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6776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物理二轮 功和机械能问题 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docx

中考物理二轮功和机械能问题专项培优易错难题附答案

一、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问题

1.如图是某山地的等高线图,数字表示海拔高度,其单位是米。

质量是60kg的小凯早上8:

00从A点出发,8:

50到达B点的观景台;质量是50kg的小旋早上7:

40从C点出发,8:

50到达D点的半山亭。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他们对自己做的功一样多

B.小凯的平均功率较小

C.8:

50分时,小旋的动能一定小于小凯的动能

D.8:

50分时,小旋的重力势能一定小于小凯的重力势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60kg的小凯从A点到达B点做的功为

质量是50kg的小旋从C点到达D点做的功为

小凯做的功多,故A错误;

B.小凯的运动时间为

平均功率为

小旋的运动时间为

平均功率为

小凯的平均功率较大,故B错误;

C.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由于不知道8:

50分时的他们的速度,所以无法比较动能的大小,故C错误;

D.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所处的高度有关,小凯的质量和所处的高度都比小旋的大,所以小旋的重力势能一定小于小凯的重力势能,故D正确。

2.如图甲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图乙是他两次拉动同一木块得到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两次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均相等

B.木块第1次受到的拉力较大

C.木块两次的动能一样多

D.两次拉力对木块做的功一样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B.从图象上可以看出,木块两次都是作匀速直线运动,而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作用。

因木板受到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两次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所以两次木块受到的拉力相等,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次木块运动的速度较大,而木块的质量不变,所以第一次木块具有的动能多,故C选项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拉力作用下,木块两次运动的距离不同,所以木块两次所做的功不同,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3.举重比赛要求运动员将杠铃举过头顶后,在空中至少静止3秒钟,在这3秒钟内()

A.杠铃受到的重力和人对它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B.运动员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他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C.运动员在用力向上支持杠铃,因此他对杠铃做了功

D.杠铃对运动员的压力和人对它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要抓住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从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判断两个力是平衡力,还是相互作用力;平衡力的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详解】

A.杠铃受到的重力和对它的支持力符号二力平衡的条件,所以是一对平衡力,故A正确;

B.运动员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大小不相等,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因为做功需要对物体施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需要移动距离,而运动员向上支持杠铃,但没有发生位移,故C错误;

D.杠铃对运动员的压力和人对它的支持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A。

4.小红在操场上将一皮球抛出,皮球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a、c两点处于同一高度.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皮球由a到b时,动能逐渐增大

B.皮球由c到d时,机械能一直减小

C.皮球在b点时的机械能最大

D.皮球在a、c两点时动能相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皮球由a到b时,速度越来越小,所以动能逐渐减小,故A错;皮球由c到d时,要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一直减小,故B正确;皮球在a点时的机械能最大,故C错;皮球在a、c两点时的重力势能相等,而机械能不相等,所以动能不相等,故D错;应选B.

考点:

机械能转化

5.九年级的小黄同学一口气从一楼跑到四楼教室,所用时间为30s。

他上楼过程克服自身重力做功的功率最接近()

A.1.5WB.15WC.150WD.1500W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一层楼的高度约为3m,三层高度约为9m,九年级的同学体重大约为50kg,则克服自身重力所做的功约为

W=Gh=mgh=50kg×10N/kg×9m=4500J

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

故ABD,都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6.小美用200N的力将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远,她对足球做的功是(  )

A.3000JB.150J

C.没有做功D.做了功,但无法确定做功多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中只告诉了该同学对足球的作用力大小为200N,而没有说明足球在该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15m是足球离开脚后运动的距离),她对足球做了功,但无法准确求出她对球所做的功,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7.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使它沿同一水平木板滑动,如图是他两次拉动同一木块得到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两次具有的动能一样大B.两次拉力对木块做的功一样多

C.木块第一次受到的拉力较大D.第一次拉力对木块做功的功率较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由图知,第一次物体的速度较大,第一次物体的动能较大,故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拉力作用下,木块两次运动的距离不同,所以木块两次所做的功不同,由W=Fs可知,但是在没有指出是相同时间内,因此不能比较二者做功多少,故B错误;

C.由A分析知,木块两次受到的拉力相等,故C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次木块运动的速度较大,由功率的变形公式P=Fv可知,力F相同,第一次速度v大,所以功率大,故D正确。

8.如图所示是学校田径运动会时跳远运动的几个阶段,则运动员()

A.助跑阶段机械能不变

B.起跳时机械能为零

C.经过最高点时动能最大

D.经过最高点时重力势能最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被举的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之和。

【详解】

A.助跑阶段,运动员的质量不变,速度逐渐增大,因此动能增大;运动员的高度不变,则重力势能不变,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和,动能增大,重力势能不变,所以机械能增大,故A错误;

B.起跳时,运动员的速度达到最大值,动能达到最大值,重力势能不变,机械能达到最大值,故B错误;

C.上升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所以经过最高点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最大,故C错误;

D.最高点时,高度达到最大值,因此重力势能也达到最大值,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和速度,分析动能的变化就是分析质量和速度的变化;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是质量和高度,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就是分析质量和高度的变化。

解题时注意抓住表示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键字词,从中找出表示“质量、速度、高度、弹性形变”变化的字眼,从而分析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9.跳绳是大家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小明的质量为50kg,每次跳起高度约为6cm(人整体上升,如图所示),一分钟跳100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上起跳过程中小明的动能持续增大B.下落过程中小明的重力势能保持不变

C.小明跳一次克服重力做功约3JD.小明在这一分钟内跳绳的功率约为50W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向上起跳过程中,质量不变,速度减小,小明的动能减小,故A错误;

B.下落过程中小明的高度减小,质量不变,重力势能减小,故B错误;

C.小明的重力为:

G=mg=50kg×10N/kg=500N,

小明跳一次克服重力做功:

W=Gh=500N×0.06m=30J,

故C错误;

D.小明在这一分钟内跳绳的功率:

P=

=

=50W,

故D正确。

故选D。

10.如图所示,在一个罐子的盖和底各开两个小洞。

将小铁块用细绳绑在橡皮筋的中部穿人罐中,橡皮筋两端穿过小洞用竹签固定。

做好后将它从不太陡的斜面滚到水平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罐子从斜面滚下,重力势能只转化为动能

B.罐子从斜面滚下的过程中,只有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C.因为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罐子滚下后可能再次滚上斜面

D.如果水平面是光滑的,则罐子会一直滚动下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罐子从斜面滚下,要克服摩擦力做功而使重力势能转化为内能,故A错误;

B.罐子从斜面滚下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内能,故B错误;

C.罐子从不太陡的斜面上滚下,罐子的高度减小,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橡皮筋的弹性形变逐渐增大,则罐子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先增大后减小,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增大,即该过程中罐子的重力势能会转化为动能和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发生形变的橡皮筋由于要恢复原状,故罐子可能再次滚上斜面,故C正确;

D.罐子在滚动的过程中,由于和斜面之间存在摩擦,机械能会转化为内能,所以整个罐子的机械能不守恒,机械能会逐渐变小,最终罐子会停止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11.甲、乙两个物体,分别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若甲所受的重力是乙的3倍,甲受的水平拉力是乙受的水平拉力的2倍,甲的运动速度是乙的运动速度的1倍,则拉力对甲乙两物体做功之比和所用时间之比可能是

A.1:

12:

1B.2:

11:

1C.3:

22:

3D.3:

23:

2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题知两物体受到的拉力之比

F甲:

F乙=2:

1

速度之比:

v甲:

v乙=1:

1

A.若做功之比:

W甲:

W乙=1:

1

因为W=Fs,所以运动路程之比:

s甲:

s乙=

:

=

:

=1:

2

因为v=

速度相同,所用时间与路程成正比:

t甲:

t乙=s甲:

s乙=1:

2

故A不符合题意;

B.若做功之比:

W甲:

W乙=2:

1

因为W=Fs,所以运动路程之比:

s甲:

s乙=

:

=

:

=1:

1

因为v=

速度相同,所用时间与路程成正比:

t甲:

t乙=s甲:

s乙=1:

1

故B符合题意;

CD.若做功之比:

W甲:

W乙=3:

2

因为W=Fs,所以运动路程之比:

s甲:

s乙=

:

=

:

=3:

4

因为v=

速度相同,所用时间与路程成正比:

t甲:

t乙=s甲:

s乙=3:

4

故CD不符合题意。

12.某实验小组分别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每个滑轮重均为50g)在2s内把重物G1和G2提高10cm,已知Fl和F2的大小均为2N,不计绳重及摩擦(g取10N/kg)。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重物G1的重力大小为5.5N

B.乙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是0.7J

C.F1和F2做功的功率之比为3:

4

D.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之比为4:

3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从图甲可以看到,三条绳子托着动滑轮,动滑轮只是一个,重力大小是

把动滑轮和重物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处于平衡状态,可知

解得

,重物G1的重力大小为5.5N,A正确,不合题意;

B.在图乙中,把两个动滑轮和重物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处于平衡状态,可知

解得

,重物升高的高度是

,乙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是

乙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是

,B正确,不合题意;

C.重物G1移动的速度是

甲图中绳端移动的速度是

重物G2移动的速度是

乙图中绳端移动的速度是

那么可知F1和F2做功的功率之比是

F1和F2做功的功率之比为3:

4,C正确,不合题意;

D.甲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是

所做的总功是

乙滑轮组所做的总功是

由上述可知,乙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是

,那么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之比是

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之比是

;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两个质量相同的钩码,下端固定有纸带并穿过打点计时器,在拉力作用下两钩码分别同时从同一位置开始沿竖直向上方向运动,纸带上留下的点迹如图(a)所示,它们的s—t图像如图(b)所示.则

A.甲的拉力大

B.甲的机械能小

C.乙的动能小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在图a中的甲、乙两图中,打点计时器打出的各点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由此确定钩码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所受的力一定是平衡力,此时的钩码只受两个力的作用:

弹簧秤竖直向上的拉力和重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这两个力相等,即甲、乙的拉力都等于各自钩码的重力,由于钩码的质量相等,则重力相等,所以甲的拉力等于乙的拉力.故A不符合题意;

BCD.两个钩码的质量相同,由题意知,两个钩码上升的高度相同,由图(b)知,甲、乙上升相同的高度,甲所用时间小于乙所用时间,根据v=

可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甲的动能大于乙的动能,甲的势能等于乙的势能,机械能为动能和势能之和,所以,甲的机械能大于乙的机械能.故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14.小明用台秤研究人在竖直升降电梯中的运动.他先在地面上用台秤称得自己的体重为500N,再将台秤移至电梯内,电梯从t=0时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到t=11s时停止,测得台秤对自己的支持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A.0~2s的过程中,小明的动能不变

B.2s~10s的过程中,小明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10s~11s的过程中,小明的机械能不断减小

D.0~11s的过程中,小明的机械能不断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0~2s的过程中,小明由静止开始下降,所以小明的动能增大,故A错误;

B.2s~10s的过程中,小明在匀速下降,重力势能减小,但动能不变,故B错误;

C.10s~11s的过程中,小明在做减速运动,故动能减小,同时小明是在下降,高度是在降低的,所以重力势能在减小,故小明的机械能不断减小,C正确;

D.0~11s的过程中,小明下降了一段距离,重力势能减小,所以机械能不断减小,故D错误;

故选C.

15.如图所示,小明拉着小车匀速行走在水平路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拉着小车匀速行走时,小明对小车没有做功

B.小车的重力与地面给小车的支持力不是一对平衡力

C.小明对小车的拉力与地面对小车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D.地面给小明的摩擦力方向是向后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小车在小明的拉力作用下,运动了一段距离,因此小明对小车做功了,故A错误;

B.读图可知,小车受到小明的斜向上的拉力,小车的重力与地面给小车的支持力大小不相等,所以两者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正确;

C.读图可知,小明对小车的拉力与地面对小车的摩擦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属于平衡力,故C错误;

D.小明的脚对地面有一个向后的摩擦力,同时地面对脚一个向前的摩擦力,故D错误。

故选B。

16.物体只受一对平衡力作用时,对于它具有能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机械能一定不变B.重力势能可能减少

C.动能可能变小D.重力势能一定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首先要对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是处于平衡状态中的哪一种要明确,然后再分析其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详解】

平衡状态有两种:

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动能、势能都不变,所以机械能也不变;当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动能、势能都不变,即机械能不变;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动能不变,但其势能要发生变化,故机械能也随之变化;总之,物体在以上所处的这几种可能的运动状态下,势能与机械能的大小有两种可能:

不变或变化;而动能只有一种情况:

不变;综上分析,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状态分析,要求学生一定要分类且考虑全面,本题容易出现漏分析其中某种情况而导致错误。

17.农村建房时,常利用如图所示的简易滑轮提升建材。

在一次提升建材的过程中,建筑工人用400N的拉力,将重600N的建材在10s内匀速提高3m。

不计绳重及摩擦,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滑轮的机械效率η=75%B.滑轮所做的有用功为1200J

C.滑轮自身的重力为100ND.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大小为3m

【答案】A

【解析】

【详解】

AB.滑轮所做的有用功为:

W有用=Gh=600N×3m=1800J,

因为是动滑轮,所以拉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提高距离的2倍,即6m,则拉力做的总功为:

W总=Fs=400N×6m=2400J,

所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故A正确,B错误;

C.不计绳重及摩擦,则拉力为:

那么动滑轮的重为:

G动=2F-G=2×400N-600N=200N,

故C错误;

D.由图知,使用的是动滑轮,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2,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

s=nh=2×3m=6m,

故D错误;

故选A。

18.如图所示,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连接一个小球。

弹簧未发生形变时,小球静止在A点。

用手把小球向左运动压缩弹簧至B点后松开手,小球在水平光滑地面BC间来回运动。

不考虑空气阻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小球从B运动至A的过程,弹簧产生的弹力变大

B.当小球从B运动至C的过程,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

C.小球在A点时的机械能最大

D.在来回运动中,小球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当小球从B运动至A的过程,弹簧恢复原状,弹簧的形变减小,则弹簧产生的弹力变小,故A错误;

B.当小球从B运动至C的过程,弹簧的形变变大,弹性势能变大,小球的速度减小,动能减小,即小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故B错误;

CD.由于水平地面是光滑的,没有摩擦,所以弹簧的弹性势能和小球的动能的和是保持不变的,故在任何一点的弹性势能和动能的和都相同,在A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小,小球的动能最大,即此时小球的机械能最大,故C正确,D错误。

19.如图,小球从某一高度自由落到一端固定在地面的轻质弹簧上,在A处开始与弹簧接触,下降到最低点B处后弹回,则小球的动能变化情况是(  )

A.从A到B,动能不断减小B.从B到A,动能不断增大

C.从A到B,动能先变大后变小,到B处为零D.从B到A,动能先变大后变小,到A处为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物体从A点接触弹簧开始到将弹簧压缩到最短(达到B点)的过程中,物体的运动过程为:

在物体刚接触弹簧的时候,弹簧的弹力小于物体的重力,合力向下,物体还是向下加速,当弹簧的弹力和物体的重力相等时,小球的速度达到最大,之后弹力大于重力,物体开始减速,直至减为零。

弹簧从压缩到最短B点到弹簧弹回原长A点的过程中,物体的运动过程:

弹簧压缩到最短时弹力最大,大于重力,合力方向向上,物体加速上升;当弹簧的弹力和物体的重力相等时,物体的速度达到最大,之后弹力小于重力,物体开始减速。

AC.物体从A到B的过程中,速度先增大后减小至0,动能先增大后减小,到B处为零,故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D.物体从B到A的过程中,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到达A位置时速度不为0,因此动能先增大后减小,到A处为不为零,故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如甲图所示,小球从竖直放置的弹簧上方一定高度处由静止开始下落,从a处开始接触弹簧,压缩至c处时弹簧最短.从a至c处的过程中,小球在b处速度最大.小球的速度v和弹簧被压缩的长度△L之间的关系如乙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则从a至c处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球所受重力始终大于弹簧的弹力

B.小球的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C.小球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D.小球的动能一直减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

在小球向下压缩弹簧的过程中,小球受竖直向上的弹簧的弹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在ab段,重力大于弹力,合力向下,小球速度越来越大;随着弹簧压缩量的增大,弹力逐渐增大,在b处弹力与重力相等,小球的速度达到最大;小球再向下运动(bc段),弹力大于重力,合力向上,小球速度减小;故A错误;小球从a至c的过程中,高度一直减小,小球的重力势能一直在减小,故B错误;小球下落压缩弹簧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则小球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故C正确;由图乙可知,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则小球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故D错误;故应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