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14411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11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7页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

9.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阳光明媚、拨弄、翻箱倒柜、绽开”等词语。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的辛勤操劳与幼小的“我”在希望与失望间的心理落差。

4.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方法。

5.通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体谅、包容、感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所包含的真情实感。

2.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述,感受其细致入微的心理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是哪篇文章呢?

有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是《盼》。

文章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盼”相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这篇文章中作者是在盼望什么呢?

他的期盼最终实现了吗?

(板书课题:

那个星期天)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2010年,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电影编剧。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出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一生著作颇多,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等。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多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

文章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

《秋天的怀念》写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怅恨。

《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卡片,学习词语。

(1)小组开火车读词语,正音。

(2)借助字典、词典理解“惆怅”“缥缈”等词的意思。

3.提出疑问,引发探究。

(1)读完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2)圈出不懂的句子,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3)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盼望”写得刻骨铭心的?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

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

(“我”的心情)

4.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第一次盼望”主要写了“我”一天的心情变化。

5.齐读第一自然段,两句话各写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行吗?

为什么?

第一句话直抒“第一次盼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直奔主题。

第二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将一天的几个时间点一一罗列出来,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如果换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就显得平平淡淡,达不到这种表达效果。

小结:

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心情的变化的?

请同学们课后反复阅读课文,体味幼小的“我”心情变化的同时,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细微而又深沉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五、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词语表中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回顾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研读第2—5自然段,圈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感情,并交流“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

”“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满怀期待的心情。

明确:

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1)母亲之前一直答应带“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盼望,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

(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那个星期天由于期望的落空,失望的伤痛超过了一切,以至于忘记了具体去哪儿。

(3)作者第一次盼望的重点只是“母亲答应带我出去”,至于去哪里,也许一直都不是作者所在乎的。

2.“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的愉快心情。

3.“这段时光不好挨。

”为什么不好挨?

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

明确:

“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可见“我”是多么盼望这次和母亲的同游!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明确:

“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急切的心情不言而喻。

“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侧面表现出母亲一刻不停地忙碌。

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归纳:

这几个段落写了“我”等待的过程,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

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二)品读第6—7自然段,体会人物感情,想想作者的心情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

明确:

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自责和懊悔。

2.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明确:

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作者期盼的心情推到极致。

因为他已经经过了漫长的等待,错过(或放过)了几次机会。

这个星期天,剩下的可以出去玩的机会已经所剩无几了,如果再错过,一直以来的所有期盼都将化为泡影。

3.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几个“看着”表明了什么?

明确:

表明了作者的无比专注和心存希冀,他希望衣服快点洗完,他希望太阳慢点落山。

(2)这段话中哪几个词最能表现作者的心情?

明确:

“凉”“沉郁”“缥缈”。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似是写景写光线,何尝不是在写他的心情,写他的期盼呢。

这里用了通感和拟人的手法,通过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作者希望破灭时的无限伤感。

(3)从上午的“念念叨叨”到现在反复出现的“一声不吭”,表明了作者的心情由满怀期盼的高点逐渐走向希望落空的低谷。

4.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1)“漫长”和“急遽”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这句话意思矛盾吗?

明确:

不矛盾。

作者对周围事物的感知都融入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和深切体会,“漫长”写出了他等待的过程的难挨,而“急遽”则写出了黄昏到来的迅速。

(2)“孤独而惆怅的黄昏”这个句子有什么特色?

明确:

拟人,融情入景,烘托出了作者希望落空后的忧伤和怅然。

(3)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

第一次盼望的落空给作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作者将希望越大,失望越深的心理落差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了。

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

“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母亲”为什么惊惶?

从哪里看出她的惊惶?

明确:

因为“母亲”看到“我”在无声地流泪,她没有想到她也许是敷衍的一句话竟然寄托了孩子这样大的盼望,所以她赶紧甩干手上的水,把“我”拉进怀里,边亲吻边道歉。

母亲何尝不在乎孩子,疼爱孩子呢?

然而生活的压力和重担,往往使她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和对孩子的陪伴。

归纳:

如果说上午的心情是期盼——愉快——等待——急切,下午等待的心情则是懊恼——沮丧——失望——难过。

作者的第一次盼望由上午的热切激昂到下午的失望悲伤,他如一只受伤的鸟,蜷缩在屋檐下,独自舔舐着自己的伤口。

他想不明白,自己的要求明明不过分,母亲明明再三地答应了他,为何最终仍是失约了,但母亲并没有错,他也没有理由怪母亲,因为母亲一刻不停地在忙着。

三、自由探究

1.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

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

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1:

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

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慌失措并道歉,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

预设2:

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的母亲一样,为了生活而操劳,难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

但即使她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

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2.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文章通过追忆“我”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自己出去玩的经历,表现了人生第一次盼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缅怀。

四、写作特色

1.写作特点。

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主要得益于心理描写。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如“焦急又兴奋”之类的直接描写并不多,更多的是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1)运用“繁笔”表现心理。

“繁笔”是相对于“简笔”而言,如“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换成“简笔”可以是“从早晨到天黑”几个字,但这样一来,“我”等待的焦急以及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形又如何能深深烙进读者心里?

(2)借助行动表现心理。

“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写的是“我”的急切;“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表现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

(3)通过景物描写映衬心理。

“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这不仅仅是为了交代一天的结束,更是表现了希望眼看就要破灭的绝望。

(4)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

文中“您说了去!

”“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

”“怎么还不走呀?

走吧”等等,俨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轨迹图。

(5)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心理。

“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这无疑是在表现一种无聊、孤独。

“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恐,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人感同身受。

2.《那个星期天》与《匆匆》都写了时间的流逝,读读看,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两篇文章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到了时间的流逝,都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方法来表达心里的感受。

不同点:

《匆匆》一文围绕着“匆匆”二字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那个星期天》则将所有的等待和期盼浓缩在一天的时间里叙述,通过一个个场景的转换(街门口、院子里、家里、母亲腿底下、家里、洗衣盆边),一个个事情(街门口——等母亲,跳房子——等母亲,拨弄蚁穴——等母亲,看画报——等母亲,看母亲翻箱倒柜——等母亲,看母亲洗衣服——等母亲)的行进,表现时间的流逝、心情的跌宕。

[教学板书]

9.那个星期天

期盼——愉快——等待——急切

懊恼——沮丧——失望(委屈)——难过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如何引导学生们从作者平静内敛的语调中领悟其丰富的情感内蕴是学习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后,通过抓重点语句来一步步感受作者的情绪和心理变化。

了解了他的心理轨迹,也就理解了第一次盼望为何让作者记忆犹新,永生难忘;了解了母亲一天的劳碌奔波,也就理解了作者透过文字传达的对母亲的深切缅怀。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自读自悟不够,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应还课堂给学生,切记。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吕氏春秋》里记载了“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

鲁国法律规定,如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出钱赎回后可由国家报销赎金。

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其他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事后却拒领国家支付的赎金。

大家都交口称赞,孔子说:

“唉,从此不会再有人替鲁国人赎身了。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送一头牛谢他,他不客气地收下了。

大家都嘲笑子路,孔子说:

“从此这样的救人事情会更多。

中国文化中的“义利之辨”由来已久。

读了上面文段,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把你的思考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

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

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

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

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

“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

”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

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

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

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

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

“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

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08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

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

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在许多情况下,只有将个人的“道德和利益”和整个群体、整个社会的公德和利益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社会公德去审视个人的品行,用民族利益去维护社会公德吧!

【解析】

试题分析:

本次作文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只是议论的对象,材料主要是表述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重点写这两位学生的行为。

所以材料的主要陈述对象是孔子。

选取角度应是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

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

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

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

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

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

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2)道德和利益统一;(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点睛:

构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步,巧引材料,表明态度。

首先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角度,恰当地引述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

同样一则材料,不同的写作角度会有不同的引述方式。

第二步,分析原因,摆出事实,阐明道理。

引述材料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

论证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层次,一般说来,可以先分析原因,再引用事实证明,然后结合事实阐明道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步,回应开头,总结全文。

材料贯穿全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的结尾不是简单地总结全文,而是回应开头,既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又深化文章的主旨。

 

高考试题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和要求写作。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欢》

当我们幸运地降生到这个世界,就不可避免地会与周围的环境产生联系,著名作家林清玄用富有哲理的语句阐释了他对“心”与“境”的领悟与认识。

十八岁的我们即将走出校园,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请你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围绕“心与境”这一话题,发表见解。

要求:

主题鲜明,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心态和境遇

人非圣贤,境遇又如何随心转?

假如你现在中了五百万大奖,我不能相信你还会有耐心在这里把文章读完,我也不相信你会像八旬老者一样淡然地躺在摇椅里,晒着太阳,喝着清茶,哼着小曲。

我只相信你会坐立不安,十分忐忑,急切地想把那些钱弄到手。

所以,你只是凡夫。

所谓的境遇随心转,我觉得只是主观上的自欺欺人。

客观的现实摆在那里,你不可能只因为换了个想法就逃避现实的困扰,你也不可能只因为主观臆测了所以境遇也就随之改变了。

就像你明明中了五百万,你要是硬着头皮说没中,我也没办法,最多帮你去领。

这就有点像阿Q,现实无法改变竟只能用臆想麻木不仁地对待自己,最后也只得落个悲惨境地。

于是,所谓的圣贤,我自然一个没见着,但所谓的凡夫却是一抓一大把。

再者,如果“心态和人所处的境遇紧密相关”,按照他的逻辑圣贤的心态是不会随境转的,自然可以得出圣贤的心态与他所处境遇是无关的,进而可以推出圣贤不是人这一结论。

于是我对这个十分荒谬的结论十分不解,但论证过程又没有错误可言。

所以我据此断定,此命题是错误的。

我转而又想,在面对同一个人生挑战的时候,甲是斗志昂扬,乙是心态平和。

我不知道这两种心态对他俩一生前途和命运有什么影响。

我只知道,面对挑战不要畏缩不前,勇敢面对就行,无论你是满怀激情亦或是保持平常心,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我只是觉得“心态往往决定着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太空泛。

就像A城到B城有三条路,三个人因为三种心态而踏上了不同的路,但其实三条路都是一样的平坦,三个人也就都顺顺利利到达了目的地。

“条条大路通罗马”,既然结果相同,那么也就不在乎过程了,可谓是殊途同归,功成圆满罢了。

所以我难以想象这种类似的空谈大道理而又没有任何实际作用的禅语坑害了多少无辜的人们。

这种种人为的东西,我从中看不见一点希望。

我只是相信,在心态与境遇面前,我们只是凡夫,亦是俗子。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写作能力。

从材料的提示语可以看出,心态与境遇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在作文时可以讲述境随心转的故事,叙事可以跌宕起伏,采用欲扬先抑的办法,先写自己心随境转,是多么的烦,后来发现换一种心态,柳暗花明,境随心转则悦,具体到内容,可以写学习、生活、大学生就业等等;也可以论述心态决定境遇,从正反两方面入手,举例和说理有机结合,从而倡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处世态度。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作家林清玄强调的是调整好心态,因为生活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风也有坎坷,有平坦也有荆棘,如何去面对生活的原味,心态最重要。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其实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问题。

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学习竞争中,学生的心态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大学生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健康的心理教育尤其显得重要,如果举足轻重的高考作文命题出现有关“心理健康”的话题,无疑会促使更多的人重视这个问题。

快乐其实很简单,就是需要培养良好的心态。

那你的人生境遇一定会出现一种全新的境界,使你走上成功之路。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各大城市出现的共享单车火了。

其租借费用相当便宜,方便了人们的“最后一公里路”,因此共享单车成为不少人出行时与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的纽带。

与此同时问题也多了起来。

最近的一则新闻:

上海一男子用电锯锯断一辆共享单车车锁并将车占为己有,被判拘役4个月、罚金2000元。

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城市的角落里被私藏、上私锁、涂抹二维码的共享单车已经司空见惯。

不仅如此,关于它们屡遭破坏的新闻就没间断过:

车座被卸、脚蹬子被卸、车轱辘被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且极为普遍的现象———乱停乱放。

如今,不少城市的地铁站、公交站等交通枢纽周边,很多共享单车使用后并没有被整齐摆放,而是被人随意一扔,有的甚至干脆横在马路中间。

对于以上做法和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共享单车别只方便自己

共享单车火了,相应的问题也多了。

最近的一则新闻:

上海一男子在上下班途中发现一辆共享单车长时间停放于路边,无人骑走,遂用电锯锯断其车锁并将车占为己有。

该案日前在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宣判,该男子被判拘役4个月、罚金2000元。

其实,将共享单车占为己有的事件并不少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城市的各个角落里被锯断了锁的共享单车已经司空见惯。

本来共享单车的租借费用已经相当便宜,为什么还有人索性将便宜变免费?

还是人性里的贪念在怂恿,趁着共享单车监管上的漏洞,抱着侥幸心理,将“占便宜”的心态进行到底。

而说起共享单车监管上的漏洞,还有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也不得不提——乱停乱放。

如今,不少城市的地铁站、公交站等交通枢纽周边常常见到扎堆乱放的共享单车,显然,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不少人出行时与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的纽带。

但很多车在被使用后并没有被整齐摆放,而是被人随意一扔,有的甚至干脆横在马路中间。

如此一来,骑车、停车的人倒是“方便”了,但其他人的方便和城市的景观却被狠狠地打了折扣。

从根本上说,共享单车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出行成本降低、环保意识增强,尤其是建立在社会诚信的基础上,以如此低廉的成本有租有还,并且使用有序,足以彰显一个社会中公民素质之高。

然而,伴随着这一文明产品出现的种种乱象,却恰恰暴露了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尚未达到与我们的创意能力相媲美的高度。

于是乎,如果说共享单车的创意和实践意味着理想的文明愿景,那么,现实中那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则显得愈发赤裸裸和碍眼。

而这恰恰是中国社会公民素质亟须补上的一堂课。

毕竟,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以公民个人素质的提升为前提的。

方便别人才能方便自己,这个幼儿园里就开始讲的道理,并不是一句教条主义的空话。

【解析】试题分析:

从根本上说,共享单车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出行成本降低、环保意识增强,尤其是建立在社会诚信的基础上,以如此低廉的成本有租有还,并且使用有序,足以彰显一个社会的公民素质。

材料中提到的种种做法,骑车、停车的人倒是“方便”了,但其他人的方便和城市的景观却被狠狠地打了折扣。

有人利用共享单车监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