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地理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3879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1经济地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经济地理学.docx

《1经济地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经济地理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经济地理学.docx

1经济地理学

期末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题(总分20分,每题4分,共5小题)

二、填空题(总分20分,每空1分)

三、判断改错题(总分10分,共5题,每题2分。

四、简答题(总分30分,共3题,每题10分)

五、分析论述题(总分20分,共1题)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2.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是什么?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原材料因子主要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费用大小、可代替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3)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中,一般都将能源和交通作为改善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的重点来加以建设。

(4)资本对经济活动的区位的影响

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创立与发展至关重要。

(5)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区位因子之一,其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力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

(6)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伴随着现代经济活动对技术与知识依赖程度的加大,技术与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模式转换的基本力量”以及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新技术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新生产工具、新管理模式等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使新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

2.简述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

(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

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

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等。

(3)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脱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支持,即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产业环境至关重要。

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如产业集聚、基础设施、产业服务以及其他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4)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集聚的因素之一。

3.简述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部分组成。

线路运行费通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2)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便捷程度取决于交通网的完善程度。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描述。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什么是区位指向?

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势。

2.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及理论的局限性。

背景:

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的许多特权,也促使了贵族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和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同时,大量获得人身自由的农民成为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农业劳动者。

于是,出现了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

主要内容:

在已经设定的各种假设前提成立下,根据地租收入公式,地租收入R对某一固定农作物产品而言,随距离市场的增加而减少。

于是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决定,不易运输的农作物斜率一般较大,反之较小。

根据这一机制,在城市的的周围,将形成不同农作物为主的依次排列的同心圆结构,即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物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就是杜能圈。

意义:

(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成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由此形成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的空间格局。

(2)经济学上的意义:

在经济学上,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重要意义在于其研究方法。

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这对现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的局限性:

杜能圈是在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条件。

3.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建立在三个基本的假定条件上: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在这三种假定条件下,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筑其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第二阶段,在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第三阶段,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意义:

(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之后的工业区位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2)韦伯区位论中的最小费用区位原则为成为以后的区位研究的经典法则。

(3)韦伯理论不仅局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指向理论已经超越了原本的工业区位范畴,而发展成为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4.简述胡佛的运输区位理论。

胡佛的运输费用理论主要分为运费结构分析和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分析两个部分。

(1)运费结构:

胡佛认为运输距离、方向、运输量和其他的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运费,从而造成产业区位的变化。

边际运费在整个运输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是以同一比例变化,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线,而不是直线。

(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运输方式不同,单位重量的货物每单位距离的运费也不同,即运费率不同。

公路、铁路、水运适合的货物运输距离依次增加。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1.分析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

(1)同级中心地形成六边形市场区域(腹地范围、销售区域)

(2)中心地存在等级性,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形成一个逐级排列的体系。

(3)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K=3,市场最优;K=4,交通最优;K=7,行政最优。

意义:

(1)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2)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2.什么是零售引力模型?

即当在A和B两城市间存在着一个等级相对低的C城市,两城市对C城市吸引的零售额的比率与两城市的人口成正比,与到C城市的距离比的平方成反比。

2式中:

Ba、Bb分别表示城市A与城市B向城市C吸引的零售额;

Pa、Pb分别表示城A与城市B的人口;Da、Db分别表示城市C到城市A与城市B的距离。

3.影响零售业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1)消费市场状况。

零售业最大的特点是消费者指向,即零售业区位与人口的分布密度呈正比。

另外,消费者收入也是重要因子,收入者的差异主要表示在市场区域的总购买力和收入等级间产生的购买行为模型上的差异上。

(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

一般的说,随着距离购物中心地的距离增加,在该中心地购买的家庭数会减少,特别是消费者日常生活用品表现得更加明显。

(3)零售业间的竞争。

区位间的空间竞争,如果属于同业种间竞争,会出现两种趋势:

一是相互排斥趋于分散,一是在竞争中产生联合。

如果属于不同业种间的竞争,由于彼此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对于多目的的购买行为的消费者是最佳的购物空间选择。

因此,集聚趋势比分散趋势更明显。

(4)地价的作用。

地价的高低与土地的区位条件有关。

因此每个零售店都可以形成自己的地价倾斜线,随着远离市中心,地价的下降曲线和倾斜度表示零售业产出和费用的变化程度。

4.简述贝利对零售业空间类型的划分。

贝利在普氏和迈氏研究基础上,以芝加哥为例,运用多变量分析法研究了零售业空间类型。

把零售业空间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在中心部存在一个核心的商业设施,以此为中心商业职能呈同心圆分布,按照商业集聚的规模进一步可分为中心商业区、区域中心地、社区中心地和邻近中心地。

第二种类型是沿道路和街道呈带状分布的零售业空间,根据其位置和规模差异,又可分成传统的购物街、沿主要干线分布的零售业空间、在郊区形成新的带状零售业空间和高速公路指向的零售业活动集聚空间。

第三种类型是追求类似零售业活动集聚利益和接触利益在某一地点集中而形成的专业化空间。

按照集聚的零售业和服务业的种类可分为汽车街、印刷区、娱乐区、输入品市场、家具区和医疗中心等。

三者的类型划分具有相对性。

5.简述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1)企业最佳区位是利润(收入-费用)最大化点;

(2)需求随着价格变化与市场区大小不同而变化;

(3)单个企业的市场区域以生产地为中心呈圆形区域,需求曲线围绕价格变化轴旋转而成的需求圆锥体为需求总量;(图3-15)

(4)多个企业市场区域的均衡空间呈蜂窝状的六边形市场结构。

(图3-16)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区位

1.名词解释:

横向一体化、规模经济、纵向一体化、范围经济、通道扩张。

横向一体化:

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纵向一体化:

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或者下游阶段扩展。

(包括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

规模经济: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

范围经济:

指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通道扩张:

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

通道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或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

2.简述企业增长的原因。

(1)实现规模效益。

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的上限称为最佳规模。

(2)实现交易内部化。

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间交易成本的增加,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

企业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率,从而实现范围经济。

(3)技术优势的发挥。

一些具有某种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领域内扩张,以发挥其技术优势,一般来说,由于市场不完善,技术的价值很难在市场交易中充分实现,另一方面,进一步的技术开发需要大量投资,这种投资必须有大规模生产才能支持。

(4)竞争的压力。

从积极方面看,发展企业实力和增加市场地位,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行业的支配地位;从防御角度看,发展是使企业不被竞争对手所击败,从而生存下去的有效手段。

(5)管理者、企业的行为和政府支持也促使了公司的增长。

3.企业空间演变模式有哪些?

(1)沃茨的市场扩大模式。

(2)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3)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4)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1.名词解释:

产品周期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弗农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然后,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

2.简述跨国公司投资及国别选择的原因。

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

(1)与产品周期理论相关。

在新产品阶段,产品主要通过出口供应他国市场。

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改变。

企业开始更多关注生产成本,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

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

(2)与折衷理论相关。

折衷理论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

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他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原因:

(1)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观点,生产成本最低的区位便是企业所追求的最佳区位。

公司在国家间进行成本比较,当他国生产成本明显低于本国时,便会倾向于向这些国家投资。

(2)根据最大利润区位论,企业在生产成本、运输费用和市场价格的综合考虑基础上,当投向他国比在本国可以获得更大收益,自然会选择后者。

(3)根据区位论市场学派的观点,市场是企业是否盈利、甚至是否存在下去的关键。

当一国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而公司在国内生产出口这一国家受交通运输成本影响,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受国家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影响时,公司便会自然选择在这一国家直接投资。

(4)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把生产原料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

局地原料对区位具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资源的区位差异,以及不同企业又有不同的要素需求,为了充分利用他国的资源优势,公司必然会在相应国家跨国投资。

(5)从公司战略上考虑,有时公司会在战略重点区位投资建立相应生产或经营机构。

这些战略重点区位,并不一定是符合以上区位选择原则。

3.结合中国实例,分析跨国公司的微观区位选择特点。

(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分布。

跨国投资与在本国投资不同,投资者并不十分了解投资国各地的情况,不可能进行十分周全的区位论证,所以在一段时期内,选择东道国的经济中心区投资。

比如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主要是选择我国沿海的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为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

(2)集中于边界地区。

边界地区是另一类外资集中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

比如在中国上海,广州等地区,在历史上与国外的联系交密切,并且设立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资。

(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密切的社会和亲属联系,对外贸区位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如我国香港公司在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区位选择中,社会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广东、福建的海外华人投资,山东的韩国投资,辽宁的日本投资等等。

4.简述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特点。

(1)特殊的区位要求:

便利的交通运输;

及时的信息获取;

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2)实际区位:

公司总部应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区,因为大都市区有三种优势:

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的可能性;

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

具有与其他大都市高度接近性。

(3)公司总部区位的变化:

随着公司的地理扩张,总部区位会发生变化。

跨国公司一般很少将其总部从其母国移往它国,但可能将其总部的一部分迁往它国。

在一国之内,公司总部在都市间的迁移有时会发生。

5.简述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点。

R&D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研究阶段、研制阶段、生产阶段

(1)区位要求:

接近于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

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

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

(2)公司的R&D区位趋于大都市区和科研集中区。

R&D在空间上倾向于公司总部所在地。

(3)不同类型跨国公司,其R&D区位分布也不同:

母国市场型公司,很少在海外建立R&D。

东道国市场型公司,在公司母国建立有R&D机构的同时,也趋于在海外市场建立较高层次的R&D机构。

世界市场型公司,趋于在适宜区位建立国际性和相对独立的特定研究实验室。

6.简述跨国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点。

(1)全球集中生产型。

这类公司将生产活动集中在一个区位(一个区域或国家),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

这种区位类型,受国际贸易政策影响较大。

在大型地区性集团(如东盟、欧盟等)之内,易于形成这种类型的公司生产格局。

(2)市场地生产型。

该类公司在每一个市场地(国家)都建立生产厂家,以服务各自的市场为主。

属于典型的进口替代型生产。

厂家的生产规模受制于当地的市场规模。

大型跨国公司中,该类型生产区位格局比较普遍。

(3)专业化生产型。

该类型公司具有多个生产区位(国家),每一区位集中生产一种产品,服务于区域或世界市场。

这种类型的公司,要求大区域内贸易壁垒较小,区内各个国家具有不同的技术和生产要素优势。

(4)跨国一体化生产型。

该类型公司,按生产过程在不同区位(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每一区位只负责最终产品的一个生产过程。

公司在一个区位的生产产品与当地市场没有关系。

多为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较高。

7.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广泛性;

层次性;

区域性;

多面性;

差异性;

时间性;

8.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

(1)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

互补性;

竞争性;

变化性;

(2)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

社会政治背景;

经济与技术结构状况;

相对低位。

9.什么是地方化,跨国公司的地方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方化:

地方化就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实施中,在生产管理和市场的国际营销中,为了达到地方市场的认可、接纳从而达到扎根市场而迎合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最终实现跨国公司的分公司成为东道国的组成部分。

地方化表现:

生产层面地方化:

主要指技术、材料和生产员工的地方化,通过吸收当地的技术,利用当地资源,形成适应东道国的当地市场。

管理层面的地方化:

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为扎根当地市场而迎合东道国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管理战略,以达到跨国公司真正为东道国市场中的竞争强者。

其中关键的就是管理员工的地方化。

营销地方化:

主要表现为广告、产品的文化共识以及与地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系。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域组织

1.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结构、佩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比例)、库兹涅茨法则、区域增长极、潜导产业、主导产业、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创新网络。

区域经济结构:

指一个地区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导产业:

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潜导产业:

指当前规模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区域空间结构:

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创新网络:

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

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增长极:

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相关联产业在地里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佩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霍夫曼定理:

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

(轻工业——重化工业——高技术产业)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1)。

第二阶段,霍夫曼比例为2.5(±1)。

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为1(±0.5)。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于消费资料工业。

库兹涅茨法则:

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从三次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角度分析发现:

(1)农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占用劳动力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

(2)工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业的劳动力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2.基于产业功能分类,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模式。

(1)主导产业的选择。

高比较优势系数;

高产业关联度;

高需求收入弹性

高生产率上升率;

高产业创新能力。

(2)关联产业配套。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选择和发展为主导产业配套的各个关联产业。

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条。

根据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引导关联产业以适度的规模发展。

根据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合理布局关联产业。

保证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在空间上通过合理布局而获得良好的集聚经济效益。

促成关联产业与主导产业之间建立起较紧密的企业组织联系,形成大、中、小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的企业的合理组合。

(3)基础性产业配套。

(4)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三种模式。

(1)极核式空间结构。

(2)点轴式空间结构。

(3)网络式空间结构。

(4)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4.简述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结合:

佩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比例)、库兹涅茨法则、

5.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1)区位指向:

一般情况下,经济活动主要是受区位指向的制约,变现出点状、线状、面状分布形态。

这些空间形态就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可见,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2)集聚与扩散机制。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集聚机制和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3)空间邻近效应。

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邻近效应的影响:

促使区域内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带来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6.简述集聚机制的形成原因和结果。

原因:

(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2)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3)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结果:

(1)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

(2)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3)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

1.名词解释:

产业集群、区域管制、经济区划。

产业集群:

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区域管制:

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