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的上好科学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3894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的上好科学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的上好科学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的上好科学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的上好科学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的上好科学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如何的上好科学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如何的上好科学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如何的上好科学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的上好科学课.docx

《如何的上好科学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的上好科学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的上好科学课.docx

如何的上好科学课

教师如何上好科学课

《科学》课作为一门新课程,它体现了课程改革整合的趋势,立足于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实践,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研究过程,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而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新的课程内容要靠教师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要靠教师去实现,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要靠教师去探索。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1)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

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做到这一点:

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们所任教的的学科呢?

它需要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去吸引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

进入课改以后小学的自然课改为科学课,我现在已经成为一名科学老师,“科学老师”比“自然老师”好听多了,但是在局外人的眼里我仍然是一位教自然的老师,因为很多人只知道现在的科学就是原来的自然,科学学科与语文、数学学科不同的是容易被学生轻视,在学生心目中科学是副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

我们现在的《科学》和以前的《自然》不一样,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很多结论都是老师在实验中生成的,科学课难教,这是老师们共同的感慨。

一堂科学课40分钟看上去简单,老师却为此要花上一星期甚至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备课,因为实验的结果有很多种可能,作为老师必须有这种预见性,在科学课上出现了无法解释的科学错误是最尴尬的。

此外,科学课对老师的要求也非常高,不仅要精通生物、化学知识,有时候还要了解音乐、美术知识,比如讲到“声音”,我们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来研究各种乐器的声音。

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学校里没有器材,实验室里也没有材料,学校里除了给科学教师一本教材,一本教师用书之外什么也没有了,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学习三年级上学期的《蜗牛》一课时,学生由于第一次在课堂上如此近距离的研究小动物,因此探究兴趣很浓厚,他们不但研究了教材中涉及的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食物等,还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蜗牛有雄、雌之分吗?

它是怎样繁殖小宝宝的?

”“冬天,蜗牛是怎样过冬的?

”……这些问题把我难住了,我深感自己备课的马虎和知识上的贫乏,也使我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拓展知识的强烈愿望。

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一切,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改变这些不利的因素,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陶行知先生说:

“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教师的风范靠教会学生来体现。

俗话说“欲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并且这一桶水必须是活水,是充满生机、富有活力、长流不竭的活水。

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知识和智慧的“池塘”挖深挖宽。

只有知识渊博、教艺高超的教师才具有吸引力,才更能显示出人格魅力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获得教学的成功,必须在台下不断的学习,不断寻找源头活水,丰富教学内容,我系统地学习了一些名著,如《给教师的建议》、《十万个为什么》、《智慧》、《自然与人》《自然教育与素质教育》等。

同时,我还从期刊杂志中获得最新信息,如《科学课》、《小学科技》、《小学教学设计》等等,仔细阅读,及时补充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有新颖性。

执教科学课以来,我觉得学生们非常喜欢我们的科学课,只要我们少用一点力气,学生们就喜欢的不得了,保证有一大群孩子围着你转来转去,上学期一个语文老师跟我说,我教孩子三年不如你教孩子一个学期,你教一个学期就把我们的孩子吸引过去了。

可见我们的科学课、我们的科学老师的吸引力多么大呀,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我们科学课老师的拿手。

一个小实验、一个小游戏、一片小树叶、一只小蚂蚁都能把孩子们吸引过来。

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每一堂科学课。

做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就要作个有心人,寻找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一是收集,研究身边的材料,易拉罐、小磁铁、小铁钉、小木块、细铁丝、铜钥匙、雪碧瓶、塑料杯、注射器、玻璃片等凡是人们看不上、用不上的东西往往在我们的科学课上有用武之地,我们要把它们收集起来,有价值的最好贴上标签,以便日后利用。

我们要了解周围的事物,如最近农田里长些什么作物?

我们当地有哪些最常见的植物?

有哪些常见的动物?

当地的生态环境怎样?

等等,这些东西到时都可以及时的补充到我们的科学课中来。

在县教研室送教到校活动中,我曾经讲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科学课,在这节课中第四个实验需要的实验材料是四个大小不同的小瓶子,而且需要准备相同的六组,当时为了找这24个小瓶子一放学就到医院注射科跑,找了好几天终于找齐了。

(2)教师要用开放的观念看待科学课程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讲解更有效。

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内容、活动等方面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环境和各种媒体等多种资源进行学习。

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丰富他们学习的经历。

其次教师要有开放的观念,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

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因此,我们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里,教室外才是学科学的天地。

不要把铃声当做研究学习的起点和终点。

小学生探究科学活动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所以要重视课前调查准备和课后的探究活动。

例如我们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二单元是动物,可以说是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千世界的动物千奇百怪,各有其生活习性,单凭几节课来让学生了解动物,激发探究的的兴趣,这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中,我们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活动,感受和体验什么是观察,启发学生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周围环境中小动物的研究兴趣。

我们要使学生把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的研究作为探究动物的开始,延伸科学探究的时空。

我们可以把那些对某种小动物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做好分工,制定简单的探究方案,指导学生尝试着在家中喂养小动物,长期观察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做好记录,在观察中有所发现。

在这种广阔的课外探究活动中,学生会自始至终兴趣盎然的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体验着科学探究者的愉悦。

(3)教师要做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可接受性学习,只传授知识。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成绩的评价者,是一言堂。

即使让学生说、讨论,也是走形式,始终按老师的思路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学生亲密的伙伴,在科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表现应给予理解和尊重,要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应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要使学生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运用者,学习的探究者。

引导启发他们自行探究。

学生不是教学的倾听者和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被激发。

在师生交互活动中教师要经常说,你看怎样?

你认为怎样做比较好?

你说呢?

这样亲切而激励的语言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所发现。

另外,教师的角色是多重性的,可以成为二传手,也可以成为引路人。

要根据学生在探究研讨活动中的进程,随时注意调整自己的角色,同时,也应该是良好氛围、问题情景的创造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学习矛盾的挑起者、课堂方向的调控者。

要在背后帮助学生,成为学生的亲密伙伴。

如三年级上册《我的大树》一课,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操场的大树下。

夏天的大树长的郁郁葱葱,非常茂盛。

学生站在树阴里,感受着大树带给他们的愉悦,教师向学生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你想研究大树的什么内容?

”同学们会争先恐后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大树的叶子叶子都是一样的吗?

大树的树干有多粗呀?

为什么有一段树枝枯萎了?

大树有多高?

大树几岁了?

大树上面接什么样的果实?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明确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教师努力的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课堂氛围,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我曾经教过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这一课有这样一组活动,教师向学生提供一堆大小轻重不同的物体,先猜想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把它放入水里观察。

推测有的和事实一致,有的和事实矛盾。

这时学生产生问题:

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

我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

物体的浮沉和什么有关?

学生的经验和事实产生了矛盾,再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

是不是大的沉,小的浮;重的沉,轻的浮?

然后按大小、轻重顺序排一排,学生发现“物体的浮沉和它的大小、轻重无关”;接着又提供材料:

一组大小相同轻重不同,另一组轻重相同而大小不同,让学生继续实验,学生发现原来物体的浮沉跟轻重和大小还是有关系的,学生又产生了认知矛盾,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体的浮沉和它的轻重、大小到底有没有关系?

学生每一环节的探究学习目标层层推进,不断生长。

正是在这样“发现-否定-再发现-再否定”的辩证过程中层层深入,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越来越趋于理性。

2、要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1)学会领悟教材编写的意图

 要想上好科学课就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新《科学》是一个大教材观。

教材是什么?

是提供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一个思路,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要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

因此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圣经来念。

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的教学是把目标单一的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

因此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同时教学过程也不是忠实地执行你的教案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

课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是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就可以抛开教材的限制,不按教材中的知识点组织教学,而是把探究的权利交给学生。

教学时教师为学生选择了玉米、虾、羊肉、花生、大豆、菠菜、大米、鸡蛋等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课堂上让各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食物自主探究,一节课几乎都是学生在观察,在探讨,内容完全超越了教材。

这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通过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的知识能力,而且在科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教学《观察蚂蚁》一课,就可以抛开教材的限制,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合进行探究,教师不一定非要按教材中的顺序或知识点组织教学,要把探究的权利教给学生,学生一定会研究的非常投入。

教学时,因为蚂蚁是他们熟悉的小动物,每个学生都急于动一动、戳一戳,课堂上各小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

学生不仅研究了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还研究了蚂蚁传递信息的方法,蚂蚁家族等级形成及分工的形式等等。

一节课几乎都是学生在观察,在探讨,内容完全超越了教材。

这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唤起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2)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为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资源。

教师要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除了教材还要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资源。

例如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学校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以及家庭的教育资源和社区的课程资源。

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人手,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学习,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有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创新的学生,教师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是将教材提供的材料创造性地转化为课堂教学。

例如学习《各种各样的叶》让学生采集不同植物的叶进行观察;学习《奇妙的指纹》时,就设计“想了解更多关于指纹的奥秘,请上中国指纹网”;另外,布置学生在课外看一些科普读物和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栏目,也是对课堂的重要补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在教室设置生物角,让学生把自己饲养的动物,如金鱼、小蝌蚪、蜗牛等和栽培的植物放在身边,利用课余时间随时观察,自由探究,让学生在自己亲手创造的环境中,体会科学的乐趣。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结果,仅靠单一接受式教学模式是难以奏效的。

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要通过做,通过体验来养成,所以教师要加强探究性学习的教学。

儿童只有通过探究才能认识并掌握一般方法和过程。

儿童只有在实际体验科学技术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和问题,才能领悟科学双刃剑的含义。

所以应特别重视探究学习在科学素养形成中的作用。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就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方式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自主探究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第一节课

每学年伊始,当你带上地理教材,走进教室,面对一张张可爱而陌生的面孔,一张张热切而企盼的面孔,一张张信赖而猜测的面孔,站在讲台上的地理教师,你将会如何处理这第一堂地理绪论课呢?

如果能够处理好这关键的第一堂地理课,就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轻松下来并一下子记住和喜欢你这位地理老师,并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上你的课,也喜欢上你所教授的地理学科。

一、整洁而靓丽的外部形象

上第一堂课前,一定要多花点精力装扮一下自己,你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通过学生的眼睛来建立的。

所以,作为一名青年男老师,一定要将自己打扮得体,并尽可能帅一些,梳理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型;修修面,将胡子刮干净;穿一套刚熨烫过的西装,系上领带,皮鞋一定要擦得倍亮;如果你更喜欢穿休闲装,最好是品牌货,像“红豆”、“以纯”、“真维斯”等,价格不贵,色彩样式学生也喜欢。

至于女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二、简短而风趣的自我介绍

课堂中教师只有一位,学生却有许多,所以作自我介绍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

我一般是这样作自我介绍的。

我叫黄晓坤,性别,男(学生肯定会笑,就是要他们笑,一笑,师生间的距离缩小了),毕业于XX学院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

今后大家可以叫我黄老师或黄Sir。

其实这不算什么,也谈不上风趣,可是能给学生一种轻松和亲切的感觉,他们会把你当作朋友。

三、借机“推销”地理

1.我一般是这样处理的:

今天我是来给同学们推销地理的,如果经过我的推销,你已经喜欢上了地理,那么请努力吧,因为100分在等着你;如果我推销过后,你依然对地理不感兴趣,那么也请努力吧,因为60分是学生应该达到的最低线。

2.接着就沿着地理能够帮助学生在一些重大活动中有精彩表现这一思路举例。

首先可以列举一些学生喜欢的周末娱乐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词典”、“幸运52”等,让学生回忆这些节目中有关地理问题所占的比例(一般在40%左右),体现出要参加这些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认真学习地理可以提供很大帮助。

其次可以列举一些国家级的重大比赛活动,如“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国小姐或先生评选赛”等,让学生回忆这些比赛中有关地理的问题所占的比例(一般在50%左右),再次体现地理知识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

3.从地理技能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方面入手举例。

如利用影子上午在西方和下午影子在东方,判断某地的东西南北方向。

又如,利用太阳东升西落这一地理规律,解决夏季(热)上午乘车去学校和下午乘车回家,应该坐在公共汽车哪侧不会晒太阳。

再如,利用气温在大气对流层的垂直变化规律,解释为什么夏季登山可以避暑等。

4.推荐两本课外读物,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

在地理课堂上,一谈到课外读物,学生都以为是地理杂志。

而我推荐的却是《科幻世界》和《科学世界》一“幻”一“真”两本看似与地理无关的杂志。

在我看来,《科幻世界》可以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更容易接受新思维,成为一个有想象能力的人;《科学世界》却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真实科学技术,给学生一种高技术的震撼力。

四、一次简单有用的课堂作业

第一节课的课堂作业我是这样安排的:

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是白纸而不是作业本),在纸上写下你的姓名,班级和学号。

2.在白纸上完成三个自然段(是自然段而不是题目或作业)。

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不要超过80字。

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最喜欢的旅游风景名胜。

第三自然段同学们在完成了前两自然段的基础上,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字数不限。

经过上面四个步骤,学生会觉得地理课挺有趣、很轻松,地理老师有个性、风趣、帅,会盼望着第二堂地理课的到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希望每位地理教师都拥有一个精彩的开始。

摘自:

《地理教学》2004年第6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