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7686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docx

河南省郑州一中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语文

河南省郑州一中2016-2017学年上期高三期中考

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第Ⅱ卷的答题表(答题卡)中。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

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

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

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

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

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

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

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

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

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

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B.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C.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D.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

陆生因.说佗曰:

“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

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

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

“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

”因问陆生曰:

“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

”陆生曰:

“王似贤。

”复问:

“我孰与皇帝贤?

”陆曰:

“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

”尉佗大笑曰: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曰:

“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

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

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

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4.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B.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C.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D.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5.下列对文中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蛮夷:

古代泛指中华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

B.中国:

在古代“中国”一词是指黄河流域这一中原地区,有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现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C.昆弟:

在文言中同“昆仲”,指弟弟,也可比喻亲密友好。

D.五帝三王:

西周王朝之前的中国上古历史其中的两个时期。

五帝指的是:

黄帝、颛顼、虞舜、帝喾、唐尧;三王是:

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

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亦能审时度势。

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C.尉佗原本自傲自大。

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

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

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

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8.这首词的下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请简要分析全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片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2)《琵琶行》中    ,    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浓云惨淡景象的诗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左二老爷

青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的、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

左二老爷来了!

”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地闪到街边。

打人缝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秧秧的一副气色,倒比不上他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意。

左二老爷只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

直到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远,人们才醒过神来,该干啥的还干啥。

左二老爷何许人也?

非耕非读、不官不商,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眼前有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叫得响抖不完的威风和脸面,用桥镇人的话说:

“手不捉笔,脚不踩耙,头不戴纱,不耽误吃香喝辣。

他凭什么?

!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货伤人打脸,闹得风波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了。

也因此,不管是江浙大贾,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只要踩着桥镇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这一日,左二老爷照例转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少年人,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

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刚交了“地皮税”,车子还没扎稳,馍就被哄抢一空。

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

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

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

“去吧,少不了你馍钱。

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口一站,“咣咣咣”三声响过,说:

“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

一个馍,一个铜板。

一个馍一个铜板?

忒贵了些吧!

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

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抹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蹄声疾雨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

“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外乡人来俺桥镇做买卖,照顾多有不周。

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日子快如马蹄,转眼五年过去。

县里忽然来了个18岁的新县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剿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砍杀杀。

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

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

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来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

    不戴乌纱不穿袍

    不骑快马不坐轿……

    水影里庄稼佬

    有谁知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好”!

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十上下的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

那长袍客落座时,偏巧坐歪了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滋”的一道白烟过后,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没蹦起来。

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老爷的手早已伸过来,摁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

“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

左二老爷笑笑,顺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说:

“不碍事儿,听戏,听戏。

戏台上,锣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

    俺倒要细查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

    查明了真赃实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

管家说:

“咦,这不……”

“你那眼色!

五年前推车卖馍娃,今日个坐衙县大人。

” 左二老爷抿口茶,幽幽地道:

“包文正下陈州,是要血溅狗头铡的……”

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去了镇外一处小院,闭门谢客。

数日后,打县城快马递来一封素笺,没有称呼和落款:

识时务方为俊杰,知深浅才是达人。

你赠我馍钱一吊,我还你性命一条。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描写桥镇集市,用排比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描写了集市热闹喧哗的场景,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桥镇的繁华,交待社会背景。

B.小说描写了左二老爷的外貌气色,与后文他在众人前的气势与派头形成对比,尤其是“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的细节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身份。

C.小说不仅直接描写了左二老爷的神态、语言和心理,而且通过描写集市上众人的态度和管家的表现从侧面来烘托左二老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那位18岁县长就是五年前卖馍被抢的少年人,他雷厉风行,铁腕整治强权恶霸,且知恩图报,经过警告、暗示放过了左二老爷。

E.叱咤一时的左二老爷因为一次随手的救助,居然保全了性命,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好人有好报的主题。

(2)在听戏这一情节中,作者花费笔墨引用的两段戏文有何作用?

(6分)

(3)左二老爷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在构思上有何精妙之处?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车市进入“金九银十”,希望在产品和服务上    ,拉动需求。

各大网站为您采集了各地最新热车降价行情,供您参考。

②从“引资”到“选资”,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我国双向投资开启更加平衡、    的新航程,奏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互动的“共赢曲”。

③未来,国有企业应发挥这个优势,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和合作,带动基建、研发、材料等多个领域形成    的格局。

A.齐头并进   双管齐下   并驾齐驱

B.双管齐下   并驾齐驱   齐头并进

C.双管齐下   齐头并进   并驾齐驱

D.并驾齐驱   双管齐下   齐头并进

13.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截止2015年11月21日,《饥饿游戏3:

嘲笑鸟(下)》上映首日以3220万的单日票房,问鼎单日票房。

B.《第一财经日报》独家获悉,来自权威调查部门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报告已经上递到中央决策层,该报告提出了立即放开全面二孩政策。

C.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D.据悉,我国现在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除非洲外,大多数国家都是在60岁——65岁,这说明我国的平均退休年龄与多数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一线城市逐步收紧城市人口扩张的趋势,又存在生活成本高、居住压力大、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而二三线城市正在迅猛发展,所以    。

A.“北上广深”对90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心

B.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心,“北上广深”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

C.90后大学毕业生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弱,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

D.90后大学毕业生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弱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5分)

千百年来曾经给人们带来无穷诗意和价值满足的春节,在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里已经变得衰败;而在相对落后的农村,____________。

同样是中国人,_____________,这不能不归咎于城市所接受的现代文明。

传统民众一般信仰多神论,所以春节要祭的神灵很多,各种礼仪让这个节日显得非常热闹。

但是,______________,这些都是迷信,必须彻底扫除,丧失了神圣性的春节也就不能让城市中的人像以前那样重视它了。

16.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时间都去哪儿啦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3分)

(2)试阐述作者设计这幅漫画的用意。

(3分)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微信已成为现代人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有人逢“微”必加,好友一大群。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收到这样的微信:

“清清吧,不要让那些把你拉黑的人占着你的手机内存!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016—2017学年上期期中考

17届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D(原文第一段首句说天文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并没有说天文学“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2.A(“《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说法不当。

原文第三段说《新唐书.历志》按内容分七篇对大衍历进行了记载,而不是说大衍历的内容分为七篇。

3.A(“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不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原文末段说,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没有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精度没有提高,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所以造成了天文学的停滞不前。

4.A

5.C

6.C

7.

(1)译文:

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翻译关键词“捐”“区区”“及”。

捐:

抛弃;区区:

小,少;及:

至,到。

  

(2)译文:

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翻译关键词“起中国”“王”“何遽”。

起中国:

起于中国,从中原起兵;王,称王;何遽:

如何,怎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下阕描绘了一幅凄冷、苍茫的边塞冬夜景图。

作者仰望夜空,高天辽阔,残星暗淡,飞雪漫漫;听到将尽的更漏、呜咽的角声。

营造出惨淡凄寒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愁苦。

9.①细节描写。

“乡思望中天阔”,生动地刻画出了征人因思乡而于孤独中眺望远天,却见明月临关,光照千里,浩荡的月色更引发其浓郁的乡愁。

②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在月明之夜,金甲冰冷,戍楼苦寒。

高天辽阔,残星暗淡。

画角数声,呜咽沉郁。

漫漫飞雪中乡关更是迷茫,让人心生寒意。

③视听结合。

残星暗淡,飞雪漫漫是视觉,将尽的漏声,画角呜咽是听觉;视听结合渲染出惨淡凄寒的氛围,烘托了征人的愁苦。

④以景结情。

下阕主要抒发乡愁,却把浓郁的愁情收束在苍茫的飞雪中和间或传来的画角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回味。

(还可答“动静结合”。

答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两种表达技巧,答出一种3分,共6分。

10.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1)B3分,D2分,C项1分。

A.描写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下文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C.小说没有对左二老爷的“心理”进行直接描写;E.“好人有好报”错,左二老爷欺行霸市,算不上好人)

(2)①戏文讲述了包拯乔装改扮微服私访之事,表明了其明察秋毫铁面无私;②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和此行的目的,长袍客即是县长,专为提醒左二爷而来;③对下文左二老爷收山起到了推动作用。

(3)①其貌不扬,却八面威风。

他长得矮小精瘦,却在桥镇能摆平一切事务,人人对他尊敬畏惧;②为人仗义,扶危济困。

他不仅帮少年要回了馍钱,还给他赔不是;③聪明敏锐,能识时务。

他通过听戏文和长袍客的警示辨识出县长的身份,主动金盆洗手,保全自己。

(答对一点给2分)

(4)①欲扬先抑,跌宕起伏。

先写左二老爷其貌不扬,病秧秧的,为“抑”,再写他在桥镇叱咤风云,欺行霸市,为“扬”;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听戏时面对长袍客的失手伤害,左二老爷却隐忍不发,这异常的表现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③伏笔和照应,环环相扣。

五年前左二老爷对少年的仗义相助为伏笔,五年后县长的放他一马是照应;

④意外与巧合,波澜起伏。

五年前软弱无依的卖馍少年,如今居然为一县之长,为意外;恰好管辖桥镇,专治左二老爷这样的恶霸,为巧合。

这样的安排,使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动人。

(答出一点并分析,给3分。

不结合文本分析酌情扣分。

12.B  双管齐下:

比喻做一件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并驾齐驱:

形容齐步前进,不分先后,也可指力量、水平、才能、程度等不相上下。

齐头并进:

几支队伍并行前进,也指几个事情同时展开。

13.D。

A成分残缺,在“问鼎单日票房”后面加“冠军”。

B搭配不当,在“政策”后加“的建议”。

C语意不明,“180多家”不知是修饰其后名词“医院、照相馆、出版社”中的哪个。

14.A。

注意和上文逻辑关系的对应,注意话题的一致性。

15.①春节依然红火热闹;②城乡之间对于春节的认同差别如此之大;③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来审视

16.画面中一个青年跪在一个巨大的手机旁,惊恐地伸出双手想要留住从前上方的钟表上落下的数字,但这些数字都被手机上显示的微信界面吸了进去。

    寓意:

这幅漫画揭示了一些人将所有时间都用于手机上网的现象,呼吁大家不要沉溺于手机的各种功能而使时间白白流逝。

17.材料论证的重点是好友应“多”还是应“少”,这涉及到现实生活中如何结交朋友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