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14256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鲁人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鲁人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重点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案例剖析】

文章开头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

用心领会“心为形役”“已往之不谏”“迷途”“昨非”这些词语的含义,说说作者辞官的原因。

领会文章词语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一定要结合作者的经历、人生情感和行文时的处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世界观。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

“心为形役”,心为形体役使。

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为了免于饥寒,违背自己的意志却做了官。

“已往之不谏”,过去做错了事已经改变不能改正。

“迷途”指出仕。

“昨非”指做官为非。

作者辞官的原因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

文中没有涉及到官场黑暗的情形,而仅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职,也只说是“不谏”“迷途”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用语轻轻而过,表现作者洒脱、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学法导引】

1、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2、复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本文的文体特点、写作特色及情感的体现。

“辞”即“赋”,要求铺张扬厉、用韵并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

在这样多种形式的要求下,陶渊明运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形式很好地为内容服务。

本文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而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竭尽全力突出“今是”,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

三、四两段都是描写“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而且行文注意对仗骈偶: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这里保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增强了赋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辞赋具有了抒情诗的部分功能。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

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写。

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动人的例证。

全辞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

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结构严谨而周密。

辞赋向来讲究章法结构,汉赋甚至形成了公式俗套。

本文虽属抒情小赋,但也很注意结构安排。

《归去来兮辞》的写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代,但用辞赋说明事情的原委,结构会臃肿不堪,费力不讨好。

因之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而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两全其美。

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

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

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

山川花木,触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

末尾一段带有总结性质,准备乐天安命了此一生,抒发的是一种知足保和的消极情绪。

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

【巩固发展】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从下列语句中找出来,翻译全句并表明这些词语的含义。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奚惆怅而独悲

③复驾言兮焉求

④曷不委心任去留

⑤胡为乎遑欲何之

2、完成下列各表。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之子于归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结构

助词

悦亲戚之情话

感吾生之行休

何陋之有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马之千里者

 

音节

助词

怅恨久之

字 

 词性

例句

释义

 

 

 

 

以 

 

 

 

 

 

 

 介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王语暴以好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余船以次俱进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连词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木欣欣以向荣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中丞匿溷潘以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字 

词性

例句

释义

 

而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门虽设而常关

觉今是而昨非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5、背诵全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坦然襟怀。

[拓展创新]

一、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

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

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

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

《归去来兮》。

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

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

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

‘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6、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7、“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②诸亿以惠爱为德③家叔以余贫苦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8、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

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9、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

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一文,完成10-12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10、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亦不详其姓字详:

②性嗜酒嗜:

③既醉而退既:

④或置酒而招之或:

⑤不慕荣利荣利:

⑥环堵萧然萧然:

⑦箪瓢屡空屡:

⑧忘怀得失忘怀:

11、在括号内填上下列词的意义或用法。

焉:

①因以为号焉()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焉用亡郑以倍邻()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其:

①亦不详其姓字()②亲旧知其如此()

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④其一人专心致志()

若:

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②若入前为首,寿毕,请以剑舞()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④若汉挑战,慎勿与战()

12、把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译文: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译文:

③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译文:

★研究型学习方案(任选一题)

13、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4、搜集整理陶渊明的诗文,编辑一本《陶渊明文集》,并根据释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给诗文集写一篇序。

15、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1、①胡、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②奚、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③焉、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④曷、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⑤胡、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

之子于归

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构

助词

悦亲戚之情话

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

助词

怅恨久之

无实义

字 

 词性

例句

释义

 

 

 

 

以 

 

 

 

 

 

 

 介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王语暴以好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带着

连词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同“而”,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

同“而”,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因为

字 

词性

例句

释义

 

而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的

连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3、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4、A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

”6.C7、B(①用来②把③因④用来)8、3.D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9、A10、①详细地知道②特别爱好③……之后,表示已经完成④有时,有人⑤名位,利禄⑥萧条凄凉的样子⑦经常⑧忘记,不介意11、焉:

①用于陈述句末,表示陈述语气②哪里③为什么④怎么其:

①他的②他③那个④那人若:

①这类②你③好像④如果12、①每当读书有心得体会时,就因欣喜而忘了吃饭②到朋友家喝酒就喝个干净,喝个尽情,一醉方休③常写诗著文以自我愉悦,诗文尚能表明自己的心志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

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

“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例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

(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正音;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集体朗读——自由朗读

1、一读——正字音。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

既自/以心/为形役。

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明白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读出语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A、找出各个自然段中的韵脚

B、找出对偶对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骈体文),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

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C、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双声如“惆怅”“崎岖”,叠韵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飘飘”“欣欣”“涓涓”。

(对比《荷塘月色》)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可让学生分析探讨读法)

第一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心里很轻松

第三段“已矣乎!

”有些无奈。

另外还要五读六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词

并完成练习三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试着背诵;

2、完成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背诵课文

一、检查练习

二、研习课文

(一)总体把握

1、归家之因

2、归家之乐

3、综述情态

(二)具体研习

1、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

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

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

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

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

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

两个:

一是田园荒芜,二是心为形役(真正原因)。

“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

表明其心情很轻松。

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

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

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

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2、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

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

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分三层。

写归心似箭。

以行动、心理表现的。

前二句: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

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

后二句:

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

更写出作者急盼归家之情。

写入家门时的热闹场面,满是浓郁的亲情和欢跃的气氛。

作者的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

然后写家人相迎、幽雅环境。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

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松菊喻作者高洁的品格,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

(可以补充岁寒三友)

写归家以后闲适有趣的田园生活。

饮酒赏树,扶杖游览,自得其乐。

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

“出岫之云”“倦飞之鸟”,既写自然景物,又写诗人出仕与归隐。

(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

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3、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

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

再表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点出与官场格格不入是归隐的原因。

然后补充上段再写自由自在的生活:

谈心、弹琴、读书、躬耕田地、徜徉山水,无不是乐事。

末二句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

此段是转承段。

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