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4318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马原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复习题.docx

《马原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复习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复习题.docx

马原复习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2.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是(B)。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D.是否承认世界是统一的问题

  3.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是(C)。

  A.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B.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人道主义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5.肯定精神和物质有同一性,这是(D)。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A)。

  A.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B.自然界发展的规律

  C.社会发展的规律D.思维发展的规律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D)。

  A.机械力学B.地质学和胚胎学

  C.天文学和数学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9.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是(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10.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D)。

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哲学和世界观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世界观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是朴素的自发的未经论证的,因而还不是哲学

  B.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C.一个正常的人都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形成某种看法和观点,具有一定的世界观,因而也就具备了哲学思维的实际基础

  D.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

  2.有关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各门具体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为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证材料

  B.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科学,它建立的关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及其结论,为具体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发展和运用,提供了方法和指南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D.哲学和具体科学在科学这个大系统中分属不同的层次,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对于不同领域的实践工作来说,哲学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BCD)。

  A.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B.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C.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体系,这是因为它是(ABC)。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C.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D.主体与客观的统一

  5.下列论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

  A.世界是上帝创造的B.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派生的

  C.物是感觉的复合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6.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包含思维和存在关系性质的有(ACD)。

  A.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C.自由和必然D.真理和客观存在

  7.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ABD)。

  A.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

  B.它对世界的看法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C.它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完成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科学体系

  D.它继承了哲学史上的优秀成果,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新材料,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

  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包括(ABCD)。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9.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ABC)。

  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历史性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BCD)。

  A.它主张全部抛弃历史上的一切B.它坚持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

  C.它自身并不是一个终极真理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完善和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开放体系

  D.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不断认识真理和掌握真理的道路

三、判断题

  1.哲学就是世界观。

(×)【解析】哲学与世界观是有区别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

只有把世界观理论化、系统化,才能形成哲学。

哲学要以世界观为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哲学是世界观的升华。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解析】要正确判断此题正确与否,必须弄清楚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即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

  4.在历史观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

  5.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历史条件。

(√)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7.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惟一显著特征。

(×)【解析】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特征。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真理性与阶级性是有机统一的。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与阶级性是有机统一的。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为无产阶级服务。

(√)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解析】①“科学的科学”是指把哲学当成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

这是旧哲学的看法。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科学的科学”。

  ③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科学的科学”,就会把它看成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并强加在科学之上,用抽象的哲学原则取代各门科学的特殊规律,用主观联系代替客观联系,而阻碍科学的发展。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界定的。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所蕴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同一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其错误在于(C)。

  A.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C.否认了相对静止D.夸大了静止的根本性

  4.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B.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否认运动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5.物质的运动是(B)。

  A.时动时静的B.永恒的C.暂时的D.把握不住的

  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C)。

  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

  7.物质从一般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D)。

  A.概念、判断、推理B.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C.客体、主体、客体D.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C)。

  A.各种实物的总和B.主体与客体的统一C.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D.存在和思维的统一

  9.意识的本质是(C)。

  A.大脑机能B.社会产物C.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D.决定物质

  10.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在于(A)。

  A.物质能独立存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B.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

C.物质是运动的,意识是不运动的D.物质是具体事物,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1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C)。

  A.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B.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

  C.事物新陈代谢,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和变化D.事物由小到大,积少成多的变化

  12.“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的名言告诉人们的哲理是(A)。

  A.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B.没有质变,就不会有量变,质变优于量变

  C.没有质量互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D.没有量,就没有质,质是量的积累

  13.度是指(C)。

  A.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B.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D.事物保持自己存在的方面

  14.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过程说明了(D)。

  A.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历史的简单重复

  C.事物的发展是无止境的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5.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B)。

  A.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系统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16.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对抗的矛盾和非对抗的矛盾

  17.决定事物性质的是(D)。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不平衡性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18.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在实际工作时(A)。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坚持两点论,全面地认识问题

  C.坚持重点论D.既全面又有重点地认识问题

  19.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错误是由于忽视了事物的(A)。

  A.矛盾的特殊性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的同一性D.矛盾的斗争性

  20.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和下述(B)原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B.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

  C.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21.“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B)。

  A.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是不可分割的B.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ABCD)。

  A.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2.关于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正确的说法是(ABCD)。

  A.绝对运动是具体物质形态产生的根源,相对静止则是物质存在和分化的条件,二者的统一,说明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和丰富多彩

  B.只有承认和肯定相对静止,我们才能具体认识和区分事物,对事物及其运动作定量分析;也只有肯定和承认物质的绝对运动,我们才能够因势利导,改造事物

  C.割裂物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D.正确处理社会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注意政策的调整与连续性,符合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现为(BCD)。

  A.运动和静止不同时存在于一个物质中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静止中包含运动D.运动时有静止的存在

  4.关于意识的起源正确论点是(BC)。

  A.一切物质都有意识B.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人脑客观建构的产物

  5.“拔苗助长”这个成语的哲学寓意是(ABC)。

  A.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6.“闭门造车”的错误在于(AD)。

  A.否定物质决定意识B.否定意识决定物质

  C.否定意识的能动作用D.否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7.人的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ABCD)。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CD)。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9.辩证唯物主义所建立的物质观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是(ABC)。

  A.坚持了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B.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结构区别开了

  C.物质能够被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线

  D.强调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10.现实生活中虽没有龙,却有龙的形象,龙的概念。

这一情形表明(CD)。

  A.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动地创造物质

  B.有的意识不是对物质的反映

  C.意识通过对现实材料的加工,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概念

  D.能动地反映外部世界是意识的重要特点

11.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AB)。

  A.事物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运动B.事物的联系和运动同时存在

  C.先有联系,后有运动D.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12.由于过量砍伐,使得我国某些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反常,灾害频繁。

这种教训告诉我们(ACD)。

  A.事物的量变超过了限度,就会引起质变B.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D.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13.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BCD)。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14.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阶段同第一阶段(CD)。

  A.根本性质相同B.形式完全相同

  C.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某些特征D.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

  1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因为它(ABCD)。

  A.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B.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C.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路线D.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

  1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BCD)。

  A.前进性B.上升性C.曲折性D.回复性

  17.“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句话体现出了(AB)。

  A.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B.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符合(BCD)。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B.矛盾及其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19.唯物辩证法否定观认为,否定是(ABCD)。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对旧事物的“扬弃”

 三、判断题

  1.哲学上的物质就是实物。

(×)【解析】实物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具体存在的东西,而不是物质的惟一特性,不是哲学上的物质。

哲学上的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概括,客观实在是哲学上的物质的惟一特性。

旧唯物主义认为哲学上的物质是实物,是物质形态、物质结构。

上述观点混淆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和旧唯物主义物质的界限。

  2.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

(×)【解析】这句话的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

因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但二者并不能等同。

  3.静止就是不动。

(×)【解析】这个命题把相对静止夸大成绝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物质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运动中,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因此,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动的静止是根本不存在的。

  4.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精神活动,而不是特殊物质。

认为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将意识归结为特殊物质,抹煞了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区别,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5.意识单纯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解析】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6.思维模拟是人的物化的一种表现。

(√)

  7.世界上既有物质现象又有意识现象,所以世界的本质既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

(×)【解析】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纷繁复杂、无限多样的世界是物质世界,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成果都证明这一原理的正确性。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独立存在,把世界本质说成既是物质又是意识必然会导致唯心主义。

  8.没有感觉就不能认识事物,但客观事物是不依赖感觉而存在的。

(√)

  9.我们应该跟着感觉走。

(×)【解析】此观点否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否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哲学上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是人类通过感觉感知的,但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所以我们不该跟着感觉走

  10.由于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中,客观规律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所以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重要。

(×)【解析】肯定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此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探索中是十分重要的。

  11.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产生,是质变,是飞跃。

(√)

  12.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

(×)【解析】量变引起质变是有条件的,当量变达到一定阶段时,超出了事物的度,才能引起质变。

由此,可以看出并非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

  1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14.矛盾的同一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解析】此题颠倒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条件。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15.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辩证图景是:

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

(×)【解析】正确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辩证图景应是: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16.辩证法的否定是“扬弃”。

(√)

  17.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为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为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矛盾的特殊性虽与普遍性相联系,但它表现出来的是事物的特殊本质,不可能都在矛盾的普遍性中存在。

因此,矛盾的特殊性不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中。

  1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解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的分析方法,就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及其相互关系,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确定矛盾的性质,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键,在于把握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论基础。

所以,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仅归结为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19.要纪律就不能要自由;要自由就不能要纪律。

(×)【解析】这一论断违背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原理。

自由和纪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由和纪律是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二者性质不同,不能互相代替。

二者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自由是纪律的基础,纪律是自由的保证。

没有自由,人们思想就会僵化,失去创造力;没有纪律,做事情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我们既要纪律,又要自由,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0.否定就是全面抛弃。

(×)【解析】否定应是辩证的否定,即扬弃,也就是继承和发扬旧事物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抛弃和否定旧事物消极的因素。

否定一切,抛弃一切,是形而上学的立场和方式。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认识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

  A.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

  A.理性认识可靠,感性认识不可靠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C.理性认识是绝对的,感性认识是相对的D.理性认识是与经验无关的人的抽象思维的产物,感性认识只是人本能的反映

  3.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再实践D.抽象、具体、再抽象

  4.“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认为“理在事先”B.片面夸大意识能动性

  C.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

  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6.判断对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丰富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已经过多次反复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已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7.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A.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C.一切创造性的活动D.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