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31320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西铜鼓高三第三次周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

A.《十二铜表法》B.万民法

C.公民法D.《民法大全》

2.历史学家往往会用特定词汇来表示历史运动和历史潮流。

“□□□□”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这段时期的发展。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但同时期的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相结合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深刻变化。

在□□□□中填上的词应该是()

A.圈地运动B.“光荣革命”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

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

要救一切相信的‥‥‥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

如经上所记:

‘义人必因信得生。

’……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

”这段材料可能出自于

A.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B.薄伽丘的《十日谈》

C.马丁·路德的《论基督徒的自由》D.伏尔泰的《哲学通信》

4.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

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5.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千年来中国妇女缠足比率趋势

A.宋代开始出现妇女缠足现象B.宋明理学推动妇女缠足比率上升

C.明末以来妇女缠足比率持续下降D.民国成立后妇女缠足现象彻底消失

6.这“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促发了民族的猛醒和震荡,“士”的心灵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少数先知先觉者开始新的探索,中国人的现代“启蒙”于此开始,到清末民初渐成气候,新潮不可阻挡。

近代中国的这些变化

A.是辛亥革命推动的结果B.是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

C.说明宗法观念渐趋淡薄D.是外国侵略影响的结果

7.1947年6月,美国政府官员提出:

“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逻辑的。

”为此,美国

A.重建资本主义金融体系B.援助西欧实现经济复苏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推动欧洲走向经济联合

8.“在时间和空间关系上,传统语言结构完全遵循牛顿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倒叙部分都有清楚的交代。

而意识流派的语言结构遵循的是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牛顿时间完全被打成碎片,按心理活动予以重新组合。

”其中体现“意识流派的语言结构”的是

A.古典主义文学B.浪漫主义文学

C.现代主义文学D.现实主义文学

9.两汉的“七国之乱”与唐朝的“安史之乱”()

①都是地方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

②都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

③叛乱平定后,中央集权都得到强化

A.①B.①②③C.①③D.②③

10.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

“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

11.中华文明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不主张远征。

下列内容不能体现这种认识的是

A.修筑万里长城B.元朝的建立C.开辟丝绸之路D.郑和下西洋

1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字含蓄不易读懂B.语言高雅难于理解

C.内容深刻影射社会D.历经数载艰辛付出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3.(25分)“文明”一词,古今有不同的内涵和寓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人的价值判断里,“文明”也指“文治教化”。

“文明”一词……其核心内涵都在于“文”,以“文”为体,以“明”为用,文明即以文教化……那么,“文明”之意义何在?

北宋石介作了很好的回答:

“三纲,文之象也,五常,文之质也……尊卑有法,上下有纪,贵贱不乱……风俗归厚,人伦既正,而王道成矣。

——《19世纪中叶前中国与欧洲的“文明”观念》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北宋人石介“文明观”的出发点,联系相关知识指出其思想基础。

(4分)

 

材料二洋楼层叠,大厦云连。

建筑宏伟,雕刻优美。

电线铁道,纵横如网。

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

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

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都郁葱葱。

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

吐气成球,漫濛如雾。

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如刘姥姥初入大观园,手舞足蹈,忘其所以狂喜,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

——摘自《论文明第一要素及中国不能文明之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归纳近代部分国人眼中“文明”的表现。

(5分)

 

材料三西人百年以来,民气大伸,遂尔勃兴。

中国苟自今日昌明斯义,则数十年其强亦与西国同,在此百年之内进于文明耳……地球既入文明之运,则蒸蒸相逼,不得不变。

不特中国民权之说既当大行,即各地土番亦当丕变(大变)。

其不变者,即澌灭(消亡)以至于尽。

——1897年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

(3)材料三体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思想观念?

结合相关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

(8分)

 

材料四有一出话剧(《文明人·第一幕》公演于1914年11月),其主角贾人俊在国外游学数年……在他看来,“外国都是些文明先进国……凡事都有要从学习文明国入手,哪怕只学得一点皮毛,横竖比咱们的骨格还强得多”……贾氏的妻子聪娘说:

“中国不及外国的地方,并不是专门学一个文明的形式就可以了结的”。

——罗检秋《清末民初知识界关于“文明”的认知与思辨》

(4)对于贾氏夫妇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

(结合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相关史实为例作答)(8分)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数千年来,中国人都以“中国”与“四夷”(即周围世界)相对称,也就是用“中国中心”的

世界坐标轴来认识世界,并而构成自己的自足发展的大陆帝国体系。

……核心价值观是“天下国家”观和“夷夏之防”的儒家理论,它们转化为中国人的“自我形象”意识,成为支配从中国统治者一直到普通人的思维定势。

当近代西方商人、传教士、外国使节来叩击中华帝国大门时,我国朝廷对当时国际社会懵然不知,仍然一概视为传统的“藩属”。

采取卑视和抚绥的政策……为了适应中国的“以夏变夷”的观念,早期东来的聪明的耶稣会士打开进入中国大门传教的方法是,首先自我“中国化”,然后再使中国人“基督教化”。

为迎合中国人的“中国中心”的意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廷所献的世界地图,就精心设计,把中国的地理位置安排在“中心”。

材料二:

(中国)在门户被打开之后,清廷力图维持封闭的体制的残局……清政府坚持祖宗规定的皇朝体制的一个最突出例子是关于“觐见”礼仪问题。

……咸丰年间,理藩院仍要求俄使普提雅廷按贡使礼节到午门行三跪九叩礼……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皇帝甚至有意以全免英国商品的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消这项要求。

1858年与英法所订的天津条约写明今后外国公使觐见中国皇帝时,不可行“有碍于国体之礼”,但清政府为了维护天朝皇帝至尊无上的虚假“形象”,仍然纠缠不让步。

……割地赔款可以不争,这个“体制”问题却非争不可。

材料三:

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是背着沉重的传统儒学包袱,从“经世之学”的观点出发去学习西洋技术的。

根深蒂固的华夏文化优越感使当时人们对西技的认识产生种种歪曲图象。

1866年被派遣出使欧洲的第一个清廷官员斌椿,在法国首次见到自行车,视为中国古代“木牛流马”之遗意。

洋务派首领奕认为西方的天文算学“实本于中术之天元”。

由此而形成一套“西学源于中学”的说法。

当时倡导附合此说的人,包括著名的维新派人士冯桂芬、曾纪泽、郭嵩涛、郑观应、薛福成、黄遵宪在内。

——以上材料均摘自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⑴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策略是什么?

(1分)早期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最终结果如何?

(2分)

⑵罗荣渠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的现代化”。

概括以上材料,说明中国人的哪些思想认识延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3分)

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中国人的这种思想认识延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分)

⑷综合以上材料,从根本上说是必须先实现哪方面的现代化,才能保证其他方面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3分)

15、(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

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

……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

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

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

……从19世纪中叶开姑,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870-1940年日本以每年约4%的增长速度才以极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要的工业国。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不得摘抄原文)(7分)

(2)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8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A

【解析】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而万民法、公民法、《民法大全》都是在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2.【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圈地运动开始于工业革命前夕,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光荣革命是1688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不符合题干,同时期的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相结合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深刻变化的意思,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40年代,引起物质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符合题干意思,故D项正确。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3.【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的“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义人必因信得生”、“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等信息都是强调因信称义,故选C。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因信称义。

4.【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结合十月革命的背景可知当时俄国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获得“和平”与“面包”,《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一战,为赢得和平提供了条件,《土地法令》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满足了农民生存的需要。

故选B。

AD项是实现民众要求的前提;C项是并不是直接满足民众和平和土地问题的文献.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5.【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从图表可以看出,北宋之前中国妇女缠足的现象已经出现,排除A项;宋明理学歧视妇女,压抑人性,宋代之后妇女缠足的比率不断上升,B项正确;清末以来妇女缠足比率持续下降,至2000年这一现象彻底消失,故C、D均不正确。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

6.【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材料可知,由于“‘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促发了民族的猛醒和震荡”,所以出现了“少数先知先觉者开始新的探索,中国人的现代‘启蒙’于此开始,到清末民初渐成气候,新潮不可阻挡”。

所以应选D,其他与题意不符。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思想启蒙·背景

7.【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是指二战后美国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政治目的,其措施即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实现经济复苏,从而达到控制西欧以遏制苏联的政治目的,z再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47年,因此选D项。

其他三项都与题干不符。

考点:

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8.【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在时间和空间关系上,传统语言结构完全遵循牛顿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倒叙部分都有清楚的交代。

而意识流派的语言结构遵循的是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牛顿时间完全被打成碎片,按心理活动予以重新组合。

”可以分析出意识流派的语言结构是反传统的,属于现代主义,故本题选C项。

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文学·现代主义

9.【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两汉的“七国之乱”是由中央

“削藩”直接引起,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平定七国之乱为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基础,但是安史之乱后就是唐朝的衰落。

故选A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地方行政制度

10.【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而未尝随事以观“理”,不随事当然就不能以观“理”。

而“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就是在强调格物才能致知,才能得到“理”,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格物以致其知

1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题中的“远征”是指主动的跨国或跨洲的军事进攻,只有B项符合题意(四长子西征、最远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

A项只是国内民族关系问题;C项是西汉中期中国对外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D项是明初和平的对外交往。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建立的背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长城;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古代中

国对外交往与官方贸易。

12.【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

“辛酸泪”、“其中味”体现作品的深刻,答案为C。

A项表面化,D项无法体现。

考点: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13.【答案】

(1)出发点:

推崇纲常伦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稳定统治秩序。

(4分)

思想基础:

儒家思想。

(2分)

(2)表现:

西方生活方式的流行;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近代工业的发展。

(6分)

(3)主张:

兴民权是世界发展趋势;中国必须兴民权才能自强。

(4分)

背景:

洋务运动的弊端,促使维新派思考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4分)

(4)贾人俊的话过于片面。

中国也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如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2分)但也有其合理之处,如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等都从学习西学入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分)

贾氏妻子的观点正确。

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必须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

(2分)如近代中国推行宪政制度,最终未能真正完成政治民主化的任务。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石介指出:

“三纲,文之象也,五常,文之质也……尊卑有法,上下有纪,贵贱不乱……风俗归厚,人伦既正,而王道成矣。

”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推崇儒家的“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稳定统治秩序。

(2)材料二中提及的近代文明成果有:

建筑、通讯、交通、城市、工业等。

在国人眼中,文明主要体现在:

西方生活方式的流行;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近代工业的发展。

(3)材料三中梁启超认为:

“地球既入文明之运,则蒸蒸相逼,不得不变”、“西人百年以来,民气大伸,遂尔勃兴”、“中国苟自今日昌明斯义,则数十年其强亦与西国同,在此百年之内进于文明耳”。

兴民权是世界发展趋势;西方兴民权而强盛;中国必须兴民权才能自强。

结合19世纪末的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其时代背景。

(4)该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

贾人俊认为“外国都是些文明先进国……凡事都有要从学习文明国入手,哪怕只学得一点皮毛,横竖比咱们的骨格还强得多”,主张全盘西化;贾氏的妻子认为“中国不及外国的地方,并不是专门学一个文明的形式就可以了结的”,主张学习外国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考生可以依据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相关史实分别评述贾氏夫妇的观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家的“文明观”;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生活的变迁;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的思想

14.【答案】

⑶①鸦片战争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先进中国人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清政府则对学习西方问题无动于衷。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抱残守缺,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

③早期维新派亦只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主张向西方学习,以纠正洋务的偏颇,缺乏系统的思考和行动。

⑷实现人自身(思想)的现代化

【解析】略

15、

(1)含义:

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为主要表现之一的社会转型过程。

(2)措施:

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惟一的货币;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实行地税改革;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明治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