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602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模块检测卷一.docx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模块检测卷一

模块检测卷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香在中国的文字造字中是会意字,甲骨文香字的形状象征,上半部为禾,下半部是锅,表示锅中煮着禾薯散发的香气。

在人类远古时期,能吃热食就是美妙的满足,象征人类的原始需求已经达到心身合一了。

香气开始于我们的嗅觉官能,启发人类对香气的美好想象,进而形成了优雅美妙的中国香席。

什么是香席?

香席是经过用香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心灵美感的一种生活形式。

香席既不是改变气味的熏香行为,也不是与宗教活动类似的焚香祈福,香席是一种通过香作媒介的文化活动,不是单纯嗅觉上品评香味的品香。

香席不是在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而是生活修养——在香席的世界可以上追魏文帝邀集建安七子品迷迭香作《迷迭香赋》的风雅,更可以缅怀苏东坡和黄庭坚诗歌合唱的浪漫情怀;还有文徵明燃香作《焚香》时的悠悠心境。

品香既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

在传统文化回潮的当下,风雅了千年的熏香,是附庸风雅也好,是真雅致也罢,在沉寂了半个世纪后,正迎来大好时代。

中医认为,沉香本身就可入药,是一种名贵的药材。

除了直接入药外,沉香还具有解秽流芳、驱虫避邪、正念清神的效果,尤其因为味道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可帮助人修身养性。

很多沉香的爱好者热衷的缘由是,品香的过程是一种精神和嗅觉的审美过程,能安神、静心,给人以空灵平和。

香文化传到日本,香道修养也成为日本王宫贵族女子成人礼必备考核技能之一。

日本现在流行的香道形式,主要是借鉴了唐宋时期隔火熏香的方式和方法,但中日两国香文化内在追求、熏香过程及香品内涵是不同的。

日本香道更多的追求是形式,重过程。

中日文化交流中一个划时代的开创者,便是唐代的鉴真和尚。

公元753年鉴真东渡成功,为日本带去了佛教、中医,同时也带去了大量的中药及沉香、檀香等香药。

实际上,我国香学最早传于日本的时间还要提前近二百年,当时朝鲜的“遣华使”、来华僧侣及留学生将品香用具带回朝鲜,后来辗转传到日本。

香道是一种耐性的训练,也是一种想象力和感受力的训练,训练人细致如实地品尝生命,让人们对一阵风、一片树叶,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感觉。

香能打开人和自然界的门,让生命充满爱与被爱的喜悦。

品香是一种修炼,是一种找回自我感知的方法。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静下心来品香,能恢复长久以来已经麻痹的知觉,敏锐捕捉自己对香的真正感受。

品香后勇敢与别人交流闻香体验,不人云亦云,这是品香的精神。

健康才有快乐,安心才得自在。

从某种程度上说,品香也是使身体健康的方法,先贤强调的品香境界是“静心契道,品评审美,励志翰文,调和身心”。

品香,身体与智慧并行,健康与快乐同在。

(摘编自龙超《品香:

心香一瓣》)

1.下列对于香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席的形成过程优雅美妙,它开始于我们的嗅觉官能,启发了人类对香气的美好想象,象征人类的原始需求已经达到心身合一。

B.香席是一种文化活动,它需以香作媒介;香席是一种生活形式,需经过用香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一种心灵美感。

C.香席是一种生活修养,魏文帝邀集建安七子品迷迭香作《迷迭香赋》的风雅,文徵明燃香作《焚香》时的悠悠心境都归属香席。

D.香席不是改变气味的熏香行为,也不是与宗教活动类似的焚香祈福,不是单纯嗅觉上的品香,也不是在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

解析:

A项,偷换概念(说法混淆)。

把香席的优雅美妙说成“形成过程优雅美妙”,把“热食”“香气”的作用说成是香席的。

答案:

A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品香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是一种精神和嗅觉的审美过程,也是一种修炼,是一种找回自我感知的方法。

B.沉香主要用途是帮助人修身养性,因其具有解秽流芳、驱虫避邪、正念清神的效果,尤其因为味道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

C.鉴真东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划时代的开始,他带去了沉香、檀香等香药,但中国香学传于日本却更早,是经由朝鲜辗转传入的。

D.香道能训练人的耐性,训练人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使人细致如实地品尝生命,对一阵风、一片树叶,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感觉。

解析:

B项,范围不清(缩小范围)。

沉香主要用途还有“直接入药”。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造字法看,香是会意字,甲骨文的香字构造说明,最早的香,不是指香料,而是指锅煮禾薯散发的香气,表现了远古人类对吃热食的满足。

B.熏香,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习俗,一度曾归于沉寂;当下,熏香也被人认为是附庸风雅,但不管怎样评价,现在正是传承熏香的大好时代。

C.日本流行的香道形式借鉴于中国,日本香道更多的是追求形式,重视过程,而在香文化内在追求、熏香过程及香品内涵上日本是不及中国的。

D.在浮躁年代,静心品香能恢复长久麻痹的知觉,交流闻香的独有体验是品香的精神;品香可调和身心,使身体与智慧并行,健康与快乐同在。

解析:

C项,无中生有(主观臆断)。

作者并没有比较中国和日本“在香文化内在追求、熏香过程及香品内涵上”孰优孰劣。

答案: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宪,飞爱将也。

飞破曹成,宪与徐庆、王贵招降其党二万。

有郝政率众走沅州,首被白布,为成报仇,号“白巾贼”,宪一鼓擒之。

飞遣宪复随州,敌将王嵩不战而遁。

进兵邓州,距城三十里,遇贼兵数万迎战。

与王万、董先各出骑突击,贼众大溃,遂复邓州。

十年,金人渝盟入侵,宪战颍昌、战陈州皆大捷,复其城。

兀术顿兵十二万于临颍县,杨再兴与战,死之。

宪继至,破其溃兵八千,兀术夜遁。

宪将徐庆、李山复捷于临颍东北,破其众六千,获马百匹,追奔十五里,中原大震。

会秦桧主和,命飞班师,宪亦还。

未几,桧与张俊谋杀飞,密诱飞部曲,以能告飞事者,宠以优赏,卒无人应。

闻飞尝欲斩王贵,又杖之,诱贵告飞。

贵不肯,曰:

“为大将宁免以赏罚用人,苟以为怨,将不胜其怨。

”桧、俊不能屈,俊劫贵以私事,贵惧而从。

时又有王俊者,善告讦,号“雕儿”,以奸贪屡为宪所裁。

桧使人谕之,俊辄从。

桧、俊谋以宪、贵、俊皆飞将,使其徒自相攻发,因及飞父子,庶主上不疑。

俊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宪谋还飞兵,令告王贵,使贵执宪。

宪未至,俊预为狱以待之。

属吏王应求白张俊,以为密院无推勘法。

俊不听,亲行鞫炼,使宪自诬,谓得云书,命宪营还兵计。

宪被掠无全肤,竟不伏。

俊手自具狱成,告桧械宪至行在,下大理寺。

桧奏召飞父子证宪事。

帝曰:

“刑所以止乱,勿妄追证,动摇人心。

”桧矫诏召飞父子至。

万俟卨诬飞使于鹏、孙革致书宪、贵,令虚申警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规还飞军①。

其书皆无有,乃妄称宪、贵已焚之矣,但以众证具狱。

语在飞《传》。

宪坐死,籍家赀。

绍兴三十二年,追复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赠宁远军承宣使,录其家。

(节选自《宋史·张宪传》)

注:

①还飞军:

绍兴七年三月,岳飞对张俊、秦桧的作为不满,就报请解职为母守孝,未得高宗允许,就“以本军事务官张宪摄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十年,金人渝盟入侵  渝:

背叛

B.属吏王应求白张俊白:

告诉

C.桧矫诏召飞父子至矫:

假传

D.宪坐死,籍家赀籍:

凭借

解析:

籍,抄没。

答案:

D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宪被奸人构陷的一项是(3分)(  )

①命飞班师,宪亦还 ②苟以为怨,将不胜其怨 ③宪未至,俊预为狱以待之 ④谓得云书,命宪营还兵计 ⑤勿妄追证,动摇人心 ⑥令虚申警报以动朝廷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D.①②⑥

解析:

①是秦桧命令岳飞、张宪班师。

②是王贵不愿诬陷张宪。

⑤是皇帝不同意秦桧的做法。

答案:

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宪英勇善战,功业卓著。

岳飞打败曹成以后,张宪同徐庆、王贵收降了曹成的党羽二万人。

随后张宪又一举擒获声称要为曹成报仇的“白巾贼”郝政。

B.张宪疾恶如仇,执法如山。

一个叫王俊的人,善于控告揭发别人,因奸诈贪婪多次被张宪处治。

在严明执法方面,岳飞对张宪的影响也许是其中一个因素。

C.张宪面对拷打,威武不屈。

张俊私设公堂,对张宪严刑逼供,但张宪终究没有屈服。

毫无结果之下,张俊亲自制造冤狱,将张宪囚械到行营,关押到大理寺狱。

D.秦桧妒贤嫉能,陷害忠良。

为了达到谋害岳飞的目的而又不让皇帝产生怀疑,他和张俊以优厚的赏赐为诱饵,寻找能报告岳飞事情的部下,但未能得逞。

解析:

D项,“秦桧妒贤嫉能”在文中无根据。

秦桧陷害岳飞的原因是秦桧主和,而岳飞主战。

答案:

D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桧、俊不能屈,俊劫贵以私事,贵惧而从。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俊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宪谋还飞兵,令告王贵,使贵执宪。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秦桧、张俊不能使他屈从,张俊用王贵的隐私威逼他,王贵恐惧而服从。

(2)张俊亲自写好状纸交给王俊,胡说张宪企图逼迫朝廷归还岳飞兵权,命令王贵,让王贵拘捕张宪。

参考译文:

张宪,是岳飞的爱将。

岳飞打败曹成,张宪同徐庆、王贵收降曹成的党羽二万人。

有一个叫郝政的曹成部将率部逃到沅州,头戴白巾,要为曹成报仇,号称“白巾贼”,张宪一举将他擒获。

岳飞派遣张宪收复随州,敌将王嵩不战而逃。

张宪率兵向邓州进发,距城三十里时,遇到敌军几万人前来迎战。

张宪与王万、董先各自派出骑兵向敌人发起突击,敌人溃不成军,于是收复邓州。

绍兴十年,金人背叛盟约入侵南宋,张宪率部在颍昌、陈州同金军交战都获得大捷,收复颍昌、陈州城。

兀术率兵十二万人驻屯在临颍县,杨再兴与敌交战,战死。

张宪率兵随后赶到,打败敌军溃兵八千人,兀术连夜逃跑。

张宪率徐庆、李山又在临颍东北获得胜利,打败敌军六千人,获得战马一百匹,追击逃奔的敌人十五里,中原地区大为震动。

恰逢秦桧主张和议,命令岳飞班师,张宪也率部返回。

不久,秦桧与张俊密谋杀害岳飞,秘密引诱岳飞部下,对能够报告岳飞事情的人,给予优厚的赏赐,但最终没有人响应。

听说岳飞曾经要处死王贵,又杖打他,引诱王贵诬告岳飞。

王贵不肯答应,说:

“作为大将岂能不赏罚部下,如果对此怀恨在心,那么怨恨就太多了。

”秦桧、张俊不能使他屈从,张俊用王贵的隐私威逼他,王贵恐惧而服从。

当时又有一名叫王俊的人,善于控告揭发别人,号称“雕儿”,因为奸诈贪婪多次被张宪处治。

秦桧派人劝说他,王俊立即就答应了。

秦桧、张俊密谋认为张宪、王贵、王俊都是岳飞部将,如果让他们之间互相告发,牵连到岳飞父子,能使皇帝不产生怀疑。

张俊亲自写好状纸交给王俊,胡说张宪企图逼迫朝廷归还岳飞兵权,命令王贵,让王贵拘捕张宪。

张宪还未到,张俊便预设监狱等待他。

属下官吏王应求告诉张俊,认为枢密院没有审问的权力。

张俊不听,亲自审问拷打,让张宪自己诬陷自己,说收到岳云书信,令张宪筹划交还岳飞兵权的计谋。

张宪被拷打得体无完肤,终究没有服罪。

张俊亲自布置成冤狱,告诉秦桧将张宪囚械到行营,关押到大理寺狱。

秦桧上奏请召岳飞父子证实张宪事实。

皇帝说:

“刑法是用来禁止叛乱的,不要妄加追究牵连,以免动摇人心。

”秦桧假托诏令召来岳飞父子。

万俟卨污蔑岳飞让于鹏、孙革送信给张宪、王贵,命令他们谎报军情惊动朝廷,岳云给张宪写信规划交还岳飞兵权。

这些书信都没有,乃胡说张宪、王贵已经烧掉了,只是以众人的证言判罪定案。

这些在《岳飞传》中都有记载。

张宪获罪而死,家财被查没。

绍兴三十二年,追任恢复张宪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追赠为宁远军承宣使,授予他的家属官位俸禄。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

题严陵钓台①

张 继

旧隐人如在,清风亦似秋。

客星沉夜壑,钓石俯春流。

鸟向乔枝聚,鱼依浅濑游。

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

注:

①严陵钓台:

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当年隐居垂钓的地方。

8.首联为何要选“清风”这一意象?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清风”暗指严光的高尚风范,有“斯人虽去,遗风犹存”之意。

②尾联揭露批判了时人难拒诱惑,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者比比皆是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拒绝高官厚禄、不求荣华富贵品行的敬佩与赞叹。

9.中间两联虚实结合,请做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中间两联虚实结合,描写眼前景物是实,寄寓作者对严光美好品格的赞美是虚。

②颔联表面写严陵钓台依山傍水、春流潺潺、星沉月落的景象,暗喻严光已如星辰坠落离开人间,其旧隐陈迹仍矗立江边,高风亮节像一江春水代代相传。

③颈联表面写严陵钓台树木参天、飞禽翔集、鱼游浅底的景象,暗喻人各有志,择善而处,严光选择了洁身自好、垂钓隐居的生活。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将军角弓不得控,____________。

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

__________,望美人兮天一方。

(苏轼《赤壁赋》)

答案: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

(2)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3)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一碗羊肉汤

金 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

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

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

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

“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

”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

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

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

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

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

他说:

“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

”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

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

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

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

“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

”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

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

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

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

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

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

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

刘乡长忙回话:

“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

”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

“一天能宰几只?

”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

“两只,两只!

”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

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

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

《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

张书记沮丧地说:

“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第三自然段描写县委办工作人员安排各级领导参观的日程表,突出了长岭乡接待任务的密集繁重,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D.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E.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解析:

(1)A项,“脱贫致富典型”不准确,建牧场只是脱贫项目,长岭乡尚未脱贫致富。

“结尾出人意料”不全对,由故事的发展来看,结尾也在情理之中;D项,没有环境描写;E项,“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不对,本篇小说语言朴实无华。

答案:

BC

(2)小说中刘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地制宜,真抓实干:

为了长岭乡脱贫致富,在荒岭上建立牧场。

②头脑灵活,积极争取:

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

③没有原则,缺乏远见:

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内参》的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照应前面的情节:

正因为市扶贫办的考察,发现长岭乡依然贫困的原因,才会有《内参》文章的出现。

②推动情节发展到高潮:

《内参》的文章为关闭牧场提供了依据,情节逻辑合理。

③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表现结尾的突转:

参观者吃掉一个牧场,引人深思。

(4)从牧场关闭原因的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长岭乡自身的原因:

建立起了牧场,但是结构单一,表达了没有可持续发展资源的乡村依然贫穷的主旨。

②县委张书记的原因:

张书记考察后指示各级领导参观,增加了牧场的负担,并对羊肉汤赞不绝口,助长了招待风气,表明上级政府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使贫困的百姓更贫困的主旨。

③各级参观者的原因:

一批批的领导参观牧场,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揭示频繁的请吃拖垮了牧场的现象。

④政策和资金扶持不足的原因:

长岭乡牧场要发展,真正脱贫致富,还要靠优惠的政策和贷款扶持。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圆舞曲之王

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25年10月25日出生在维也纳。

在他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老施特劳斯已经是维也纳著名的圆舞曲大师,他的作品和乐队风靡全国。

小施特劳斯从小就表现出杰出的音乐天赋。

6岁的时候,就在家里的钢琴上弹奏出他自己构思的圆舞曲。

他表示长大后也要成为音乐家。

可是想不到,音乐家的父亲却反对孩子学习音乐。

一天父亲发现小施特劳斯把时间“浪费”在了音乐上,一气之下找来一条皮鞭,凶蛮地抽打孩子。

与父亲不同的是,妈妈安娜却为孩子在音乐上的早熟而感到骄傲,她悄悄地记下了孩子的处女作,从菲薄的生活费中省出钱来请教师,指望小施特劳斯有朝一日能超过他的父亲。

小施特劳斯向霍夫曼教授学习对位法,向指挥家德雷施勒学习和声,他的天赋得到了极大的认可。

同样,他在小提琴家安东·科尔曼那里,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他的学习进步很快。

由于他父亲的巨大影响和势力,几乎没有任何剧院提供给小施特劳斯演出的合约。

小施特劳斯的第一次演出是在城郊的一家咖啡馆的花园里举行的。

老施特劳斯宣布,在同一天晚上他也将举行一场音乐会。

但到后来,他得知自己的音乐会票在黑市上还不如他儿子的票吃香,则又取消了举行音乐会的计划。

老施特劳斯狂怒不已,终于病倒了。

老施特劳斯忠心的经纪人赫希深为圆舞曲之父的健康担忧,居然想出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计划。

他组织了一些人准备去小施特劳斯的音乐会捣乱。

和他父亲在巴黎的首场音乐会一样,小施特劳斯这天的第一个节目也是法国作曲家奥柏的一首歌剧序曲,这似乎是遵循一种家庭的传统。

一开始,听众的掌声稀稀落落,他并没有感到沮丧,接下来演奏的是他创作的一支圆舞曲《母亲的心》,这是小施特劳斯献给他妈妈的一曲颂歌。

美妙的乐曲使得听众欣喜若狂,他们爬上椅子,挥舞帽子,高声地喝彩欢呼。

而另一支圆舞曲《理性的诗篇》,在如痴似醉的听众们一再要求之下,竟然反复演奏了十几次之多。

使帮手们困惑不解的是,连赫希也兴高采烈地鼓掌欢呼起来了。

诚然,赫希是老施特劳斯的朋友,而且还与之有着经济上的利害关系,但是他更忠实于音乐艺术,对于任何真正的艺术家,他不能不表示衷心的欢迎。

最后,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小施特劳斯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地示意,请大家安静下来,乐队重又奏起柔和的乐章。

当轻柔的乐声在夜空中回荡时,听众们面面相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这不是老施特劳斯最负盛名的那首圆舞曲《莱茵河畔的迷人歌声》吗?

在这首乐曲的抒情部分,小施特劳斯又加入了这么一种柔情蜜意……随着乐曲的展开,听众逐渐明白了这段插曲的深意。

小施特劳斯演奏他父亲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作为子女对父辈的敬意,也是作为一种祈求,请求他父亲的宽恕。

这使听众们不由得热泪盈眶,甚至男人也不例外。

1848年3月,维也纳爆发了革命。

小施特劳斯积极响应,站到了起义者一边。

他穿起革命近卫军队长的制服,上街指挥演奏《马赛曲》。

他还创作了许多赋有革命的标题音乐,如《自由进行曲》《革命进行曲》《街垒之歌》等作品,鼓舞人心。

战争末期,为鼓舞士气,振作人民精神,他谱写了一首赞美祖国山河的大合唱歌曲《蓝色的多瑙河》。

作品在初次与听众见面时,却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

之后不久,小施特劳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