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163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教学实录Word下载.docx

生3:

其乐融融。

生4:

春风习习。

生5:

书声琅琅。

(出示:

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 

炊烟袅袅 

流水潺潺 

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 

云雾蒙蒙 

霞光灼灼)有没有注意,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

这些词描写的都是美丽的景物。

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

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读到的《伯牙绝弦》。

这是一篇文言文,与我们平时读到的文章不一样。

有时,我们也把文言文简单地称为古文。

与古文相比较,我们今天常见的文章就叫白话文。

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古文,喜欢古文特有的味道。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整体读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大声读,按照自己的节奏,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或者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读通顺了吗?

读流利了吗?

但是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

现在再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再读课文。

请一个同学读。

指名一生读课文。

(该生读得通顺流利)

真是不简单!

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没有做任何讲解,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再指名一生读课文。

真好!

我最欣赏她读的三个地方。

第一个地方:

“善哉,峨峨兮泰山!

”还有一个地方:

钟子期必得之。

“必得之”强调得好!

第三个地方:

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读得好!

看来同学们读课文没问题了。

现在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自由读课文。

放慢节奏试试。

学生放慢节奏再读课文。

三、初解绝弦:

读得越来越有味道。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

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

是不是都理解了?

好,考一考你们:

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解?

伯牙从此不弹琴了!

好一个从此不弹琴了!

“绝”怎么解?

“绝”就是断绝。

“绝”就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

但是这个同学刚才却直接说伯牙从此再不弹琴了。

他解释得真好!

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进行翻译,而是变成了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经常在用的表达方式来说,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题目的意思,他真会学习。

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这样学会变通。

文章的题目就提到了伯牙绝弦,那么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文章的最后一句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这里的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了吗?

它意味着什么?

它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宣告了他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知音了。

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彻底地放弃了弹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绝弦不是一般的绝弦,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将永不弹琴,彻底地放弃弹琴!

我相信如果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对这篇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再解绝弦:

(一)何谓知音:

现在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

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意思是说,伯牙非常擅长弹琴,钟子期非常喜欢听伯牙弹琴。

这里的“善”字怎么解?

擅长,喜欢。

真好。

有没有注意这个“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四次。

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样的解释吗?

不是。

善鼓琴,善听,“善”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后两个“善”字?

感叹词!

感叹词?

但我们解释的时候不能直接解释成“感叹词”,要善于变通啊!

这里的“善”就相当于“啊”!

有不同意的吗?

“善哉”就是“好啊”!

“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哉”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

既然“善哉”是表示赞叹,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只“好啊”这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我们还可以说“真棒啊”!

你也真棒啊!

真行啊!

不错啊!

了不起啊!

真厉害啊!

妙极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可有多种解释,不论是“好啊”还是“妙啊”,还是“棒啊”还是“行啊”,都表示赞叹。

我们看出来了,四个“善”字用法不一样。

古汉语中一个字有多种用法,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往往有这种现象。

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意思就是:

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曲子中弹出了高山的感觉,钟子期就说:

“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就像泰山一样巍峨!

你理解得非常棒!

我也忍不住要对你说一声“善哉”!

同样,后面一句你应该也能读懂啊!

“志在流水,曰:

‘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说:

“真棒啊!

就好像江河一样光大!

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对他有补充。

这两句话说明伯牙弹琴的技艺很高超,他心里想到什么,他的曲子中就能够透露出什么来。

他能够用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怀,的确是“善鼓琴”。

我也看懂了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的时候,他想到了泰山巍峨和江河辽阔,表现了出来,钟子期就听懂了伯牙的意思,好像他俩心灵相通一样,可见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那么我们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的确是善鼓琴,钟子期的确是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志在流水,曰:

’”我从这两句看出了伯牙的确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

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

我就仿佛看到了威武高大的泰山!

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现在你还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就仿佛看到了长江黄河!

伯牙善鼓琴,我们的资料中也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

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还会表现鸟语花香的景象!

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还会表现无边无际的蓝天的景象。

还会表现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

还会表现冬天雪花纷飞,白雪皑皑的景象。

还会表现秋风习习的景象。

还会表现清晨朝阳四射、霞光灼灼的壮丽景象。

还会表现春天杨柳依依的景象。

还会表现春雨绵绵、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还会表现鸟在枝头歌唱的景象。

还会表现春天竹子拔节的景象。

还会表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

好!

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作为楚国有名的音乐家,正如同学们所说,他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

(出示课件)

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

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潺潺流水,潇潇春雨,皑皑白雪,蒙蒙云雾,灼灼霞光!

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

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乎若清风!

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

我们都是钟子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志在炊烟——

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志在流水——

善哉,潺潺兮若流水!

志在春雨——

善哉,潇潇乎若春雨!

志在白雪——

善哉,皑皑乎若白雪!

志在云雾——

善哉,蒙蒙乎若云雾!

志在霞光——

善哉,灼灼乎若霞光!

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

这正是: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

这就叫——

知音!

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

知音!

(二)相遇相知:

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不会!

不缺少赞美,那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因为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那别人呢?

而别人就感受不到伯牙内心深处的感觉。

也就是说,不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

别人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听得懂伯牙弹奏的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你能设想一下别人那些空虚的赞美是怎样的赞美吗?

别人会说:

伯牙,你真厉害!

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

可是伯牙的琴声到底好在哪儿,却说不出来,所以这样的赞美是空的,是不着边际的。

别人的赞美始终是肤浅的,是表面的,根本说不出哪里好,只是说你好,没说出哪个部分好,而钟子期却说出他的哪个地方好,理解得很深!

那你说别人的那些肤浅的赞美到底是怎样的赞美?

伯牙,你的琴声真是太美了,没有人能弹出这么美的琴声!

尽管这样的赞扬是很高的评价,但这样的赞美却没有像钟子期这样真正道出伯牙琴声的妙处。

所以这样的赞美是肤浅的,是毫无价值的。

别人都知道伯牙是有名的音乐家,所以听到别人赞美,就都觉得伯牙的琴声一定是非常棒的。

别人赞美就跟着赞美,却并没有真正听出美在何处,所以这样的赞美也是没有什么价值,是吗?

钟子期是最能体会和了解伯牙内心深处是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别人却没能做到,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也就是说只有钟子期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

可以想象,在遇到钟子期之前,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去说——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去说——

当伯牙听到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心情?

一种很失望的心情!

他看到来听他弹琴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他琴声的韵味。

他的内心充满了失望!

他还有一种无奈!

因为他想表达的情绪的高潮部分却无人能够听懂,因此他感到无奈!

他感到一种无人能够理解的无奈!

我想伯牙这时候肯定感到寂寞,因为他想到听他弹琴的人都是非常庸俗的人,不能真正听懂他内心所想,因为他感到寂寞!

他一定是寂寞的,有道是曲高和寡!

伯牙一定是很忧郁、很失望,充满渴望的!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内心深处是怎样想的,因此他十分渴望遇到一个跟他心有灵犀的人!

心有灵犀可能是对知音最好的注解。

正如这个同学所说,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遇到一个真正的——

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万次地发出一种呼唤,他呼唤什么?

我的知音,你到底在何处啊?

然而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心潮澎湃的!

很快乐的,一定要在音乐事业上走得更远,一定要有成就,是钟子期带给他的希望。

因为有了知音,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欣慰的,因为终于有了一位真正的知音。

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兴奋的,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感慨万千,这万千的感慨又汇集成一句话,他一定会对钟子期说什么?

他一定会说,知我者,乃钟子期也!

知我者,子期也!

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意,伯牙曾为等待子期在江边的船上苦苦地守候了一夜,而子期也把伯牙视为兄长,最后一次相见两人依依不舍,洒泪而别。

此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我觉得不只是音乐方面的知音,他们已经是一对生活上的知音。

他们已经成为一对人生的知音!

我觉得钟子期和俞伯牙不仅是音乐上的知音,是生命中的知音。

因为钟子期能在俞伯牙的琴声中知道伯牙的心情,十分关心俞伯牙,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生命中的知音。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绝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心有灵犀,他们的相遇是一颗心和另一颗心的相遇!

他们有一种心灵上的交流。

伯牙是善于弹琴的,他总是能把他的心情表现在琴声里面,而这时钟子期在旁边默默地听着,能够努力使自己领会琴声的精神,所以不管在任何方面他们都能够互帮互助,这对于俞伯牙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大的快乐和幸福!

因为有这么好的知音在自己身边!

这真是: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而那样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知音,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够遇到,真是太难得了。

知音欢聚,一定是一幅非常欢乐、非常融洽的场面,是吗?

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同学们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

(饱含深情地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

“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个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

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三)知音之死:

出示句子,学生读:

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

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

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终身不复鼓了。

伯牙觉得除了子期再也没有别人了,是吗?

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世再无知音,子期一死,他的心也跟着死了。

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在遇到子期之前,伯牙听到的赞美都是虚的,不着边际的,肤浅的,是吗?

俞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很好的,就像亲人一样,而子期一死,伯牙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他的心也跟着死了。

钟子期给他带了希望,结果子期一死,俞伯牙对生活也绝望了,所以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了解他的人了。

说得真好。

在伯牙看来,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

伯牙不由得会想,当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无人能像子期那样赞他——

志在流水,再也无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

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

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

这样沉重的打击,这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

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

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他在断绝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在音乐道路上辉煌的前程!

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全都断绝了。

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同时也断绝了他的心弦!

他认为已经没有人能真正懂得他,所以他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把自己给封闭起来了。

好一个断绝心弦!

绝得不仅仅是手上拿的弦,绝的分明是自己的心弦!

伯牙在断绝琴弦时也断绝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都因此而断绝了!

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的人生,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引起他的注意,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引起他的希望,能够点燃他的希望之火。

也就是说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向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

我觉得还断绝了他的快乐!

因为以前钟子期听他的琴声,子期都能听得出伯牙琴声的好处,现在钟子期去了,伯牙感到非常伤心!

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

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

只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

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读这句话。

(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死的不是别人,而是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知音。

而这个知音一死,在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这样的知音了!

再读这句话。

五、回味绝弦: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

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

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

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

出示课文(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师生共读课文。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短歌,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与子期在一起的种种欢乐,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

再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

这正是——出示下列诗歌学生再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可能我们并不缺乏聊天说笑、吃饭娱乐的朋友,但要找到真正心灵相通的知音却是难上加难。

子期一死,世再无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

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

难受吗?

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也许你想劝劝他,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还想赞美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教师巡视;

交流:

在茫茫人海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是老天的安排,俞伯牙一种子期为指引是多么短暂啊,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

好一个流传千古!

伯牙,我理解你此时的心情。

你没有了心灵依靠,我也替你难过,没关系,我相信人生还是会有知音的。

伯牙,你振作起来吧,我们都看着你,振作起来吧!

听你的声音,我知道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你理解伯牙,劝伯牙可以寻觅人生的第二个知音!

伯牙,知音却难得。

你的知音离你而去,这种痛苦是常人不能想像的,不能理解的,愿你考虑再觅知音,这也是子期盼望的。

你也觉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