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6671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

《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

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

2019-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

(二)语文试题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绥靖(jìng)杀戮(lù)骷髅(lóu)惟妙惟肖(xiào)

B.瞥见(piě)伧俗(cāng)奔丧(sāng)颤巍巍(chàn)

C.诘问(jié)寒噤(jīn)匀称(chèng)因地制宣(yí)

D.提防(dī)文绉绉(zōu)愧怍(zuò)差之千里(chā)

2.下列词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技俩狼籍健忘锐不可挡

B.拂晓渴慕致密重峦叠蟑

C.烦燥藩篱吊言张皇失措

D.赃物次弟纳凉连声诺诺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说话的时候要学会看场合,要分得清什么时候该转弯抹角,什么时候能直言不讳。

B.小罗同学为了中午能有时问打球,非但不在教室里午休,连饭都不好好去食堂吃,总是吃些鸡零狗碎就糊弄过去。

C.我们班的班长是个工作能力很强的人。

在安排我们工作的时候,总是因地制宜地考虑我们每个人的爱好和特长。

D.数学老师温和地对我说:

“虽然这次的成绩有些不尽如人意,但由于你考试的时候感冒严重,也算是情有可原。

4.依次填入下列句予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3分)

(1)气象站的工作人员每天定点风力,详细记录并认真分析这些数据。

(2)由于几名主力队员因伤病不能上场比赛,这支球队的实力有所。

(3)相对于该片浓厚气氛的营造,影片在人物刻画方面明显粗糙了许多。

A.观测削减薄弱B.观测削弱单簿

C.观察削减单簿D.观察削弱薄弱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你不认真做好每天的作业,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B.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学校应该发挥各个年级同学的充分的作用。

C.情绪污染指的是一个人心情的好坏影响了其他人的好心情。

D.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增长你的知识,又能丰富你的感情。

6.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记着的时候还行.忘了的时候,脏话就来了。

这当然不能形成社会风气。

②要形成讲礼貌的风气,就要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

要有好的语感。

③假如心里老考虑“我要讲礼貌,我要讲礼貌”,这是很勉强的.勉强的事情是不能持久的。

④所以要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而然地做到不使人家不不舒服。

⑤有了文明习惯,有了好的语感,讲起礼貌来就自然,就靠得住。

A.②⑤③①④B.②①⑤③④C.③①②⑤④D.③④⑤①②

7.根据语境,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3分)

不要慨叹时光飞逝。

人生苦短。

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

,若把人一生的情感窖藏起来,也是一壶香醇的酒。

开拓一条怎样的路,,酿造一壶怎样的酒,这是一个人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人生课题。

8.综合性学习。

(9分)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华网)目前,巴黎捡方公布了l3日间发生的连环枪击爆炸事件伤亡情况的初步调查结果.截至目前,此次恐怖事件共造成129人死亡,352人受伤。

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已加强安保措施,严防恐怖袭击。

14日和15日两天.法国文化部下属的公共文化机构关闭,而所有体育类活动也暂停。

其他欧洲国家也已采取行动,防止恐怖袭击。

目前,比利时政府已明显加大防恐力度。

据比利时媒体报道。

比利时警方在第一时间紧急加强与法国的边境公路检查,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及公共场所将提高安检力度,加强巡逻。

德国内阁成员14日在柏林召开紧急会议,就巴黎袭击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进行磋商。

德国内政部长表示,德国从l4日开始加强公共场所的安全警戒.主要措施包括:

加强对来往于德、法两国火车和航班的安全监控,提升安全人员武器装备,在机场等重点区域警方会配备“明显可见的武器”。

【材料二】恐怖袭击在欧洲频发,和“911”之后伊斯兰极端分子和西方世界矛盾的激化有关。

“911”事件拉开了伊斯兰恐怖分子和西方社会大规模冲突的序幕,恐怖分子恨美国入骨,但因为美国信息灵通,防范严密,往往很难得手。

而相比之下,在欧洲犯案的成功率就高很多。

另一方面。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战后的移民主要来自拉丁美洲,穆斯林的移民只有几百万,而欧洲主要国家战后吸收的难民主要来自原殖民地,都是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吸纳的穆斯林是美国的4倍以上,有数千万之多.更重要的是,美国对移民实行“熔炉政策”,即无论你来自何处,都要认同美国的核心价值,因此美国的穆斯林对美国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可度是很高的.但欧洲因为希特勒大屠杀的心理包袱。

以及对从前殖民统治良心上的歉疚,使得“文化相对论”在欧洲大行其道。

因此对移民采取的是多元文化政策,不要求移民融入新环境。

而是鼓励他们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并基于此形成了一整套的社会经济和移民政策。

这种政策的后果,是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同一个地区各自过着平行的生活,穆斯林还常常提出

与自由社会相矛盾的要求。

比如实行性别隔离、一夫多妻、割礼等。

这些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的都被合理化了,民主、自由、平等、宽容等核心价值则被弃之不顾。

(1)请给材料一的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30字)(3分)

(2)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恐怖袭击在欧洲频发的原因。

(3分)

(3)课间休息时,小陈和小李聊起天来。

小陈问小李是否知道发生在巴黎的这次恐怖袭击事件,小陈说:

“知道啊。

不过不就是死了些入吗?

全世界到处都在死人,各种天灾人祸每天不知道死多少呢,又什么区别吗?

再说了,反正发生在法国,离得老远,中国又没有,我们那么关注干什么?

”假如你是小陈,你会如何反驳小李呢?

(3分)

_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

9.古诗文默写填空。

(10分,每空l分)

(1)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关雎》)

(2),。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

(4)使入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

(5),。

故逐之。

(《曹刿论战》)

(6)《雁门太守行》中最能体现将士高昂的士气和爱国热情的两句是: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3题。

(15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

(1)朝服衣冠

(2)臣之妻私臣

(3)王之蔽甚矣(4)闻寡人之耳者

1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令初下,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12.下列加点词意思榻回的一项是()(3分)

A.皆朝于齐B.又何间焉

朝服衣冠时时而间进

C.君美甚D.虽不能察,必以情

吾妻之美我者虽欲言,无可进者

13.邹忌在妻、妾、客的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你最赞赏他哪一点?

并结合学习或生活实例简要说说你如何做到这一点。

(4分)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l4—18题。

(20分)

从天而降的母亲

韩浩月

⑴习惯了和母亲告别,每一次,我们母子二人分开,谁也不回头再看一眼,我也不是刻意狠起心肠,只是习惯了告别。

⑵童年时刻骨的伤痕,有一部分来自母亲。

有一年需要交学费,我在一个水塘边跟她要钱,不敢看她,仿佛自己在做一件错事。

她说没有,我一直盯着那片池塘绿色的水纹在看,觉得世界坍塌,时间僵直,万念俱灰。

⑶母亲走了又回,回了又走。

每次回来的时候,都说不会再走了,她在院子里看着我的眼睛说,这一次我不会再走了,我的心里欢呼雀跃,却表现平淡,最多说一个“好”字。

当她第三次从她改嫁的那户人家想要回来的时候,被挡在了紧锁的门外,那天下了大雨,她跪在满是泥水的地上哭。

⑷以为她不会再离开我们,但几个月之后,她又无声无息地消失。

从此不再相信她。

但也知道,她有自己的苦衷,一个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在一个不但贫穷而且不讲理的大家庭里,想要有尊严地活,是多么艰难的事。

⑸以为是恨过她的,但根本就没有。

对别人都不会有,何况对她。

在我那奇怪的童年里,脑海里被混沌与奇思异想充斥着,没有恨意成长的空间。

当然也没有爱,不知道爱是什么样子,什么味道。

活得像棵植物。

⑹在我漫长的少年时代,与母亲再无联系。

整整10多年的时间,音讯皆无。

她是怎么过的,我不知道。

中学时,有同学问到父亲、母亲,通常选择不回答,如果非要回答的话,就会用淡淡的一句,都不在了。

那时我和母亲居住的地方,相隔30多公里,但这段路程,足以用空茫来形容,我和她之间,大雾弥漫,我不找她,她也不找我。

⑺直到我20岁那年,在县城里,我和一个女孩谈恋爱了。

母亲仿佛专为此事而来

她笑着问我想要什么礼物,在得到我的答案之后,她给我买了一辆昂贵的变速自行车。

那段时间,无论白天还是深夜,都会经常骑着那辆自行车在街道上飞奔,经常把那辆自行车擦得雪亮,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富有的人。

⑻慢慢地,我回忆起来,母亲并不是一点儿也没关注过我。

每年去她住的那个村庄给我父亲上坟的时候,她会躲得远远的,在某一个角落里看我一眼。

而我不知道她在那里,或者,就算知道,也装作不知道。

⑼23岁那年,我结婚。

那是第一次觉得母亲像个慌里慌张的孩子。

她包着头巾,衣裳俭朴,略显苍老。

我喉咙干涩地喊了声许久没喊过的“娘”,妻子则按城里人的叫法喊了声“妈”。

母亲显得紧张又扭捏,想答应着但最终那声“哎”没能完整地说出来。

⑽婚礼前一晚的家宴,一大家子几十口人,在院子里、大门外的宴席上,吃得热闹非凡。

母亲怎么也不肯上桌,任凭几个婶子死拉硬扯,她还是坚持等大家吃完了,在收拾的时候,躲在厨房里偷偷地吃几口。

婚礼那天拜堂,司仪在喊“二拜高堂”的时候,却找不到母亲了。

⑾客人散去,三婶告诉我母亲在楼上哭。

上楼去看她,她立刻停止了哭泣,像个没事人一样。

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么多年,仿佛她从没关心过我,我也从未关心过她,这么多年的时光,我们都是怎么过来的?

⑿妻子跟我说,有你妈在真好,别让她走了。

我说好。

但在母亲前面,怎么也说不出口。

⒀25岁那年,拖家带口漂到北京,妻子背着我给母亲打电话,说让她帮忙带几个月孩子,还承诺,只要把孙子带大,以后就一定会像对待亲妈那样,对她好,养她的老。

母亲来了,我们一家人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团聚。

⒁那段日子很苦,母亲跟着我们在暂住的村子里搬来搬去,但是大家都很开心。

母亲教育孩子还是农村的那套老办法,把她不到1岁的孙子宠得不像话。

我常奚落她:

“别把我儿子宠坏了!

⒂“小男孩哪有不调皮的?

越调皮越聪明。

”母亲总是坚持己见。

⒃儿子学会了叫爸爸、拍手、再见、飞吻等活儿,自然叫得最熟练、最亲切的是“奶奶”。

每到此时,她都异常高兴,从来没见她这么开心过。

她有很多民谣,如,“宝宝要睡觉喽,奶奶要筛稻喽。

”几乎每一首都和奶奶有关。

⒄这次是真的以为母亲会永远陪着我们了。

但又一次的分别摆在面前。

母亲在她的村庄又有了一个自己的女儿,她还要照顾她。

要走的前几天,她一遍遍和孙子玩“再见”的游戏。

等到孙子睡着的时候,她一句话不说,沉思着,一会儿想想,一会儿笑笑,在我看来,她又成了一个陌生的母亲。

⒅又是十几年过去。

时间过得太快,忙着生活,忙着追名逐利。

每年能够再见到母亲,就是春节期间。

我带着两个孩子,按惯例去给他们的爷爷上坟。

在堂弟家门口,母亲会过来,看看她的孙子和孙女。

当年她带过一段时间的孙子,如今已长成一个1米75的大块头。

在那短暂的半个多小时里,妻子和孩子与我的母亲,像任何一个普通的家庭成员那样,平静又愉快地说着话,会笑,会拍打肩膀,会拥抱,再不舍地告别。

我在远一些的地方看着,并不凑上前去。

还是不知道该和母亲说点什么。

也许什么都不用说了吧。

⒆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从乡村回县城的时候,母亲与我们同行。

我开车开得有些快,母亲晕车,半路的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母亲蹲在路边呕吐。

我在司机位上通过窗户看到母亲的样子,内心翻江倒海,那个久远的问题又飘回了心头,母亲,为何我们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⒇我下车来到母亲背后,车与母亲的距离是那么短,我却似乎走了好久好久。

想起这些漫长的时光里,纵然她总是个从天而降的母亲,我又何尝不是一个远在天边的儿子呢?

五味杂陈却又无从言说,我只得默默地给她捶着背,无声地开始流泪。

(选自《读者》,文章有删改)

14.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哪些事?

(4分)

15.请结合上下文,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2分)

那时我和母亲居住的地方,相隔30多公里,但这段路程,足以用空茫来形容,我和她之间,大雾弥漫,我不找她,她也不找我。

16.请分别赏析下列句子和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6分)

(1)当然也没有爱,不知道爱是什么样子,什么味道,活得像棵植物。

(2)那段时间,无论白天还是深夜,我都会经常骑着那辆自行车在街道上飞奔,经常把那辆自行车擦得雪亮。

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富有的人。

17.文章最后写到“五味杂陈却又无从言说,我只得默默地给她捶着背,开始无声地流泪。

”请分析“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4分)

18.(19)段中的画线句道出了“我”心中那个久远却未解的问题:

“母亲,为何我们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你觉得原因何在呢?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对你在人际交往中的启示。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4题。

(20分)

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

粱衡

⑴我常恨自己字写得不好,许多要用字的场合常叫人尴尬。

后来我找到了根子上的原因,自己小时用的第一本字帖,是赵孟頫的《寿春堂记》,字圆润、漂亮,弧线多,折线少,力度不够。

当时只觉好看,谁知这一学就入了歧途。

字架子软,总是立不起来。

后来当记者,更是大部分时间左手握一个小采访本,右手在上面边听边划,就更没有什么体,只是一些自己才认识的符号。

⑵一次读史,说书法家沈尹默的字原来并不好,他和陈独秀相熟,一天在杭州友人聚会的酒桌上,陈当众挖苦他的字不好,沈摔筷下楼而去,从此发愤练字而成名家。

“文革”中沈的检查大字报,常是白天贴出,晚上就被人偷去珍藏。

⑶我也曾多次发愤,但总是有比写字更重要的事等着我,使我一次次“愤”不起来。

因为如果真要练字,就得从头临帖,从头去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而这却要时间。

真奇怪,欧、颜、柳、赵,三硬一软,我怎么当初就偏偏学了一个赵字呢?

我甚至私下埋怨父亲没有尽到督导之责,一失酿成终身恨

⑷后来又看到曾国藩谈写字,说心中要把圆形的软毛笔当作一个四面体的硬木筷去用,转角换面,字才有棱有角,有力有势。

于是我就去帖求碑,以求其硬,专选《张黑女》、《张猛龙》这种又方又硬的帖子来练。

说是练,其实是看。

办公桌一角摆上“二张”,腰酸背困之时,翻开看上几眼,过过瘾。

练字要有童子功,就像小演员走台步,要用笔锋走遍那字架的每个角、每个棱。

童子早不再,逝者如斯夫,我还是没有时间。

⑸字没练成,理倒是通了:

学字要先方后圆。

先把架子立起来,以后怎么变都好说。

就像盖房,先起钢筋、骨架、墙面,最后装修任你发挥。

如果先圆再去求方,就像对一个已装修完的家,要回头去改墙体结构,实在太难,只有推倒重来。

而人生没有返程票,时光不能倒流,岂能什么事都可以推倒重来?

只好认了这个苦果,好字待来生了。

⑹字没有补练成,是因为挤不出时间,静不下心。

世事纷扰,总是在应付着怎么做人。

但提笔办公写作时倒是悟出一个道理,做人如写字,也要先方后圆。

⑺赵孟頫是宋臣而后又事元的,确实圆而不方,不像文天祥。

人若能先方,即小时吃苦磨练,修身治学,品行方端,后必有大成。

⑻如果一个人,少年时就圆滑、懦弱,就很难再施教成才;而小时方正,哪怕刚烈、莽撞些,也可裁头修边,煨弯成才。

(选自《梁衡哲理散文集》,文章有改动)

19.下面对文章的中心论点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做人如写字,要先方后圆。

B.人应当磨练出方正的品行。

C.一个人小时候若圆滑懦弱则很难再施教成才。

D.写字和做人,最初的选择很重要。

20.“学字要先方后圆”与“做人如写字,也要先方后圆”两句中的“方”和“圆”分别指是什么?

(4分)

21.指出第(5)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分)

22.请分析第(6)段的作用。

(4分)

2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哪一则更适合充当第(7)段的论据,为什么?

(3分)

【材料一】范仲淹年少时在寺院中苦读。

连吃饱饭都很不容易。

他每天煮一碗粥,等到冷凝了再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来吃。

一天,一位同学来探访范仲淹,看见他生活艰苦学习却那么用功,就差人送去了好饭好菜。

而范仲淹却拒绝说:

“我吃粥已经吃习惯了,我怕吃了你的饭菜,吃不下这些稀粥了。

”那位同学听了范仲淹的话,对范仲淹更加钦佩了。

【材料二】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是银号学徒出身,没有什么学历,财产却可以买下半个浙江省。

他说过:

“欲无办大事之难题,必先倾全力做到圆世道、圆身心。

”他经商有一个“六字方针”。

即:

圆、情、义、智、勇、仁。

其中,圆字第一,圆事、圆道、圆身、圆心。

他认为。

善做事的人,做事一定会留下一个圆满的结局:

不善做事的人,事后会留下一个缺口。

24.有人认为做人要“先方后圆”;也有人认为做人要“先圆”,因为“识时务者为俊杰”。

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实际说明理由。

(4分)

四.作文。

(55分)

25.下面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

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一律用A、B、C等大写的英文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春风中的那朵小花,骄阳下的那片绿荫,秋叶上的那份祝福,冬夜里的那盏明灯……四季轮回,时光漫漫,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景致、一些情愫,陪着我走过一程又一程。

请以“陪我度过漫长时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一天傍晚。

世界著名手风琴演奏家弗兰克·马洛科,偶然在一家乐器店看到一把绝美的手风琴。

他一见倾心,无奈钱不够,等他从家里拿了钱再赶回乐器店的时候,那把手风琴已经被一位收藏家买走了。

马洛科心有不甘。

辗转找到了买家的住所,想要说服他把手风琴转卖给自己,可那位收藏家说:

“这是我最喜欢的东西,不想拱手让人。

”于是马洛科向主人提出了一个请求:

“在把它的生命交付给寂寞之前,能否让我用它拉最后一支曲子?

他的要求得到了主人的许可,当哀怨的琴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地从琴键上倾泻而下时,收藏家震惊了,他激动地说:

“这把琴应该属于你,我没有权利把它占为己有。

只有你才能赋予它生命,才能让世人听见它灵魂的歌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