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384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年江苏省中考初三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词义Word文件下载.docx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解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中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

  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

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

例如:

①间:

间缝。

《史记·

管晏列传》: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

“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

”③缝隙,空隙。

《庖丁解牛》: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④介入其间,参与。

《曹刿论战》: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⑤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

“遂与外人间隔。

”⑥断断续续,间或。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⑦隔阂。

《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

“故君臣多间”。

⑧挑拨离间。

屈原列传》: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生乃屏人间语……”⑩抄近路,抄小路。

《鸿门宴》: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又如:

“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

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chá

o)拜”,动词。

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课文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即是此义。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包括三类:

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1)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如“反”通“返”,“知”通“智”。

  

(2)假借字,指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

假借字中“本有其字”;

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如“蚤”通“早”,“惠”通“慧”。

  (3)古今字,是指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指导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

如“莫”通“暮”,“益”通“溢”。

  通假字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

但也有少数特殊的情况,如“弟子趣之”的“趣”通“促”,声母、韵母都不相同。

  3、古今异义词

  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读,而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规律。

  

(1)词义扩大。

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封皮”。

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

也有由只表示某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还有由专有名称扩大到通用名称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等。

  

(2)词义缩小。

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

有的表示范围缩小了,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

有的词义义项减少了,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之意,如今只有“劝说”之义。

“让”在文言文中既可以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只表示前义了。

  (3)词义转移。

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币”古代指礼物,现代指“钱”,“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

“慢”古代是“怠慢”之义,今义与“快”相对。

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称、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

  (4)词义的强化弱化。

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

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

  (5)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古代是指武士,褒义词;

现代是指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乖”古义是“偏执”,贬义词;

现代是“听话,安顺”,褒义词。

“谤”古义是“议论、批评别人的过错”,中性词;

现代是“诽谤”,贬义词。

  4、同义复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完全相同。

它在修辞中是镶嵌的增字而目的是拉长音节,使语气更加充足,使语意更加充实。

如“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意思一致,“谤讥”两个词语都是“批评”的意思。

  5、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词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句中的“异同”用义偏在“异”,不在“同”。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

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中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第I卷中进行考查。

从近几年高考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

①判别对所选的几个词语解释的正误;

②对某个词语作出多种解释,要求从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③区分几个句子中相同实词的不同意义;

④题干举出某处实词特殊现象(如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要求从中选出与这一现象相同的或不同的词;

⑤与现代汉语比较,要求选择加点的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选项;

⑥通过文言翻译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二、2018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为宫室②罔不因势象形

③或六角④高可三四丈

【答案】8、①刻成,雕刻成。

②根据③有的④大约

评分标准:

共4分,每)小題1分。

【解析】

①为宫室----雕刻成宫殿、房屋。

为:

刻成,雕刻成。

②罔不因势象形----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

因:

根据

③或六角----有的是六个角。

或:

有的

④高可三四丈----高大约是三四丈。

可:

大约

【考点解析】抓住实词,就是抓住了文言文的生命线——中考文言实词复习

【考点解读】

1、考纲指要: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应从三点解读:

A、数量多。

《考试大纲》列有120个,考查远远大于这个范围。

B、变化大。

很多都是一词多义,或附带通假。

C、频率高。

同一个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可能多次出现。

“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义。

它既要求学生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所有义项,又要求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推断新的含义。

2、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几类情况:

①古今异义;

②一词多义;

③词类活用;

④通假字;

⑤偏义复词。

【重点复习】

一、古今异义

主要指字的音、形没变而词义有变化的那一类词。

平时要注意积累,做题要细心体察,毋望文生义,忌以今代古。

主要类型有:

1、古义小、今义大。

如:

河(古义:

专指黄河;

今义:

泛指所有河流。

2、古义大、今义小。

臭(古义:

所有气味;

只指坏气味。

3、古今词义变化。

涕(古义:

眼泪;

鼻涕。

4、感情色彩变化。

卑鄙(古义:

地位低下,学识浅陋;

品质恶劣;

贬义词。

5、词的音节变化。

指示(古义:

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示”,给……看;

一个双音节词,上对下或长对幼的话。

二、一词多义

一个文言实词在不同语境中往往有不同的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从而系统地掌握所有词义。

“朝”,本义是“早晨”,读zhāo;

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又读着chá

o;

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

还可以引申为“朝代”。

请记住:

词的语境变了,词义随之改变。

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说的是有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了自己的词性,甚至读音。

1、名词用作状语。

“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那样)

2、名词用作动词。

“三子者出,曾皙后”(“后”,落在后面)

3、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

“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奇”,认为……奇异)

4、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

“法弗能正也”(“正”,使行为端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说坏话)

6、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

7、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8、动词的为动用法。

“父以义死友,予以忠死君”(“死”,为……而死)

四、通假字

指的是古书上借用音同或音近或形近的字代替本字,如:

“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通“赈”,赈济);

“君说之,故臣能之也”(“说”通“悦”,喜欢)

五、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堂上白公姥”(“公姥”,偏在“姥”,“公”是衬字);

“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在“去”,“来”是衬字)

【难点提示】

在实际做题时,常常遇到要解释一些生僻的实词,这时学点推断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推断方法:

1.由字音推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翼”与“翌”同音,“翼日”就是“翌日”,即“第二天”。

2.按字形分析。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形旁为走之旁,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是一地点,不难推出其是“到、去”的意思。

3.借成语切入。

如“金人曳出,击之败面”,学生对“曳”字比较生疏,对其含义自然也就不好判断。

如果想到成语“弃甲曳兵”就好办多了,成语中的“曳”是“拖、拉”的意思,将这个意思放到句中来理解就是:

“金人把李若水拖出去,并把脸都给他打烂了。

”4.顺语法下手。

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过句子成分的分析,便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

如“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若选项对“将兵”解释为名词短语“将领和士兵”,作主语,就与后文“乏绝之处,见水”重复矛盾了,所以根据语法结构应是动宾短语,作“带兵”讲。

5.求句法帮忙。

尽量利用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特点,由已知词性、词义推知未知词性、词义。

如“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中的“比”,“比”对应“齐”,“齐”有“相同”之意,根据语境可知,“比”也是“相同”,而非“比较”。

6.依语境说话。

如“而城中鼓噪从之”,“鼓噪”,现在泛指喧嚷,是贬义词,如“鼓噪一时”。

考虑到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是对田单智慧的赞美与赏识,这样翻译显然不妥,与语境不相谐调,译为“擂鼓呐喊”,则更切合文意。

【三、2018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飞事亲至孝▲

(2)饰名姝遗之▲

(3)皆铠以习之▲(4)秋毫无犯

【答案】9.(4分)

(1)伺候(侍奉照顾服侍)

(2)赠送(给予馈赠)(3)穿上铠甲(4)侵占(侵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飞事亲至孝:

岳飞伺候父母极为孝顺事:

伺候(侍奉照顾服侍)

(2)饰名姝遗之:

把著名的美女打扮好赠送给他。

遗:

赠送(给予馈赠)

(3)皆铠以习之:

命令将士都穿着沉重的铠甲来训练。

铠:

穿上铠甲。

(4)秋毫无犯:

自己丝毫不侵占。

犯:

侵占(侵犯)。

【事】基本释义1.事情:

国~。

公~。

2.事故:

出~。

平安无~。

3.职业:

谋~。

4.关系;

责任:

回去吧,没有你的~了。

5.从事:

大~宣传。

6.侍奉;

伺候:

~亲。

不~王侯。

【遗】遗的读音是yi,从辵,部首是辶,从贵。

基本字义1.丢失2.漏掉3.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4.余,留5.死人留下的6.不自觉地排泄7.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8.抛弃

【铠】形声。

字从金,从岂(qǐ),岂亦声。

“岂”意为“鳞片状”。

“金”与“岂”联合起来表示“一种用金属鳞片制成的作战服”。

本义:

用金属鳞片制成的作战服)同本义(用金属薄片缀成)铠,甲也。

――《说文》。

段注:

“古曰甲,汉人曰铠。

”古用皮,谓之甲,今用金,谓之铠。

――《周礼·

冬宫考工记》禁民不得挟弩铠。

――《汉书·

王莽传》其铠胄精良。

――《新唐书·

吐蕃传》铠胄皆镔铁。

――《阎典史传》

【犯】基本字义:

1.抵触,违反:

~规。

~法。

~罪。

~颜(旧时指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

~讳;

2.违反法律的人,有罪的人:

~人。

罪~;

3.侵害,进攻:

侵~。

秋毫无~;

4.触发,发作:

~病。

~愁。

~疑;

5.做错事情:

~错误。

5.冒着

【考点解析】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方法一:

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还有:

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课外实例:

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

【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课内实例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

愈,越

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

险固的地势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

族灭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7、追亡逐北

【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常用“败北”,北即败

方法二:

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解析】“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2、人之爱子,罕亦能均;

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

【解析】“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

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

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课内实例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解析】“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2、范增数目项王

【解析】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3、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解析】《促织》“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4、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解析】“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5、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解析】“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方法三:

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1、文过饰非(掩饰)严惩不贷(宽恕)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2、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解析】“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3、自放驴,取樵炊爨

【解析】题目中给的词义是:

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4、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解析】“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解析】“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2、烟涛微茫信难求

【解析】“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

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方法四:

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1、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解析】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2、(郭)永以书抵幕府

【解析】“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

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

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抵,送达。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解析】言听计从:

听从

2、势拔五岳掩赤城

【解析】出类拔萃,超出

方法五:

成语印证法(利用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解析】不速之客:

招致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解析】日薄西山:

接近

3、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解析】恪守不渝:

谨慎而恭敬

4、吾亦望汝副其心

【解析】名副其实:

符合

1、“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2、“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3、“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方法六:

课内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歙州家:

定居。

B、君行坏堰坏:

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知:

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可:

符合、适合。

【解答】A、家:

谓语、动词B、根据上下文意,不可能是许逖出行使河堰毁坏,而应是许逖行走在已损坏的河堰上,有所感慨,于是下决心重修。

因此不能把“坏”理解为使动用法。

C、知:

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勾践灭吴》)D、可:

例如,可口。

【四、2018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必入山告语之曰(▲)②会明亡(▲)

③候已竟去(▲)④守土者异之(▲)

【答案】8.(4分)①告诉②适逢③离开④认为……奇异(每小题1分)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也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文言文阅读难,不是难在虚词,而是难在实词。

虚词的词汇意义相对虚化,语法意义更显突出,易于归纳,也多有规律可循。

而不明实词的意义,阅读做题则会随处有障碍。

本考点值得考生注意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考“常见文言实词”,二是考“在文中的含义”。

两者都是对高考命题考查范围的限制,表明既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知识,又要具有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