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38255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docx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

目 录

中文摘要2

Abstract3

一、引言4

二、甘肃省农村贫困基本现状4

三、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及贫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5

(一)衡量指标5

(二)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析5

(三)甘肃省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分析6

(四)甘肃省农村贫困贫困发生率分析8

四、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的实证分析11

(一)模型的建立11

(二)回归分析11

五、结论与建议13

(一)提高农民收入13

(二)解决收入分配不公14

(三)加大扶贫力度14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附录18

 

中文摘要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是影响贫困发生率的两个重要因素,针对甘肃省农村近十多年的贫困发生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及收入分配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程度,并在假定收入分配不变的情况下,分析经济增长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程度,从而说明了经济增长是甘肃省农村贫困发生率最主要影响因素。

因此,为了改变甘肃省农村贫困的现状,从提高农民收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加大扶贫力度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收入;基尼系数;贫困发生率;收入分配

 

Abstract

Economicgrowthandincomedistributionaretwoimportantfactorsthatinfluencetheincidenceofpoverty,ruralGansuprovinceforthelasttenyearstheincidenceofpoverty,ruralpercapitanetincome,theGinicoefficient,throughtheestablishmentofmultiplelinearregressionmodelandanalyzeandcompare,toothepercapitanetincomeoffarmersandincomedistributionimpactontheincidenceofpoverty,andundertheassumptionthattheincomedistributionremainunchanged,theanalysisoftheimpactofeconomicgrowthonpovertyincidence,whichshowstheeconomicgrowthistheincidenceofpovertyinruralGansuProvincethemostimportantfactor.Therefore,inordertochangethestatusquoofruralpovertyinGansuProvince,made​​suggestionstoimprovetheincomeoffarmersfromsolvingunequaldistributionofincome,povertyinthreeareas.

Keywords:

farmers'income;ginicoefficient;povertyincidence;incomedistribution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实证分析

一、引言

农村贫困问题是经济学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贫困是中国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而中国的农村贫困问题是中国贫困问题的核心所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财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必然要求。

”农村农民问题,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1]。

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不仅不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制约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扩大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巩固工农联盟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也会形成不利影响。

根据统计资料计算,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2%,如果剔除城乡居民收入核算方法和内容的不可比因素,把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转换为可支配收入,则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城镇居民的比例还要更低一些。

动态看,1980~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2%,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比城镇居民平均每年慢0.2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对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由2.5:

1扩大到3.1:

1,扩大24%;绝对差额由286.3元扩大到16648.4元,扩大近60倍。

所以,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差距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解决中国贫困问题并实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持续的经济增长是中国农村贫困减少的主动力,但是中国农村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却阻碍了经济增长减少贫困的进程。

因此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农村情况进行调查,主要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这两个影响贫困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甘肃省农村反贫困提供一些参考。

二、甘肃省农村贫困基本现状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共有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和17个市辖区。

甘肃省地貌复杂多样,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由于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之间。

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6%[2]。

甘肃省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贫困范围广、程度深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自古以来就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说。

进入新世纪以来,贫困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甚至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部分地区贫困程度还相当严重,贫困原因错综复杂,是集“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传统”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深度贫困,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贫困由面状分布转变为点状分布,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甘肃的南部和中部的山区、丘陵、革命老区和少数名族聚居等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其二,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绝对贫困相对缩小,相对贫困有扩大趋势,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甘肃有58个县市区被纳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和四省藏区等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比原来的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增加了15个[3];其三,贫困发生率和返贫率均为全国之最,来自甘肃省扶贫办的数据显示,甘肃省的返贫率一般为20%~30%,灾年时可达45%左右。

扶贫难点日益突出,成本日益趋高,基础条件建设欠账多和自然灾害频繁仍是扶贫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民增收渠道不宽,脱贫稳定性差。

本文将主要介绍甘肃省农村贫困和反贫困斗争的基本情况,通过了解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的状况,对于分析致贫因素、探寻扶贫政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及贫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衡量指标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贫困的状况以此来探究三者的关系,因此,为了定量化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收入分配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农民人均纯收入衡量农村经济增长,采用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采用农村贫困发生率衡量贫困水平。

其次选择了2001~2012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贫困发生率这些数据作为观测样本,以上三种指标的数据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直接、间接获得,从而可以保证数据的权威性。

(二)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析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

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也有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来计算的。

本文则以农民人均纯收入来刻划农村的经济增长[4]。

图12001-2012年甘肃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对比

数据来源:

中国与甘肃统计年鉴2002-2013

由图1可见,2001-2012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得到了很大幅度的增长,从总体上看,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过渡。

近10多年来,我省的农民收入增长呈现阶段性变化,和全国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基本同步,但是甘肃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值明显低于全国。

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也有发展的阶段特征性。

2001年~2012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508.61元增加到4495.00元,累计增加达到2986.39元,平均每年增加271.49元,增长1.98倍。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逐步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惠农举措,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对农民收入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

2007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8.92元,比2001年增长54.37%,平均每年增加136.72元,递增7.5%。

而“十一五”期间,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6%,同时,城乡差距也有所放缓。

这主要是国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而“十二五”的开局年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09.40元,比2010年增长484.70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95.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5.60元,同比增长14.98%。

近年来,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是不论从人均纯收入的总量上还是增长速度上,甘肃都远远落后于全国,而且,从2005年开始,全国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而甘肃却仍然保持温和的增长速度。

这主要是甘肃省农村自然环境恶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不利条件造成的。

(三)甘肃省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分析

评价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时候,我们一般采用基尼系数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

基尼系数(Giniindex)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创建的用以判断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它的经济含义是: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介于0和1之间,是一个适度指标,过高、过低都不好,过高表明收入差异太大,容易形成两极分化;过低则表明收入差异太小,容易导致平均主义。

判断标准为:

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5]。

图22001-2012年甘肃与全国农村基尼系数对比

数据来源:

中国与甘肃省统计年鉴2002-2013

由图2可见,自2001年以来,甘肃省农村的基尼系数呈波动趋势,2001~2004年呈下降趋势,2005年以后则持续上升,且2005~2010年增幅较小,2010~2012年增幅明显,从整体上来看,甘肃省和全国农村的基尼系数都介于0.3~0.4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收入分配相对合理。

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收人分配状况先改善后恶化,虽然甘肃省的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好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不断上升的基尼系数表明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扩大。

大部分年份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比全国平均水平要小,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2001~2004年逐渐缩小,从2001年的0.3239下降到2004年的0.3052,但是2005~2012年出现了快速增加,从2005年的0.3351一直增加到了2012年的0.3632,不平等程度提高了12.13%。

2005年后,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回落,到2012年,农村基尼系数为0.3711。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农民收入的差距较大。

而甘肃省属我国落后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仍靠土地为生,农民收入差距较小符合经济规律。

目前甘肃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效果不太明显,以粮食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其收入主渠道仍然来自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加上甘肃省耕地单产能力低、增产潜力低的现实,使农民不能在农业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收入来源。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甘肃省城市化水平滞后进而阻碍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削弱了农村产业在其结构转换过程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制约农业形成适度的经营规模和持续快速地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缓慢是农民收入差异变小的最直接原因。

(四)甘肃省农村贫困贫困发生率分析

贫困程度的测定就要通过贫困指数来衡量。

测量贫困程度指标有很多,可归纳为三类:

一、通过贫困的人口数来衡量,比如贫困的总人口数和贫困发生率;二、通过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来衡量,最常用的指标就是收入缺口率;三、综合了贫困总人数和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来衡量,比如贫困深度指数和贫困强度指数[6]。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贫困总人口和贫困发生率

贫困总人口是测量贫困规模的最简单指标。

贫困人口总数越大,说明贫困规模越大,贫困问题就越严重,反之亦然。

但是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规模不同,所以贫困总人口在不同地区间衡量贫困没有可比性,因此为了消除规模的影响,我们采用贫困发生率这个指标来衡量贫困。

贫困发生率是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比率。

它反映了贫困现象的社会广度,是衡量贫困程度最基本的一个指标。

设n表示总人口数,q表示贫困人口数,H表示贫困发生率,则H=q/n[7]。

这个比重越大,即贫困发生率越高,说明社会中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越多,社会的贫困规模越大。

第二,收入缺口率

收入缺口率指收入缺口与所有贫困人口达到贫困线时的收入之比,收入缺口比率反映的是贫困人口收入与贫困线之间的差距,使用该比率能够消除收入规模的影响。

这种方法与贫困发生率相比,能够准确反映贫困群体的平均贫困程度。

第三,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指数

贫困发生率的特点是,只要确定了贫困线,就可以比较简单地说明这一地区的贫困相对范围的大小。

但是,无论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是靠近贫困线还是远离贫困线,贫困发生率是一样的,它不能反映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遭遇的贫困程度,也不能反映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

所以贫困发生率只能简单地测度贫困的规模,不能反映贫困的程度。

因此为了更好的说明贫困程度,用贫困强度和深度指数。

由于贫困发生率简单易懂,因此本文中采用贫困发生率作为衡量贫困的指标。

 

表1:

2001-2012年甘肃省农村贫困发生率

年份

农村人口(万人)

农村贫困人口(万人)

贫困发生率

2001

1904.88

188.32

9.89%

2002

1873.77

176.89

9.44%

2003

1842.51

169.32

9.19%

2004

1814.36

158.86

8.76%

2005

1781.06

148.54

8.34%

2006

1754.99

139.41

7.94%

2007

1743.22

126.11

7.23%

2008

1730.77

117.34

6.78%

2009

1720.73

110.52

6.42%

2010

1635.32

103.25

6.31%

2011

1611.59

98.33

6.10%

2012

1578.75

96.21

6.09%

数据来源:

由甘肃省统计年鉴2002-2013直接和间接得到

注:

2008年农村贫困人口数据根据新修订的农村贫困标准统计,新贫困标准将原低收入人口纳入贫困人口统计,所以造成2008起贫困人口大量增加,故与历史数据不可比。

由于统计年鉴没有相关数据,为了便于研究,必须统一口径,我对以上图表的数据进行调整,这样与历史数据有更好的可比性,便于分析。

改革开放后,甘肃扶贫工作有了新的机遇。

1983年以来的30年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作为全国最贫困省份之一的甘肃不畏短板,迎难而上,为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倾尽全力。

省委、省政府不断探索,科学决策,扶贫工作先后经历“两西”建设(1983~1993年)、“四七”扶贫攻坚(1994~2000年)和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三个阶段,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制约,贫困问题依旧突出。

本文着重分析扶贫的第三个阶段,即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年~2010年)》这个阶段。

2001年,在总结“两西”移民和“四七”扶贫期间易地开发移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甘肃开始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工程。

到2012年底,该项工程累计搬迁贫困群众12.77万户64万人。

此外,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1.77万户8.5万人,“5.12”地震灾后重建安置1万户4.1万人。

总共有76.6万名农牧民得到搬迁并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8]。

由表1可见,2001~2012年甘肃省农村人口与农村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不断下降,农村贫困人口绝对数量由2001年的188.32万人下降到2012年的96.2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也随之下降,由2001年的9.89%下降到2012年的6.09%,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如我国从2006年开始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财政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等。

随着甘肃省经济的增长,这对扩大扶贫对象覆盖面,对农村扶贫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甘肃农村贫困状况正在逐步缓解,扶贫成效显著,这不仅表现在贫困人口数量上的变化,还表现为贫困程度和贫困特点的变化上。

通过计算77个县的贫困发生率,并对各县的贫困发生率(按低收入标准985元计算)进行分组整理。

贫困发生率处于20%到30%之间的区县数量最多,达到30个,占全省贫困县39%,有26个区县的贫困发生率介于10%到20%之间,3个县的贫困发生率超过40%,可见甘肃省的贫困面大,贫困问题严重[9]。

表2甘肃省贫困发生率分组

贫困发生率(P)

县数量

所占比重(%)

县名单

P<0.1

12

15.6

山丹、敦煌、民乐、金塔、永昌、高台、肃州、甘州、临泽、民勤、玉门、阿克塞

0.1≤P<0.2

26

33.8

合水、天祝、徽县、华池、镇原、会宁、靖远、庆城、两当、安定、灵台、泾川、榆中、华亭、皋兰、宁县、古浪、正宁、崇信、永登、景泰、西峰、凉州、瓜州、肃南、肃北

0.2≤P<0.3

30

39.0

宕昌、岷县、西和、合作、卓尼、舟曲、漳县、礼县、秦安、渭源、武山、成县、武都、静宁、麦积、甘谷、康县、文县、清水、通渭、临潭、环县、崆峒、陇西、永靖、临洮、庄浪、张川、临夏县、临夏市

0.3≤P<0.4

6

7.8

东乡族、积石山、夏河、和政、迭部、康乐

0.4≤P

3

3.9

玛曲、广河、碌曲

数据来源:

根据甘肃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整理得到

2012年,全省尚有692.2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户籍人口的33.2%,贫困发生率居全国第二。

有58个县(市、区)分布在国家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和四省藏区三大集中连片特困片区,要帮助这些地区的人们彻彻底底“挪穷窝”、“改穷业”、“换穷貌”、“拔穷根”实非一日之功。

另外,从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看,今后甘肃年平均增速必须达到3.4%,到2020年才可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扶贫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四、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的实证分析

回归分析就是在分析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并通过回归方程的形式加以描述和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变量间的数学表达式,帮助人们准确把握变量受其他一个或多个变量影响的程度,进而为控制和预测提供依据。

为进一步观察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及贫困发生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本文完全可以构造甘肃省农村贫困发生率对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基尼系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模型的建立

为了全面考察甘肃省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三者之间的二元线性回归模型z=ax+by+μ,其中:

z表示农村贫困发生率,

x为农民人均纯收入,

y为基尼系数,

a,b为未知参数,μ为总体回归模型的随机误差(一般情况下忽略不计)

(二)回归分析

运用SPSS19.0软件对农村贫困发生率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这三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表3模型汇总

模型

R

R方

调整R方

标准估计的误差

1

0.940a

0.884

0.855

0.0051854

a.预测变量:

(常量),基尼系数,农民人均纯收入

b.因变量:

贫困发生率

一般采用四级划分法作为判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标准。

表4相关系数表

r的取值

相关程度

低度线性相关

中度线性相关

高度线性相关

由模型汇总的结果可知,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基尼系数的相关系数是R=0.940,判决系数是R2=0.884,调整后的判决系数

=0.855,方程的被解释变量还是能够被后面的两个解释变量很好地解释,说明甘肃省省贫困发生率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基尼系数的相关性很好,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农村贫困发生率总离差中,由农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被解释的部分占85.5%,由此可见,模型的拟合效果很理想。

表5方差分析表

模型

平方和

df

均方

F

Sig.

1

回归

1.325E7

2

6626281.066

21.763

.000a

残差

2740237.535

9

304470.837

总计

1.599E7

11

a.预测变量:

(常量),基尼系数,农村居民收入

b.因变量:

农村贫困发生率

由方差分析表可知,回归平方和为1.325E7,自由度为2,均方差为6,626,281.066,残差平方和为2,740,237.535,自由度为9,总平方和为1.599E7,自由度为11,F统计量的值为21.763,单边检验概率值P=0.000<

=0.01,说明回归方程高度显著。

表6系数表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的95.0%

置信区间

B

标准误差

试用版

下限

上限

1

(常量)

.116

.007

17.516

.000

.100

.131

农村收入

-1.633

.000

-.951

-7.503

.000

.000

.000

基尼系数

.052

.019

.035

.273

.792

-.038

.049

a.因变量:

贫困发生率

由系数表可知,非标准化回归方程的常数项为0.116,标准误差μ为0.007,回归系数a为-1.633,标准误差为0,回归系数b为0.052,标准误差为0.019由此得出估计二元线性回归方程为z=0.116-1.633x+0.052y。

从上述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可以看到2001~2012年,假设基尼系数不变的前提下,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0%,贫困发生率就会降低16.33%;但是收入不平等对于农村贫困的缓解是有反向作用,而假设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基尼系数每增加10%,贫困发生率就将增加5.2%,说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对减少甘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