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052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材料的分类:

自然材料

  人造材料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把原本是两节课的知识放在一节课讲,并且做了相关知识的延伸,时间比较紧迫,我想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加上我的课件引导会很顺利的认识我们周围的材料。

但是效果不太理想,原因是我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估计的不够准确,我想对于我自己的学生来说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由于内容过多,并且出现了不必要的重复,所以整节课显得条理不太清晰,重难点不能突出。

另外,用杯子贯穿其中的时候没能做到彻底的从头到尾,显得有点凌乱。

2、塑料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题目,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题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题目。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学过程: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

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塑料杯碰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

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进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猜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

熟悉新材料

  1、熟悉书中先容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1、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2、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

 

从生活中认识了塑料,体会到塑料的巨大作用,最后又回到生活中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

预设近乎完美的,但生成却有些遗憾,原因有两点:

一是课堂上的我还不够投入,还没有将课堂当作一种生活;

二是每个活动的开展都还不够深入,和孩子们的对话、交流还都浮在上面。

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中学会灵活机制,学会取舍,要关注生成,要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使生成更完美。

 

3倾听声音

  教学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题目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题目。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乐于对四周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题目。

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题目的看法。

能举例说明四周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

能回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按组预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布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

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

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

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3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

现象:

  结论:

 反思:

教学《倾听声音》一课时,学生猜想声音是怎样的产生的:

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物体的碰撞产生的;

有的认为是由敲打产生的;

有的认为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把学生按问题分成小组,各小组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让学生自由的去探究,而不是重点验证“是否振动产生的”假设而对其它假设置之不理,否则会伤害一些积极思考同学的积极性,降低他们对问题假设的热情。

教师应是一个中立者和欣赏者,尊重学生的猜想,让学生真正体验猜想的乐趣,养成敢想和善于猜想的意识。

教师诱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并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也能象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研究,并对自己的科学探究活动充满信心,为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4物体传声

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

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课桌、水槽、砂纸、水、毛巾

  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你听到了吗?

  1、预备实验材料:

课桌

  2、留意事项:

轻轻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提出题目:

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闻声?

  3、提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小组合作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

声音是通过桌面传播的

  4、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水能传声吗?

  1、提出题目:

游泳的时候,?

  2、实验:

  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实验

  全班讨论

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3、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4、提问:

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4物体传声

  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气体中传播

  教学反思:

本课自感遗憾的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在本节课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如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不足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起学生亲自动手去实验探究问题,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5自制小乐器

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

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

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一、引导学生熟悉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

你们熟悉这些乐器吗?

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练习为重点

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

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

  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

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

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

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自制小乐器》教学反思在《自制小乐器》的备课中,我发现自己的想法与作者略有不同:

教材中,“认识乐器”仅仅是作为导入,帮助学生感知到乐器发出的声音大小、高低不同,体验到乐器声音的优美,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制作小乐器的欲望。

作者希望通过“制作小乐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声音的大小、高低与震动的关系。

我考虑可以将重点从“制作小乐器”转移到“认识乐器”,在“认识乐器”上做足文章,让学生在“玩乐器”、“观察乐器”的过程中有猜测、有发现、有思考、有验证、有体验,从而揭示声音与振动之间的规律。

这样,到了“制作小乐器”这一环节,学生就可以应用自己丰富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进行创造和实践。

学习的过程就是这样,需要不多的推翻别人、推翻自己,需要不断的反思,要知道“经验+反思=成功”,这也是学习中的一大乐趣吧!

 6声音与生活

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题目,改进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

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一、引进: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熟悉四周的世界。

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

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

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

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至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很多办法:

路上图标(禁止叫嗽叭);

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

马路两旁种很多树木。

  讲解:

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由于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

科学实验证实:

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五、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

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

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

“无噪声书房”对四周环境有什么要求?

  五、总结全课

本课是一节调查研究课,课前的调查是很重要的,课前,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声音,但只是这样,太过于简单,对学生没有挑战性,因此,我还要求他们把搜集到的声音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这样做不仅激起了学生兴趣,而且对于培养他们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有条理地分析、研究的习惯有好处,同时,还可以大大节约课堂上的时间,让老师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引导对于学生搜集到的声音以及他们的分类,只要有理就要加以肯定,不要非得把学生引到自己已经设想好的答案上来,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兴趣,他们感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得到了肯定。

在课中我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兴趣,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并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学生经常听到,比较熟悉的声音进行教学,让学生感觉是在玩中学,学中做。

最后,发挥学生的力,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献计献策,把所学知识在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7光的传播

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能够对题目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烛炬、火柴、塑料管教学过程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

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寻找光源

  1、提问:

哪些物体能发光?

  学生试说出发光物体

  2、试着把能发光的物体分类

  太阳、火、闪电等为自然光源;

电灯、手电筒、烛炬等为人造光源。

我看见了光

  1、哪幅图的做法能使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学生猜想

  参照书中图做实验,看看猜想的正确吗?

  2、布置学生实验

每块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

  多次实验,边实验边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书中。

  四、总结

《光的传播》课堂教学中把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课堂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了生活中最常见、最离不开的光为研究对象。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光源,把光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学生对光更熟悉,对光的传播也不陌生。

但关于光的传播知识是感性认识的多,科学探究的少。

在级后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从亲身经历科学学习过程中,认识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突出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又适当兼顾了科学知识目标的实现,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课堂把《课标》的理念具体化了,形象化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8透明与不透明

能按照物体和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愿意把本组的发现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能说出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依据。

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教具预备:

手电筒、一瓶矿泉水、玻璃杯、书本、玄色布料、报纸、卡片纸、小玩具、白纸。

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时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老师:

让教室的光线暗一些,做好分工合作,并提示操纵方法,提示后再让学生做实验。

(与桌面平行,与物体保持适当的间隔,且间隔不变)

  学生实验并分类记录:

  2、教师领着学生总结:

提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个概念。

  3、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影子

  1、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什么现象?

  2、将烛炬前后、左右、上下移动时,小兔的影子有没有变化?

  教学反思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看、玩、做、想等科学探究中发现;

透明与不透明奥妙。

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他人、与人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9镜子

能用实验证实“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

能够用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利用镜子能做的事情。

能鉴戒别人的想法,想出新的使用镜子的方法。

能正确说出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纸、尺子、两快大小相同的镜子、一个小熊猫或其他玩具。

  一、教师引进新课

  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留意:

不要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同学的眼睛上。

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1、为学生预备实验用具

  2、留意:

让手电筒发出的光通过缝隙照到镜子上,观察光的传播路线。

硬纸板的缝隙在毫米左右。

  3、提醒:

改变镜子摆放的角度,观察有什么现象

  4、给学生展示自己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图。

  5、当光照到物体上时,有一部分光线被物体的表面反射回往,这就是光的反射。

镜子是反射光能力很强的物体。

我们还能找出其他反射光能力较强的物体吗?

  6、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利用镜子反射光的性质能做哪些事情?

  将自己想到的例子与同学交流

  学习科学在线

  四、拓展:

镜子反射光的游戏

  1、用两面镜子最多可以看到多少个小熊猫影像?

  2、把自己的做法与同学交流,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这么多熊猫影像?

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应向课外、校外延伸,使知识得到扩展。

本节课之所以顺利完成,这与学生课前的准备和课下的探究是分不开的。

另外教室并非探究科学的唯一阵地,让探究深入生活、探究生活中的秘密,从而改善生活才是我们科学人的真正目的。

这节课活动多,教师巧妙的安排了教材,调整了教材。

学生看似在玩,其实在玩中既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充分展示了“猜想——设计——方案——探究——交流——应用”这一完美的过程,也使这节课上得更有活性。

我认为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学生讨论流于形式,很多

小组讨论基本上是一个人在说,缺乏争辩。

“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引导的不够,要更多的引导学生用镜子造福社会和为社会服务。

最后一个环节,如果做万花筒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下的一个实践作业。

10七色光

能用两种方法制造“彩虹”。

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色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能设计一个便于记录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后所产生结果的记录表。

愿意探究自然界(彩虹)的奥秘,并从中获得乐趣。

能与基他同学合作完成七色光的各种实验。

能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能明确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搜集有关彩虹的图片、三棱镜、手电筒、纸、彩笔、一瓶肥皂水、塑料袋、3支手电筒、红、绿、蓝玻璃纸、胶带、白纸。

你见过美丽的彩虹吗?

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

  我们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彩虹?

  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实验

  得出:

彩虹告诉我们:

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制造彩虹

  1、光照在三棱镜上,慢慢转动三棱镜,直到出现七色光带。

室内光线弱,把三棱镜旋转直到看到彩虹为止。

  2、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类似彩虹的光现象?

让我们试一试吧!

用肥皂泡,安全。

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

  1、预备用具:

3支手电筒、橡皮筋,红、绿、蓝玻璃纸,白纸。

  2、按图中的方法做实验,看看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3、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4、把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假如把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五、拓展一:

光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查阅资料,看看人类利用光还做了哪些事情?

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分享。

  六、拓展二:

在强光下工作、学习有哪些危害?

怎样预防和保护?

  七、总结全课

七色光这课主要是让同学们明白彩虹是由哪几种颜色组成的;

白色光和七色光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不同颜色的玻璃纸透过白色物体又会有什么发现。

我在讲完《七色光》这节课后,同学们虽然都在积极的动手操作,学习兴趣也特别高,但是我发现这节课实验不是太成功。

主要原因是在做彩虹是怎样形成的这一实验时,没有提前让同学们思考彩虹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通过《七色光》这课,让我明白了科学课最重要的是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首先材料的筛选是非常重要的,一份好的实验材料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增进同学们学习的乐趣。

11电在我家中

能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题目。

能回纳出电是现代生活中宝贵的能源的结论。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于电的看法。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活动。

能举例说出停电对现代人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并说明理由。

列举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收集关于家用电器的文字、图片资料;

电源插头和插座以及风力、水力、太阳能、原子能发电站等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假如没有电,生活会是什么样呢?

  看图:

它们需要什么才能活动?

  在发明电之前,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在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关于电,我们还想提出哪些题目?

它们需要什么才能工作?

  1、看图

  2、你熟悉它们吗?

它们有什么用途?

  3、关于生活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