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2262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x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践出真知。

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想成为21世纪的一名合格人才,就必须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下面是xx整理的几篇范文,希望能够帮你解决烦恼。

范文篇一

  实习名称:

地学综合实习

  实习地点:

长寿山-大砂沟、刘峡口~刘家峡;兴隆山公家森林公园;

  实习时间:

20XX年10月22日~20XX年11月6日

  实习内容与要求:

  1.观察实习路线上的各种地理现象,了解典型的地貌特征,掌握其成因。

  2.记录实习内容、作典型剖面图,以及老师讲授的主要内容。

  前言

  兰州地区,区域地质构造上位于祁连山地槽系的东端,是华北地台、秦岭地槽系、昆仑山地槽系的交汇之处;地理上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部,南邻秦岭山地,西接青藏高原,北居戈壁沙漠,地学现象复杂、多样,地理景观丰富多彩;地势大致南北高,中间低,黄河及其支流横贯其间,地貌类型复杂,地层出露较多,地质剖面典型。

  实习内容:

  一:

大砂沟丹霞地貌路线

  时间:

10月22日上午

  目的:

1、观察大砂沟地形以及丹霞景色;

  2、分析大砂沟丹霞的形成条件及原因;

  观察点1、兰渝铁路长寿山隧道以北500m,安宁皋兰界碑处。

  

(一)观察现象:

  兰州丹霞地貌以“顶圆、檐突、身陡、麓缓”为最基本的特征。

与传统的丹霞地貌相比,顶并不平整的而是圆的,上面有黄土覆盖。

由于风化、片流侵蚀,陡崖面上会发生突出部分圆化,软岩层凹进,顺坡向形成平行沟槽等微地貌。

组成山峰的岩层为厚层状红色砂砾岩,产状近于水平。

红色岩层较松散,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长石和石英,此外还夹有云母、角闪石和磁铁矿等。

红层之上有坚硬的“砾石”层。

岩层中常有大小不等的石灰岩砾石,有些岩层胶结物中富含硅质和钙质,在溶蚀作用下常形成沿层理分布的洞穴带岩壁表面由于风化作用和垂直裂隙较为发育,常发生崩塌及片状剥落,使岩壁更加陡峻。

长期的侵蚀作用和一定程度的溶蚀作用,垂直裂隙不断扩大加深,形成具有垂直岩壁的“峰”、“蘑菇”、“柱”等地貌形态。

  

(二)分析丹霞形成原因

  1、内动力地质作用

  地壳隆升和断裂活动作为内动力作用主要的表现方式,它们对丹霞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

  

(1)阶段式地壳隆升:

  兰州地区受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加之本身基底的不均一性,地块发生差异升降,形成兰州断陷盆地。

研究资料表明新世晚期的新构造运动使兰州地区的地面发生大规模的抬升,致使当时的河漫滩变成阶地。

新近系的红层作为阶地的基座出露于地表,遭受流水冲蚀、风化等外动力破坏,开始了兰州丹霞地貌的演化。

当时由于抬升不高,流水切割不深,兰州丹霞地貌并没有显现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动力的数度抬升,使黄河阶一级一级增多,地貌的高度也随之逐步加大,流水下切也一次次的加深,相对高度也相应增加,逐渐形成今几十米高的壮观地貌。

  

(2)断裂活动

  本区丹霞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大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也受区内马衔山北缘断裂带,庄浪河断裂带和金城关断裂带的影响,大断裂的活动是这里丹霞地貌差异式抬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兰州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断裂对丹霞地貌形成的影响表现在:

首先,断裂带活动可以使地壳现发生升、降、开、合、扭等各种变动,地壳表层地貌都会受之影响;其次,断裂活动切割地层,加剧了差异式断块运动,形成高低不同的丹霞地貌;最后,断层的活动使节理更加发育。

  2、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条件对兰州丹霞地貌发育起着雕刻的作用,直接影响丹霞地貌发育的外动力因素主要有流水、风化作用和重力作用。

流水作用在丹霞地貌发育中的主要性表现为流水是下切、溯源侵蚀;同时流水又不断地蚀去坡面上的风化物质,使风化作用得以不断进行,以致兰州丹霞坡面上常是新鲜的基岩;兰州丹霞地貌受黄河流水的影响,流水的侧蚀往往在坡脚掏出水平洞穴,使上覆岩块悬空,为重力崩塌提供了可能。

此外软硬互层的岩性对崩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由于砾岩的抗风化强度比砂岩要大,当砂岩和砾岩互层出露时,砂岩风化速率快,当其风化崩落后,其上部的砾岩会失去支撑亦逐渐随之崩落,造成山体后退和内凹洞穴发育。

所以兰州丹霞地貌的洞穴多发育在砂岩中。

这里砾石层上覆厚层黄土,不充分的雨水下渗作用,将黄土中的硅质和钙质一起淋溶到下层砾石层,将砾石层胶结起来,形成了坚硬的胶结盖层,通过薄片矿物分析,这里硅酸盐含量高达25%以上。

由于此盖层的存在,下伏软弱红层分化、侵蚀变缓。

但是,由于岩层的垂直节理发育,山坡的崩塌仍然明显地进行。

因而,形成显著的陡壁和缓坡。

雨水浸湿上覆黄土,泥浆顺陡崖滑下,形成含泥量较大的钙质柱乳,粘附于崖面流水冲刷形成的悬沟上铸造了兰州所特有的“顶圆、檐突、身陡、麓缓”的丹霞地貌。

  二:

刘峡口~刘家峡路线

  时间:

10月22日中午、下午

  目的:

1、观察刘峡口褶皱、断层地形,刘家峡峡谷地形;

  2、分析褶皱的形成条件及原因;

  观察点1、刘峡口:

兰州市西端,兰永公路北口

  2、刘家峡英雄亭

  现象观察及分析:

  1、刘峡口

  背向褶皱人工构筑

  一个较大的褶皱带,岩性为砂岩、页岩、泥岩以及少数变质岩与沉积岩,背向褶皱已经严重风化,该区域为狭长地形,以及岩石风化破损严重存在大量岩石碎屑,由于在兰州地区夏秋季节会有阵型强降雨,所以此处容易形成泥石流,为了下游地带兰新铁路安全,在此构筑人工建筑防治泥石流发生。

  2、刘家峡

  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了刘家峡,却来了个大回转,向西流去,所谓九曲黄河,在刘家峡就能够看到一曲,电站的拦河大坝就锁在这段河谷中,站在黄河单拱第一桥面上,电站主坝一览无余。

主坝高147米,长100米,如同天门紧锁在悬崖峭壁之间,巨大的龙门吊矗立在坝上,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西流的黄河,还要有峡谷地貌、断层以及黄河心滩(为形成河心岛)

  在图A处我们可以看到最上面的黄土层,白垩纪的红砂岩层以及奥陶纪的变质岩层,三种岩层出现在同一地区,是少见的,这归根主要是流水巨大的冲刷作用形成的。

  三、兴隆山国家森林公园路线

  时间:

10月23日

  目的:

1了解兴隆山的地质地貌情况;

  2了解兴隆山中岩石、植被覆盖情况,认识少许岩石、树木;

  3对兰州周边情况与兴隆山周边做比较分析;

  观察点:

1兴隆山革命烈士陵园

  2、兴隆山国家森林公园

  

(一)地形地貌

  兴隆山山脉系祁连山山系东延部分,由马衔山系的高中山群所组成,主要山脉有马衔山、兴隆山和栖云山。

马衔山与兴隆山南北对峙呈马鞍形,兴隆山、栖云山两座主峰由马衔山分支曲折而来。

山体长约37公里,宽约17公里,山势走向呈西北西东南南,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20XX3600米之间,马衔山主峰海拔米,比高为5001000米之间,是黄土高原范围内唯一超过3600米的高峰。

山体过境后,向东延伸终止于海浩瀚的黄土丘陵。

在大地构造上是介于秦岭地槽系和祁连山地槽系之间的秦祁台块上的孤岛状的石质山地,次级构造单元为青石岭──马衔山横断带的马衔山褶穹和兴隆山褶凹,本山地自寒武纪前隆起,经过加里东、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新老造山运动的影响,到了第四纪初才形成基本的山脉水系。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山地因受造山运动的显著抬升和切割作用,主体复式向斜多呈V型的陡壁深谷,沟谷纵横,河床比降较大多跌水,山脊呈波状起伏,坡度多在30度以上,地形呈齿状。

山体两侧与黄土高原镶嵌,多为黄土剥蚀地貌,主要地形形态有高山深谷,土石山梁峁。

  

(二)气侯

  兴隆山地处东亚大陆内地,按全国自然区划气候分类为东部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属高寒半湿润性多雨气候。

主要特征表现为四季分明,水热同季。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昼热夜凉,初夏干旱,盛夏多雨;初秋阴雨稍多,深秋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

年平均气温3─7℃,其中最高(7月)为13─18℃,最低(1月)为零下8─9℃;活动积温为1800─2800℃;年降水量450─622mm,有效降水量340─520mm,降水频率不均匀,多集中在7、8、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5%左右,在山地增雨作用下,一般海拔每升高100m降水量约增27mm。

马衔山主峰年降水量可达800mm;无霜期70─130天,平均103天。

林区年平均温度℃;平均降雨量;平均蒸发量,为年降水量的倍;相对湿度68%,10℃积温℃;平均无霜期110天左右;干燥度;冻土深度平均为120cm,极端最大150cm。

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干旱。

(三)土壤岩石

  兴隆山土壤主要是石质山地发育的灰褐土,此外尚有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栗钙土和新积土。

没有完整的分布带,往往是由于坡向的关系成地带性土壤复区。

峡中山坡因地势较高,降水多,气温低,蒸发弱,植被盖度大,土壤主为灰褐色。

由于地势和坡向的差异,引起气候和植物的变化,发育着不同的淋溶灰褐土。

阴坡林地的地带性土壤为淋溶灰褐土。

成土母质主为千枚岩、玄武岩、砂砾岩、火山岩等残积物、坡积物以及黄土物质等。

一般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为%,但土层较浅。

阳坡次生林地和灌丛地的地带性土壤为碳酸盐淋溶灰褐土。

成土母质与阴坡相同,但由于处地坡度较大,排水性好,光照充足,蒸发快,而碳酸盐反应强烈,多呈碱性,有机质含量低,肥力较差。

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因空气湿度较大,气温低,植被多以灌丛、草本为主,故土壤由亚高山草甸土过渡到高山草甸土。

前山各峡口东、西两侧的缓坡地带,属黄土母质上发育的栗钙土,黄土层堆积较厚,植被稀疏,蒸发量大,土壤干燥,有机质含量低,壤质疏松,透水良好,土层深厚但肥力较差。

PH值为8,呈强石灰反应。

  (四)生物资源

  兴隆山生物资源丰富,已经查明有大型真菌109种、高等植物1022种;蜘蛛昆虫类1135种、高等动物160种。

森林资源主要以针叶林与阔叶林为主,主要树种为青海云杉、杨树、桦树、辽东栎等。

  (五)气候差异比较

  由于兴隆山位于兰州东南,起到屏障作用,海洋来的暖湿气流随纬度海拔的增加逐渐减少,暖湿气流随兴隆山脉海拔升高形成降雨逐渐减少,当翻越山脉到达兰州地区时就已经成了干燥的空气,故而兰州周边植被明显少于兴隆山周边,这一点可以在兰州到榆中的道路两旁的植被覆盖情况证实。

另外所处的小环境也影响着两地区植被、气候的差异。

  实习总结

  近两天的地学综合实习圆满的结束了,虽然很艰辛,但收获非常大,这是我们专业第一次集体去野外实习,大家的相互帮助精神非常可贵,特别是在刘峡口以及兴隆山路线沿陡崖上山时,山路险阻,丛林茂密,每个人都表现非常顽强。

这次实习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作为地学工作者外业的艰辛。

这次实习的成功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帮助,老师一路讲解,我们认真做笔记,学到在课堂上都没学过的知识。

这次实习丰富了我们的视野,感谢学校给与我们这次实习的机会,也感谢老师细心的帮助。

范文篇二

  一、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

20xx年11月27日

  实习地点:

金马河都江堰水利工程映秀镇都江村指导老师:

肖海华

  二、实习内容

  1、金马河

  金马河是我们野外地质实习的第一站,在温江区境内。

金马河地区主要分布着岩浆岩并有少量的变质岩。

岩浆岩是岩浆作用的产物,是演讲喷出地表或上升到接近地表一下不同深处的地壳中,冷凝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是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态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岩石结构和构造变化的岩石。

岩石种类有花岗岩、石英、长石其中花岗岩分布最多,且颜色种类较多,有灰色、灰白色的、肉红色的还有深灰色的,这主要是组成花岗岩物质的不同造成的。

花岗岩为等粒状结构,且其中的颗粒的大小也不同,有的较大有的较小,所以可按照花岗岩岩石中矿物颗粒洁净的大小分为粗粒花岗岩、中粒花岗岩、和细粒花岗岩。

有的斑晶很大,形成了似斑状结构,称为似斑状花岗岩。

金马河旁的花岗岩主要为块状结构。

  金马河是岷江的支流,是长江上游两处险工段之一,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

我们看到的金马河的水位较低,这是因为四川盆地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所以河流的水量较少,露出了大片的河漫滩。

金马河是岷江干流在都江堰市出山口后,地势开阔,流速骤减,沙石沿河淤积,形成了以树枝状水系为主,格子状水系为辅的形态。

一般来说幼年期的河流较为曲折,且沉积物的磨圆度不高。

经过河流的向源侵蚀和裁弯取直之后河流河道逐渐趋于直线,河流中的沉积物也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掩饰的边缘逐渐被磨平磨圆。

由于金马河河道较为笔直,且河漫滩上的沉积物磨圆度较高,所以金马河属于壮年期的河流。

  金马河的土主要是灰色土,这主要是上游分布着大量的灰色岩石造成的。

金马河的土壤较为肥沃,这是由于金马河上游的岷江在出都江堰山口后,地势开阔,流速骤减,带来的大量肥沃的物质淤积而成的。

金马河沿岸是良好的农业灌溉区,不仅有丰富的灌溉水且有肥沃的土壤,地形较为平坦,热量充分,也适宜耕作业的发展。

但同时金马河也易发生洪水灾害,冲毁都江堰渠首工程及金马河沿岸堤防工程。

要是遇到大洪水时就会淹没庄家、农田。

村庄等灾害,这点值得我们注意。

  同时在我们此次实习的地点金马河大桥下的金马河,看到了大量的

  运石车,且金马河滩已经被挖得千疮百孔,这不由得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能否保护好我们的地表和生态环境。

我们作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规划地区的综合利用与发展,达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与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2、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们地质基础野外实习的第二站,坐落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城西,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的水利工程。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

每到春夏山洪爆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都江堰市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所以为了排除洪灾之患,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自古至今发挥了排洪、灌溉的巨大作用。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3、映秀镇

  映秀镇是我们地质基础野外实习的第三站,也是地质实习感受最大的

  地方。

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的南部,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阿坝的门户。

映秀镇境内水力资源丰富,水质好,落差大,先后建设了多个水电站。

  20xx年5月12日,在此地发生了级特大地震,映秀镇成了重灾区,大部分房屋倒塌,山体滑坡,水电通讯中断,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我们所实习的地方是地震后重新建设的新镇,房屋都是现化的,镇中

  心的周围有条岷江的支流流经,镇四周都是高大的山体,群山环抱。

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山体上有大量的有大量的石块和碎屑物质,有山体

  已经没有植被覆盖而裸露着。

这都是由于地震的影响,山体出现了大面积的崩塌滑坡而形成了大量的崩塌堆积物和倒石堆。

此处的崩塌属于山崩,山崩是山区发生的大规模崩塌的现象,边坡很陡的地区,在岩石的释重作用、温差作用等物理风化作用下,沿陡坡边缘产生一系列的张裂隙,产生了许多大小不一的节理,从而使得边坡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在遇到像08年特大地震的触发因素时,岩体产生了崩塌。

  崩塌的形成有一定的条件,主要表现在:

  

(1)气候条件气候是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而风化作用的类型决定

  了岩石风化的产物的类型和性质。

  

(2)地形条件斜坡高陡是形成崩塌地必要条件,斜坡的外部形状

  也对

  崩塌地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岩性条件崩塌一般发生在块状或厚层状坚硬的岩体中,这类岩体

  能形成陡峻的斜坡,在触发作用下发生崩塌。

  (4)构造条件自然界的斜坡存在各种结构面,这些结构面将斜坡切割

  成不同的结构体,从而削弱了岩体内部的联结,为崩塌地产生创造了条件。

  (5)其他条件一般是指降水、地下水、地震、人工爆破、开挖边坡等

  触发因素

  在崩塌作用下,沿斜坡崩落的石块和碎屑,在坡度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所形成的堆积物称为崩塌堆积物,即崩积物。

崩积物的岩性与斜坡上部的岩石基本一致,岩性单一,由未经分选、棱角分明的碎石组成,颗粒大小混杂,排列不规则。

映秀镇周围山体的崩塌碎屑物已经大面积堆积而成了锥形体,从而形成了倒石堆。

有的倒石堆为三角形,有的为扇形。

在垂直坡面上呈现出下粗上细的现象,在纵向上呈现出近坡处颗粒细小,坡麓处粗大的现象。

  同时四周的山体上也分布着滑坡后的岩体。

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的影响因主要包括岩土类型和性质、岩体

  结构和构造、风化作用、水的作用、地震和人类活动等。

其中,由于映秀镇受到08年地震的强烈影响,使得边坡岩体的结构发生了破坏变化,出现了新的结构面,使得原有的结构面产生了较大的张裂,饱和沙层出现震动液化,地下水状态发生较大的变化,且在接下来的反复余震的作用下,产生了不断的滑坡。

  地震除了造成了崩塌和滑坡的现象,映秀镇还易出现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20xx年8月12日至14日,映秀镇遭遇了暴雨的袭击,导致了严重的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造成了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洪流,是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的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常在暴雨时期突然暴发,速度快,历史短,有很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的形成有一定的条件,主要是:

  

(1)有暴雨或集中的降雨。

  

(2)上游提供足够的碎屑物质。

  (3)陡峭的地形,特别是上游三面环山的地形。

  映秀镇此次的泥石流属于降水型泥石流,是以降雨为水源形成的泥石流,且碎屑物是由于地震的影响形成的大量松散破碎的物质。

在映秀镇周围有岷江流经,河道窄且较为弯曲,江水中的岩石磨圆度不高,大部分棱角分明,水流速度快,所以此处的河流属于河流地貌发育的幼年阶段,此时河流的作用以深切为主。

且向旁侵蚀也较为严重。

可以看到,此处岷江的第一拐角弯度较大,侵蚀岸受到的侵蚀较为严重,原来已经铺上的人工防护工程护坎已经受到

  了较大的侵蚀。

而沉积岸沉积的物质较多,大量堆积在一起。

这就会造成河流凹岸更凹,凸岸更凸。

  此处共有3级阶地。

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谷底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分布在河床两侧呈阶梯状的沿河平台。

具有一级或多级,已不受近代常年洪水淹没的地区,它是河谷演变过程中的产物,是由于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沿河谷两岸延伸,高出洪水期水位的阶梯状地形。

一般河谷中常形成一级或几级阶地,每一级阶地都有阶地面和阶地坎组成。

阶地面比较平坦,微向河流倾斜。

阶地面以下为阶地陡坎,坡度较大。

阶地高度一般指阶地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阶地的级数是由下向上顺序排列的,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称为一级阶地,向上依次为二级、三级、四级等。

在同一河谷横坡面上,阶地的年龄一般是低阶地新,高阶地老。

阶地实际上就是古老河谷的底部,所以曾经河流带来的肥沃的泥土在阶地上沉积,提供了良好的矿物资源,特别是一二级阶地,由于最新行成,其上的坡积物较最丰富,富含各种矿物元素,有大量营养丰富的潮土,砂粘适中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一般来说,居民点的选取不宜选在一级阶地上,因为虽然一级阶地是常年洪水期淹没不到的地区,但是如果遇到十年一遇或50年甚至是百年一遇的洪水时,就无法保证居民点的安全。

但由于映秀镇地处高大山体的峡谷地带,周围较为狭窄,无法找到较大的二级或二级以上的阶地作为居民点,所以只能选取在一级阶地上,但

  映秀镇在二级和三级的阶地上修筑了避难场所,所以较为合理。

  总的来说,映秀镇地处大山之中特别是受到了08年特大地震

  的影响,此处的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特别多,如何防治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

在山区中治理地质灾害既要要考虑生物措施还要考虑工程措施。

其中,生物措施中要考虑到经济、地理、气候、人文、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既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条件,我们不能一味地退耕还林。

比如,可以在山坡上种植竹子,用竹子造纸,这样既可以既可以保持水土还可以促进当地居民的增收。

当然种植什么植物需要考虑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

总的来说,在印象中还是主要应该发展种植业。

  同时,工程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滑坡的防治要以防为主,在不稳定的边坡预先采取措施,以防止其变形。

工程布置尽量避开严重滑坡地带,或者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案。

在选择防治措施之前,要查清滑坡形成的条件、原因、滑坡的性质、稳定程度及其对工程的危害。

了解产生滑坡的主要、次要原因及相互关系,结合工程特点综合选取防治措施。

通常有防渗与排水、削坡减重与反压、支撑工程等措施。

特别是映秀镇,可以修建环山沟。

可以挡截地表水;竖沟可以快速的将地表水排入到河流之中。

其实,在我们进入映秀镇之前的路上就看到了大量的护坡工程,比如拦截网,上面已经拦截了许多的岩石,这点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工程措施的保护作用。

  4、都江村

  都江村是我们地质基础实习的第四站,也是最后一站。

都江村位于

  都江堰紫平铺镇内。

此处由于处于处于枯水期,所以水位很低都江村有三级阶地,其中二级阶地的中间受到了侵蚀,且阶地也不对称,这也是由于受到了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

  都江村还有猪背岭。

猪背岭属于倾斜岩层的构造地貌,是指形成与坡度较大的单斜构造上的地貌。

由于坡度大,岩层面所控制的后坡与侵蚀所造成的前坡在坡度和长度上大致相等,猪背岭其实是单面山的一个特例。

  当我们回过头,看到了前方是山谷的出处,我们观察所站得地方其实是就是许多年以前形成的一个洪积扇。

洪积扇是洪流一边侵蚀沟床、沟坡的同时,将大量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坡地平地带,因流速减小而迅速堆积,形成体积较大坡度较小的堆积体。

洪积扇的顶部堆积的是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