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6846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

精美绝伦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文的第2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的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应引导学生通过对留点词语的揣摩而理解、掌握。

本文的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是融汇在这种学习生活的描述中的,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3.关干长妈妈讲的故事、私塾先生读的文章,并非重点内容,点到即可。

4.本文是学生进入中学所接触的鲁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

文章篇幅又较长,词汇丰富,需用一课时来简介作者和作品,正字音,释词义。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注字音、释词义,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1.简介什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

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确凿zuo菜畦qi桑椹shen油蛉ling

斑蝥mao缠络chan相互缠绕在一起攒cuan

珊瑚shan蟋蟀shuai豁huo此处状声敛lian不同的感受?

脑髓sui陌mo人迹罕至han竹筛Shai

觅食mi找食秕谷bi系ji传授shou书塾shu

渊博yuan学识深广宿儒ru蝉蜕tui人声鼎

沸ding窦dou厥士jue拗ao倜傥titang

金叵罗po盔甲kui绣像xiu锡箔Xibo

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

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教师小结:

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布置作业

1.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2.解词要再理解巩固。

3、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草园的感情。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

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

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请同学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

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

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怎样理解:

“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

“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

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2)请同学朗读第2段,引导同学迸行分析。

提问:

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回答,写了十四种动榕物,它们分别是:

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水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提问:

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回答:

莱畦,石井栏。

提问:

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那么生动、美好呢?

学生回答。

(出示投影或小黑板,老师板演)

投影或小黑板的板书设计:

提问:

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

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不被大人看得匕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足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

这里的草木虫鸟

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好奇心与求知欲。

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

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入?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积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提问:

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

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终点。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提问:

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

因而把百

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教师小结:

第2段最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

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3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

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

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

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

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4)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两段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得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

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

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犯“乐园”写得那么实在,那么具体。

(5)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个“也许是因力……”的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

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

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勺己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

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一厂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

是儿童的乐园呢?

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会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布置作业

l。

背诵默写课文第2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四、五、七

3.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三味书屋的单调陈设、枯燥生活、失败教育;和百草图中情景构成的鲜明对比。

教学过程

1.检查背诵、默写第2段。

2.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

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

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屋里的陈

设就更单调了,只有扁和画儿,不象百草园中生机勃勃。

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悉。

寥寥几笔,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使读者有如目睹。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下面两点说明,供教师参考,不一定给学生讲)

方正、质朴,有两件事可以证明。

他的儿子沫邻做了黑龙江省的一个县官,差人绘他父亲送来银子,他当着来人大骂儿子是“畜生,不听话!

”因为他反对清政狩,不叫儿子做这个政府的官。

他也很爱国,一生不买洋货,也不照像,认为那是洋玩意儿,他就是这样“方正”而不“圆通”。

博学:

在清朝,一个私塾先生能铭不查秘本、空手点完《四书》就算。

一位大学者了,而寿镜吾老先生教《四书》、《五经》是得心应手的事情,要求学生又严格,当然是闻名遐迩了。

(2)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

(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教师提示:

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

“仁远乎

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上九,潜龙,勿用”。

“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

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第一个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

先生说“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

”——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十分不满。

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要一心只读圣贤书。

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

第二个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

老师“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命令下读的。

读的又是什么内容呢?

有的宣传“仁”这个虚伪的封建道德。

有的低级趣昧地取笑别人;有的宣传迷信风水;有的拼凑起讲古代税法的话;这些令人难懂而又无用的书,读不戍句,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

学生怎能感兴趣呢?

这和百草园中的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庭!

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

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限”,大声遣;“读书!

”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

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

可是他不自觉地又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

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象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饱也没有象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池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也正囚为他是比较慈祥的。

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

所以鲁迅先生在“恭

敬”饱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教育的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④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结论是肯定的,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

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

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土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

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⑤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

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括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3)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昧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祥的中心意思?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对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儿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一、二、九。

2.命题作文“童年趣事”。

再塑生命的人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领会莎莉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理解作者对莎莉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的思路结构。

2、结合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凯勒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教学难点】结合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陶冶情操。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资料,以开阔视野,增加课外积累。

3、有关的文字资料和有关的图片资料一组幻灯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千手观音》有关视频。

由《千手观音》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看后谈感受。

这是震撼全世界的舞蹈,可是你们知道吗,跳舞的这一群人,在他们的世界里是没有声音的,所以他们为自己的社团取了个名字叫“花开社”,意思花开是没有声音的,却很美丽。

过渡:

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有许多残疾人,他们身残志不残,顽强的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他们以其坚强的意志,使他们的生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永远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再塑生命》的作者海伦•凯勒。

二、介绍作者

据你们了解海伦•凯勒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⑴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文字资料和有关的图片资料。

  整理资料要求:

语言简明扼要,按照姓名、国籍、成就、生平、他人评价,带给我们的启发等要点归纳,不重复不罗嗦。

⑵教师准备图文课件材料(进行相应补充、归纳)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一岁半就又盲又聋又哑巴,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认识的孩子,顽强的生活下来了,长大后成为一名有杰出成就的人物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残疾人成长的足迹。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现在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主线十分清晰……

三、整体感知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默读的时候想一想:

海伦•凯勒为什么能创造奇迹,重塑生命?

海伦•凯勒所创造的奇迹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

(幻灯片3)

2、莎莉文老师来了之后,都发生了哪些不寻常的事情呢?

(莎莉文老师为“我”再塑生命,做了哪些事?

)请同学们说说,并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的文字;

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

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

3、莎莉文老师走进海伦•凯勒的生活后,“我”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

由原来的黑暗、痛苦不堪变得光明、快乐、自由、幸福。

4、海伦•凯勒的成功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她本人的努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本篇文章的题目是《重塑生命》,请再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直接描写作者本人语言、动作、心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精神品质,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填空。

 让我们一起来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①生命的原貌:

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

__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复苏:

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④成长的浪花:

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

⑤生命的升华:

生命中拥有了______(爱,课文第39自然段)

5、莎丽文老师的到来改变了“我”,文中有一句话指出了莎丽文老师对“我”的人生影响,请找出这句话: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莎丽文老师。

四、深层研读

1、感悟形象:

看完了海伦的故事,你觉得一个人要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

莎莉文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海伦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同学们,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重塑生命”的历程,“重塑生命”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

重塑生命“的过程并不是是一帆风顺,但海伦最终最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完成了生命的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一个人要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

明确:

毅力:

小海伦没有对认识文字放弃,

灵感:

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

求和欲:

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

好的老师:

莎莉文小姐富有爱心且教学技巧高超

 ……(根据学生回答补充)

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到文中的”我“是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

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

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2、同学们,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文中”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的含义是指:

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爱、光明、快乐和自由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

”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3、品味语言

回顾生命再塑的历程,想像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

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

她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自己也正是用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爱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可视可触的事物,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处处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课文第三部分为师生的问答中,有几个是探讨什么是爱的的句子,找出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1)、学生感情诵读课文22~39语段

(2)、找出文中关于”爱“的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爱是花的香味吗?

“──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

“──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

  ”爱有点儿……也不想玩了。

“──有了爱,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作者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下,领悟到了爱的真谛,这种爱的感觉和体验让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

  爱是什么?

相信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答案,请说说你的心声吧。

  (3)、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按以下的格式写几个句子:

  爱是_____________,能给人带来_____________;

  爱是_____________,能给人带来_____________。

  爱是冬日里的一束阳光,让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让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是飘荡在黑夜里的一首歌,让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爱是一场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上的滋润。

  爱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用权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是洒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场甘霖,使孤苦无依的人即刻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是夜空中的一轮明月,使孤苦无依的即刻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是春天里的一场细雨,使心灵枯萎的人特别感到情感的滋润。

  爱是夏天里的一杯冰水,让几近中暑的人感到世上的清凉

爱是夏日的一片树阴,让汗流浃背的人感到世间的美好。

五、总结全文,突出要点

  (结合板书)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

文中的”我“──海伦,与莎莉文老师相辅相成。

海伦成为不平凡的人,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的主观努力的结果。

六、迁移拓展(机动)

  

(1)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象作者这样的意志坚强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你知道哪些?

请概括他们的事迹,或写出他们有代表性的名言警句。

  试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由学生自主发挥,教师补充):

  A、奥斯特洛夫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B、贝多芬谱写《命运交响曲》

  C、民间艺人阿炳奏响《二泉映月》D、司马迁身受宫刑,完成《史记》

  E、美国连任三届的总统、二次大战英雄罗斯福从小患小儿麻痹症

F、张海迪自学成才埃及第一任教育部长、大作家塔哈•侯赛因是盲人。

九、布置作业

1.莎莉文小姐认为:

”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