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2082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6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ocx

精品中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专题0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专题0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的作者应是

A.岳飞B.郑成功C.戚继光D.康熙帝

【来源】山东省德州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C

【解析】题干《凯歌》中出现“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表明《凯歌》和抗击倭寇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英雄,与抗击倭寇有关。

故A不符合题意;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与《凯歌》无关。

故B不符合题意;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故C符合题意;康熙帝抗击的是俄国侵略者,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历代中央王朝都十分重视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管理。

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清政府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A.伊犁将军B.台湾府C.西域都护D.市舶司

【来源】山东省德州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A

点睛:

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西北地区”和“清政府”进行分析,首先排除不是西北地区的BD,再排除不是“清政府”的C。

3.假如你在XX搜索引擎中输入“1405~1433”“七次远航”“刘家港”这三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发现美洲B.达•伽马到达印度

C.麦哲伦环球航行D.郑和下西洋

【来源】四川省南充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的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其路线是从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ABC项是15世纪从欧洲开始的新航路开辟的事件,不符合题干信息,故选D。

4.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来源】四川省乐山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D

5.他的足迹,“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他是

A.张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故B符合题意;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戚继光是抗倭英雄,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这三个人物和题干材料无关,由此可见,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

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A.外戚干政

B.战乱频繁

C.皇权至高无上

D.地方权力削弱

【来源】安徽省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代陵阳县,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由此判断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有的“避讳”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避讳”的意思是在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所以“陵阳”避杜皇后名(杜陵阳)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杨广)讳改名南阳,这种“避讳”,体现皇权至高无上,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避讳”无关。

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7.明清时期,成为广大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的是

A.小说创作

B.书法鉴赏

C.戏剧表演

D.名画收藏

【来源】2018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C

8.清朝人李祖陶说:

“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

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

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

”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A.廷杖制度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

【来源】山东省聊城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B

点睛:

依据题干“清王朝”可知是发生清朝的史实,“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可知发生在文人之间的史实。

结合课本所学,清朝为加强思想控制,对文人大兴文字狱。

9.与下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左宗棠收复新疆

【来源】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片中《尼布楚条约》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685年-1688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了两次围歼战,是中国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史称雅克萨之战,这场战争以中国的胜利告终,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C项符合题意;戚继光抗倭是中日之间的战争,不是中俄之间,A项不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国与荷兰之间的战争,B项不符合题意;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中国与中亚浩罕国之间的战争,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

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

”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发展了航海技术

C.树立了明朝国威

D.促进了政治交往

【来源】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答案】A

11.下图出自“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该书是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来源】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杰出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项符合题意;《齐民要术》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A项不符合题意;宋应星同时期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但没有被称为“科技的百科全书”B项不符合题意;《本草纲目》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据《清史稿》记载,施琅曾谏言:

“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

1684年,统治者采纳其谏言并设置台湾府。

这位统治者是

A.康熙皇帝B.雍正皇帝

C.乾隆皇帝D.道光皇帝

【来源】四川省成都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康熙皇帝时期,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同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

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企瓶掣签制度。

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

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

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中等地位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此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

【来源】湖北省黄冈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C

14.(题文)将①分封制②郡县制③厂卫制④科举制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按产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④①②③

【来源】湖南邵阳市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制度,厂卫是明朝的特务机构,科举制是隋朝首创的选官制度。

按照朝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序是①②④③,排除BCD,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分封制、郡县制、厂卫制、科举制出现的朝代,然后根据朝代出现的前后排列顺序。

15.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中国历史上,灿若群星的英雄辉映着祖国的天空。

他们中有:

卧薪尝胆的勾践;徙木立信的商鞅;勇开新路的张骞;精忠报国的岳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下列英雄人物按出生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岳飞

②戚继光

③文天祥

④郑成功

A.③①②④

B.④②③①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来源】湖北省孝感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D

16.下表史料可以充分证明哪一地区自古就足中国不分割的领土?

朝代

史料

唐朝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元朝

元政府设置宣政院

清朝

建立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

A.西藏

B.新疆

C.台湾

D.南海

【来源】湖北省咸宁市2018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A

17.郑板桥在潍县做了七年县令,其“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情怀历代传诵。

体现这一情怀的是

A.画风传神,兰竹寄情中开场B.诗文见长,标新立异

C.关心民瘼,开仓济民D.字学汉魏,怒不同人

【来源】山东省潍坊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板桥在潍县做了七年县令。

郑板桥来到潍县的前后几年里,适逢该县连年灾荒,郑板桥到潍县后所见到的是:

田园荒芜,灾民流离,卖儿卖妇,饿殍遍野。

出身贫苦的郑板桥,作为地方父母官,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必须解民于倒悬。

他所做出的两项举动,使潍县人民永远怀念:

一件是冒着丢官的危险,私自开仓赈济灾民。

二是动员潍县城内的豪绅捐资重修县城,让灾民以工代赈,帮助饥民度过灾荒。

因此,郑板桥在潍县做了七年县令,其“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情怀历代传诵。

故选项C体现了这一情怀。

ABD不能体现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情怀,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我国医药学的珍贵遗产,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是

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千金方》

【来源】江苏省宿迁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的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选项C《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选项D《千金方》唐朝孙思邈所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9.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是对毕昇发明的的称赞。

(3)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对医药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来源】安徽省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

(1)齐民要术

(2)活字印刷术

(3)本草纲目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因此填写《齐民要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反映了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效率很高,速度很快,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北宋平民毕昇。

因此填写活字印刷术。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医药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因此填写《本草纲目》。

20.《_____》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_____》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来源】山东省聊城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齐民要术天工开物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简表

时间

交往史实

时间

交往史实

西汉

开辟丝绸之路;佛教传入

明朝前期

郑和下西洋;实行海禁

唐朝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

明朝中后期

实行海禁;戚继光抗倭

宋朝

设立市舶司;海路贸易兴盛

清朝

闭关锁国;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海路贸易兴盛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材料二1919年,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滔滔雄辩,在会场上引起强烈反响。

然而,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

(2)为什么说当时“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

材料三1979年元旦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中写道:

“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3)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中央之国”大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来源】山东省聊城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

(1)特点:

和平交往为主;中外贸易由陆路为主转为以海路为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反侵略斗争。

(2)原因:

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会议由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中国的国家实力弱小。

(3)主要目的:

为了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推动国内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

(2)依据问题“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即中国的外交官雄辩无关改变中国的命运,说明中国的外交官的才能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

结合课本所学,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会议由大国操纵,实行的实力外交;中国经济落后,综合国力弱注定了中国外交的失败。

(3)依据材料三“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中央之国”大门”即中国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

结合课本所学,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推动国内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

英国使臣马夏尔尼说:

“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

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

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来源】安徽省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

(1)闭关锁国政策。

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治;天朝上国的心态,维持皇威。

(2)与西方接触,开展外交。

洋务运动或答具体措施均可。

(3)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等。

(2)根据材料二“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与西方接触,开展外交。

他们在19世纪60年代初掀起洋务运动。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等。

点睛:

抓住题眼“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解题关键;根据上述材料,进行分析,清朝对外政策由闭关锁国,到与西方接触,开展外交的;发生系列变化原因在于,列强侵略,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列强的要求和推动;中外联系的加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等,于是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开始向西方学习。

23.[制度文明: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朝代

中央

地方

秦朝

皇帝握有至高无上的、統治全国的权力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县两級制,由皇帝任命行政、军事长官

汉朝

汉承秦制

实行“推恩令”,削弱渚侯国势力

唐朝

——

合并州县

元朝

中书省

为管理广袤的土地,元朝逐漸形成一套行省制度

明朝

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変化

三司分治

清朝

軍机处的設置, 始于雍正年间

——

——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华文明史》

根据表格内容,結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指出秦朝中央政府的“監察官”是什么?

 

(2)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产生了什么作用?

 元朝在地方設行中书省,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3)明朝中央政权机构的主要変化是什么?

(4)请概述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权力演变的規律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201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答案】

(1)御史大夫

(2)作用:

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影响: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4)皇权不断强化,丞相权力逐步削弱,直全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弱化。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因此,明朝中央政权机构的主要変化是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中央机构(行政机构)改革图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

材料二秦统一后,权力集中成为其政权的基本特征,国家一切事物最后都由皇帝裁决。

西汉时,相权的膨胀导致汉武帝以后的中央官僚机构形成内外朝两个系统,便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宋朝改革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成胁,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朱元璋本着皇帝集权、官员分权的原则进行自上而下的官制改革,并且扩充监察机构(清朝时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历文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是调然内部体制和整个王朝的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中央与地方、帝王与臣民(皇权与相权)之间关系的过程。

有效实现国家意志所决定的政府目标,是古代行政管理的根本任务。

古代帝王进行了无数次的改革,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统治目标。

纵观历史,我国古代行政改革主要致力于精减机构;提高行政领导决策能力,完善指挥监督系统和层层负责制;明确划分机构内各部门之间、各个职位之间的职责权限;简化行政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革、完善监察制度。

——摘编自《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概要》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或中央机构改革)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来源】湖北省黄冈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论题是: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论述过程:

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事物最后都由皇帝裁决。

宋朝改革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成胁。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依据材料一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行政机构)改革图”、材料二的“秦统一后,权力集中成为其政权的基本特征,国家一切事物最后都由皇帝裁决。

西汉时,相权的膨胀导致汉武帝以后的中央官僚机构形成内外朝两个系统,便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和材料三的“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是调然内部体制和整个王朝的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中央与地方、帝王与臣民(皇权与相权)之间关系的过程。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可以拟定的论题是: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论述过程:

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事物最后都由皇帝裁决。

宋朝改革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成胁。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阅读材料,确定论题,然后围绕论题,组织材料进行论述,注意材料要为论题提供证据。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秦朝疆域图图二西汉疆域图图三清朝疆域图

材料二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北魏、辽、金、元、清在中国的史书序列中也都成为了“中国正统”。

近代史上,大片边疆地区被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疆域急剧缩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疆域进入了稳定和巩固时期......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

今天,中国疆域虽然尚未实现完全统一,但“九二共识”的达成表明实现统一是大势所趋。

——摘编自李大龙《试论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疆域从秦朝到清朝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完成下列清朝疆域示意图。

(2)完成下列关于“民族与建立的政权”的简易表格。

民族

契丹族

女真族

满洲(满族)

建立的政权

北魏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疆域在近代史上急剧缩小”的主要原因。

(4)分别指出我国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并谈谈你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看法。

【来源】湖南邵阳市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

【答案】

(1)疆域扩大并得到巩固;①太平洋,②南海诸岛,③西伯利亚。

(2)①鲜卑族,②金,③蒙古族。

(3)被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

(4)1997,1999;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游牧在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的阿骨打建立了金。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1279年统一全国。

故答案为:

①鲜卑族,②金,③蒙古族。

(3)分析材料二的“近代史上,大片边疆地区被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疆域急剧缩小。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中国疆域在近代史上急剧缩小”的主要原因:

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等。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引下,1997年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应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势力及国际上反华势力的分裂图谋等。

26.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士不同分割的一部分,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责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图

(1)元朝在图画圈处设置哪一机构管辖?

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下设台湾、风山、诸罗三县。

沿海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变了台湾地旷人稀、劳力缺乏的状况。

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台湾的汉族人口由原来的20万增加到200万。

大陆移民和当地居民共同劳功,大大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一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依据材料二,回答设置台湾府的影响。

材料三(1895年)某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群情激愤,纷纷表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坚决反对割让台湾。

..在5个月的时间里,台湾军民共打死打伤日军32000多人,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感情和抗敌御侮的斗志。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材料三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