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793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各区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

万事皆有不平,你何必目空一切,自讨苦吃,以微小的身躯衔木填海不止?

B.五至八句精卫回答:

我誓要填平东海,纵然力竭身沉,也绝不改变,大海不平,心无绝期。

C.诗歌前八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明确地揭示了精卫矢志平海、不惜捐躯的崇高精神。

D.诗歌末三句感叹西山衔木之鸟虽多,可是那些鹊、燕之类来来去去,却都只是为自己做窝。

②这首诗结尾处刻画了鹊、燕等众鸟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3.第12题《精卫》一诗题咏精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深刻寓意?

试结合你的生活经验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种寓意的理解和认识。

(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示例一:

(9分)

寄托了作者对反清复明斗争的矢志不渝决心额深刻寓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在中国历史上,表达类似寓意的文字作品有很多。

南宋陆游《卜算子》中有咏梅词句:

“零落成泥碾作尘,惟有香如故。

”当时陆游作为主站派被排挤出朝廷,一腔报国热血无处挥洒,于是他便将抗敌决心与爱国情怀寄托在梅花上,表达了自己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意愿。

顾炎武和陆游都生成外族入中中原的乱世,当大多数人苟且偷生时,他们选择坚持反抗,这寓意与情怀,即便现在读到也令人热血沸腾

答案示例二:

(9分)

作者自喻的精卫,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以及一心抗敌的决心,同时也抒发了对那些愚昧的国人,国难临头却只为保全自己不愿为国捐躯的行为的谴责与失望。

世人皆醉我独醒,像极了鲁迅先生。

鲁迅形容自己“荷戟独彷徨”。

正如文中的精卫一样,用手中的笔与敌人作斗争。

号召世人,唤醒世人。

然而国人都像燕雀一样,只为保全自己,不理解革命者的所作所为,视民族大义,国家独立如无物。

大难时刻,先觉的思想者总是孤独的,就像顾炎武与鲁迅先生一样,不被世人理解,是怎样一种悲哀与沉痛。

【评分参考】

①寓意解说3分。

②围绕这种寓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进行阐发5分。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分析中肯,即可得满分。

③语言表达2分。

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

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3、朝阳一模

眼儿媚无名氏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

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

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首句“萧萧江上荻花秋”,点明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和季节。

B.“做弄许多愁”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荻花对词人无端寻愁的嘲弄。

(“荻花对词人无端寻愁的嘲弄”与词意不符,“做弄”意为“有意弄出”,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写荻花仿佛有意弄出许多忧愁的样子,使词人见了更添愁闷)

C.“半竿”“两行”“一叶”,连用三个数量词,别致新巧,情趣盎然。

D.“明朝心上,后日眉头”两句通过想象,表达离别后无尽的思念。

②请简要分析“直待醉时休”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句词的意思是,在这即将别离的时刻,只有一醉才能暂时解除心中的忧愁(2分,解说词句,要点:

“醉”、“解除忧愁”)。

作者借醉解愁,突出了离愁之重,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2分,解说主旨,要点:

“离愁之重”、“深厚情谊”)。

13.王国维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从上面这首《眼儿媚》和你读过的其他诗文中各举一例,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例文1

萧萧江上荻花秋,作弄许多愁,《眼儿媚》中,作者描写秋天的江水上荻花摇曳的样子,寓情于景,那随秋风拂动的荻花撩拨着作者的心事,营造出无尽的凄凉萧瑟之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离别之苦。

我记得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也是描写秋风中的荻花。

看来秋风与江水荻花果真是被人们赋予了凄凉冷寂之感。

白居易以“秋风吹拂荻花”入诗,寓情于景,突出了场景的萧瑟与凄凉,同时表达出内心被贬无法实现抱负的哀伤、愁苦,可谓景中有情,以情入景。

10分

例文2

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一句“半竿落日”将秋日黄昏的孤寂苍凉表现得淋漓尽致,“两行新雁”南飞之景,本是意喻着相随与新生,而词人此时却要与友人分别,成群相伴与惜惜离别成了鲜明的对比,揉进了作者难以畅叙的自嘲与无奈。

正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所述的“满地黄花堆积”一般,娇柔的花朵还未褪尽明艳的外衣便已凋零,满地的落花想词人的心一般,早已黯淡麻木,毫无生机。

这样的景中有情,不正如《眼儿媚》那般巧妙含蓄吗?

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4、朝阳二模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①,树木何修修②。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③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①飚(biāo)风:

暴风。

②修修:

形容树木干枯的样子。

③思:

悲。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这三句写秋风萧瑟,诗人愁情满怀,出入难安,无计摆脱。

B.“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何人”“谁不”,以两个反问表明,除了诗人以外,座中其他人都不忧愁。

(“座中其他人都不忧愁”有误,双重反问表明座中之人均怀满腔忧愁,更加衬托出诗人愁情之重)

C.“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两句,描写了北方边地的树木被狂风吹得枝叶干枯,给人以萧疏之感。

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两句,表明诗人离家越来越远,乡愁越来越重,因而日见消瘦,衣带渐宽。

②这首诗中“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两句堪称写愁妙笔,请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1分,要点:

表达技巧,“比喻”或“夸张”),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悲苦难以言表,就像车轮在肠中不停地转动(1分,要点:

诗句解说),深切表达了客居胡地的游子浓重的思乡愁绪(1分,要点:

主旨情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令人震撼(1分,要点:

表达效果,“形象”或“震撼”

5、东城期末

禾熟孔平仲①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③,啮草坡头卧夕阳。

村居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

①孔平仲:

宋代地方官吏,多次遭到贬谪。

②窦:

指水沟。

③耕耘债:

指耕田犁地的农活。

①下列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禾熟》首句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季节的画面:

百里农田,波翻浪涌,香气袭人。

B.《禾熟》后两句含蓄表达了希望尽快了却官场“役债”,像老牛那样卸去重负的心愿。

C.《村居》首句如同电影镜头转换,由近景到远景,描绘出宁和淡雅的田园风光。

(由远景到近景)

D.《村居》后两句用“夕阳”“寒鸦”渲染气氛,静谧之外又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

②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禾熟》通过对老牛的赞赏,抒写了长期蕴积胸中的郁闷心情。

(《村居》通过写村居景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闲愁的心情

13.试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村居》一诗。

(不少于150字)(10分)

阐释手法4分:

能具体结合文内容,论述“动中有静”2分,论述“静中有动”2分。

手法效果3分:

动静结合、衬托1分,总括动静结合产生的画面1分,诗人的感情1分。

语言表达3分:

语言流畅、优美、有序即可得3分。

语言表达比较通顺2分。

没有条理,有语病1分。

文不成句0分。

少一行扣1分,3个错别字扣1分

1、《村居》一诗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秋日村居图。

前两句选择的是绿水、农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静中有动。

后两句变换手法,以动写静。

老牛自行归来,牛蹄嘚嘚,行步迟迟,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

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

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以动写静,更显其静。

构成了混成和谐的意境,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村居》一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了这样一幅画面:

水流绕过交错的农田,翠竹倚着篱笆生长,榆树上的榆钱落尽,槿花也稀稀落落的,一片静谧。

如梦如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样安静的景象中。

后两句由静转动,描写夕阳下老牛的身影,孤独的带着寒鸦走在田间小路上。

用动态的景物反衬静的画面,更加突出村居夕阳时分的幽静、无人。

同时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为全诗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

(10分)

2、《村居》一诗开篇描绘了乡村的风光。

田地、小溪,竹篱环绕,还有花儿落尽的孤村。

这是“静”,令全诗充斥着平淡静谧的气氛,给人以安静、平和之感。

本诗后两句描绘的是动景,写夕阳下孤单的牛和只能与之相伴的寒鸦,缓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牛和寒鸦是动的,但却与整个大背景的“静”相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将作者虽过着宁和的田园生活,却也有着无人赏识的落寞之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9分)

6、东城一模

送魏万①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

①魏万:

诗人李颀的晚辈。

②关城:

古时指函谷关和潼关。

补充注释

①游子:

指魏万。

离歌:

离别的歌。

初渡河:

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②“鸿雁”二句:

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

即作客途中。

③关城:

指潼关。

曙色:

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

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

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

捣衣声。

向晚多:

愈接近傍晚愈多。

④“莫见”句:

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

此指虚度年华。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树色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第一、二句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微霜”二字,点明送别是在深秋时节。

B.第三、四句写游子魏万在路途中看到南飞的鸿雁、冷寂的云山,倍感惆怅。

(虚写,诗人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C.“关城树色催寒近”借树色的变化表现季节的变化,好像寒气是树色催来的。

D.“御苑砧声向晚多”与李白的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写画面相近。

②结合全诗,简述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点:

①不要被长安的繁华热闹诱惑,荒度光阴;

②体现诗人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和劝勉。

答案示例一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意为:

不要看长安的那些寻欢作乐的地方,那些地方只会令岁月流逝而一无所得。

作者前面描写与魏万分别的场景,后面嘱咐魏万要洁身自爱,珍惜时光,多为朝廷做贡献,表现了诗人对晚辈的叮咛,要珍惜时间,刻苦努力。

答案示例二

最后两句意为:

不要以为长安城是你行乐的地方,不要耽误大好的时光。

表达诗人对晚辈离去的担心、牵挂,与对晚辈要珍惜时间继续努力的劝告。

李颀(690-751)唐朝诗人。

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

诗内容丰富,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其诗格调高昂,风格豪放,慷慨悲凉。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

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颔联,“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照应第一句。

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颈联,“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

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

他谆谆告诫魏万:

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

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

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

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

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子夜吴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一片月:

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

千家万户。

捣衣:

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

吹不尽:

吹不掉之意。

玉关:

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平胡虏:

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

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

结束。

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

“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

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

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

“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

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

“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

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

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

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

7、东城二模

离亭燕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

霁色①冷光相射。

蓼屿②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③。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①霁色:

雨后初晴的景色。

②蓼屿:

长有蓼草的小岛。

③低亚:

低垂。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词人起笔开阔,以独有的眼光审视秋天清朗萧疏的明丽,风景如画别有一番韵味。

B.上阕第三四句写雨后晴空万里,江波潋滟,天水相连,浑然一色,望不到水的尽头。

C.下阕第一二句写船帆高挂酒旗低垂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盛衰亡之事的感叹。

D.最后两句写词人倚在高楼栏杆上,看着冬日的太阳默默地西沉,更增加其惆怅之情。

(“冬日的太阳”应为“凄冷的太阳”)

(2)“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江岛上,蓼草、荻花掩映着村民的竹篱、茅舍,描绘的是一幅宁静、幽美的景象。

(2分)从自然景物写到人家,为下阕“渔樵闲话”作了铺垫,引发作者对六朝兴衰的怅惘之情。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词,在宋怀古词中是创作时期较早的一首。

词的上片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

下片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感慨。

这首词语朴而情厚,有别于婉约派词的深沉感慨。

全词层层抒写,勾勒甚密,语卜而情夺取,有别于婉约派的词风。

 

 开头一句“一带江山如画”,先对金陵一带的全景作一番鸟瞰,概括地写出了它的山水之美。

秋天草木摇落景色萧索,但这里作者却说“风物向秋潇洒”,一切景物显得萧疏明丽而有脱尘绝俗的风致,这就突出了金陵一带秋日风光的特色。

接着“水浸碧天何处断”具体地描绘了这种特色。

这个“水”字承首句的“江”而来,词人的视线随着浩瀚的长江向远处看去,天幕低垂,水势浮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看不到尽头。

将如此宏阔的景致,用一个“浸”字形象而准确地描绘出来。

近处则是“霁色冷光相射”,“霁色”紧承上句“碧天”而来,“冷光”承“水”字而来,万里晴空所展现的澄澈之色,江波潋滟所闪现的凄冷的光,霁色静止,冷光翻动,动景与静景互相映照,构成一幅绮丽的画面。

一个“射”字点化了这一画面。

接着词人又把视线从江水里移到了江洲上,却只见“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洲、屿是蓼荻滋生之地,秋天是它发花的季节,密集的蓼荻丛中,隐约地现出了竹篱茅舍。

这样,从自然界写到了人家,暗暗为下片的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下片先荡开两笔,写词人,再抬头向远处望去。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极目处,客船的帆高挂着,烟外酒家的旗子低垂着,标志着人活动,于是情从景生,金陵的陈迹涌上心头:

“多少六朝兴废事”,这里在历史上短短的三百多年里经历了六个朝代的兴盛和衰亡,它们是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的衰亡的,这许许多多的往事,却是“尽入渔樵闲话”。

“渔樵”承上片“竹篱茅舍”而来,到这里猛然一收,透露出词人心里的隐忧。

这种隐忧在歇拍两句里,又作了进一步的抒写:

“怅望倚层楼”,“怅望”表明了词人瞭望景色时的心情,倚高楼的栏杆上,怀着怅惘的心情,看到眼前景物,想着历史上的往事。

最后一句“寒日无言西下”之“寒”字承上片“冷”字而来,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下,苍茫的夜幕即将降临,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

歇拍的调子是低沉的,他的隐忧没有说明白,只从低沉的调子里现出点端倪,耐人寻味。

8、丰台期末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

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①苏轼

高亭②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注】①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贬所,这首诗是这年春末所作。

②高亭:

即四望亭,在东坡雪堂南面的髙山上。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本诗写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所见所感,景中含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

B.一二句写高亭久废,下有鱼塘。

“废”字蕴含有作者“除旧迎新”的喜悦。

(从本句看,高亭久废,不再供人观赏,下面池塘用来养鱼,给人荒凉之感;

从全诗看,作者被贬黄州,深感冷寂。

所以,“废”字不蕴含“除旧迎新”的喜悦。

(2)(4分)

C.三四句写天色已晚,为“归”作铺垫;

写春风中百草飘香,点明晚春季节。

D.五六句写市桥人散,竹木苍苍。

“寂寂”“苍苍”等叠词给人以冷寂之感。

(2)清代纪晓岚评价本诗七八句中蕴含“羁孤”之意,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分)

示例1:

同意(1分)。

七八句中写不知从何处来的鹳鹤,在夕阳中哀鸣,让人感到凄凉孤独(1分)。

全诗写作者在被贬黄州期间来到高亭,归途中看到春天即将过去,天色已晚,人寂竹苍,而自己有家难回,孤独之情油然而生。

在这样的心境下写在夕阳中独自悲鸣的鹳鹤,实际是以鹳鹤自比,表达寄居异乡的“羁孤”之情(2分)。

示例2:

不同意(1分)。

七、八句写一只不知来自何处的鹳鹤,在夕阳中鸣叫,只是写景之语,不含羁孤之意(1分)。

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中来到高亭,深感此地的冷寂荒凉。

春天即将过去,天色已晚,人寂竹苍,环境冷寂。

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着力描绘一只鹳鹤在夕阳中鸣叫,只是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冷寂,并不蕴含“羁孤”之情(2分)。

9、丰台一模

汉宫春①陆游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

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

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②。

人误许③,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④。

花时万人乐处,攲帽⑧垂鞭。

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

君记取:

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注】①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073年)春,当时,怍者刚从抗金前线南郑被调至成都后方,不被重用。

②蛮笺:

指蜀地所产的彩色笺纸。

③许:

推许、赞许④灯山:

把无数的花灯叠作山形。

⑤攲(qī)帽:

指歪戴着帽子。

作品注释  

1截虎:

陆游在汉中时有过射虎的壮举。

2.野帐、青毡:

均指野外的帐幕。

3.蛮笺:

四川产的彩色笺纸。

4诗情将略:

指文武全才。

5欹帽垂鞭:

形容闲散逍遥。

欹:

歪戴。

6取、在:

皆为语助词。

7不信由天:

不相信要由天意来决定。

内容赏析

词的上片,表明作者对在南郑时期的一段从军生活,是这样的珍视而回味着。

他想到在那辽阔的河滩上,峥嵘的古垒边,手缚猛虎,臂挥健鹰,是多么惊人的场景!

这些令作者如此振奋而又如此爽快,同时他又想到晚归野帐,悲笳声里,雪花乱舞,兴醋落笔,写下了龙蛇飞动的字幅和气壮河山的诗篇,作者不断涌动的激情令其兴致大发,豪迈之感也就变成了笔下的淋漓沈雄。

这当然是值得自豪的啦。

可是卷地狂飙,突然吹破了词人壮美的梦境。

成都之行,无疑是将作者心中熊熊燃烧的抗金意愿置于“无实现之日”的冷宫之中,遂有了自己的文才武略,何补时艰的深深感慨?

“人误许”三字,不是谦词,而是对当时朝廷压抑主战派、埋没人才的愤怒控诉。

下片跟上片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繁华的成都,药市灯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