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0749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鸿门宴》教案三篇.docx

《鸿门宴》教案三篇

《鸿门宴》教案三篇

《鸿门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的有关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

  3、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人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知识是本课重点。

  2、对比分析项羽、刘邦性格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了解《史记》及作者。

(2分钟)

  让学生结合预习,自由发言。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

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二、分析课文。

  让学生齐读第一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插入背景介绍:

  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

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

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东,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

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

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代楚将”的项梁,为了招纳人马和形成旗号,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

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统率南路军先于项羽人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毋内诸侯’’。

十一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

  提问:

为何两支反秦势力,突然剑拔弩张,厮杀起来?

  明确:

这有着极为深刻的原因。

首先,刘、项各自都有南面称孤之心。

想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见秦始皇游会稽时,也曾颇为自负地过:

“彼可取而代也!

”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

其次,项羽是一个性情激动的人,带有极强的个人英雄主义作风。

司马迁《史记》的《项羽本纪》中间写项羽最常用的词就是大怒。

项王大怒,项羽大怒,《史记》中间几乎没有写过项羽笑,项羽是最后笑了一次,在哪儿笑呢?

在他乌江自杀之前,他笑了一次,笑完就自杀了。

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在课文的第二行就出现了这四个字“项羽大怒”。

  提问:

大家体会一下,这时项羽发怒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项羽激动是有原因的。

一个是刘邦派军队把住他不让他进,这个是他大怒的一个原因;另一个,他听说刘邦已经进了关中了。

对于项羽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因为此时的项羽刚刚结束了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成语就出自这场名战。

这场决战他歼灭了秦军主力三十万人,项羽的声威因此而大振。

他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义中的最大功臣,也习惯了天下诸侯对他的尊崇。

而此时他万万没有想到刘邦竟然对他说:

不。

刘邦现在竟然把住函谷关不让项羽进,这充满了敌意,就是把项羽当做敌人。

如果拿刘邦跟天下诸侯一比,一个是充满敬畏,一个是充满敌意,这个反差太大了,这个项羽确实受不了,这个对他的自尊的伤害非常大。

另外,项羽进了函谷关一往下来又接到刘邦手下的一个人的一个密告,曹无伤给项羽写了封信,说刘邦想做关中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要完全占有,这三句话,每一句话都激怒了项羽,结果项羽大怒。

这三句话怎么让他大怒了:

第一,刘邦想做关中王,这个我们刚才讲过了,项羽是不能允许,也不承认刘邦做关中王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让子婴,让一个投降的秦朝的皇帝做丞相,这也是项羽绝对不能允许的,项羽有一种强烈的仇秦心理,项羽的爷爷项燕是楚国最后灭亡的时候,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楚国最后一个战死的大将,是被秦将杀了。

项羽的叔叔项梁是被张邯杀了。

可以说项羽他们老项家跟秦朝是有世代血仇的。

第三,珍宝尽有之,他把所有的珍宝都占有。

这三句话,每一句话都激怒了项羽,所以项羽又大怒,一怒之下,项羽做了一个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了解了这个前因后果,我们接下来看对项羽的这个决定各方面的态度。

  让学生分局梳理第二段文言知识,教师作点拨。

  提问:

对于相遇的决定,有几个人有了反应?

  明确:

四个,范增、项伯、张良、刘邦

  提问:

他们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明确:

第一个做出反应的人是范增,范增立即表示赞同,范增说刘邦这个人这么克制自己的欲望,说明他的志向不小。

另外,刘邦头上的云气是一种五彩之云,这个五彩之云意味着刘邦有天子之气,他将来有可能做天子,所以范增最后的意见是四个字“急击勿失”赶快攻打他,不要失去这个机会。

第二个做出反应的人项伯,项伯这天晚上就闹了一件事,夜见张良。

因为项伯跟张良有过一段交往,就是当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曾经杀过人,按当时的规定杀人要偿命的,张良救了他,所以项伯要报恩,他来个夜见张良,想把张良自己叫走,所以他就见张良了。

他见了张良,他就把项羽的计划跟他一说,明天大军一打玉石俱焚,你赶快跟我逃,但是项伯低估了张良。

张良当时就看穿了项伯是个把个人的“义”放在集团根本利益之上的一个政治糊涂虫,所以他看出项伯的弱点在这儿,所以张良马上就利用他的弱点,以义喻义。

张良说:

我并不属于刘邦手下的人,我是替我的主公韩王来护送刘邦入关的,我现在要是逃了,不告诉刘邦一声,不义气,你来救我是为了“义”我去救刘邦也是为了“义”,用这个“义”这一说,项伯哑口无言,只好让人家张良把这个重大绝密的军情告诉了刘邦。

所以刘邦是第四个做出反应的人。

刘邦第一个反应大惊失色,原因很简单,因为刘邦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在他的军事力量没有强大到跟项羽集团能够平起平坐的时候,他太急了,把自己的这些野心全部暴露出来了,结果惹了项羽,非要灭了他不行。

不过刘邦在关键时刻说了四个字,说得太巧妙了,“为之奈何”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我怎么来处理这个事呢?

”这是刘邦的一大长处,你看刘邦,行军打仗不如韩信,治国理财不如萧何,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可以说刘邦不能打仗,不能治国,不能出谋划策,你说刘邦会什么?

他会“为之奈何”。

他知道在关键时刻他向他的部下去寻求解决难题的方法,所以刘邦叫做用人之人。

韩信,萧何,张良只能叫做可用之人,所以刘邦就高在这儿。

于是张良就给他出了主意。

享誉马上付诸实施。

  提问: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发现刘邦有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老谋深算,精明。

当张良告诉他解决方案的时候,他马上明白过来了,于是反过来他连着问了张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和项伯有这个老交情呢?

大战的前夜项伯在敌队阵营中间跑过来告诉你,你俩有啥勾结。

张良很从容的回答了,这一问把刘邦对他的怀疑解除了。

跟着刘邦问第二问,你跟项伯你们俩谁大,张良说他比我大。

于是刘邦马上就打算认亲戚了,可谓转变之快。

  提问:

刘邦是怎么应对项伯的?

  明确:

项伯一进来,刘邦太会来事了。

先端着酒敬酒,敬完酒就跟人家套近乎,一套近乎,一问人家家里的情况,有没有孩子,问完以后,马上跟项伯两个人定为儿女亲家,这个儿女亲家一拉太有用了。

第二天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谁保护了他,起来保护他的就是他那个亲家。

今天结儿女亲家就是为了明天你救我一命,至于将来咱们成不成儿女亲家,那(是)后话。

等到项羽死了,项伯一点价值也没有了,刘邦当了皇帝了,项伯敢向当朝皇帝去提当年亲家的事吗?

他绝对不敢,刘邦也再不会提这个亲家,这个事就到此为止了。

但是当时就跟项伯套近乎,然后他就开始编理由了。

  提问:

刘邦的说辞取到效果了吗?

  明确:

说完之后,项伯说了一句话,说第二天一早你应当到鸿门去给项羽解释一下。

项伯完全相信了刘邦的谎言,完全相信,而且给他出了个主意:

你第二天一早赶快给项羽解释一下,刘邦马上就答应了。

  提问:

从项伯回营后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项伯当天晚上就回到军营中,他就把这一番经过全部给项羽说了一番,而且说了最关键的这么几句话,说人家刘邦如果不先入关,不灭了秦,你怎么敢进来,人家立了这么大的功,你再去灭了人家,这不仗义。

所以我就发现项伯这个人汉字只认一个字“义”,我救张良为了“义”;我同意张良去告诉刘邦,那也是为了“义”;现在说服项羽,人家有大功你再打人家,这叫不仗义,这就把项伯给蒙住了,我们看项羽的反应,结果呢,项羽竟然同意了,取消了第二天军事消灭刘邦集团的.决定。

这一点极其充分地表现了项羽的政治糊涂和政治幼稚,这不是一般的幼稚,政治糊涂。

我觉得项羽这个时候最少应当要问一句话,刘邦一旦缓过神来还问了一句话:

君安与项伯有故?

那么仿照着这句话,项羽至少应当问一句啊,君安与张良有故?

连这句话都没有问。

刘邦问这个话说明刘邦的政治警觉性非常高,项羽连这个话都没有问说明项羽的政治警觉性极差,他就这么轻信了项伯转达刘邦的话,轻信了刘邦的谎言,撤销了第二天消灭刘邦集团的决定。

  再齐读第二段。

  三、布置作业。

  1、归纳本课所学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只要说请你去喝酒,这个酒不好喝,你就说这个宴,就是鸿门宴,充满了凶险的那种宴会,我们叫鸿门宴。

当年刘邦是怎么赴宴的呢?

  让学生齐读第三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提问:

刘邦是怎么向项羽解释当时的情况,并化解险情的?

他的话可以怎么理解?

  明确:

刘邦这番话有三个要害,他第一层说咱们共同抗秦,这段话可以概括两个字“叙旧”。

项羽的性格中间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念旧”,用人只用自己的同乡(八千江东子弟)。

刘邦上来就来了一番念旧,这个话可是用心叵测。

刘邦和项羽的关系,抗秦的时候他俩是友军,秦一亡他俩是敌军,刘邦光说当年咱俩如何如何。

项羽本来就不知道他们两家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变化有一个演变,刘邦这个“叙旧”让他彻底意识不到他和刘邦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这是第一个要点。

第二他说我没有想到,我能先入关,这个话是拍项羽的马屁,刘邦采取贬低自己来抬高对方。

言外之意,在我的心中先入关能够灭秦的天下没有第二个人,就是你项羽。

项羽的自尊就得到很大的满足了。

第三点,说有人挑拨离间。

这个话叫“化必然为偶然”,挑拨离间是一个偶然性的因素。

他两家的矛盾是必然性的矛盾,不是小人挑拨离间、偶然性爆发的。

刘邦把它大事化小了。

刘邦的鸿门说辞了不得,先叙旧拉近两个人的关系,再逢迎满足项羽的自尊,最后化必然为偶然、化大为小、避重就轻。

《史记》中间写刘邦说话最常用的是两个字,刘邦一说话就是高祖“骂曰”、汉王“骂曰”、沛公“骂曰”。

给人的感觉是刘邦张口就骂人。

可是现在他一句“骂曰”都没有,刘邦还有一句口头禅叫“乃翁”,就是你老子,刘邦从来不说我,他用“你老子”来代替。

可是刘邦现在对项羽说了这番话,既没有“骂曰”又没有“乃翁”,多么谦恭。

这在刘邦一生中间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他为的是避开这次打击,这就是刘邦政治上精明之处。

  提问:

从项羽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项羽说了一句话: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羽这时候不用“我”,用了一个“籍”,说如果不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这么说,我怎么能对你这个样子呢?

这一句话断送了曹无伤的命,这一句话也道尽了项羽的政治上的无知和幼稚。

人家是一派谎言,他竟然惭愧得不得了,没法向自己的老战友解释了,他推出曹无伤为自己开脱责任,这说明项羽已经内心里非常难受,项羽现在后悔得不得了。

到这儿为止项羽算是彻底受骗了,再不认为刘邦是他的政治对手了。

此时的项羽看不出秦亡以后即将出现的楚汉相争的新局面,更不相信与自己表面和解的刘邦正是自己未来最大的敌人。

  提问:

鸿门宴的危险就此化解了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没有。

项羽一个人糊涂并不等于项羽集团所有的人都糊涂,范增能放过刘邦吗?

下面范增一连串就做了两个小动作,第一,举玦,不断地举这个“玦”向项羽发信号,这个“玦”谐音,谐“决”,决定赶快实施斩首行动。

但项羽这个时候已经觉得很惭愧了,他不可能再杀刘邦了,所以范增是一个劲地举“玦”。

司马迁写项羽写了六个字“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采取了第二个行动,赶快出来召集项庄,这个人是个武士,他告诫项庄舞剑的时候把刘邦给杀了。

项羽答应项庄舞剑,当时在座的还有五个人,以刘邦的老道精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一定是心知肚明。

张良是整个这里边最高明的谋士,张良怎么会不知道。

这里面还有一个项伯,这个糊涂虫这个时候也不糊涂了,他一看见项庄舞剑,他也拔出来佩剑,而且常常用他的身子挡住项庄,就让项庄刺不了刘邦。

项羽这个时候对刘邦充满了一种忏悔之情,他要是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能同意项庄舞剑吗?

他同意舞剑的本身就说明在场的六个人中间就他不知道“意在沛公”。

我们说鸿门宴集中表现了项羽的政治幼稚、政治糊涂。

  让学生齐读第四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提问:

范增的危机是怎样被化解的?

樊哙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张良一看情况不对立即就出来找樊哙,樊哙的妻子和刘邦的妻子是亲姐妹,所以樊哙一听这个消息,就闯了进去,樊哙一闯进去,“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把项庄舞剑的场面全给搅和了。

项羽以为是刺客来了。

张良解释说:

这是刘邦的保镖樊哙。

这一说,项羽很赞赏,就让他喝酒吃肉,这一吃把武将的胆魄表现出来了。

樊哙抓住机会就慷慨陈词。

樊哙的话,在鸿门宴中间是两段重要陈辞之一。

一个是刘邦“鸿门说辞”,再一个就是樊哙闯进来的“樊哙陈辞”。

这个陈辞是拿刚刚灭掉的秦和项羽对比,如果你要杀刘邦,那你走的就是灭亡的秦朝的老路,这一点对项羽是有震慑作用的,第二点,他又把怀王之约给点出来。

刘邦都没有敢提怀王之约,刘邦要是提怀王之约他怕项羽杀了他,可是樊哙点出来了,意思就是说你项羽实际上是没有遵从怀王之约,这就在道义上压制了项羽,而且这番话又出自一像樊哙这样一个武夫之口,所以更有震慑力。

樊哙说了这一大番话,实际上是一派谎言。

刘邦说了一派谎言,闹得项羽感到很对不起,只好撂出曹无伤,樊哙又重复了一番谎言,司马迁就写了一个字“坐”,项羽这个时候惭愧得竟然答不上人家的话来,就说了一个“坐”。

这个“坐”把项羽的尴尬,项羽的无知,项羽的幼稚,项羽的糊涂都写境尽了。

  樊哙一闯进来,得到机会的是刘邦,刘邦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如厕”,“如厕”就是上厕所,借着上厕所立刻招樊哙出来,安排逃营,安排逃走,因为刘邦再不能在这儿待了。

因为项羽不杀他,他也看出来了,那个范增可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一会儿举玦,一会儿舞剑,不知道再待下去有什么结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愿杀掉自己亲密的战友,这体现了项羽的情,再加上樊哙点中了项羽的软肋,项羽更是不忍心杀刘邦,这体现了项羽的义。

而此时的刘邦早已是如坐针毡。

  二、布置作业。

  1、归纳本课所学文言知识。

  第三课时

  一、分析课文。

  让学生齐读第五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提问:

这段重点讲的是什么?

  明确:

刘邦逃走。

  提问:

一般人们逃命的时候总是荒不择路,刘邦呢?

  明确:

刘邦细致的安排了逃离计划。

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研究逃席,樊哙说:

做大事不要拘小节,现在人家是案板和刀,我们是人家案板跟刀中间的雨肉,任人宰割了,还告什么辞啊,这就决定不告辞了。

第二,安排善后。

两件事:

辞行;献礼。

刘邦选了张良善后,而且还给张良特意交待他说从现在这个鸿门到我驻军的霸上四十里地,我抄小路走还有二十里地,你估摸着我这二十里地骑着马跑回军营你再去辞行。

他怕什么,他怕万一说得早了,范增派人一追,可以看出刘邦心很细。

第三步,处置随从。

100多个人全部扔下来不要了,他还带了四员大将,这四员大将一个都不准骑马,只有刘邦一个人骑马。

这个我们应当做两层理解,第一,骑马的人一多,动静肯定很大。

还有一层,刘邦的一个很自私的想法,四员大将没有马,万一追兵来了,四员大将只能转过身来拼死力战,成了刘邦最好的屏障。

  提问:

张良辞行时,项羽的反映表现出了他的什么性格?

和刘邦存在什么差异?

  明确:

张良进去辞行,项羽说了全过程第三次话:

沛公安在。

刘邦安排逃席的三件事和项羽的一个“沛公安在”做了一个对比,可以看到项羽的糊涂到了何等程度,然后张良说他现在已经回到军营中了。

把这句话特地说出来,范增也没戏了,项羽还心安理得地把礼给收了,范增气得拿剑把礼一下子给剁碎了。

刘邦回到军营中间,第一件事立即处死曹无伤。

我们通过鸿门宴,可以看得很清楚,刘邦的精明老道,项羽的幼稚糊涂。

  二、总结本课文言知识。

  

(1)一、通假字、

  1.距─拒: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

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

置之坐上。

  8、不——否

  

(2)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古今异义

  非常古:

意外的变故。

今:

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4)一词多义

  1.谢谢罪、道歉: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

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故旧、交情:

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

故听之

  特意: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将:

且为之奈何?

  况且: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宠幸、亲近:

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

故幸来告良。

  6.之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

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

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

珍宝尽有之。

  7.去距离:

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

脱身独去。

  8.于向,对: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

  比:

长子臣。

  在:

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就此:

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任,做:

使子婴为相。

  替,给: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

军中无以为乐。

  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

何辞为?

  (5)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6)句式变换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

(何为─为何)大王来何操?

(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

(安在─在安)籍何以至此?

(何以——以何)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

  7、固定句式:

  奈何:

奈,动词。

何,疑问代词。

译为“如何”、“怎样”。

如“为之奈何?

  孰与:

与……相比,谁……?

表示比较。

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

“……的原因”或“……的方法”。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

被……,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

表反问。

为:

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

如“何辞为”

《鸿门宴》教案篇2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任务】

  朗读课文至少两遍,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鸿门宴》预习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楚汉相争的相关史实;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句式,疏通文意;

  2、学会抓住关键词阅读文言叙事散文;学会概述__的叙事脉络;

  过程与方法

  3、略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关系;

  4、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教学层次设计】

  一、导入,利用破釜沉舟和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导入;(约5分钟)

  二、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约3分钟)

  三、检查预习学案完成情况;(约7分钟)

  四、mp3范读,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调;(约12分钟)

  五、略读课文,找出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填表,理清人物关系;(约3分钟)

  六、梳理文本情节,把握文本思路;(约12分钟)

  七、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约3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约5分钟)

  师:

(板书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并在而这之间正上方打上“?

”)这个问号里面,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需要我们解决的几个问题。

谁能说出与这两个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

  生(七嘴八舌):

项羽、刘邦、楚霸王。

  师:

楚霸王就是项羽。

同学们说的很对,主要就是这两个人。

但其中有一个人和这两个成语都有关,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