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8978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底细胞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基底细胞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底细胞癌.docx

《基底细胞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底细胞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底细胞癌.docx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basalcellcarcinoma,BCC)是皮肤癌最常见类型之一,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basalcellepithelioma)、基底样细胞瘤侵蚀性溃疡等,是

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的上皮性低度恶性肿瘤本病由Jacob于1827年

首先描述,但到1902年才由Krompecher将其与其他上皮性肿瘤明确区分。

其特点是发展缓慢呈浸润性生长但很少有血行或淋巴道转移,恶性程度较低根据其分

化的方向可分为毛发、皮脂腺、顶泌汗腺或汗腺4类良性附属器肿瘤但根据其

分化程度则可再分为增生(成熟或近于成熟的结构),腺瘤(分化比增生低但有发育好的腺样结构),良性上皮瘤(分化程度更低,常难以辨别其将形成的结构)及基底细胞上皮瘤(为分化最高的恶性附属器瘤)基底细胞癌是由未成熟的非间变的类似基底层细胞构成有局部破坏性,肿瘤转移取决于损害的大小和深度损害大于3cm者,转移率为2%直径5cm者转移率为25%直径10cm者转移率为50%本病属于中医“翻花疮”范畴基底细胞癌好发于头面部位多见于户外工作者和老年人初起为基底较硬的斑状丘疹或呈疣状突起逐步破溃形成溃疡。

宜早期手术

切除,若有骨浸润时则应辅助全身化疗。

图2堆底貂原袒

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癌中的一种为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外基底细胞癌占皮肤癌的50%-65%中国皮肤癌中以鳞癌多见,与基底细胞癌的比例为5:

1〜

10:

11971〜1977年发病率增高18%5年有15万〜93万新增病例。

上海华山医院经活检证实的51例基底细胞癌有以下特点:

1.性别男女发病数相似。

但浅表性基癌以男性多见。

2.年龄主要发生在老年人,但较国外早10年,以60〜69岁为发病高峰其次

为50〜59岁30岁以下较少20岁以下罕见大多发生于着色性干皮病。

3.职业上海华山医院资料与山东医学院的资料一样农民占半数以上(50.26%)

其次为家庭妇女(18.42%)

4.部位好发于身体的暴露部位特别是面部(占86%〜94%),尤见于眼眦、鼻部

鼻唇沟和颊部非暴露部位的仅占5%〜13%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绝大多数为浅表性基底细胞癌。

后者却极少见于暴露部位。

^3乩比细誰璃

基底细胞癌源于皮肤或附件尤其是毛囊的基底细胞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附属器肿瘤由原始上皮胚芽细胞发育而来,本病为分化最高的恶性附属器肿瘤,多见于

面色较淡的人及头面等曝光部位说明长期日晒与本病的发病密切有关其他如砷剂、大剂量X线照射煤焦油衍生物烧伤瘢痕和慢性炎症(窦道、小腿溃疡、汗腺炎等)均为本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免疫减弱的患者可能由于细胞中介免疫受损和增加对致瘤病毒的易感性增加了发生基底细胞癌的危险性患者的免疫系统影响着此肿瘤的发病机制和预后。

环境中的致癌因子如致癌病毒,可被伴随着的免疫

抑制所加强器官移植的患者发生基底细胞癌比正常人高10倍以上,而在这些损

害里发现疱疹病毒样DNA序列某些组织学类型在免疫抑制患者中更多见如硬皮

病样基底细胞癌在免疫抑制患者中,要比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常见。

表浅型基

底细胞癌则多见于糖尿病和(或)慢性肾功衰竭以及感染HIV的患者。

某些遗传病如白化病,色素性干皮病Rasmussen综合征,Romb(综合征Bazax综合征和Darier病,使基底细胞癌的发病率增高。

本病的发生多与暴露部位的皮肤受外界因素刺激损害有关:

1.日光长期暴晒本病好发于头皮、面部等暴露部位并多见于户外工作者即是

证明。

因日光中的紫外线侵害人体会导致细胞内DNA损伤和其修复能力的破坏而

致皮肤癌据国外统计白色人种较有色人种易患皮肤癌这与皮肤内的黑色素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损伤有关。

地球上空臭氧层变薄形成臭氧洞导致过多紫外线照射,可造成皮肤癌患者的增加。

2.过量放射线照射在慢性皮炎的基础上受到过量的放射线照射可诱使皮肤发

生癌变。

Anderson(1951)和Traenkle(1964)发现本病往往在慢性放射性皮炎的

基础上发生,他们报道放射线工作者因长期少量X线接触而发生的放射性皮炎处产生基癌Sarkany(1968)发现扁平苔藓和脊椎炎患者因照射X线而在背部皮肤上

发生多发性基底细胞癌和恶变前纤维上皮瘤。

潜伏期为11〜28年照射的剂量为

154.8〜2289.8mC/kg(600〜8875Rad)。

3.化学物质刺激长期接触无机砷(如复方亚砷酸钾溶液)或饮用含砷较高的饮

水或食物等易患基底细胞癌。

1963年Shu等统计台湾在含砷较高地区基底细胞癌的发生率约占11%由砷引起的皮肤癌,好发于身体的非暴露部位和手掌,并通常是多发性的。

4.物理性因素皮肤癌亦可在不稳定的萎缩性烧伤后瘢痕上出现。

慢性溃疡或

窦道慢性肉芽肿慢性骨髓炎上皮瘤样增生寻常狼疮扁平苔藓、麻风等经久不愈,在10余年或数十年后亦可能发生癌变偶见单纯性创伤如种痘处发病者。

5.其他因素某些错构瘤如皮脂腺痣、乳头状汗管囊腺瘤以及恶变前纤维上皮

瘤易发生基底细胞癌。

甚至皮肤纤维瘤上方的表皮亦可发生基底细胞癌。

K4¥廉蜩

基底细胞癌起源于表皮或皮肤附属器的多能性基底细胞可向多方向分化癌细胞似基底细胞呈卵圆或梭形胞核深染胞浆少,胞界不清楚细胞间桥常不明显瘤实质与间质之间有对PAS染色呈阳性反应的基底带间质结缔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增生常见较多幼稚成纤维细胞间质因含大最酸性黏多糖而呈黏液样具有异染性由于标本经固定和脱水间质内黏蛋白皱缩致部分或完全与瘤实质分离这种现象虽为人工性但可协助与其他肿瘤如鳞癌区分。

根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方向,基底细胞癌有未分化型和分化型两类。

1.未分化型有四种:

(1)实性基底细胞癌:

又称原基性基癌临床常见。

真皮内有多个大小不等不规则条索状或团块状癌细胞团,常部分与表皮粗连偶或与外毛根鞘相连癌细胞团边缘的癌细胞作栅状排列;内部排列紊乱

(2)色素性基底细胞癌:

此种基底细胞癌黑素丰富。

黑素见于癌细胞间黑素细胞和间质中噬黑素细胞内

(3)浅表性基底细胞癌:

常为多发,与表皮基层相连向真皮浅层不规则伸长,似原始上皮芽样间质常不明显。

以后可发展成浸润性基底细胞癌。

(4)硬化性基底细胞癌:

间质纤维组织大最增殖致密将癌细胞团挤压成细条索状。

后者常只有单层细胞厚。

2.分化型有三种:

(1)角化性基底细胞癌:

此型除有未分化癌细胞外可见角化不全细胞和角质囊肿。

Lever认为角质囊肿代表倾向于形成毛干,角化不全细胞可排列成束状或涡形或围绕角质囊肿,可能是初期毛发角化细胞。

Ackerman则认为此型不是向毛囊分化的基底细胞癌。

(2)囊性基底细胞癌:

在癌细胞团中央出现囊腔其形成途径是:

大片癌细胞坏死;

癌细胞向皮脂腺细胞分化后崩解,囊腔周围的一些癌细胞呈空泡状或泡沫样(相

当于皮脂腺细胞);伸入瘤实质内的间质坏死。

(3)腺样基底细胞癌:

肿瘤呈管样或腺样结构。

癌细胞排列成互相吻合的条索条

索间为岛屿状结缔组织肿瘤中所见管腔,其腔壁细胞呈立方形似腺上皮细胞但无分泌活动。

小汗腺上皮瘤(eccrineepithelioma)系腺样基底细胞癌的一种向导

管方向分化颇似汗管瘤,但肿瘤体积较大,并向深部侵袭。

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30岁后70岁为高峰好发于头面部尤以鼻眼睑及颊部最为常见。

基本损害为针头至绿豆大半球形蜡样或半透明结节。

85%患者发生于头颈曝光部位掌跖和黏膜罕见皮损通常单发但亦有发生数个甚至多数者,基底细胞癌早期表现为局部皮肤略呈隆起、淡黄色或粉红色小结节仅

有针头或绿豆大小,呈半透明结节,质硬,表皮菲薄,伴有毛细血管扩张但无疼痛或压痛病变位于表皮深层者表面皮肤略凹陷失去正常皮肤的光泽和纹理,经数

月或数年后,表现出现鳞片状脱屑,以后反复结痂、脱屑表现溃烂、渗血。

当病灶继续增大时中间形成浅表溃疡其边缘参差不齐似虫蚀样。

基底细胞癌表面形成多种多样根据肉眼所见形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结节溃疡性基底细胞癌(Nodulo-ulcerativebasalcellcarcinoma)最常

见,占基底细胞癌之50%-54%损害为单个好发于颜面,特别是颊部鼻旁沟前额等处

(1)结节型(nodulartype):

损害为突出皮肤、自针头大小至绿豆大小,初起为小的蜡样结节,缓慢增大非炎症性浅黄褐或淡灰白色蜡样或半透明(如珍珠样)的结节,质硬表面皮纹消失,表皮菲薄伴浅表毛细血管扩张,表皮一般不溃破(图1)稍受外伤即出血。

⑵溃疡型(ulcerativetype)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尤多见于面部。

表现为

局部轻微损伤皮肤崩溃后即长久不愈,或先有皮肤小结节其后渐增大生长缓慢,中央凹陷,表面糜烂或溃破(图2〜4),然后溃破不愈溃疡底部呈颗粒状或肉芽状、菜花样或蕈样增长,覆以浆液性的分泌物;溃疡边缘继续扩大可见多数浅灰色呈蜡样或珍珠样外观的小结节四周参差不齐,绕以珍珠状向内卷起的隆起边

缘称侵蚀性溃疡(rodentulcer),这是此癌典型的临床形态中央平陷,形如火山

口(图5),溃疡中央口可愈合、瘢痕形成但边缘仍可继续扩大。

有时中央时愈时破并向周围或深部侵袭,形如鼠啮故又称为“啮状溃疡”。

偶见皮损呈侵袭性增大,向深部生长破坏眼、鼻,甚至穿透颅骨侵及硬脑膜造成患者死亡。

2.色素性基底细胞癌(pigmentedbasalcellcarcinoma)是各型中出现色素

沉着者。

占基底细胞癌的6%与结节溃疡型不同之处仅在于皮损呈褐色或深黑色有时易误诊为恶性黑素瘤。

临床特征与结节型相似仅伴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

着白灰至深黑色,但不均匀边缘部分常较深中央部分呈点状或网状分布(图6)。

3.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morphealikebasacellcarcinoma)又称局限性硬皮病

样(morphea-like)基底细胞癌罕见仅占基底细胞癌的2%Caro统计2116例皮肤癌中仅34例为此型,Botvinnick(1967)统计的3000例基癌中此型占0.6%多发生于青年人也见于儿童常单发,好发于面部、额部、颧部鼻部和眼眦等处,特别是颊部,颈或胸部也可发生。

表现为扁平或轻度凹陷的黄白色蜡样到硬化性浸

润斑块,呈不规则或葡行状大小自数毫米至占据整个前额部,灰白至淡黄色表面光滑可透见毛细血管扩张触之较硬类似局限性硬皮病。

缺乏卷起珍珠状边缘亦无溃疡及结痂(图7),边缘常不清皮损发展缓慢。

4.表浅性基底细胞癌(supeficialbasalcellcarcinoma)少见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较早头部极少。

其发生占基底细胞癌的9%〜11%常发生于躯干部特别是背部和胸部,也见于面部和四肢皮损为1个或数个轻度浸润性红斑鳞屑性斑片,表

面表皮菲薄有稍微隆起的线状边界,中心部位常出现表浅性溃疡和痂皮。

可呈湿疹或银屑病样改变(图8)。

向周围缓慢增大,境界清楚常绕以细线状珍珠状边缘。

皮损表面可见小片表浅性溃疡的结痂愈后遗留光滑萎缩性瘢痕。

5.纤维上皮瘤样基底细胞癌(fibroepitheliomatypebasalcellcarcinoma)

表现为1个或数个高起的结节,略带蒂触之中等硬度表面光滑轻度发红,临床上

类似纤维瘤,好发于下背部罕见溃疡形成临床上类似纤维瘤

6.扁平瘢痕型(epitheliomaplanumcic-artrisans)相当罕见常发生于面部。

损害为浅表性结节状斑块,生长缓慢。

此型的特点是基底细胞癌向四周缓慢扩展时其中心部位肿瘤细胞反而逐渐消失,形成瘢痕,就如森林失火向四周蔓延,而

中心却自行熄灭一样因此又被称为野火型其扩展缘具有很强的侵蚀性

閹6色索世妹底细胞癌

7.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basalcellcarcinomasyndrome)又称基

底细胞痣综合征(basalcellnevoussyndrome),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外

显率低。

皮肤出现突起、发硬、光滑的结节性肿物,可为正常肤色或有轻度色素沉着部分病例肿物逐渐增大最终形成溃疡。

多数伴有上下颌骨囊肿、肋骨畸形和智力迟钝。

儿童期最晚在青春期出现数以百千计的皮肤小结节。

在“痣样”期,

结节数目和大小逐渐增加不规则分布于面部和躯体。

在成年期很多基底细胞癌

常破溃,晚年疾病有时进展为“肿瘤”期,此时有些基底细胞癌特别是颜面部损害变为侵袭性破坏性和残缺偶尔甚至由于先侵犯眼眶以后侵犯脑而致死,也可

转移至肺半数成年患者掌跖部出现很多直径1〜3mm的小凹陷常发生于11〜20

岁,为顿挫性基底细胞癌。

除皮损外,几乎所有患者均呈现多发性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其中如颌骨牙源性角囊肿,肋骨异常脊柱侧凸,智力发育迟缓和大脑镰钙化。

有数例报告也见小脑成神经骨细胞瘤,上颌或颌纤维肉瘤。

在颌骨囊肿中发生成釉细胞瘤

8.囊性基底细胞癌(cysticbasalcellcarcinoma)较为罕见为癌肿中心部位

发生变性,形成单房性囊肿所致,通常呈蓝灰色(图9)。

9.线状单侧基底细胞痣(ThelinearbasalcellNevus)极罕见常出生时即有

皮疹广泛,呈单侧线状或带状发疹皮损由密集基底细胞癌结节构成其间散在存在粉刺和纹样萎缩区损害不随年龄而增大。

1O.Bazex综合征(Thebazexsyndrome)1966年首先由Bazex等报告本病呈显性遗传其主要特征首先是毛囊性皮肤萎缩,在四肢出现毛囊口扩张样“凿冰痕”。

其次为发生于儿童青年或少年面部的多发性小的基底细胞癌。

此外可有

限局性无汗症和(或)全身性少汗症和先天性头部及其他部位毛发稀少。

并发症:

基底细胞癌颅内侵犯和肺转移。

基底细胞癌发展缓慢,可在20〜30年内处于较稳定状态如不予治疗常破溃,缓慢向深部组织侵犯,特别是在面部可破坏鼻耳眼眶和上颌窦等处的软骨或骨骼引起出血或颅内侵犯,但较少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很少血道转移。

转移处多为肺脏。

根据临床表现病理检查的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特性不难诊断当基底细胞癌有典型特征时如结节超过数毫米时容易识别可根据临床表现做出诊断。

1.病史有否放射线无机砷等接触史慢性皮损害及长期户外工作等情况。

2.临床表现。

3.组织病理诊断。

图7峡化型廉底刑胞

应与鳞状细胞癌、Bowen病、Paget病、日光角化病脂溢性角化病等鉴别

1.结节型初期应与传染性软疣和老年性皮脂腺增生等鉴别后者的损害中央常有充以角蛋白的点状凹陷。

2.溃疡型应与溃疡型鳞状细胞癌鉴别

3.色素型应与恶性黑瘤等鉴别基底细胞癌边缘内卷,有毛细血管扩张色泽呈

褐色周围无色素晕早期色素增加的基底细胞癌与传染性软疣老年性皮腺增生则难区别,后者可见在损害中央有充以角蛋白的点状凹陷。

4.硬化型基底细胞癌质地似局限性硬皮病,但前者边缘常不十分清楚,最后诊断

主要靠组织病理检查

5.表浅型易与湿疹、银屑病寻常疣、角化棘皮瘤鳞癌或传染性软疣相混淆,但

若注意其线形边缘可资鉴别。

当基底细胞癌表面有明显结痂或鳞屑时,应与寻常

疣角化棘皮瘤和鳞癌等相鉴别。

浅表型基底细胞癌则颇似湿疹、扁平苔藓银屑病但要注意其线形边缘不清楚,可与局限性硬皮病相鉴别另外表浅型基底细胞癌的鳞屑易于剥去,但最终往往靠病理检查来确定。

6.纤维上皮瘤型应与纤维瘤鉴别

7.囊性基底细胞癌应与其他皮肤囊肿鉴别仅凭肉眼观察误诊率极高必须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方可确诊。

图8表浅巾M底细胞窿

实验室检查:

1.组织病理检查可见癌细胞呈梭形核大深染,无细胞间桥,呈

浸润性生长。

标本采集可有刮除削除针刺和切除方法等。

瘤细胞团位于真皮内与表皮相连。

瘤细胞似表皮基底细胞但细胞核大卵形或长形,胞浆相对少细胞境界不清,细胞间无细胞间桥周边细胞呈栅状排列境界清楚。

瘤细胞的核大小、形态及染色均颇一致无间变瘤团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围绕

瘤团排列成平行束其中有许多幼稚成纤维细胞并可见黏蛋白变性,由于黏蛋白在

标本固定与脱水过程中发生收缩因而瘤团周围出现裂隙,此虽为人工现象但为本病的典型表现而有助与其他肿瘤鉴别。

从组织学上基底细胞癌可分两类,即未分化类和分化类。

分化性轻度向皮肤附属器即毛发、皮脂腺与大汗腺或小汗腺分化。

但无明显界限,因很多未分化类也可在某些区域表现一些分化,而大多数分化类在某些区则缺乏分化。

结合临床损害形态,结节溃疡性可示分化或未分化而色素性浅表性和纤维上皮瘤性常示极低分化或未分化。

结合临床和组织学分类,所谓结节溃疡性基底细胞癌和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线状单侧性基底细胞痣和Bazex综合征可示分化或不分化,

而另外4种基底细胞癌即色索性,硬皮病样性表浅性和纤维上皮瘤性则常示极少分化或未分化其组织学分类如下:

⑴实性基底细胞癌(solidbasalcellcarcinoma):

又称原基性基底细胞癌。

表现为嵌于真皮内的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瘤团90%以上基底细胞癌可见瘤细胞

团与表面表皮连接偶见瘤团与外毛根鞘接触瘤团周围层常示栅状排列而其中细胞核则无一定方式。

⑵角化性基底细胞癌(keratoticbasalcellcarcinoma):

亦称毛发型,除未

分化细胞外,有角化不全细胞和角囊肿角化不全细胞有长的胞核和轻度嗜酸性胞浆与未分化细胞的深嗜碱性胞浆不同。

角化不全细胞排列成束,同心性旋涡状

或围绕角囊肿。

这些细胞可能是初期毛发角化细胞,有些类似正常毛干角质生成细胞区的有核细胞由充分角化细胞组成的角囊肿则代表倾向毛干的形成。

正如

毛干的角质化角囊肿的形成无颗粒层细胞中间阶段角化性基底细胞癌与毛发上皮瘤均有角囊肿,故有时二者难以区分,要借助临床资料确定此外也不能将角

囊肿与鳞状细胞癌的角珠混淆。

⑶囊性基底细胞癌(cysticbasalcellcarcinoma):

瘤小叶内有一或数个囊腔,大都由于瘤岛中央瘤细胞的渐进性坏死所致。

在罕见病例中瘤岛中央细胞在崩解前表现为空泡状,提示向皮脂腺分化

(4)腺样基底细胞癌(adenoidbasalcellcarcinoma):

表现为管状腺样结构细

胞排列成相互交织索并呈放射状围绕结缔组织岛使肿瘤呈花边状

⑸色素性基底细胞癌(pigmentedbasalcellcarcinoma):

银染色,可见瘤细胞团中有散在的黑色素细胞这些黑色素细胞的胞质及其树状突内有很多黑色素颗粒瘤细胞常含极少量黑色素但在瘤团周围结缔组织间质内却有很多噬黑素细胞。

⑹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morphealikecarcinoma):

此型中结缔组织的参与要比其他类型基底细胞癌多得多。

无数个排列成长索状瘤细胞群嵌于致密纤维性间质中大多数细胞索狭窄,常只有一层细胞厚,类似乳腺癌转移的铠甲癌所见。

(7)表浅性基底细胞瘤(supeficialbasalcellcarcinoma):

此型基底细胞癌

表现为瘤组织呈芽状而不规则增生的瘤组织附着在表皮下面。

瘤组织周围的细胞

常呈栅状,在大多数情况下瘤组织很少穿透到真皮内,其上被覆表皮常萎缩成

纤维细胞常相当多围绕瘤细胞增生处排列。

真皮上部有轻至中等量的非特异性慢

性炎症浸润。

(8)纤维上皮瘤型基底细胞癌(epitheliomatypebasalcellcarcinoma):

此型瘤细胞排列呈细长并分支吻合的条索,嵌于纤维性间质中大多数条索与表皮连接沿上皮索周围到处可见呈栅状排列的深染细胞肿瘤位置浅,下界鲜明。

2.免疫组织化学基底细胞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染色阳性。

alpha-2和

B1intergrin染色亦呈阳性,但细胞间黏附分子1(1CAM-1),白细胞功能抗原la(LFA-la)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阴性。

有时肿瘤细胞HLA-DF抗原阳性。

大多数肿瘤细胞P53蛋白表达阳性。

其它辅助检查:

X线摄片、CT和MRI等检查对估计癌肿的范围和侵犯层次有帮助。

相关检查:

儿茶酚胺泪液乳铁蛋白粘蛋白维生素C

图9豪性蔵底细胞處

1.西医治疗基底细胞癌恶性程度低,罕见转移,因此治疗的重点在局部病变

的处理上治疗应根据年龄、皮损大小和部位加以考虑。

理想的疗法是切除或切除植皮不能手术的患者可进行X线放射疗法电灼、冷冻、激光刮术以及不同浓度的氟尿嘧啶(5-Fu)软膏等局部治疗。

⑴手术疗法:

是基底细胞癌的常用治疗方法,对直径v2cm的基底细胞癌,治愈率可达95%对直径〉2cm者治愈率为90%术前应尽可能根据体检及X线平片CT扫描和MRI等检查结果,估计癌肿的范围和侵犯层次。

1切除广度:

对病程长癌肿较大者,切除范围应超过癌肿边缘1cm对复发性癌

肿切除的广度还要酌情扩大,至少应超过病变边缘1.5〜3cm。

2切除深度:

应视侵袭情况而定对表浅局限的癌肿,应包括皮下脂肪,侵犯较深者尚应包括深筋膜;对侵袭性溃疡,应切除与基底相邻的组织;对骨膜骨、软骨受累者,均应将这些结构一并切除。

3创面修复方法的选择:

对早期面积小尤其是位于颜面的病变,切除后创面可直接缝合封闭;对范围较广、恶性程度较高或复发性病变,宜用皮片移植修复,以便术后及时发现癌肿复发;对确认病变已切除彻底者可用局部皮瓣修复;对有重要结构,如脑、大血管神经或骨软骨、关节等结构暴露的创面,必须用皮瓣修复。

4手术方法:

对病灶〉1cm者手术仍是主要疗法,必要时可结合放疗联合应用

A.刮除手术:

适用于浅表、较小的基底细胞癌。

在局麻下先用3〜4mn大小刮匙刮除周边和基底残余瘤组织,最好用电凝烧灼。

伤口涂以抗生素油膏,优点是伤口小适用于面部和额部

B.化学外科:

美国医师Mohs首创原先用氯化锌糊剂固定肿瘤后,将其水平削下

送病理检查每削一次送检一次,直至送检组织无癌组织为止。

已无需用氯化锌糊剂直接水平方向切削新鲜组织此法适用于较大肿瘤治愈率达99%其技术难度较

大有人认为此法与手术切除送冷冻切片检查并无本质区别。

C.手术切除:

根据灶大小有无转移来决定切口范围和操作深度。

当肿瘤深入颅骨

时应将累及的颅骨甚至硬脑膜一并切除,再做修复与植皮手术

(2)放射疗法:

基底细胞癌对放射线十分敏感一般采用放射治疗。

临床上,早期皮肤癌的放射疗法治愈率很高,有些文献报道达95%放疗主要适用于老年病人(>60岁)尤其是位于鼻唇眶周等处的癌肿因在这些部位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组织对减少继发畸形甚为重要但如病灶已有浸润及深组织或骨组织侵蚀者,则放疗往往无效对局限性硬皮病样基底细胞癌放射性慢性溃疡的基础上发生的癌变或在放射治疗后又复发的癌症,放疗则不适用。

剂量与照射范围视病灶大小而定:

凡病灶直径v1cm较表浅的,可采用50kV接触治疗总剂量22Gy;病灶直径v5cm,厚度v0.5cm者用120〜140kV中度X线分割治疗,疗程2〜3周或3〜5周;病灶直径〉5cm浸润较深者用160〜180kV分割治疗,疗程3〜5周,总剂量45〜60Gy。

放射治疗的优点是疗效佳头面部不留瘢痕。

但对局部硬皮病样基底细胞癌则不适用。

(3)化学治疗:

凡无淋巴转移者头面部基底细胞癌一般不主张全身性化疗多应用局部搽敷抗癌药。

11%〜5%R尿嘧啶软膏涂抹,早晚各1次,持续2〜3周局部可能发生糜烂改用抗生素油膏涂擦。

220%赡酥软膏,皮癌净,全身用平阳霉素15mg1次/d,总剂量600〜900mg对较大病灶则局部用药疗效应慎用

(4)物理疗法这是应用电凝、电灼冷冻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