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057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docx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docx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

晓1,建藏2,高成3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种业发展现状、总结我国种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现阶段我国种子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种业;现状;问题;发展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年种子总用量约为125亿公斤左右[1],经营量45亿公斤,总销售额在200-300亿元,约占世界销售额的10%-20%,市场经营额位居世界第二(美国46亿美元居第一),而种子市场的潜在价值在500亿元以上,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种子法》的实施和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科研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种子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中国种业发展成为农业领域市场化程度最好的产业之一,种业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种子市场蓬勃发展,种子企业遍地开花;但种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着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种子生产、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

面对拥有雄厚资金和技术的外资种业的大举进入,如何克服不足,寻求种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2000年《种子法》实施以来,国种子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种子企业产权开始呈现多元化格局,出现了一批育繁销一体化企业,外资企业达到近70家。

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日渐突出,涌现出一批种子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子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催生了一批种业股票上市公司,中国种业开始呈现产业化雏型。

1.1种业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2000年以前,我国种子经营机构63000多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国有种子公司2700多家[2],其它各种类型种子公司,包括各级科研院所和育种站60000多家。

《种子法》的实施,打破了政策的壁垒,丰厚的利润引得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种子企业数量迅速增长。

据农业部统计,到2006年8月,种子经营企业大致在70000家左右,委托销售公司(门市)20万家以上,其中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80多家,外资企业70多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种子公司8500多家。

种业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明显特征[3],有改制的股份制种子公司,也有新兴的民营种子公司,还有科研院所开办的种子公司等。

种子市场主体多元化,促进了种子市场平等竞争和快速发展。

1.2种子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促进了种业科技创新以与企业自主开发新品种的积极性,申请农作物新品种审定的材料明显增多,每年通过审定的新品种数量也随之增多,新品种推广速度加快,良种覆盖率显著提升;据统计,我国育种机构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全国现有农业科研机构1100多个,专门从事育种科研的专业研究所达450多个;相关单位先后对38万份种质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选育出各类农作物品种6000余个,科研育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等新品种的选育方面,一些品种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育种方法上,植物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育种方面也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1.3种子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种子质量控制得到加强

自“种子工程”实施以来,我国共建成玉米、小麦、水稻等大宗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与南繁基地175个,果菜花卉良种繁育基地与马铃薯,甘薯脱毒良种繁育基地127个,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作物良种繁育能力,农业生产用种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2009年,全国商品种子生产能力达到80亿公斤,种子加工能力达到90亿公斤,种子包衣应用面积达到5亿亩,种子储藏能力可达43亿公斤,种子质量检验能力年44.7万份,种子生产、加工、检测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杂交玉米种子抽样合格率由1996年的47.9%提高到2006年的89.8%,杂交水稻种子抽样合格率由1995年的68.1%提高到2006年的97.3%。

1.4种子经营初具规模,种子市场空前繁荣

几年来,农业部和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大了对种子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批有实力的种子企业正在形成,农业部评选的50强种子企业的经营份额正在逐渐提高。

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级农业部门宣传、指导、命令的推广模式正逐步转变为政府推动、企业推广、市场拉动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运作模式。

企业营销和推广在市场竞争中愈来愈显示重要的地位,依靠高产品种、优秀品牌和优质售后服务赢占终端市场。

随着市场秩序逐步建立,国种子经营集中度也在不断提升。

1996年以前,全国很少有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

但到2000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已有18个公司,在1亿元以上的有7个公司;2002年年销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公司发展到37个,1亿元以上的公司发展到14个,2亿元以上的公司有4个。

到2005年,全国种子企业规模变大,50强企业资产共有43亿元,占全国种子企业总资产的26%,总经营额53亿元,占全国种子企业总经营额的20%。

其中资产超亿元的企业有9家,经营额超过亿元的有14家,种子经营逐渐趋向于规模化。

2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产业分散,聚集程度不高

作为世界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中国种子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但产业相对分散,聚集进程停滞,绝大多数国种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科研投入不足,以产销为主,经营产品同质性强,相互模仿程度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以玉米、水稻为例,全国29%的销销售集中在7-8家企业,而超过70%的销售则归属于营销链上的“游击队”。

全国没有一家企业净资产超过10个亿,销售额超过5个亿,我国现有8700多家拥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足100家,真正实现产业化运作的不足80家,多数种子企业没有品种权。

和国际比较,2006年国前10强的销售总额48亿元,相当于全球10强销售额的6%,只相当于孟山都销售额的22.0%,份额还是太小。

2.2企业研发能力弱,核心竞争力缺失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出资、科研单位育种、种子公司经营的影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力量还比较薄弱,种子企业更多是充当销售的“中间商”角色;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加之品种选育需要的时间长、投资多、风险大,企业承受能力有限,导致我国种子企业普遍长期缺乏稳定的科研投入,种子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

据统计,我国生产上应用的品种,88%来源于我们的专业科研育种单位,企业研发能力、研发成果明显处于弱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

2.3创新主体不到位,品种选育科技含量低

我国有近400多家公共科研院所从事农作物种子研发工作,人员达5万多人,可谓机构庞大,人员众多。

但受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制约,科研单位还存在着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信息不畅等问题,种子企业之间、种子行业的科研力量之间缺乏分工协作,多呈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状态。

从基础研究看,我们的育种单位对于面向社会的公益性基础研究,如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严重滞后,科研追求“短、平、快”。

从应用研究看,投入少和育种资源分散导致技术创新很难形成,科研上缺乏统一布局和资源的有效整合,育种项目多在低水平重复;项目缺乏明确目标,以完成项目任务为导向,脱离生产实际需要;育、繁、推相互脱节,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

且目前我国的品种选育还是以常规的品种间杂交为主,育种周期长、效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育种新材料、育种新方法和植物基因工程育种方面应用与推广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4作为“产品”,种子的商品化程度有待提高

我国种子产业长期处于“一流的种子、二流的加工、三流的包装、四流的价格”的状态。

国产种子的加工和包装深度普遍不够,多数国有种子公司与多数个体和私营种子公司经销的种子大都只经过低水平的粗加工,通过精选、分级、包衣、包装的种子占的比重很低;个别农村零售市场,没有商标、没有包装、没有标注质量状况、没有使用说明或者标注不规的种子还有存在,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提高种子质量和净化种子市场,又不利于农户合理地选择购买和使用种子。

制约了种子产后附加值的提高,阻碍了种子市场化、产业化的形成,致使种子公司即使有好的品种,也因为环节滞后,导致市场不好打开,价格提不高,效益上不去。

3对我国种业再发展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种子行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

2010年,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中专门提出了“推动国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加快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4]。

这既是反映了国际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表明了今后我国种业发展要做强做大民族企业,提高与外资企业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种业集团的竞争,我国种业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所有种业经营者面前的问题。

综合种业发展的现状,建议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3.1完善种业管理体系,规种子产业发展

完善的管理体系,法制化、规化的种业市场环境,公平、公正、宽松、有序的竞争机制,是我国种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首先,完善《种子法》与农业部门相关配套规章或地方性种子法规,从法律政策层面上,给予种子企业以宽松和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速扶持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子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国种业集团化优势,逐步提高与国外种子企业的抗衡能力,大力推进我国民族种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

同时,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坚决地将种子管理与生产、经营脱钩,种子管理、种子协会和种子检测机构相互独立,将运动员和裁判员分开,并使裁判员公正执法,没有后顾之忧;不断提高种子管理部门在品种审定、品种保护、质量检验、转基因检测、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

形成科学、完善、高效的执法管理体系,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

3.2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种子产业竞争力,主体是企业,核心是品种,关键是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潜力所在,种子企业应当逐步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走育种、繁育、推销一体化的道路。

国外种子公司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不惜投入巨资,比如美国诺华公司平均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达3.7亿美元,占其种子销售额的6%;而先锋公司平均年投入科研经费则高达1.8亿美元,占其销售总额的10%。

因此,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必须重视科技创新。

一方面,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成果,在种质资源利用、育种技术方法、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种子研发、产业配套技术等方面实现创新,提高品种选育的速度和效率,使企业向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加强与从事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院所的合作,逐步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参与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3.3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某些方面企业间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加强对种子企业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切实提高我国种业发展的经营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推进我国种子产业化的当务之急。

一方面,应根据农业管理、科研和人才建设的实际需要,建立人才分类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企业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想方设法留住人才,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应加大对行业中潜力企业的扶持力度,培养领唱型企业;我国种子产业起步较晚,还处在发展初期,企业小、散、弱,专业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做强做大企业、提高竞争力。

一要加强分类指导。

支持种子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引导种子企业向育种公司、制种公司和生产公司等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要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

借助科研单位研发优势实现双赢,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机制,有利于做强做大种子企业,同时提高种子企业的技术水平。

3.4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我国种子产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5],多数企业正处于成长阶段,综合实力还不强,目前面临国际化竞争形势,决定了必须要加大对种业的扶持力度,实行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

对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种业龙头企业,要在政策、信贷、科研立项、基础建设、资源配置和技术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

培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种子企业,使我国种业的竞争力有一个实质性提高,在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现已出台的国家扶持种业发展的法律、政策,虽对我国种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国的种业基础薄弱,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强,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建设,重点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品种改良与繁育基础设施、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品种区域试验展示中心等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的建设,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监管能力,使我国的种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3.5树立品牌意识,完善营销策略

品牌是一种市场价值,是市场创造力,是扩大市场业务、获取利润的有力工具。

一个种子企业,要想有竞争实力,必须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树立自己的品牌,让广大客户接受,得到社会的认可。

比较看来,我国种业品牌与国外的杜邦、孟山都、先正达、先锋等跨国种子企业相比差距很大,起步晚、品牌意识不强、打造品牌力度不够,造成品牌效益低下,因此,打造种业自主品牌,提高种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树立品牌、完善营销策略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抓起:

一是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加强对自己产品的宣传;二是严格把关,保证企业经营种子的质量,以质取胜,树立品牌;三是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包括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等,以此来占领市场,赢得客户。

 

参考文献:

[1]存才.良种富民,潜力无穷[N].中国财经报,2006-11-22.

[2]石发.中国种业发展与展望[J].种子科技,2010(01):

1-4.

[3]佟屏亚.中国种业发展形势评述[J].种子科技,2005(01):

1-3

[4]柴玮.我国种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种业,2010年6期,9-11

[5]黄桂河.农作物种子产业发展研究[J].农村与区域发展,2009(9)

 

市副市长立勇与中国农业发展集团董事长身利签订合作备忘录,欲共同打造“中国种都﹒国家级种子产业园”项目。

根据备忘录,种子产业园将以市政府、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为主体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20亿元以上,集种业研发、生产、加工物流、会展、出口创汇等“六大功能”于一体。

目前,双方已决定组成国家级种子产业园建设工作专班,开展前期筹备工作。

市副市长立勇表示,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也是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建设的重要容之一,市将全力打造“中国种都”。

 

中农发集团与市政府签署建设中国种都国家级种子产业园备忘录

贾建国 转贴自:

中国农发报更新时间:

2013-5-22浏览次数:

799

  全国政协委员、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身利在参加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赴鄂调研国企与民企发展专题期间,4月24日专程到集团中农资源并购企业省种子集团调研。

同日,他还与市副市长立勇会谈,并签署共同建设国家级种子产业园合作备忘录。

随后,他又考察了梁子湖水产品加工,就水产品深加工合作进行了探讨。

4月26日至28日,身利到集团房地产企业考察“天泓居”项目建设情况,亲切看望员工。

  在省种子公司调研时,身利详细察看了公司的种子加工中心、仓储中心、质检中心、组织培养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列室。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他听取了公司发展情况汇报。

身利对该公司的发展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他指出,省种子公司改制以来,发展很快,卓有成效。

在坚持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同时,积极“走出去”发展,有特色,有空间,有价值,有潜力。

公司的成就还体现在,一是具有体制机制优势,实行国有与民营结合的所有制形式,探索是成功的,方向是正确的,公司具有贴近市场的灵活的运营机制;二是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三是走出国门,开辟种业国际化发展新路径。

这三点也是公司的特色所在,希望保持并放大这方面的优势,成为中农发集团的标杆企业。

身利还提出,省种子公司要在发挥国企的公信力、品牌管理等方面优势与民营企业灵活机制优势的同时,吸收国际先进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要充分利用国际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巩固、扩大国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甚至将来可以把总部建在国外,实现突破。

中农资源要在争取政策方面先做起来,针对相关企业项目,有重点地去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

要建立中农发集团种业科研平台。

我们应该做到国种业第一。

  身利在与市副市长立勇和市农业局常务副局长程耀明的会谈交流时,听取了关于市拟与中农发集团合作建设“中国种都产业园”的前期工作介绍。

身利希望市政府给予集团企业更大支持。

在谈到国有与民营经济的关系时,身利指出,国有企业具有公信力、品牌等优势,民营企业具有适应市场的灵活机制,两者应该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身利还阐述了发展种子产业的重要意义。

他说,发展种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他对双方合作发展种业项目提出三点建议:

一要用市场手段运作,要对项目的可行性、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论证;二要明确合作模式、双方利益安排。

我方由集团指导、主导,中农资源参与运作。

要制定路线图、时间表,明确定位、模式、平台架构等;三要明确具体运作体制安排,包括政策争取、土地提供、资金筹措等主体的安排。

立勇副市长对中农发集团给予种业发展的支持表示感,对双方怎么合作、采取什么合作模式,希望组织专门工作班子运作。

会谈后,身利董事长和立勇副市长共同签署了市人民政府、中农发集团共同建设“中国种都·国家级种子产业园”备忘录。

市农业局、江夏区与中垦锦绣华农公司等有关领导参加会谈与签字仪式。

  身利在考察梁子湖水产品加工时,参观了该公司的生产加工车间,与该公司领导探讨了利用我集团远洋捕捞等优势与对方开展互利合作的可能性。

参加调研考察的吴湘峰副总经理还与对方就开展水产品深加工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吴湘峰还到省种子公司的育种基地、中垦锦绣华农公司调研,并受身利董事长委托到中外运长航集团青山船厂考察,与长航集团探讨渔船建造合作事宜。

  在考察项目时,身利充分肯定了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对盘活集团土地资源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四点要求:

一是继续认真开展管理提升工作和提高控体系建设,全力以赴完成各项生产经营任务;二是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继续严格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提升风险防管理能力;三是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过硬本领,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将公司打造成为一流的团队;四是制订公司长远发展规划目标,充分发挥专业能力,把企业做大做强,成为集团盘活土地资源的主力军,为集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