积大。

学生预测玩偶体积的大小,并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推测。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想出的办法,看看谁的办法更加合理、有效

预测:

方法一:

埋盐法

具体操作方法为:

取足量的盐,利用量杯测出盐的体积,把玩偶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看谁的总体积大,那么玩偶的体积就大,反之,玩偶的体积就小。

方法二:

可以把盐换成沙子、玉米粉、面粉、米等等。

方法三:

如果是塑料玩偶,或者其他不吸水材质的玩偶,可以使用水来测量玩偶的体积。

各小组使用自己认为合理有效的办法,来进行验证。

全班交流,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

刚才比较三组固体的体积大小,我们分别使用了数积木、用量杯量、埋盐法。

其实比较固体大小的方法非常多,比如刚才同学们提出的把物体埋入水中,把物体埋在沙子中等等方法,只要能把物体的体积测量出来,都可以使用。

引导学生完善好实验报告单。

四、他们还是固体吗?

教师引导:

我们刚刚了解了固体的特点和体积。

如果一个固体形状发生了改变,大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物体还是固体吗?

出示图片:

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烛

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还是固体吗,并谈一谈自己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没有变的东西认识到,尽管物体的体积、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构成这些固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所以,他们仍然是固体。

出示一座山的图片,引导:

这座山上的岩石,经过数百万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什么?

他们还是固体吗?

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会变成细小的沙粒石子,不过,因为构成石头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因此,他们还是固体。

出示自然界中岩石的变化图,引导学生仔细观看,直观的感受岩石的变化过程。

教师小结:

总之,无论固体的大小怎样改变,形状怎样改变,只要构成固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那么,他们仍然是固体。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固体,知道了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尽管有时候,固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大小会发生改变,但是构成固体的物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它们还是固体。

下一节课我们将初步认识一下液体,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板书

设计

8、认识固体

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大小、体积和质量

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08认识固体课课练课时练习

8认识固体

基础达标练练全基础知识轻松实现达标

1、填空题。

(1)固体有确定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________或________,但构成物体的________没有改变。

(3)要比较两堆粉末的体积的大小,可以将两堆粉末分别装入相同的玻璃杯中,然后用________和________记录粉末在玻璃杯中的________。

2、判断题。

(1)橡皮泥的形状会改变,所以它不是固体。

()

(2)纱巾没有确定的形状,它不是固体。

()

(3)固体都是硬的。

()

(4)固体都是不透明的。

()

(5)面粉在揉成面团之前不是固体。

()

3、选择题。

(1)下列物体属于固体的是()。

A.洗发剂B.玻璃球C.牛奶

(2)下列固体中,最大的是()。

A.

B.

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变得破碎了,破碎的岩石不是固体

B.固体的形状各异,我们无法准确比较它们的大小

C.食盐是固体的小颗粒

(4)妈妈给佳佳买了两个玩具,佳佳想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于是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实验,这利用的是固体()。

A.有确定的体积B.有确定的质量

C.受到外力作用能改变大小

4、连线题。

石头

牛奶固体

书本不是固体

酱油

能力提升练提升训练拓展探究

5、实验分析。

(能力指数★★★)

(1)仔细观察下图,说一说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

 

(2)固体有哪些特点?

 

(3)吃面包时掉的碎屑是固体吗?

为什么?

 

6、综合应用。

(能力指数★★★★)

从前,有甲、乙两人向国王献上两颗宝石,他们都说自己的宝石更大。

甲的宝石更长,乙的宝石更厚,用肉眼不能分辨出哪颗宝石更大。

国王问丞相如何判断哪颗宝石更大,如果你是丞相,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写出两种方法)

 

8.认识固体

1.

(1)形状体积质量

(2)形状大小物质状态

(3)尺子笔高度

2.

(1)×

(2)×(3)×(4)×(5)×

3.

(1)B

(2)B(3)C(4)A

4.

5.

(1)面包、鸡蛋和玻璃杯是固体,杯中的水不是固体。

(2)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面包的碎屑是固体。

面包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大小,但物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

6.(方法不唯一)方法一:

在两个相同的杯中加等量的水,再将两颗宝石分别放人两个杯中(两颗宝石完全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比较哪个杯中的水面高,哪个杯中的宝石体积更大。

方法二:

将两颗宝石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杯中,再向两个杯中倒入相同体积的盐,将宝石埋上,比较哪个杯中的盐的表面高,哪个杯中的宝石体积更大。

 

9.认识液体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2课。

本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体积、质量等方面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种种性质的认识。

教学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描述所知道的各种液体的性质。

教科书第27页提供了一个场面,目的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而且越多越好。

课文还提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四种常见的液体:

食用油、水、蜂蜜、牛奶,让学生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了解它们的性质。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进一步发现液体的性质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各种性质,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材第28页的第一幅图是比较四中液体的性质,把三种不同的液体倒入斜放的板上,通过液体流动速度的快慢,说明不同的液体,粘稠度不同,通过对四种液体的比较,发现它们的颜色也是不相同的。

第二幅图是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并重点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第三幅图是量出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在天平上比比看,谁轻谁重?

称量与水体积相同的油和蜂蜜的重量,通过比较说明同样多的水和油,油比水轻。

这里暗含着“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的知识。

第二、三幅图都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得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固定的体积和质量。

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实验所用仪器比较多,难度也较大。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归纳研究方法。

帮助学生认识到:

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中低年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对于科学研究也有着极高的热情,愿意积极参与并且动手实验。

但是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只是有限的一段时间,没有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水知道了水的基本特征,也学会了用不同的感官认识物质,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轻重等性质。

2.知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科学探究:

1.愿意采用多种方法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科学态度: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2.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初步渗透液体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轻重、粘稠度、体积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教学难点】

认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质,了解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视频、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量筒、天平、等。

学生材料:

沙漏、火柴、香、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托盘、抹布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液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

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

“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

”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

水。

2.师:

对了,就是水。

咱们以前就研究过水,还记得水有哪些性质吗?

生:

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

3.师:

像水这样的物体我们称为液体,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液体。

(板书课题:

9.认识液体)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新课,将液体的性质谜语化,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以前学习的水的相关知识,一举两得。

二、辨别分析,明确液体的概念

1.(教师出示图片)孩子们,咱们来找一找,看看图中哪些是液体?

生:

汗水、针筒里的药水、雨水、牛奶、酱油、食用油、自来水汽油等都是液体。

师:

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液体呢?

生:

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2.师:

哦,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就是液体呀。

那咱们来看看,流动的沙子是液体吗?

(不是)

师:

请大家拿出沙漏仔细地观察。

流沙是液体吗?

(收沙漏)

生:

流沙虽然会流动,但也不是液体,而是固体颗粒。

师:

沙子有固定的形状,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这是固体和液体很大的不同。

3.师:

那烟雾呢,是液体吗?

生:

也不是,是气体。

师:

刚刚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测,你们的猜测对吗?

要怎样来验证呢?

生:

实验。

师: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香和火柴,待会可以点燃香,认真观察烟雾。

不过在使用火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烫到手了,观察好了,请大家像老师这样将香熄灭,明白了吗?

生:

明白了。

师:

现在请大家拿出火柴和香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师:

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

生:

烟雾是气体。

生:

烟雾是粉尘颗粒物,是固体,因为质量很轻,可以飘在空气中,就形成了烟。

师小结:

你说得非常正确。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烟雾和流沙都不是液体,因为液体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的物体。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实验,通过师生、生生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辨析这些物质为什么是液体,既复习了固体相关知识,又明确液体的概念。

三、活动体验,借助感官认识液体性质

1.师:

(教师出示四种液体,装在中号烧杯里)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水、牛奶和蜂蜜,先用你们的感官去看一看,这四种液体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呢?

生:

颜色不同。

(板书:

颜色)

生:

水是无色的,牛奶是乳白色的,油是金黄色的,蜂蜜是深黄色的。

师:

还有什么不同?

生:

气味不同。

(板书:

气味)

生:

我闻气味知道的,水是没有气味的,有点奶香的是牛奶,有点大豆香的应该是油,有点甜甜的应该是蜂蜜。

师:

还有吗?

生:

味道不同。

(板书:

味道)

生:

水是没有味道的,蜂蜜是很甜的,牛奶有点甜的,食用油。

(板书:

透明度)

生:

水是透明的,牛奶是不透明的,食用油和蜂蜜是半较透明的。

师:

(板书:

透明度)透明度也不同。

生:

他们的质量也不同。

师:

(板书:

质量)

2.师:

看来不同的液体很多性质是不一样的。

那同一种液体呢?

它们装大大小小的瓶子里有不同吗?

生:

质量不同,有的多,有的少。

师:

哦,质量不同,多少的情况不一样。

那到底装了多少呢?

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呢?

生:

可以用有刻度的杯子来量。

[设计意图:

突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事物是复杂的,因此认识事物需要用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不同的液体,学生通过看、闻、摸等方法对这几种液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对液体的黏稠度和流动性有了认识。

四、合作探究,进一步探究液体的性质

(一)活动:

测量液体的体积

1.师:

孩子们真聪明!

在科学上,我们使用量筒或者量杯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量筒。

请大家仔细观察,量筒上都有什么?

生:

有刻度,有数字,有英文字母。

师:

这个英文字母ml表示毫升,毫升是一个体积单位。

这个数字表示量程和单位,表示一次最多测量500毫升的液体。

师:

如果没有标注量程,我们又怎么知道量筒最多测多少呢?

生:

可以看最高处的数值。

师:

那这个量筒最少测多少呢?

(50毫升)

师:

对。

孩子们你们看,这里还有一些刻度,你知道一个大格表示多少毫升吗?

(50毫升)

师:

每一大格里面还有很多小格,一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

我们来数一数。

(10个)

师:

每一小格又表示多少毫升?

(5毫升)

师:

(出示量筒)怎样正确使用量筒呢?

咱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

(播放视频)

师:

谁再来说一说使用量筒要注意什么?

生:

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2.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出保持水平。

2.师:

明白了吗?

好,那咱们现在来量一量这些液体的体积是多少。

记得一边测量一边记录。

如果液体洒落桌面,请用毛巾擦拭干净。

开始!

3.教师巡视指导。

4.师:

都测量完了,咱们来听一听你们量出的结果。

学生汇报:

5.师:

通过刚刚的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

我发现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

师:

你真是一位小科学家。

[设计意图:

突出学生的动脑过程。

任何一项研究都是思维在前,行动在后。

在设计上每项活动前老师都会让学生去动脑想一想研究的方法,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想。

学生设计研究方案。

这些设计都会增强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使学生不再盲目地去实验、去动手。

]

(二)活动:

观察比较液体的粘稠度

1.师:

孩子们,你们刚刚测量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哪一种液体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生:

蜂蜜。

师:

为什么呢?

生:

因为蜂蜜很黏,流得慢。

2.师:

哦,也就是说这些液体的粘稠度和流动速度也不一样。

咱们来进行一场比赛,看看这四种液体谁流动得快,谁流动得慢?

师:

怎样才能比较他们流动的快慢呢?

生:

我们可以做液体流的快慢的比赛。

师:

在做液体流的快慢的比赛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生:

液体的要一样多。

生:

要同时开始流。

3.师:

你认为哪种液体会流的比较快,哪种液体流的比较慢呢为什么?

学生猜测。

师:

你们的猜测对吗?

咱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才行。

我为你们准备了一下实验材料,有托盘,水槽,和相同体积的四种液体,待会咱们每个组的四个同学合作实验,让这些液体同时从起点流向终点,同时请大家记录下实验结果。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

师: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谁跑得最快?

谁最慢?

生:

水最快,蜂蜜最慢。

师:

为什么蜂蜜最慢呢?

生:

因为蜂蜜很粘,粘稠度最高。

师:

哦……蜂蜜的流得最慢,粘稠度最高,那就说明粘稠度越高的液体流动速度越慢,粘稠度越低的物体流动速度越快。

6.师:

孩子们,想一想:

如果我们选用的蜂蜜比今天的还要粘稠得多,你觉得会怎么样?

生:

流得更慢。

师:

如果它都粘稠得都流动不了了,那它还是液体吗?

生:

不是。

师:

正是因为蜂蜜粘稠(ppt),所以生产厂家在蜂蜜包装上标注的都是蜂蜜的质量。

孩子们,蜂蜜有质量,其他液体也有质量吗?

生:

有。

[设计意图: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结构性的材料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为最终解决问题服务。

在设计上每项活动前老师都会让学生去动脑想一想研究的方法,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想。

这些设计都会增强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使学生不再盲目地去实验、去动手。

]

(三)活动:

比较液体的质量

1.师:

这些液体的质量相同吗?

生:

不同。

师:

咱们在天平上比一比,让相同体积的水和油来玩跷跷板的游戏,看看它们谁轻?

谁重呢?

2.师:

(介绍天平)孩子们,这是天平,咱们在使用之前需要将这个游码移至称量标尺的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使横梁平衡。

然后咱们将同体积的水和油分别放在天平两端的托盘里。

师:

谁愿意来做质量检测员呢?

(找2个人)观测一下,里面有多少毫升?

生:

50毫升。

师:

都是50毫升,也就是体积相等。

现在请这两位同学同时将两种液体放在天平的两端。

其他孩子认真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

3.学生到台前操作,老师指导。

4.师: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相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水的质量更重。

水有质量,食用油也有质量,液体都有确定的质量。

孩子们,液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状,却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这是液体的共同性质,几乎每一种液体都同时具备这些性质。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液体有确定的质量,感受同体积的不同的液体质量不同。

]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

孩子们,今天咱们通过多种方法探究了液体的性质,其实要想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就是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研究。

希望大家在以后学习中,多动脑,运用各种方法去研究科学,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对于不认识的液体千万不要随意研究,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

[设计意图:

整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以知识为载体,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做了一个尝试:

摆脱了教师教学生的传统模式的束缚,让学生自觉建构关于液体的知识,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和发现者,教师的任务和角色也由“指挥”变成了“伴奏”。

教师是真正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凸显了学生在真正地、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究,体现出了科学探究的真实本色。

【板书设计】

9.认识液体---水平面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2课中的第2课时。

本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观察水平面,指导水平面的定义,认识水平仪,学会用水平仪测量物体是否水平。

教学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水平面,认识水平仪。

教科书的第29页通过观察两个瓶子里的水认识水平面,知道人们利用水平面制作了水平仪。

这一环节为后面学生如何测量物体是否水平做铺垫。

第二部分,这部分课本中有两幅图,第一幅图是学生测量窗台是否水平,第二幅图是学生测量课桌是否水平。

第一、第二幅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并学会使用水平仪测量物体是否水平。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发现水平仪在我们生活当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中低年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对于科学研究也有着极高的热情,愿意积极参与并且动手实验。

但是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只是有限的一段时间,没有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水,也学会了用不同的感官认识物质,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水平面,了解水平面的定义。

2.学会用水平仪测量物体是否水平。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水平仪测量课桌、窗台等物体是否水平。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科学态度: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2.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初步渗透水平仪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水平面,掌握水平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水平面,掌握水平仪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物体是否水平。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视频、水平仪。

学生材料:

水平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