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4438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1.docx

《经济地理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1.docx

经济地理学1

经济地理学

第一章

1.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载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

3.苏格兰学者奇泽姆1889年出版了《商业地理手册》。

4.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来的。

5.1882年,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提出科学鉴定科学系统的经济地理学。

6.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6.经济地理学:

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7.研究对象:

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8.学科体系:

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9.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1.区位:

在本书中主要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条件:

是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3.区位因子:

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分为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

4.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②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空间和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3)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当地的能源供给保证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4)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①固定资本的地理惯性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②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创立与发展至关重要;

(5)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①劳动力成本的空间差异;②劳动力成本;③劳动力素质;④劳动力移动(大城市地区劳动力的质、量都会比其他地区体现出优势,因而对于劳动力力需求较高的企业或者产业来讲,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5.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①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②区位的市场影响力的地域范围,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6.产业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7.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政府往往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以及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经济政策的实施,并采取率先投入、提高当地期待收入等手段促进经济活动向政府鼓励的地区发展,引导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

8.交通要素:

交通线、交通流、地域。

9.定价制度:

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具体看一下适用于什么情况)

10.交通网的密度:

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当然也必须考虑到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11.交通网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

12.交通网连结度:

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13.通达度:

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以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14.分散指数:

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5.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较高,通达性越好。

第三章

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理论前提:

(“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

(4)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主要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另外,企业经营型农业即合理的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理论形成机制:

(1)运费与距离和重量成正比;

(2)纯收入是距离的函数;

(3)每一种生产方式均有运距和收益的曲线,曲线的斜率不同;

(4)农场主选择收益最大的农作物生产。

3.理论的局限性:

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因此他考察了河流和其他小城市的影响以及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4.杜能圈:

第一圈:

自由式农业圈。

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和产品,如:

蔬菜、果品、鲜奶等。

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

第二圈:

林业圈。

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第三圈:

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区,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鼓舞(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作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马铃薯、大麦区、苜宿区、黑麦区、豌豆区、燕麦区)轮作。

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第四圈:

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

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位休闲区,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区,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五、六区为牧草,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

全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五圈:

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

本圈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六圈:

畜牧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

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5.理论重点:

(1)运费指向论:

①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只用损重原料;

②原料指向(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使用遍在原料和纯原料;

③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2)劳动力成本指向论(临界等费用线:

在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L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

(3)集聚指向论

6.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

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和乳制品业等;

(2)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

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

石油精制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和医疗器械制造工业。

 

第四章

1.中心地三原则:

(1)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

(2)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3)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作K=7的中心地系统。

2.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1)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2)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

(3)行政原则比较适合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3.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1)是消费市场状况;

(2)购物空间的接近性;(3)零售业间的竞争状况;(4)地价

4.核心部特点:

高度的土地利用、空间垂直发展、白天人口集中和特殊职能布局等特征。

5.边缘部的特点:

土地面积相对广、土地利用密度不高、职能的空间分化。

(在周边部分布着轻工业、交通站点、具备仓库的批发业、汽车销售和修理业、特殊服务业以及住宅区,各自不仅相互联系,而且每一部分与核心部和城市内部的其他区域,以及别的城市有着职能的联系)

6.服务业类型:

(学会判断)

(1)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对象,提供日常服务活动的服务业。

(2)服务业以企业(或行政机关等办公机构)为对象,是为其提供运营活动产生的服务性需求的经济活动。

(3)是具有办公机构性质职能的服务业。

第五章

1.企业增长动因:

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经济激励。

2.企业增长的战略:

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

3.横向一体化:

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4.纵向一体化:

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5.企业空间增长阶段:

阶段一:

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产品、具有一个工厂。

组织功能单一,仅管理一个工厂的生产。

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

该阶段的企业空间格局以单区位为特点。

阶段二: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分工。

该阶段的企业空间格局特点是不同功能部门在空间上的分工,变为多区位企业。

阶段三:

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走向多样化。

这是组织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形成多分部结构。

公司组织结构上产生三个等级:

高层管理、战略决策;控制、协调和管理决策;以及企业日常运作管理。

6.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接触扩散(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等级扩散(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7.四个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的特点:

①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②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③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8.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

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

第六章

1.跨国公司:

是多区位公司的一种特殊类型。

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2.产品周期理论(弗农):

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产品阶段(各产品阶段会把区位选择在哪个地方,为什么?

(1)新产品阶段:

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

主要出现在发达工业国的都市中心。

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他国市场。

(2)成熟产品阶段:

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改变。

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与投资他国生产之间进行利益权衡。

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

由于该阶段产品的市场只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3)标准化产品阶段:

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

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3.折衷理论的三优势: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4.跨国投资的围观区位选择:

外国直接投资区位,有三个显著特征:

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区。

5.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1)便利的交通运输;

(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6.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

公司总部应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

7.在宏观尺度上,跨国公司一般很少将其总部从其母国移往他国。

至多发现有的跨国公司将其总部的一部分迁往他国。

8.研究与开发(R&D)的区位要求:

①接近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②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③接近心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9.研究与开发(R&D)区位应该趋于大都市区和科研机构集中区。

在空间上也应趋于倾向于公司总部所在地。

大型跨国公司多集中于母国

10.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1)全球集中生产型:

这类公司生产活动集中在一个区位(或一个区域、一个国家),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

(2)市场地生产型:

该类公司在每一个市场地(国家)均建立其生产厂家,这些生产厂家以服务各自的市场为主。

(3)专业化生产型:

该类型公司具有多个生产区位(国家),每一区位集中生产一种产品,服务于区域或世界市场。

(4)跨国一体化生产型:

该类型公司按生产过程在不同区位(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每一区位指负责最终产品的而一个生产过程。

11.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

互补性、竞争性、变化性

12.影响跨国公司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

社会政治背景、结构状况、相互地位。

第七章

1.区域:

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

2.区域的内涵:

①区域的体质特征之一是空间;②区域有大小之分,不同的层次和等级;③区域可分为同质区域或集聚区域;④区域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⑤区域对外部都有表现出特有的经济个性;⑥区域具有生命周期。

3.区域产业的分类:

(学会判断)

(1)三次产业分类:

①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②第二次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他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2)产业功能分类:

①主导产业:

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②关联产业:

是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③基础性产业:

是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4.主导产业选择条件:

①高比较优势系数;②高产业关联度;③高需求收入弹性;④高生产率上升率;⑤高产业创造能力。

5.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①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是供需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②政府干预是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6.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名字、谁提出、内容、应用)

(1)配第—克拉克定律:

是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在威廉·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内容太多,自己看书180页)

(2)库兹涅茨法则:

库兹涅茨提出

(3)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提出

(4)雁行形态说: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提出

7.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点、线、网络和域面

8.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9.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①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②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③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④后工业化区域空间结构。

10.集聚机制:

是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11.扩散机制:

是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扩散趋向与过程。

12.空间邻近效应:

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13.空间邻近效应的产生原因:

①节约劳动力成本,降低风险;②在进行发展决策时决策者能够获取的信息常常以周围地区的居多。

14.空间邻近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①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②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③带来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自己举例)

15.农村工业化:

是位于农区的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16.技术创新:

就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得根本性、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17.技术创新的表现:

发现新的可用资源,创造新的生产工艺,发明新的生产方法,产生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及相应的操作方法等。

18.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第八章

1.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

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

(小点、作用、结合贵州情况)

(1)资源禀赋:

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②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之一;③资金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完成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④技术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者上升趋势;⑤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了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

(2)资源配置能力:

①资源禀赋只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②经济体制决定了制约经济运行的基本体制,进而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③企业是区域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④区域经济结构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3)区位条件:

一个区域的区位条件对其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4)外部环境:

①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从宏观的角度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②区际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在与其他区域的经济交往中能否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二是影响一个区域能否通过与其他区域的分工与合作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

③国际经济背景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3.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消极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4.乘数原理指出在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

5.加速原理说明了在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被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加。

6.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①传统社会阶段:

特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基本上是原始的农业活动,人们主要从事栽培;

②为经济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特征是农业生产力技术有所改进,价值观改变;

③经济起飞阶段:

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等;

④成熟阶段:

特征是后起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⑤高额消费阶段:

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在满足一般生活必需品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人们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空前增长;

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特征是在物质生活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

7.经济地域综合体:

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8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

(1)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主体是专业化生产部门及其相关的综合发展部门。

(2)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专业化生产部门是建立在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基础之上的,所以,它的分布是以自然资源的分布为依据,一般不受行政区的限制。

(3)经济地域综合体内不仅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还要发展完善的为区域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建立社会发展所需的教育、医疗、文化、住宅等部门。

(4)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计划地建设而成的。

9.产业集群:

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10.产业集群的特点:

①明显的专业化特征;②网络化;③植根性;④明显的空间特征。

11.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①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②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③对外联系的开放性;④组合上的层次性。

12.

13.经济区的类型:

(学会判断)

划分依据:

经济区内部经济活动的构成及特点

(1)经济类型区:

是指内部经济活动特征相似的经济区。

特点:

区内经济活动相似程度高。

区外的差异性比较大。

(2)部门经济区:

是指由某个经济部门的相馆组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集聚所形成的经济区。

特点:

区内经济活动具有生产、经营特征的一致性,相互之间联系或类似。

(3)综合经济区:

是指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特点:

区内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经济中心。

14.区域管制:

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的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第九章

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2.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地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地域称为“南方”。

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3.极化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结合贵州情况介绍)

(1)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2)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那么,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

3.涓滴效应的体现:

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

(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国家将出面干预经济发展,加强北方的涓滴效应)

4.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说、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5.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提出的中心-外围理论较具代表性。

6.空间相互作用发生得前提条件:

①区域之间的互补性;②区域之间的可达性;③干扰机会。

(自己看一下书了解下具体内容)

7.区域分工理论:

成本学说(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赫克歇尔和俄林)、新贸易理论(保罗·克鲁德曼)、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

8.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形成产业间分工。

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导致了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产业内分工。

9.一个国家某产业的竞争优势由生产要素,国内需求,支撑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方面的因素所决定。

(如何影响竞争力与优势,结合贵州情况,说明入耳提高贵州经济)

10.区域合作的类型:

行业合作、区域全面合作。

(1)行业合作:

生产合作、商业合作、运输合作、物资合作、金融合作和综合的行业合作。

(2)区域全面合作:

若干省(区)之间的全面经济合作、省(区)比邻地区之间的全面经济合作、省(区)内部部分地区之间的全面经济合作。

1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第十章

1.经济全球化:

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2.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科学技术、跨国公司、国家政策、金融市场。

4.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1)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

(3)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伙计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动力;

(5)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

5.从经济全球化影响的领域来看,不论是高技术、高科技的信息产业和机器制造业,还是相对来说传统的、低技术的农业等,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6.目前已形成的世界经济格局:

美国、欧盟和东亚、东南亚。

7.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

(1)随着科技发展,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