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984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中学九年级中考试模拟测试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C.我国古代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学记》《易经》和《春秋》。

D.《愚公移山》中提到“山之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

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6分)

古语有云: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是感情的shè

n()透,是思想的火花,是理想的光辉,是智慧的结晶。

它凝聚着汉字的灵魂,像一条潜龙,流动在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

从《诗三百》《离骚》的源头,到乐府民歌,再到瑰丽宏伟的唐诗宋词,以至现代的新诗、散文诗,诗人们以其幽微的洞察力、【甲】

(悲天悯人愁肠百结)的情愫、妙笔生花的笔墨,显示出多彩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乙】

(铭刻镌刻)出这悠久的诗意中国,影响了平凡而美丽的一代代华夏儿女。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选择题只填序号)(2分)

shè

n(_______)透瑰____(A.guīB.kuī)丽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2分)

【甲】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5分)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丙辰中秋,欢饮达且,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该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

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

B.这首词上阙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始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6分)

(甲)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②,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

边境。

②南海:

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

水瓶。

④钵;

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

难道,反而。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②汝之不惠惠:

()

③帝感其诚感:

()④越明年越:

()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的一项是()(3分)

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乙两文告诉我们共同的道理是什么?

(3分)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2分)

救命的海鸥

【美国】科里·

瓦尔克·

迪伦

①在我12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爷爷出海捕鱼。

我们满载而归,可是在往回驶的时候,我们的船撞上了一个暗礁,船沉了,爷爷领着我游向了一个小岛礁。

岛礁上歇着一只海鸥,当我们爬上岛礁时,它只是微微地往后退了退,并没有飞走。

②我们离海岸非常近,大约只有几百米,爷爷想要领着我游向海岸,不过爷爷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我们看见了附近的两条大鲨鱼。

爷爷告诉我,或许是我们船上的鱼把鲨鱼引了过来,也或许它们本来就生活在这里。

它们在附近游来游去,一直没有离去。

海岸不远处有树林也有房子,我和爷爷就对着房子呼救,可是没人留意到我们。

这片海岸都是乱石,没有码头也没有游客,我们靠岸的码头也不在这里——爷爷只是为图方便才想要从这里穿行。

③整整两天,鲨鱼没有离开,那只海鸥也没有离开。

我们什么也没吃,又饿又渴。

后来一只螃蟹来到了岛礁上,爷爷把它捉住了,然后把它掰成了两半,虽然是生的,很难吃,但我们还是把它吃了下去。

当我手上还剩最后一只蟹腿的时候,我把它递给了那只海鸥,它慢慢地靠近过来。

爷爷看了看它说:

“难怪它一直停在这里,原来它的翅膀脱臼了,我想我能够捉住它,至少……我们能多点食物,不会马上饿死。

④我也留意到了那只海鸥的翅膀,有一块高高隆起的地方,那应该就是它翅膀的骨头。

“它真可怜!

”我说。

⑤这时,爷爷已经伸手捉住了它,他摸了摸海鸥的翅膀告诉我他没有说错,它的翅膀骨头脱臼了,就在爷爷打算拧断它的脖子时,我急忙阻止说:

“爷爷,你可以治好它的翅膀吗?

”“治好它的翅膀?

”爷爷问我。

我点点头,爷爷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兴奋地把海鸥递给我,急忙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湿漉漉的钱和半支记账用的铅笔。

他把这些钱拿在手上使劲甩,大约一个小时后,钱终于干了,爷爷用铅笔在每一张钱上都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们被困在迪拉德海岸附近的岛礁上,我们被鲨鱼围困,请救救我们。

⑥爷爷撕下了衣服的一条布料,他把这些钱绑在了海鸥的腿上。

爷爷这才从我怀里抱走海鸥,他捏了捏它的翅膀,稍一用力,海鸥一阵长叫,爷爷告诉我他已经把海鸥的翅膀骨头接上去了,然后爷爷把海鸥往空中一抛,它在我们的头顶盘旋了很久,最终飞走了。

⑦我们祈祷着有人会看见它脚上的钱,会有人来救我们。

但是一连两天,什么人也没有出现,我们躺在岛礁上,都以为自己会死在这里。

到了第三天中午,我们终于听到了马达声,接着我们远远地看到了一艘船向我们驶来……我们终于得救了!

⑧船上的人给我们食物

和水,告诉我们今天早上,有人在自家的院墙上看到一只海鸥,它的腿上绑着钱。

那个人就把这海鸥捉住了,把钱取下来后才看到了上面的字,所以连忙通知了他们。

“这只海鸥救了你们呀,如果不是它,根本就不会有人知道你们被困在这里。

”船上的人这样说。

⑨几天后,爷爷买来很多菜回来,请他们到家里来吃烤肉。

聚餐结束后,爷爷悄悄地告诉我,真正救了我们的不是他们,也不是海鸥,而是我,是我的爱心救了我们。

“如果当时你没有阻止我杀死那只海鸥,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这个唯一可能使我们获救的机会!

”爷爷说。

⑩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善良是可以救命的。

此后,我一直都以最大的善心去对待别人,虽然我并不能当即就收获回报,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回报着我,并使我感受到快乐。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了“我”12岁时在岛礁上救了海鸥,海鸥又救了“我”和爷爷的一段往事,全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B.第①段中对海鸥的描写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文章塑造了一个坚韧的,为活命不择手段的爷爷形象。

D.文章以“救命的海鸥”为题,点明文章的线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1.请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概括填空。

(4分)

出海捕鱼,触礁被困→呼救无果,面临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就在爷爷打算拧断它的脖子时,我急忙阻止说:

”(体会句

中加点词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爷爷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兴奋地把海鸥递给我,急忙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湿漉漉的钱和半支记账用的铅笔。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3分)

13.第④段中“我”为什么说“它真可怜”?

14.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①没有华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只是一尺方桌、一位读者、几封书信,却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在荧屏内外,收获掌声无数。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持续霸屏朋友圈。

“有多久时间,没有提起笔来好好写一封信了?

”节目甚至不断激发起观众提笔写信的冲动。

②引发共鸣的,何止是《见字如面》。

这段时间,同样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也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捕获了一批又一批的“自来水”。

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

传统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即便历经岁月冲刷,却依旧能散发光泽、触动人心?

③见字如面,睹物相思。

有人说,感情波动不分孰优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笔,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令人感动。

确实,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最能打动人的无疑是那份最纯粹的情感。

就拿写信来说,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诚。

而字迹又往往能印刻下书写人的性情,古人甚至有“尺牍书疏,千里面目”的说法,见信如晤,读信之人见字便能捕捉对方写信时的表情。

字如其人,不加掩饰地将自己完整地展现在对方面前,正是这种纯粹和真诚,更令人神往。

我们会被画家黄永玉给曹禺写的信所感动,恐怕就是“心在树上,你摘就是”的直白。

而歌手蔡琴写下的“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让人直叹“看哭了”,也正在于其真挚的感情。

④如果说,信件是人们内心的琴弦,那么,声音就是撩动琴弦的拨片。

正如《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所言,“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

当普通夫妇对念起朱生豪的情诗,“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我们很难说不感动于斯;

当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说到动情处,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们心中也很难不起敬意。

“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

”这样的评价,也足以道出这几档文化节目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并不在于怀旧,而在于真情实感。

⑤饱含书卷气,是这几档综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化素养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曾经有人问道,“为什么要学习古代诗词?

”一个得到最多人点赞的答案是这样回答的:

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不是:

“哎呀,好多鸟。

”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

“蓝瘦,香菇!

”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还有人的精神生命。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

而这,恐怕正是“综艺清流”走红的另一个原因。

⑥很难说,这几档节目受到热捧,就意味着综艺节目的格局就此改变。

但这至少证明,诗和远方并非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更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只不过,传承文脉也需要大众传播的载体,“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休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

《见字如面》导演吴正文的总结,大概也足人们内心的呼唤吧。

(节选自《人民日报》)

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是()(3分)

A.本文所要讨论的话题是传统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即使历经岁月冲刷,却依旧能散发光泽、触动人心。

B.列举画家黄永玉给曹禺写的信及歌手蔡琴写给杨德昌的信,论证了打动人心的不是语言的本身,而是倾注在语言里真挚的感情。

C.文章认为频霸银屏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等节目注重观众怀旧情结的同时,也注重撩动起观众内心的真情实感。

D.文章认为,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所以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

16.作者认为“综艺清流”类节目走红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只需答出两点)(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选文,谈谈你如何看待“综艺清流”类节目。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0分)

【材料一】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

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

中国古人讲究同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

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凡是一个新的王朝建立,都要确定本朝崇尚的颜色,以证明自己统治天下是顺承天意、合乎天德的。

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例如,青色就是蓝草(草名)染在素色布上的颜色,而黄色是土地之色,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

秦尚黑色,到了汉代,黑、黄、红三色都曾受到尊崇;

而唐宋以来,黄色成了最尊贵的色彩,“黄袍”成为天子专着的服装。

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人,蓝、绿、灰、白则属于平民。

不过,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的语句,紫色于是自官服中废除不用。

可见,色彩的应用已逐渐脱离自然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

除了色彩之外,服装款式也蕴含着古人的思想追求。

以深衣为例,它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

领口左右相交,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

深衣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顶天立地,为人正直;

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

总之,深衣象征着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中华传统美德。

【材料二】早在《诗经》中,就有借服饰表现人物身份,寄托人物情感的诗句。

“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这里的锦绣华服不仅是描绘一个女子的衣着,也显示了她贵妇人的身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青衿”是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在这里既表明了恋人读书人的身份,也借写对衣服的念念不忘传递出女子相思萦怀之情。

周代时,冠服制度确立,规定:

天子、诸侯穿衮服,戴冕;

大夫穿裨衣,戴冕;

平民则只能穿布衣。

这一制度在不少成语和古诗文中都有体现,比如成语“冠冕堂皇”就与这一制度有关。

古时的王公贵族和武将还要戴“貂蝉冠”,这种冠冕“附蝉为文,貂尾为饰”,是地位的象征,陆游诗句“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还”中的“貂蝉”指的就是达官显贵。

到了明代,冠服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服装方面,开始用官服上补子图案的不同来区分官职:

文官都用禽类,武官皆用兽类。

成语“衣冠禽兽”即源自于此,本指身居高位,但后来渐渐演变成了贬义词。

在冠冕方面,因为当官封王的太多,“貂蝉冠”供不应求,貂尾严重不足,只能用狗尾来代替,从而产生了成语“狗尾续貂”。

【材料三】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汉族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的第一次融合。

赵武灵王发现汉人的上衣下裳和深衣的着装方式不便于作战,于是果断推行短衣长裤的胡服。

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使胡服掀起又一个高潮。

到宋代胡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朱熹感慨“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可见其流行之广。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也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如清代后期的史书中就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记载。

中国各民族服饰文化在彼此融合中不断丰富与发展。

20世纪初,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交融中,中山装与旗袍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男女的主要服装样式。

它们的变革融入了时代的特征,糅合了中国传统服装的民族特色与外来服装的特点,既保留了中国古典服装的含蓄、端庄、严谨的风格,又吸取了洋装的实用、简洁、舒适的优点,体现了“洋为中用”的时代精神;

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适应了国际化的潮流。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成为外事场合礼仪服装和国际盛会礼服。

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APEC会议中,与会女领导人的服装就由立领旗袍礼服裙和直领开襟披风构成,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1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面成语中与服饰文化无关的一项是()(3分)

A.青出于蓝B.布衣之交C.黄袍加身D.飞禽走兽

19.2022年,我国将承办第24届冬奥会。

服装学院的同学们想为出席冬奥会开幕式的国家女领导人设计一套礼服,要突出中国元素和时代特征。

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和【链接材料】,从下面三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并从服装款式、色彩和图纹三个方面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梅花寓意:

高洁坚贞的风骨

祥云寓意:

祥瑞喜庆、和谐共融

朱雀寓意:

矫健有力的蓬勃之气

①方案一:

绿色复古深衣,配朱雀纹样。

②方案二:

红色改良旗袍,配祥云纹样。

③方案三:

白色西服套裙,配梅花纹样。

我选:

______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0.阅读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你对中国服饰有了哪些认识。

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