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80028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二单元第3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两大线索:

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中国社会各阶级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

四大主题:

列强侵华战争的结果、影响;中国农民阶级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3讲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1

“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背景

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内部原因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已经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直接原因

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寻找借口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2)过程

①1840年6月,英舰侵入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

②1841年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③1842年8月,清政府战败求和。

(3)结果

①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a.割地: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

2_100万银元。

c.通商口岸: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中国对英国进出口货物收取关税由双方商定。

②补充条约: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③1844年,美国和法国又分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4)影响:

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误区警示]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得侵华权益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虎门销烟只是为其提供借口。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并不满足于从中国攫取到的权益。

②直接原因:

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

①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1857年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接着北上天津。

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3)结果

条约

内容

《天津条约》

①准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中国增开沿海沿江10个通商口岸

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④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航行

⑤给英法两国巨额赔款

《北京条约》

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4)影响: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更严重的侵害,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轻巧识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二、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血腥掠夺、本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过程

(1)兴起: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发展

建制

1851年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

定都

1853年3月,攻占南京,改称“天京”,定为都城

全盛

1853年5月,先后派兵北伐和西征,以期推翻清朝统治

转折

1856年秋,“天京事变”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3)失败:

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3.纲领

纲领

内容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规定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

(2)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间天国

反映了数千年来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但是绝对平均主义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资政新篇》(1859年)

(1)向西方学习,由公众选举官吏

(2)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3)开设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这是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它不是农民政权的必然产物,未曾实施

4.评价

(1)作用: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及外国侵略者,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2)局限: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提不出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不可能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社会。

[教材补遗]__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

1.朝贡体系”:

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学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不平等条约体系”:

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

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

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鸦片战争的影响

史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

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史料二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1)阅读史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2)史料二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史料一反映了领事裁判权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

解读史料依据“编订完全之法律……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概括作者的核心论点。

画线部分表明作者主张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

(2)史料二反映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解读史料应抓住关键信息“近代文明”来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画线部分印证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观点:

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时间: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影响:

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观点:

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

►探究2 从中国近代化的视角认识太平天国运动

史料一 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①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而且使旧有的政治派别和社会成分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政治派别,并由此引起传统的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中央权力的下移,汉人官员权力的增长,洋务派和清流派官僚集团的形成。

此后,不仅有了早期现代化思想意识的萌生,而且为早期现代化活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虞和平、谢放《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

史料二 《资政新篇》从三个方面对传统社会提出了挑战:

②一是出现了敢于言利、鼓励致富,反对“重义轻利”的观点,这就挑战了传统的义利观。

二是倡导工商业,提高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就挑战了传统的“本末观”。

三是主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近代工业,促使社会资金转向工商业生产,反对把货币当作储藏手段,③这就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

——王翔《资政新篇与洋务思想的文化学比较》

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是清政府腐败统治与列强侵华激化阶级矛盾的产物。

在反封建的同时,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任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①反映出对清政府的打击。

②反映出对早期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③反映出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动摇了其反动统治,使得传统的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对于传统的“价值观”提出挑战。

[素养3—历史解释]

两次鸦片战争推动中国传统观念转变

1.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先进的中国人渐渐抛弃传统的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而转向现实主义。

2.在夷夏观方面,开始向近代民族主义转变,能够正视西方在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口号。

3.在本末观方面,开始抛弃工商末业的思想,鼓励发展工商业,希望以此解决民生问题,维护国家利益。

4.在义利观方面,虽然仍然提倡“义”,但对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义利并重、以义统利,鼓励个人合法的求利行为。

5.在人才观方面,为适应对外交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及发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素养4—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

(2)《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

(3)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

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阻碍作用

(1)《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严重脱离现实,根本无法实现,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2)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3)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

“粤事应归粤办。

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

”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

这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削弱

B.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

C.地方自主性增强

D.满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D [根据材料“广州城陷后……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清政府从官员到皇帝都缺乏近代民族国家的理念,故D项正确。

]

2.(2018·南宁毕业班检测)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治外法权”政策

B [根据材料“一国所得……使之协以谋我”描述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在贸易、关税、航运、公民法律地位等优惠和豁免,也都给予缔约国对方国家”,而清政府与列强所达成的协议中,往往只是清政府给予列强最惠国待遇,而并不能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被称作“片面最惠国待遇”,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

3.(2018·郑州一模)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

C.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

D.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B [A项,材料并未提及洋务运动的开展状况,此项无法看出,故A项错误;1860—1864年正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军。

之所以出现多为湘军将领担任地方督抚的现象,是因为清政府必须依赖湘军镇压叛乱,湘军也在作战过程中逐渐壮大了自身的实力,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清朝的军政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官职是地方督抚,而非中央官职,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满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也没有说明这一矛盾得到了解决,故D项错误。

]

考点2

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场噩梦——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对外扩张道路。

(2)导火线: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派兵入朝。

2.过程

(1)丰岛海战:

日本突袭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

(2)平壤战役:

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

清政府采取避战求和之策,中国战败,日本控制黄海。

(4)辽东战役:

日军占领了辽东半岛。

(5)威海卫战役:

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签订《马关条约》

(1)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

4.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概念辨析]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

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

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二、义和团的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

(2)义和团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过程

(1)发动战争:

1900年6月,英、法、美、日等八国联合发动战争。

(2)顽强阻击:

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和杨村英勇抗击侵略者。

(3)攻陷北京:

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

3.结果:

签订《辛丑条约》

(1)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多两。

(2)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3)拆除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途的所有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4.影响: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易误辨析]      义和团的扶清与灭洋

(1)扶清:

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

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

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教材补遗]__从世界潮流角度认识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

1.从原因来看:

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强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是由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

两次鸦片战争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以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

3.从结果和影响来看:

除了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外,其余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其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和政治腐败。

这些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是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根源,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甲午中日战争的转折点含义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史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①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

②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

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

③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

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

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

日军受降。

史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

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④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史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根据史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1)史料一中①“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敌攻我守,据史料中②“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史料中③“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得出洋员鼓动投降。

(2)史料二表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所造成的危害。

④“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1)特点:

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

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

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素养3—历史解释]

1.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1)列强侵华方式:

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阶级关系变动: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4)学习内容:

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

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2.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

①剥夺了中国无数人的基本生存权,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②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使其侵略“合法化”,中国领土、司法、海关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③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丧失了独立地位,造成中国近代贫困和落后,阻碍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2)建设性:

西方列强把西方工业文明带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①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

促使晚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同时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

②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秩序(自然经济趋向瓦解;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素养4—家国情怀]

立足家国情怀认识近代列强侵华对我们的启示

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在“古今一大变局”中被迫一次次的妥协,开始了痛苦的转型。

这启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积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国更要和平崛起。

2.在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下,腐朽封建的清政府败的体无完肤,这就启示我们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闭关锁国没有出路。

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大力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和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1.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

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

康有为此论意在(  )

A.否定法美政治制度B.抵制国内民主革命

C.推进维新变法运动D.深入学习西方文明

B [材料中康有为认为美国式政治体制是“至公至平之理”,没有否定美国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康有为认为法国没有“审国势地形之迥异”便效仿美国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最终造成大乱,而中国民众意识落后,赋予民权也会像法国那样导致大乱,体现了其对民主革命的抵制,故B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末,材料时间为1906年,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为康有为借法国政治革命失败来抵制国内民主革命,而不是深入学习西方文明,故D项错误。

]

2.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

《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国》(27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日)、《支那人归国》(29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

这一系列报道(  )

A.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

B.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

C.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

D.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

A [1894年7月,中国商人、民众、领事相继归国,说明中日之间即将发生战争,故A项正确;这些报道未体现日本政府的外交态度,并且中国人大规模集中离开日本也不能说明日本外交亲善,故B项错误;这些报道的标题反映了战前中国人离开日本的事实,并不能体现中国人仓皇逃离,故C项错误;这些报道是民间行为,并不代表中日已经断交,故D项错误。

]

3.(2018·亳州质检)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C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但未涉及东南防卫,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未涉及割占中国大量土地,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割台湾岛,使东南失去防御,赔款二亿两白银,允许民间开设工厂,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并未割地,故D项错误。

]

4.(2018·云南保山二模)赫德说:

“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

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

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

”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A [由材料赫德对义和团运动的分析“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

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可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故A项正确。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